gdx 
古都行(2003-2018)


追忆青龙镇 
  作者:贾 振 君 上传时间:2009-11-25 8:55:27  















 

     清《淇县志》载,青龙镇在淇县县东6公里处。清朝顺治八年知县柴望创建未就,知县张启泰、唐际盛、王谦吉继成之,历时8载……“工果告成焉,洵朝歌之雄镇而河朔之奇地哉。”可是青龙镇在哪?缘何创建它?为什么又历时8年?
      事情还得从清朝初年说起。那时的淇县手工业落后,市场萧条。因无水运,交通不畅,该地的农产品和土特产长期积压运不出去,再加上淇河常年泛滥,两岸百姓深受其害。时任淇县县令的柴望不仅是一位颇具文采的诗人,也是一个体恤民情、有经济头脑的清官,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决心做一件繁荣经济、造福一方的大事。
      他多次沿淇河实地勘测,走访了当地无数群众,一个宏大的设想在他头脑中自己逐渐形成,他决定在淇河西岸的河口村开辟码头,创建青龙镇。此语一出,石破天惊,立刻在当时财政吃紧、生产技术十分落后的小城掀起了轩然大波。有的说他贪大求洋,好大喜功;有的说是件好事,可资金从哪里来?柴望力排众议,陈述工程的益处,终于取得了民众的广泛支持。
      毕竟工程浩大,建设步履维艰,进度难以保证。传说因石材短缺柴望曾一度愁白了头。还是怪才孙徵兰(淇县南阳人,明朝御史,因桀骜不驯,被朝廷“特赐归田”,回乡闲居,淇县人尊称其孙老官。)的鬼点子多,孙徵兰令人四处张贴告示,在河口村告价收购石磙,一斤石磙换一斤小米,短短几天,大车拉,小车拖,男女老幼都加入了卖石磙的行列,方圆几十里的石磙都被老百姓送来了。谁料,他用得是木梁做得秤杆,石磙做得秤砣,结果石磙一过秤,大的才半斤,小的仅四两,百姓叫苦不迭,怨声一片。尽管孙徵兰出得是馊主意,但石磙确实派上了用场,解决了燃眉之急。
      转眼间,知县柴望的任期已满,带着诸多遗憾,他将接力棒传给了下任知县张启泰。经过几任县令的“接力赛”,一张蓝图终于绘制成功。环村城垣建成,在东门建玉皇阁,其上雕一石刻龙头;西门安一石刻龙尾,东西大街为龙身,犹如一条巨大的青龙踞于淇河的西岸,震慑着洪水猛兽。码头坚持建成后,青龙镇迅速发展成商业街,淇县的土特产可以在此集中,通过卫河运往天津等地,外地的产品也可以通过卫河运此集散销售,因此商店顾客盈门,叫卖声不绝于耳,市场十分繁荣。而且因玉皇阁南有许穆夫人垂钓处,北有纣王墓等优美的淇河风光,青龙镇很快成为朝歌之名镇。
      青龙镇的开辟,淇河的利用,曾为繁荣淇县的经济发挥过积极作用。随着时代的变迁,尽管今天她的景观消失了,她的功能丧失了,但她的形象却永远留在淇县人民的记忆中。

 

       
       

《淇县之窗---淇县热线》网站        站长:郑厚德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主持人:黄 强       站长:老农(信箱qxzhd@126.com)  QQ:1036847795       网站栏目主持人:张小燕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