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x 
古都行(2003-2018)


云梦之旅 
  作者:蓝风煦 上传时间:2009-11-25 8:52:59  















 
   偶然有机会到河南鹤壁盘桓数日,朋友们便安排我到云梦山一游,云梦山在淇县境内。出鹤壁不远,就是淇县,淇县古称朝歌,殷朝四代帝都,是个历史古旧的地方。据说我国最早的诗歌《麦秀》就出自这个地方。   
  《麦秀》载于《诗经》,作者箕子是殷朝的旧臣,纣王不听箕子等忠臣的谏劝,结果亡了国。周灭殷商后,箕子有一次路过朝歌,看到曾经高大威严的王宫成了一片废墟,长满禾黍,伤感中,便作了一首《麦秀》歌唱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僮兮,不与我好兮!”殷朝的旧民听到了,纷纷为之泣下。历史上第一位女诗人许穆夫人写的《淇水吟》,也是出在淇县,中有“淇水悠悠,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的句子,词意婉转深沉,令人肃然。   
  由于人文历史深远,云梦山这一带每一块石头、每一段河水上似乎都写满了历史的典故。《诗经》里有十三篇诗歌赞咏过秀丽的淇水。据说经历了这么多年,古老的淇水仍保持清澈,是我国北方唯一未被污染的河流。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在从鹤壁来云梦山的路上,朋友们专门停下车,叫我看了一眼依然清清见底的淇水。惊叹之余,我却暗想,淇水之所以未被污染,也许是和地域工业落后有关,而这种落后却并不是人们所情愿的选择。人们就是这样生存在错综的矛盾之中。当地的朋友津津乐道的淇县三珍淇河鲫鱼、缠丝鸭蛋、冬凌草都是农副产品。随着工业的发展,这未被污染的淇水究竟还能清澈多久呢?这样想,心里倒有些沉甸甸的。   
  云梦山就在淇县西面不远处。属于太行山的余脉。我来到云梦山的时候,不巧是冬天。冬季的太行山,峭楞的岩石间夹杂着低矮稀疏的树木,光秃的枝桠苍劲虬曲,树叶大多落尽,空旷的山间偶尔残留的一点绿意,上午的天空依然是雾蒙蒙的,这里的景色倒像一幅幅连绵不断的水墨画,渲染着北方深冬的那种单调的荒凉寂寥。更叫人感觉萧凉到了骨子里。   
  坐在车里,心中默想,这云梦山的风景也许未必能好到哪里去。历史上记载,云梦山是鬼谷子王禅隐居之处。因为居处叫做鬼谷,于是自号鬼谷子。王禅长于兵法,善于持身养性和纵横术,著有《鬼谷子》三卷十四篇传世。传说苏秦、张仪、孙膑、庞涓、毛遂、尉缭、茅蒙、徐福等名载历史的战国英杰都曾在这里随他学艺。他们后来纷纷出山,改变了整个战国的历史。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也许正是这种人文的原因,使云梦山名声显赫。看景总不如听景,云梦山未必像人们所言的那样风景卓绝,盛名之下,也许难符。这样想来,我倒突然有些意味索然的感觉。   
  转过一个垭口,景色突然一变。粗兀的石头搭就的一扇石门内,隐隐约约掩映在崖间高低错落的一些深红色的房屋庙宇和一些较大的树木。悠扬梵音若有若无地传送,给这山野深处添了烟火的味道。我突然觉得,在这山野深处的这段红尘如同被洗滤过一般,已经不见城市里难耐的喧嚣,从一个浓妆艳抹的少妇回归到纯净俏丽的少女,叫人体味着一种温润的感觉,一改荒山野岭的单调寂寥和冷清凄凉。这便是云梦山了。   
  我们在这映瑞门旁伫立片刻,看着门旁“九宵云梦遍山野映瑞呈祥;千里太行独此处卧虎藏龙。”的对联。听同来的当地一家银行的一位行长如数家珍地说着此地的一些历史掌故,这位行长约摸五十左右,对易经颇有心得,有些儒商风范。中原大地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从他身上可窥一斑。我的目光掠过岭间,落在了最高处。云梦山的主峰确实不高。却有一种别处少见的雄伟气势。四面山崖围绕,石色青幽,雾气蒙蒙,隐隐现着难以言喻的灵气和玄妙。这倒大出我的意料。怪不得它另有名字叫做青岩山和云蒙山。史志里有“青岩表仙境之胜”的记载,对这里颇有赞誉。据说历史里的云梦山,峰峦叠嶂,悬崖插云,飞瀑流泉,百鸟争鸣,气象万千。看起来这次真的不虚此行。比较起来,我还是更喜欢云梦这个名字,平添了一点玄妙和虚幻,叫人的思绪伸向更高远的空间。   
  历史上,这里四季美景如画,春天雨水丰盈,元代王恽描写水帘洞“夕阳倒影鲛绡薄,春雨添流瀑布宽”;夏天的时候,九潭十八瀑声势浩大,龙吟峡、镇蛟石、栖鹰飞瀑、白龙溪、挤幽涧、流蛟瀑、龙吟瀑、晒波瀑……。从这些名字里就能体会到浓重的清幽润泽之意。清代文人何士琦在《云梦山游记》中,面对这里的秋景写道:“林木茂密、野桃垂垂、山椒离离……稍进里许,涧水流澌湛清,漾碧中结茅亭。菡萏开鲜,修竹舞翠。则非后尘凡境矣!”从空中俯视,九道蜿蜒的山梁像九条蜿蜒的神龙在云梦山聚首,称为“九龙聚江”。难怪睿智的鬼谷子选择此地隐居。云梦山与周围大伾山、俘丘山、五岩山相呼应。山峦叠嶂,云色斑斓,自古以来,都是难得的好去处。可惜我来的不是时候。冬季里泉水已经干涸,只能在脑海中想象那夏季的溪流喧腾的鲜活了。   
  景区处处都是刻在石上的对联、文章,显露出浓厚的文化底蕴。自鬼谷子之后,历代名人墨客纷繁来访,写下了大量的诗文,山间石岩上处处缀满了摩崖题记和碑刻。但由于石质疏松,多数已被风雨磨蚀。据说现在能够辨认出的年代最久远的是元代王恽写的碑文:“徘徊读尽摩崖记,却笑无能继后踪。”王恽来的时候,青岩山必然有许多前朝和当时的摩崖题记,他的目光曾掠过的那些元代以前的美妙文字和书法,如今已经完全湮灭无迹,消失在历史深处了,这多少叫人感到惋惜。   
  除了慕名来访的名人墨客,还有许多高士效仿鬼谷子在此隐居,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唐代的甄济。史书里说,甄济学识渊博,为人仁义,隐居青岩山十余年,周围的百姓慕其高义,不在此渔猎。安禄山谋反时,派人召他,交给使者一把刀说:如果甄济不从,砍下他的头来见我。甄济面对刀刃,用左手写道:“不可以行”。使者用刀威胁他,他神色安详,引颈待之。由此可见其人气宇轩昂的风范和神采。显赫的历史和对神灵的敬仰使这里人气旺盛,据明代的记载,齐鲁燕赵三晋之民,跻跻跄跄,伏首于鬼谷祠下者日以万计。影响的地域相当广远。这些来访者使云梦山的热闹绵延了很多年代,云梦山的玉帝殿、上圣庙、三清殿、鬼谷祠曾经多次重建,雕梁画栋,金碧辉煌。   
  从门口进去,一路走去鬼谷洞。大概是由于季节的缘故,游人不是太多,从偶尔显露的口音中听出,游客多是当地人。走过玉帝殿、三清殿。在三清殿旁,细细地品读着明柱上的一副楹联:“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事在人为,休言万般皆是命。”这对联很准确地说出了道教关于人生的态度。道教并非一味强调无为,而是讲求度,度以下无所不为,度以上却求谨慎。这种生存态度是十分积极的,蕴含着深厚的人生哲理。   
  不远处,是舍身台,是高约十余米的悬崖。听说当年鬼谷子招收弟子时,要求所有的投师者由台顶跳下,测试他们求学的诚心。我在一个很简陋的戏台前停下来,看楼台两边的对联,辨认了一会,才看出“玉楼天半笙歌起、云梦仙柱簧语和”的字样,遥想这偏僻之处曾有的灯火通明的夜晚,丝竹齐奏、宛如天音的热闹场面,虽然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如今已是阑珊,隐隐的繁华痕迹却依旧能叫人怀想万千。   
  鬼谷祠的门口亦有一幅对联,鬼谷三卷隐匡天下,兵家七国才出一门。寥寥几行文字,却显露出博大的气势。步过鬼谷子的学生们各自的洞室如庞涓洞、苏秦洞、张仪洞等。沿石阶登高,来到鬼谷洞。洞口上有明代窦文摩崖题记中写的“水帘洞,鬼谷先生隐处”几个字和许多石刻。鬼谷洞洞高约十米左右,洞口一侧有个牛栏,据说鬼谷子“出水帘跨扶青牛,执拐仗驾起祥云”,有仙风道骨之气。洞内很深,走进去看见两道深深的车辙和牛蹄印迹。洞深处有一泉,黑暗中闪烁着一丝水的光亮。探身下去,有些寒气凛然。据说夏季泉水喷涌,水势浩大,淹没洞口,这洞就进不来了,看起来,冬天来自有冬天的收获。当地人称这洞为“洗洞”,水能治病,大有效果。   
  出了鬼谷,我们驱车去云梦山东侧更高处的云梦草原,云梦草原是太行山区罕见的一个山顶盆地,海拔500余米,据说夏季草丛茂盛,由于地势较高。总有高原那种寒远的秋韵。冬季里杳无人迹,已经完全衰败的茅草是暗黄色的,却呈现出很整齐的色彩,齐腰深,中间很少夹杂着杂草。这个中午,站在衰败的草丛深处,看着远处山下纵横交错的房屋和广袤的田野,从视野中苍茫地伸展开去,听凛冽的旷野长风在耳边掠过,心胸顿时开阔起来,我们肆无忌惮地欢呼着,雀跃着,像一群孩童一般,向草原更深处跑去。这真是生活中难得的回归自然的际遇。 
                 

 

       
       

《淇县之窗---淇县热线》网站        站长:郑厚德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主持人:黄 强       站长:老农(信箱qxzhd@126.com)  QQ:1036847795       网站栏目主持人:张小燕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