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游孙家寨
古都朝歌研究

 

   

 

 

淇史钩沉 - 再游孙家寨
再游孙家寨
 
作者:岳武佐  加入时间:2009-11-26 18:58:40

孙家寨我最少去这三次,有两次因目的性不明确而没有留下什么印象。

第一次是跟随开发云梦山考察小组到云梦山考察回来的路上,有人问我:孙家寨东侧山崖上有孙征兰题写的印月峰三个大字摩崖,见过吗?我说没有。他说:你想去看,我陪你去。在老同事的陪同下,我看了摩崖。因林木茂盛,看不太清,两旁小字,更是一片模糊。我问他登顶否?他说前几天刚上过,不想再登。我一个人,手脚并用,登上峰顶。举目四望,满目荒凉。随即下山。这一次看见了摩崖,看见了极难接近、又窄又低、却有两个比碗口还粗的上门闩的洞的门。摩崖和门洞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后来又去过两次,毫无目的,就是爬山。两次的印象合起来两点:1.上面有房基,2.东南角有一个碓臼窑。据传,这个碓臼窑也是孙征兰设的镇物。这里一確碓,几十里外的什么什么地方就会怎样怎样。对孙家寨的糊涂印象,我并不感到遣憾。

再后来,我脑子里闪过一个疑问,群众称孙家寨的这座山峰,为什么孙征兰却题名印月峰呢?印月峰是什么意思?

为了解开这个谜,就需要对孙家寨的地貌有较清楚的了解。然而,对此我脑子里却是模糊一片。於是便产生了再登孙家寨的念头。

2007421约几个同志登孙家寨。这天不巧,天气既阴且风大,只去了三四个人。我们坐上去云梦山的车,告诉司机,我们是上孙家寨的。司机说,放心吧,到那儿我就给你们停车了。

汽车沿盘山公路艰难地往上爬。我们等待着司机停车并指点迷津。突然,我看见车己越过了地震塔,我急忙喊司机,我们该下车了吧?显然,司机把我们上孙家寨的事忘了,但却聪明地回答,我以为你们从前边下车呢!说时迟,那时快,车停住时己到去西黄沙岭的路口了。我们下了车,都不太熟悉路径,不知道怎么走好。我考察过牛鼻洞沟,知道牛鼻洞沟北边尽头,直抵孙家寨。於是,我提议顺山沟上。於是我们顺山的西侧蜿蜒向山沟走去。

走了一段,大家说,既然我们是来爬山的,何不从此上山,朝孙家寨的方向走?我说,从这里没上过,不知好走不好走。大家说,刚来时我们看山势,从这里爬,中间还有一座峰,顶多再多爬一个山峰,两个山沟,有什么了不起?我们就是来爬山的。说着就转身向山上爬去。

这里不见山上的羊肠小道,却有不知什么时候人工刨的短小濠沟。爬到半山腰,终於发现了羊肠小道。我们尽量顺小道走。这时,我们看见了山花,枯叶中也发现不少绿叶。我们边走边聊,看到什么说什么,想到什么说什么,无拘无束,天南海北,说说笑笑,无意间,一抬头,已快到山尖了。与孙家寨相隔的那个山头也看见了。大家高兴极了,说爬这座山也没什么了不起,没用多长时间,这不也爬上来了吗?

坐下来略事休息,继续爬。顺着小道从山尖的南侧绕过,我们惊奇地发现,要到达前面那么山头,不需要下深沟。有一段平路,它的南侧是大深沟,北侧是坡度较小的越来越深的向西北深下去的山沟。这条平路像搭在两山之间的一座桥。我们本打算下深沟,这下不用下了。真是高兴极了,不禁发出大自然太奇妙,给我们搭了一座金桥的感叹。

我们又坐下来休息。向北看就是孙家寨印月峰了。该峰海拨700多米,从我们坐的地方看它,距我们仅三五百米远,中间隔一条山沟。从水平面来讲,大约从略高出我们坐的高度的位置向上,成了绝壁。从西看是绝壁,从南看是绝壁。像一个圆柱体立在那里。圆柱高大约有50左右。应该说这是大自然的一幅绝妙作品。

我们从下一个山头的北侧绕过,不远便到了印月峰下。从路径看,很少有人走过,似乎还没有我第一次来时路明。地面上的小小碎石,分不出哪是小路。

来到印月峰下,西侧是绝壁,东侧是一眼看不见底的深渊,脚下是高低不平,布满滑石的羊肠小道。我们一直互相提醒,小心脚下,小心脚下。我们小心地慢慢走,生怕掉下深渊。又不时地停下来,向崖壁上看,找摩崖。终於找到了——印月峰三个大字。但两侧的小字仍然看不清。今春太旱,天气异常。小树枝尚未出芽,还能看见地面。我们拽住小树的枝条,小心翼翼地沿陡坡向上靠近摩崖。终於看清了:印月峰右侧稍下是明御史三字,左边是孙睡仙书四个字,总共十个字。没有年月日。我们希望再找到几个文字,但失望了。

我们小心越过这段不是路的路,到达印月峰的东北侧。要登上峰顶,从这里开始。今天这里修建了台阶,不必再手脚并用了。

登上峰顶之后,为了对峰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我们首先察看一下峰顶的周边。周边基本上维持原来的自然平面,低的地方加高,有加高一两层石头的,有加高多的,如,门的西侧,就加高了五米左右。有的地方有豁口,也用石头砌上来。这样,形成一个基本原始的自然平面。我们在察看周边的同时,发现了第二个层面。这个层面多半有垒砌痕迹。再往里边,还有第三个层面。整个山顶分成三个层面,是我们万万不曾想到的。

房子都建在第二个层面上。从看到的房基判断,这是一个四合院。每座房大约都是10×5,分成3间。北屋西头一间与西屋北头一间的根基之间,似乎有洞,可以相通。北屋根基往院里似乎也有洞,可以相通。北屋西头两间与西屋北头一间,屋地都比较深,像是有地下室。因为我们缺少建筑学知识,看不出门道,只是看点皮毛。四合院东南方,还有两小间房根基。北屋房西侧,有一座大约三米左右高的馒头似的小山包。进入山门的东南方,有一条水池似的长形坑,西头有一大约两米见方,穹顶,但顶端未封,从上边看,像一口井。如果说是羊圈,里面连一粒羊粪也没有。因为山上无水源,估计应是一个蓄水池。

时间己过12点了,我们吃过干粮,略歇一会。看看远处,都是起伏的山峦。近处,一片废墟。目测一下印月峰的大小,南北长约100有余,东西宽约150左右。还想找点陶片,可惜没见,却见到有巴掌大小厚厚的一块缸片,与普通缸片无异。

我们开始往回返。几声鸟鸣在山谷中迥荡,更衬托出印月峰的幽静。我们不再走上山的路了,我们要走正路,其实,正路也是只有一脚宽,顺山坡斜着的羊肠小道。我们上下山都没碰见一个人影。

我对印月峰有了解了,但这种了解仍是大概的、初步的、浮浅的。印月峰隐藏着多少秘密,我们一时还不清楚。

如果说印月峰是孙征兰的私宅,不要说当年,就今天我们看到的印月峰上的建筑规模来说,耗资是相当巨大的。孙征兰有这个经济实力吗?孙征兰虽然口碑说其自私,但,实际上他还是一位清官。他不贪,就不会有太多的钱,这个建筑群他是建不起来的。

孙征兰有自已建寨的必要吗?孙征兰为明末御史,被人敬仰。在淇县他怕谁?谁敢与他为死敌,谁有本事让他不敢在家住,逼其山居?没有这样的人。那么,他为什么要离开老家,告别老友,到一个出入极其不便,没有水源,荒凉无人的地方来孤独地过日子呢?。孙征兰也不会选择到那里消闲。如此看来,孙家寨对孙家有何用呢?既然无用,建它干啥?

如果说这是孙征兰家的寨,孙征兰为什么不题此峰为孙家寨或孙家峰?而偏偏题名印月峰呢?岂不是孙征兰在这里明确告诉人们,此峰与孙家无关吗?

如果说孙征兰在此练过兵,什么时间?明朝时,不用在这个地方训练。清朝时,为谁训练,为清朝,他不为。为明朝,他不敢。况且,这里能训练几个兵?能顶什么用?孙征兰不会干这蠢事。但是,这个传说却恰恰从另一个角度证明,孙征兰不曾以此为家,其家属不曾在此居住过。

既然孙征兰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建这个寨,而且其家人未曾在此居住过。那么,就可以肯定,孙家寨不是孙家的寨。

既然不是孙家的寨,那么,它是谁家的寨呢?寨主为什么跑到这里建寨呢?为什么它又叫孙家寨呢?明御史孙征兰与寨主什么关系?孙征兰为什么为其题名印月峰?这一系列问题禁不住在脑子里浮现。

从遗址看,入门和房基都发现不了什么,惟有三个层面值得思索。三个层面原来都应该有台阶相连接,以便上下来回走动,这像三层台阶。阶有阶梯、等级的含义,所以古时官有官阶,以分大小。从这种意义上讲,阶也有职位大小的隐义。《管子·君臣上》:……君发其明府之法瑞以稽之,立三阶之上,南面而受要。可见国君就是站在三层台阶上的。这位在三层台阶上造屋而自居者,莫非是国君?他要用这种方式来表示自己的身分?

孙征兰题此峰曰:印月峰,印月即印月亮,因为这个峰顶基本呈圆形,像月亮。所以,说月亮印到峰顶上了也好,说这个峰可以印月亮也好,都行,都突出了一个月字。月与明是常联在一起的。所以,印月暗中就是突出一个明字。孙征兰是一个明朝的忠臣,他在淇县及周边县市,有不少题词,他的所有题词,落款都是明朝年号,没有一个是用清朝的。难道他在清朝的十年间,没有题过一次词吗?绝对不是。只是他不用清朝的年号而己。就题印月峰来说,他不写年月,而用明御史来暗示他是在清朝题写的。印月既然是突出明,这就有其深刻含义。孙征兰在落款时,还特别强调他是明御史。印月代表明,印月峰就可以理解为明朝峰,或明朝皇帝峰。

这就打开了历史的一个小窗囗,令我们联想到了云梦山的仙人、仙翁,祖师庙的泰极仙翁。莫非崇祯与此峰有关?

我们可以从崇祯的角度再进行一些分析。

崇祯逃出京城,不只是崇祯一个人,而是相当一部分人。皇帝基本上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人。需要有人照顾。所以要带一部分用人。达要带相当多的金银财宝,作经济基础。还要带衣服等生活用品,虽不能多,也是要有的,所以,佣人也不能缺。崇祯的安全更要有人负责,所以,保卫者也不能少。还需要不少的情报人员,以便与外界联络,了解情况,采取行动。逃难路上可以分散,一住下来怎么分散呢?相互太远,不行。住在一起,更不行,太招眼了。这就需要一个既不太远,也不太近,又保密,又安全的地方。崇祯住在云梦山,大批随行人员就要住一个又近又安全的地方。印月峰就是随从人员居位最理的一个地方。距水帘洞大约一个时辰的路程,物品不易丢失,有事随时联系,又不招眼。真是绝佳之处。崇祯需要它。即便后来崇祯住进了祖师庙,相距也不太远。反而更隐蔽了。崇祯需要这样一个地方建寨。

崇祯在明末就拔巨资建辟难行宫,这次出逃再带一部分,所以,崇祯不缺钱,他完全有能力建这个寨。

孙征兰曾在崇祯手下为官,崇祯逃到淇县之后,他会跑前跑后,拼力为崇祯服务,这就引起人们的误会,以为孙家在建寨,故称之为孙家寨。这样,崇祯不但不阻止,反而更有安全感。孙征兰要告诉大家真象,又不便明讲,便题该峰为印月峰,含蓄地告诉人们:这是明朝皇帝的避难所。

为了严肃纪律,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适应新的环境,孙征兰在此整训崇祯的随行人员,是完全可能的。这就是外界传说的孙征兰在此练过兵。

历史上曾经发生的可能就是,崇祯需要而且有能力建寨,老臣孙征兰拼命效力,群众不明真相,於是就有传言。事情当时不便证实,以后又无法证实,直致传至今日。




 

 
     
再游孙家寨

《古都朝歌研究》 由淇园工作室和朝歌古都学会 主办    栏目主持人:王之珩    策划设计:闫玉生、郑厚德   管理运行:淇县之窗
 电话 0392-7222204    电子邮箱: dong-tuozi@163.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