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三仁祠记
《论语》中孔子说:“殷有三仁焉”。指的是殷末太师(丞相)箕子,少师(亚相)比干和卿
士(大臣)微子。
黄帝五代孙契,佐禹治水有功.封国于商(今商丘市附近),赐子姓,为子氏始祖,契十四代孙天乙,伐夏桀而得天下,国号商,谥号成汤·汤十代孙盘庚,迁都于殷(今安阳市附近)。盘庚五代孙武乙,迁都于沫(今鹤壁市淇县)。武乙生文丁;文丁生乙、胥余、干。乙继帝位,生启、仲衍、辛。辛继帝位,后因昏庸被贬称纣王。
胥余,因封于箕,史称箕子;干,因封于比,史称比干;启后更名开,因封于徽,史称徽子。三人为帝辛重臣·共辅帝辛富国强兵,使帝辛建立了征服东夷和辽东夷族的大业,为以后的中国统一蔓定了初步基础。不幸,帝辛在歌功颂德声浪中脱变了。他任用恶来.费仲等佞臣,拒谏饰菲,重刑苛敛,残害臣民、 《史记.殷本记》记述说:“知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好酒淫乐一嬖于妇,、”;“重刑辟.有炮烙之法”。六百余年的殷商基业.形成了“殷人弗亲.诸侯亦疏“,民怨载道,众叛亲离的局面。
在殷商将倾,屡谏不从的情况下,敦厚的微子逃隐了 ,俊智的箕子,坚持“不彰君之恶”佯狂为奴。又被纣王囚禁;忠烈的比干,强谏三日,为民请命,被纣王剖腹摘心,为国殉难于摘星楼上。周武王克殷后,释箕子囚、封比干墓。箕子坚不侍周.后封于朝鲜,周武王兵进朝歌(纣更沫名朝歌)时,微子为请求武王保存殷商宗祀,“肉袒面缚,膝行而前以告”。周武王乃释微子,复其位如故。武王诛武庚后。封微子于宋。微子建立宋国.保存了子姓宗祀,又使子姓政权,在局部地区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延续七百余年。
箕于、比干、微子三人,在殷商灭亡前后的不同态度和行动,在孔子之前的五百余年问,众论纷云,褒贬不一。孔子用“忠君爱国”和“尊贤让能”的双重标准,认为“箕子重社稷,比干笃忠贞,微子保宗祀”·郑重评价说:“殷有三仁焉”,所谓“殊途同归”,同样肯定了三人。随着尊孔重儒思想的发展巩固,国人对三仁也一致认同。
三千多年来,比干“直言忠谏”和“以死殉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培育和激励着无数炎黄子孙,为华夏民族的繁荣进步而英勇献身;箕于“不忍言殷恶”的爱国主义思想,和他总结的殷商六百余年的治国理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鸿范九等”.以及他为朝鲜民族发展进步作出的巨大贡献,深受国人和朝鲜人的敬仰。同样.微子“爱国恤民”和“尊贤让能”的品德,极为后世所崇尚。所以,三仁这些崇高的精神品德,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在当今精神文明建设中,仍具有现实意义。
另外,在以姓氏为标志的中华民族繁衍进程中,以三仁为代表的子姓,繁衍出很多姓氏。仅据“原于河南千家姓《中原寻根》”一书介绍,子姓就蕃衍出一百四十三姓。在常见姓氏中,原于三仁上祖子姓的有;殷(《史记.殷本记》),汤(《古今姓氏书辩证》),邓(《世本》),祖(《通志.氏族略》)·樊(《中原寻根》),武(《武斑碑》),耿(《姓氏考略》)。箕子在朝鲜半岛建立古朝鲜国,延续千余年。据韩国林允华所撰《海东韩国林氏源流谱称,箕子在韩国蕃衍了“韩、徐、孙、奇、鲜于”五姓。其中韩、徐、孙三姓.在韩国按各姓人口多少排序中.分别为l 2、14、23大姓。
原于比干的姓氏有:林(《元和姓纂》)。目前.尊比干为林氏宗祖,比干之子林坚为一世得姓祖的林氏族人超过两千万。王(《通志、氏族略》),王姓是中国数—数二的大姓,总人口超过八千万。而王姓中最早最大的一支子姓王氏、或称汲郡王氏,人口不少于三千万。子姓王氏是比干后裔。孙(《孙根碑》),孙姓按各姓人口多少排序时为l 2位,总人口超过六千万。而孙姓中原于比干的一支孙姓族人,是最早最多的一支族人。三百余年后,才产生第二支孙姓族人“姬姓孙氏”。比(《世本》)。
周代前期,是中华姓氏激增的时代。徽子开创的宋国,延续三十六王七百余年,微子及其子孙蕃衍出的姓氏超过一百姓。仅常见姓氏就有:宋(《元和姓纂》);孔(《通志.氏族略》);戴(《古今姓氏书辩证》);钟(《新唐书.宰相世系》);穆(《万姓统谱》);朱(《后仅书.朱晖传》);宗(《通志.氏族略》);庄(《左传》);沙(《潜夫论》);宣(《路史》);向(《通志.氏族略》);谈(《姓苑》);时(《世本》);牛(《通志.氏族略》)乐(《新纂姓氏浅释》),亢(《姓氏寻原》);华(花)(《古今姓氏书辩证》);边(《陈留风俗通》);朝(《潜夫论》)等二十二姓。其中朱、宋、钟、孔、庄、褚、穆七姓。在当今前一百大姓之列。所以“三仁”是上述中国一百四十三姓和韩国五姓的宗祖,“三仁祠”是祖祠。纪念三仁,对弘扬中华民旗尊宗敬祖的优良传统、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有一定现实意义。
自殷王武乙迁沫,纣王更沫为朝歌,到纣子武庚,五代人居住在今淇县。所以,三仁是淇县先民。历代淇县人和国人一样。,为淇县是三仁故乡而自豪。为纪念和尊崇三仁,明正德十六年(公元1 5 22年),淇县八人李呈举,蒙巡府河南都御电何天衢题请立祠,委本府推官徐谨,本县知县刘垒,督理创建三仁祠,位在城南门迤西。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5年)、知县张宜重修。四十五年(公元l 5 6 7年),知县徐永年又重修。清乾隆七年(公元I743年)。知县劳经武捐俸又重修。春秋祭祀。因多年的风雨浸蚀、战乱、灾荒、人祸的损坏,原建和三次重修的三仁祠已荡然无存
今逢盛世,不仅绝大多数炎黄子孙,不再为吃饱穿暖犯愁,并且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是近百年来从未有过的 。九七、九九港、澳的回归.聪合国降半旗、十五个理事国代表为已故邓小平悼念致哀,标志著中国屹立于国际大家庭,受到了应享有的尊重和礼遇。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以建立朝歌市、进一步振兴淇县经济为目标的今天,重建象徽朝歌的三仁祠、修复摘心台。已成为淇县广大群众的心声。淇县党、政领导,淇县文物旅游事业管理局领导和全体员工,本着“前不负古人,后有益来者”的锵神·集思广义,日夜操劳,在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千方百计为重建三仁词做出巨大的贡献。由正殿、东、西配房,门楼组成的仿古庭院“三仁祠”,又展现在淇县人民面前。原国务院办公厅副主任、中宣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党组书记、文化部副部长,当代著名文艺评论家林默涵,为三仁祠题写祠名匾额;原河南省委副书记,现任政协河南委员会主席林英海,题写了正殿匾额“三仁世泽”;河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林炎志·为东配房题写了匾额“谏臣祖师”,宋仁宗给林氏族谱题诗中的两旬;“忠孝有声天地老,古今无数子孙贤”,作为东配房门联,全体三仁后裔,应向为重建三仁祠做出贡献的仁人志士,表示衷心的谢意和崇敬。
为便于炎黄子孙,国际友人瞻仰、拜谒,旅游和对殷商文化古迹的管理,三仁祠迁建于城中心的摘心台东侧。因城内地基紧缺和经费不足,现在重建的三仁祠难尽人意。今后,如有三仁孝子贤孙,国内外的仁几志士.慷慨捐资赞助,可再扩建或重建。
当重建三仁祠竣工之际,谨撰短文以记之。
鹤壁市朝歌林氏宗亲会坚林坚学会
会长三仁裔孙:林凯山 敬撰
一九九七年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