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宋镇豪主编《商代史》4
古都朝歌研究

 

   

 

 

商都研究 - 评宋镇豪主编《商代史》4
评宋镇豪主编《商代史》4
 
作者:殷作斌  加入时间:2012-8-26 11:03:14
第四部分 对殷末“三仁”之首微子的评价值得商榷
 
近代、现代贬低微子的学者,主要有下列四个论据,其实这四个论据都是不经一驳的:
否定微子的论据之一:微子是软骨头,卑躬屈膝地向周人投降。
其实微子卑躬屈膝投降周人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乞求武王停止杀戮,使剩下来的族人和朝歌百姓免遭涂炭。分析如下:
甲子日,牧野决战失败,帝辛带领殘兵败将,退守王城,周兵奋力攻城,又经过一番厮杀。城破,周兵如潮水般地拥入城中,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上百万人口的繁华王都,一时鬼哭狼嚎,血流成河。此时已近黄昏。帝辛一看,大势已去,正想登上鹿台,看望姮己,不料武王赶到,生擒帝辛。遂用黄斩下纣头,悬之于大白之旗示众。武王登上鹿台,觅得姮己等纣之宠妃,杀之,悬其头于小白之旗。此时,朝歌城里城外,已是一片喊杀之声,大街小巷,如一片火海。外出避难以求自保、性情憨厚以仁德著称的微子,一看大商气数已尽,已经无力回天。情急之下,匆忙回到城中。他认为,目前,只有面见武王,乞求他下令停止杀戮,才能使剩下来的族人和朝歌百姓免遭涂炭。于是,微子就带着宗庙里的殷族祭器,到武王的营门去,他裸露上身。把手捆在背后,让左边的随从牵着羊,让右边的随从拿着茅,跪着向前行走,卑躬屈膝地乞求武王赶紧停止杀戮,以保剩下来的族人和王都百姓平安。于是武王也就给个顺水人情,一面下令罢兵,一面安抚微子,保留微子的爵位。后世殷商后裔为感激微子忍辱负重的存商续殷之德,三千年来祭祀微子的香火不断,一直将微子视为心中的圣人。微子存商续殷之德不仅见于历史文献,而且广泛存在于殷商后裔各姓的族谱家乘中(如殷姓、宋姓、孔姓等)。
微子素有治国之才,后来将他的封地宋国治理成胜过周室的中华礼仪之邦,成为周代保存殷礼、传承殷商文化的唯一殷礼特区,是周时供人学礼的一块样板地,经宋国传承的殷礼是后来更加成熟的周礼之源。由于宋地获得大治,殷商遗民纷纷奔之。微子临终前,君位不传子而弟,一时传为佳话。有的学者将微子不传子而传弟归结为其子与微子政见不合或认为其子早亡,是不能令人信服的。微子虽然在无奈中,为存商续殷,为时有上百万人口的王都免遭杀戮,选择了投降周人的道路,但微子投降的原因是为了百姓,而不是为自己。后世儒学认为,微子一生的行为符合儒家的“仁人”标准,所以孔子将其列在“殷有三仁”之首(《史记宋微子世家》),受到后世史家的尊敬。众所周知,孔子从来不以字轻易许人,但却将字许给投降周人的微子,为什么呢?有人将这归结为微子是孔子的祖先,是不对的。除微子以外,孔子还有一些也很有名气的直系祖先,他为什么不将“仁”字许给他们,这是持“祖先说者”怎么也不能自圆其说的。纵观中国历史,将投降变节分子称为仁人的,只有微子一例。不仅如此,而且微子的后世子孙都认为以微子为祖是非常光荣的。平民如此,达官显贵更如此。如东晋赫赫有名的殷浩将军、唐朝开国功臣殷开山,在皇帝面前都称自己为微子的后人。在传统史学中,帝辛被骂了三千年,微子被歌颂了三千年。近代、现代随着说帝辛好话的人多起来以后,说微子坏话的人也就多了,好像为帝辛正名就必须打倒微子似的。其实微子一生憨厚,有守礼治国之才,投降周人也是看到王都“血流漂杵”的形势,为救百姓于水火而作的被迫选择,要不是微子当年的果断决择,我们的殷族祖先可能早就被周人赶尽杀绝了,当然也就不会有后来如此众多的各个姓氏的末商王室后裔了(如殷宋孔林禄等姓、汤姓之一支、王姓之一支等)。
    否定微子的论据之二:微子是帝辛的反对派。微子、箕子、比干这“三仁”确实与帝辛政见不合,治国理念不同,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为了殷代的长治久安,何况“三仁”据理力谏的都是针对帝辛身上的缺点的。
    否定微子的论据之三:微子出走奔周,与周人订了倒殷的“里应外合”的共头山之盟。微子为了自保暂时出走是事实,但微子奔周没有任何史据为证。至于说微子与周人订了共头山之盟,只有《吕氏春秋•诚廉》一例孤证。《吕氏春秋•诚廉》的故事原文如下:孤竹人,伯夷、叔齐。“二子西行如周,至於岐阳,则文王已殁矣。武王即位,观周德,则王使叔旦就胶鬲於次四内,而与之盟曰:‘加富三等,就官一列。’为三书,同辞,血之以牲,埋一於四内,皆以一归。又使保召公就微子开於共头之下,而与之盟曰:‘世为长侯,守殷常祀,相奉桑林,宜私孟诸。’为三书,同辞,血之以牲,埋一於共头之下,皆以一归。伯夷、叔齐闻之,相视而笑曰:‘嘻!异乎哉!此非吾所谓道也。……. 今天下暗,周德衰矣。与其并乎周以漫吾身也,不若避之以洁吾行。’二子北行,至首阳之下而饿焉。”这个故事的白话意思是:“ 从前周朝将要兴起的时候,有两位住在孤竹国的贤士,名叫伯夷、叔齐。因仰慕文王之德两人—起西行到周国去,走到岐山之南,文王却已经死了。武王即位,宣扬周德,派叔旦到四内去找胶鬲,跟他盟誓说‘让你俸禄增加三级,官居—等。’准备三份盟书,文辞相同,把牲血涂在盟书上,—份埋在四内,两人各持一份而归。武王又派保召公到共头山下去找微子,跟他盟誓说:‘让你世世代代作诸侯之长,奉守殷的各种正常祭祀,允许你供奉桑林之乐,把孟诸作为你的私人封地。’准备三份盟书,文辞相同,把牲血涂在盟书上,一份埋在共头山下,两人各持—份而归。伯夷,叔齐闻知这些,互相望着笑道,‘跟我们原未听说的不—样啊!这不是我们所说的道啊?……如今天下黑暗,周德已经衰微了。与其依附周使我们的名节遭到玷污,不如避开它使我们的德行精白高洁。’于是两人向北走,走到首阳山下饿死在那里。”这是一个武王伐纣前对殷用间的故事,听起来更像小说,是否虚构,我们先放在一边不说。现分析这种结盟的真实性。从故事情节看,伯夷、叔齐行到周时,文王已死,武王即位。即是说故事发生在武王伐纣之前。二人听说武王用间,先派叔旦在四内与胶鬲盟,又派保召公到共头山与微子盟。显然,这应是周室绝密的事情,伯夷、叔齐两位外来之客是绝对听不到、看不见的。这是疑之一也。用间有多种不同的设计,伯夷、叔齐二人听到的消息,或可是周室故意放出的风,意在让这些消息传到殷都去,以离间殷的君臣关系。这是疑之二也。据《史记》武王在牧野决战得手入城后,微子面见武王时是非常卑躬屈膝的,生怕武王拒降而杀他。如果他们有盟在先,微子可以理直气壮地要求武王兑现盟约条款,还有必要那么卑躬屈膝乞降吗?这是疑之三也。武王伐商得手后,并没有践共头山之约,并没封微子为奉守殷的各种正常祭祀,而是封纣子武庚禄父为殷侯。微子被封是在武庚被诛之后。这是疑之四也。由下文将要分析的《吕氏春秋•贵因》可知,武王率领诸侯联军伐殷出师时,微子并不知情,还是等胶鬲至鲔水看到周师回来报告后,才知道周师的动向。按理说,如果武王与微子早订好了里应外合的计划,周人早就该将周师何时出发何时到达殷都全部告诉微子,绝对不会再要微子派胶鬲去探听。这是疑之五也。由此可见,微子、胶鬲与周人密谋推翻纣王这件事绝对不是真实的。因此《商代史卷二》第230-232页的分析和猜测是不合理的。
否定微子的论据之四:当微子派胶鬲充当殷使候周师。胶鬲于鲔水探知周师将于甲子日到殷都的消息,遂回报微子做好了里应外合的准备,终于使武王在牧野战场,兵不血刃,就伐殷得手。这个论据缘于《吕氏春秋•贵因》:“武王至鲔水。殷使胶鬲候周师,武王见之。胶鬲曰:‘西伯将何之?无欺我也。’武王曰:‘不子欺,将之殷也。’胶鬲曰:‘朅至?’武王曰:‘将以甲子至殷郊,子以是报矣。’胶鬲行。天雨,日夜不休,武王疾行不辍。军师皆谏曰:‘卒病,请休之。’武王曰:‘吾已令胶鬲以甲子之期报其主矣。今甲子不至,是令胶鬲不信也。胶鬲不信也,其主必杀之。吾疾行以救胶鬲之死也。’武王果以甲子至殷郊。殷已先陈矣。至殷,因战,大克之。此武王之义也。人为人之所欲,己为人之所恶,先陈何益?适令武王不耕而获。”这则故事的白话文大意是“武王的军队到了鲔水。殷派胶鬲来侦察周师,武王会见了他。胶鬲说:‘西伯将到什么地方去?不要欺骗我。’武王说:‘我不欺骗你,我们将到殷去。’胶鬲说:‘哪一天到达?’武王说:‘将在甲子日到达殷都郊外。你可以拿这话回去报告。’胶鬲走了。这时天下起雨来,日夜不停。武王命令快速行军,不停止前进。军官们都劝谏说:‘士兵们都很疲惫了,让他们休息休息吧。’武王说:‘我已经让胶鬲把甲子日到达殷都郊外的事报告给他的君主了,如果甲子日不能到达,这就会使胶鬲失信。胶鬲失信,他的君主就一定会杀死他。我急行军是为了救胶鬲的命啊。’武王果然在甲子日到达殷都郊外,殷军已经先摆好阵势了。武王到达后,就立即开始战斗,结果大败殷军。这就是武王的仁义。武王做的是人们所希望的事情,而纣王自己做的却是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所以事先摆好阵势又有什么用?这正好让武王不战而胜。”这段话中,主张否定微子的学者都一口咬定。胶鬲不是纣王的使者,而是微子的使者,微子是胶鬲的主人。其实这个问题是不经一驳的。因为从文中可看出,胶融回来后,是向纣王报告的。正因为胶鬲的报告,纣王才预先知道周师将在甲子日到,所以他预先拼凑出七十万奴隶兵,预先将七十万奴隶兵开到牧野战场,摆好阵势,计划拒敌于国门之外。因此以京郊牧野为主战场是纣王预先选定的,不是周武王预先选定的。牧野决战前殷军预先选好战场、布好阵势的事实说明,胶鬲不是微子的使者,而是纣王的使者。在牧野会战期间,微子也没有参与任何里应外合的活动。由此可知《商代使卷二》第230-231页的分析和推测是不合理的。《商代使卷二》第233页对微子作了结论性评价:“种种疑点说明,即使文献记载不见微子投奔周人,从史实出发而得出结论:微子与周人在灭商之前联络过,得到周人允诺后,与周人一起,里应外合,推翻了商纣王的统治,故有周灭商后微子受到周王分封而国于宋的结果。”显然,对微子的如此评价,与上述分析的史实不符,因此《商代使卷二》第233页对微子的结论性评价不能成立。
总之,综合以上几点,《商代使卷二》第232-233页对微子的评价是值得商榷的。
                    
结束语
本文对十一卷本《商代史》作了全面评述后,又以大量篇幅的赘文对末商重要历史人物帝辛、三仁”之首微子和殷周之交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评论提出了与《商代史》相悖的意见。其中对帝辛、周武等历史人物的评论和对牧野会战的残酷性、周人在郊战得手后武王挥师入城时对时有上百万人口的地球上最大城市殷帝国王都朝歌的破坏程度等历史事件的评论还突破了司马迁《史记》的束缚。并进而指出因受时代局限,司马迁的《史记》在记述殷周之交的历史事件和评价殷周之交的历史人物时,是有很大的倾向性的,扬周武贬殷纣是司马迁的基本立场,也是他那个时代主政者汉武帝和主流学者董仲舒等人的基本立场。因此,我们在重建殷周之交的上古史时应以现代史家的眼光,进行科学的审视和洞察, 尽可能做到“客观、公正”,不囿于司马迁的《史记》。
从历史发展大势来看,历史长河中的王朝更替,有如长江后浪推前浪,三千年前的以周代殷,也是历史的一种进步殷族人创造的殷文化虽然很灿烂,但周人对殷文化进行一番改造后升华形成的周文化比古老的殷文化更加光彩夺目。历史有历史自身的发展规律,它的发展是天然合理的,是不以我们后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今天之所以要客观、公正地评论历史上的人和事,主要目的不是为古人当裁判员,而是以史为鉴,从历史事件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建设好我们当前的社会,将人类社会推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本人是从事理工科研究的技术人员,退休后才学了点文史。前两年因爱好殷商文化,有幸得到时任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的王宇信先生点拨和敲打,才下苦功夫读了点王先生的书和其它史书,才对历史知识和甲骨学知识懂了点皮毛,也可以算是王先生的不合格的编外弟子吧。宋镇豪先生主编的十一卷《商代史》出版后,我如饥似渴地粗读了一遍,班门弄斧般地写了上述文字,请各位史学前辈和专家不要见笑。
 
           殷商传承文化研究网 站长 殷作斌 2012年8月12日
           网址:http://www.china-yinshang.com
           邮箱:hy_yzb@126.com
           电话:13861563718
           QQ:   397372437
通讯地址: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富豪花园A4—302   邮编:223300



 

 
     
评宋镇豪主编《商代史》4

《古都朝歌研究》 由淇园工作室和朝歌古都学会 主办    栏目主持人:王之珩    策划设计:闫玉生、郑厚德   管理运行:淇县之窗
 电话 0392-7222204    电子邮箱: dong-tuozi@163.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