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康姓始祖卫康叔
古都朝歌研究

 

   

 

 

卫都研究 - 刍议康姓始祖卫康叔
刍议康姓始祖卫康叔
 
作者:辽宁抚顺 康庆山  加入时间:2013-5-6 8:58:05

刍议康姓始祖卫康叔

辽宁抚顺 康庆山

2012.02.15 

    我既不是文史工作者,也不是考古工作者,只因为我姓康,有着与生俱来的对康氏文化浓厚的兴趣。为寻根溯源、认祖归宗不时在网上涉猎康氏文化园地,有幸读到各种各样的文章。有的文章令人思考,有感而发,甚至诱人参与讨论,唯力求更接近历史的真实而已。

    卫康叔作为历史人物已存在三千余年;载于史册《史记》两千余年;卫康叔被姓氏文化的史学界推崇为康氏得姓的始祖,此举据说始于唐宪宗元和七年的《元和姓纂》,迄今也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有关康叔的话题自然备受康氏后人的关注。

    数年来读到的文章梳理起来可概括为:卫康叔其人和称谓;卫康叔武王伐纣后有没有被封,封在何处;解读康侯封方鼎、康侯簋的铭文的启示;康侯鼎、康侯簋的出土年代、地点,是否是定论;康氏得姓于卫康叔,为什么周至秦汉缺失康姓人物载于史册等等。

    一、卫康叔其人和称谓

    卫康叔姓姬名封在自铸康侯鼎时自称为康侯;其子为其铸康侯簋时也尊称他为康侯;康叔、卫康叔是司马迁等史学家的称谓。

    认识康叔其人,还得从《史记》的“周本纪”、“管蔡世家”、“卫康叔世家”说起。

“周本纪”关于康叔在武王伐纣取得胜利后,在武王登基大典上布置会场的记载‘...卫康叔封布兹,◇集解徐广曰:“兹者,籍席之名。诸侯病曰‘负兹’。”○索隐兹,一作“苙”,公明草也。言“兹”,举成器;言“苙”,见絜草也。’

    “管蔡世家”关于武王同母兄弟十人,伯仲叔季的介绍‘…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铎,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处,次曰康叔封,○索隐孔安国曰:“康,畿内国名,地阙。叔,字也。封,叔名。”次曰冉季载。。冉季载最少。…武王已克殷纣,平天下,封功臣昆弟。於是封叔鲜於管,封叔度於蔡:二人相纣子武庚禄父,治殷遗民。封叔旦於鲁而相周,为周公。封叔振铎於曹,封叔武於成,封叔处於霍。康叔封、冉季载皆少,未得封。’对于“康叔封、冉季载皆少,未得封。”存有争议,李学勤的“清华简系年及有关古史问题”;骈宇骞的注译《史记卷三十七  卫康叔世家第七》;康镇明的“康姓以封国得氏考”等,都较为详尽的论述了康叔两次受封的的史实,即初被武王封于‘康’,成王时摄政的周公旦又徙封康叔于卫。康镇明侧重论述“康姓以封国得氏考”,然而没能指出得康姓的第1人和世系传承。

   ‘武王既崩,成王少,周公旦专王室。管叔、蔡叔疑周公之为不利於成王,乃挟武庚以作乱。周公旦承成王命伐诛武庚,杀管叔,而放蔡叔,迁之,与车十乘,徒七十人从。而分殷馀民为二:其一封微子启於宋,以续殷祀;其一封康叔为卫君,是为卫康叔。封季载於冉。冉季、康叔皆有驯行,於是周公举康叔为周司寇,冉季为周司空,○以佐成王治,皆有令名於天下。’

   “卫康叔世家”专论卫康叔及子嗣后裔‘卫康叔○索隐康,畿内国名。宋忠曰:“康叔从康徙封卫,卫即殷墟定昌之地。畿内之康,不知所在。”名封,周武王同母少弟也。其次尚有冉季,冉季最少。武王已克殷纣,复以殷馀民封纣子武庚禄父,比诸侯,以奉其先祀勿绝。为武庚未集,恐其有贼心,武王乃令其弟管叔、蔡叔傅相武庚禄父,以和其民。武王既崩,成王少。周公旦代成王治,当国。管叔、蔡叔疑周公,乃与武庚禄父作乱,欲攻成周。○索隐成周,洛阳。其时周公相成王,营洛邑,犹居西周镐京。管、蔡欲搆难,先攻成周,於是周公东居洛邑,伐管、蔡。周公旦以成王命兴师伐殷,杀武庚禄父、管叔,放蔡叔,以武庚殷馀民封康叔为卫君,居河、淇间故商墟。○索隐宋忠曰:“今定昌也。”

    周公旦惧康叔齿少,乃申告康叔曰:“必求殷之贤人君子长者,问其先殷所以兴,所以亡,而务爱民。”告以纣所以亡者以淫於酒,酒之失,妇人是用,故纣之乱自此始。为梓材,示君子可法则。故谓之康诰、酒诰、梓材以命之。康叔之国,既以此命,能和集其民,民大说。成王长,用事,举康叔为周司寇,赐卫宝祭器,◇集解左传曰:“分康叔以大路、大旂、少帛、綪茷、旃旌、大吕。”贾逵曰:“大路,全路也。少帛,杂帛也。綪茷,大赤也。通帛为旃,析羽为旌。大吕,锺名。”郑众曰:“綪茷,旆名也。”以章有德。’周易“晋”挂用‘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来形容康叔获得的殊荣。康叔卒,子康伯代立。○索隐系本康伯名髡。宋忠曰:“即王孙牟也,事周康王为大夫。”按:左传所称王孙牟父是也。牟髡声相近,故不同耳。谯周古史考无康伯,而云子牟伯立,盖以不宜父子俱谥康,故因其名云牟伯也。康伯卒,子考伯立。考伯卒,子嗣伯立。嗣伯卒,子疌伯立。疌伯卒,子靖伯立。靖伯卒,子贞伯立。贞伯卒,子顷侯立。’

    据常永海等人“源自古都朝歌的姓氏—康姓”一文,‘…从康叔至君角共历854年,其中在朝歌为都403年,传15代20君…。’也就是说从卫文公起,离开朝歌开始辗转流离的频繁迁都。

    综上所述卫康叔是周文王的嫡出第九子,周武王、周公旦的幼弟。卫康叔,姬姓,本名封,武王伐纣后被封于康邑,史称康叔;周成王初年,摄政的周公东征平叛三监之乱后,又被徙封于卫(都朝歌),又被称作卫康叔,在十兄弟中是唯一具有双封名号的人。

    《史记》关于康叔的记载,没有交代康叔过世后葬于何处。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旦都记载葬于‘毕’;康叔官至司寇,辅佐成王。其子康伯官至司徒,是康王时期的大夫。中国历史中的官都是终身制,康叔、康伯如果真的死在任上,是否还得把他们的遗体运回卫国埋葬呢!

    在《卫康叔世家的》记述中,没有记载康叔的哪一位后人用‘康’为姓,这又是另一件历史疑案,对于康姓人来说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二、卫康叔两次受封的封地都在何处

    东汉大儒宋忠给史记作注时说:“康叔从‘康’徙封卫,卫即殷墟定昌之地。畿内之康,不知所在。”后来史学界的争议有三:其一,说是在京兆(西安郊区)的酆;其二,说是在河南禹州、临汝的康城;其三,说是在河南淇县北之庚丘(康丘)。持第三种说法之人为李学勤,此公在“清华简《系年》及有关古史问题”一文中提到:“康叔”之“康”,郑玄以为谥号,当然是不对的,马融则释为畿内国名,《史记·卫世家》索隐引宋忠说:“畿内之康,不知所在也。”宋以下学者有人以为即《说文》的“□ ”,在今河南临汝一带[15],并不足信。《系年》于此有较详记述:周成王、周公既迁殷民于洛邑,……乃先建卫叔封于庚(康)丘,以侯殷之余民。卫人自庚(康)丘迁于淇卫。“庚”、“康”系通假字。原来“康丘”就在殷,是“邶墉卫”的“卫”的一部分,所以康叔封也可称“卫叔封”,不久卫人迁都“淇卫”,即在淇水流域的朝歌,那里便专称“卫”了。因此,《左传》所说并没有不实的地方,(康侯)簋的“诞命康侯鄙于卫”也得到印证。

    按此说也很好解释康叔由‘庚(康)丘’改封‘淇卫’后‘康’还由谁来管,按李氏说法康叔是由小‘卫’到大‘卫’,即“邶墉卫”是定都朝歌后“卫国”的一部分,‘康’仍在康叔的管辖之下。

    三、解读康侯封方鼎、康侯簋的铭文的启示

    康侯封方鼎铭文:康侯丰作宝尊不难理解,是康侯封本人铸的宝鼎。史学界很少有人提及康侯鼎,而更看重康侯簋其原因是康侯簋的历史地位重要,他证实了康叔徙封于卫的历史事件;但是要讨论康叔墓在何处,康侯簋牵涉康叔父子二人,所以又不如康侯鼎只涉及康叔一人,康侯鼎的证据更为直接。.

    康侯簋的铭文有多种版本:

    1.李学勤:清华简《系年》及有关古史问题,铭文4行24字(依原行款)王来伐商邑,诞命康侯鄙于卫 司徒鄙,作厥考彝。 

    2.淇河晨报:“王来伐商邑,诞命康侯鄙于卫,沬司徒□□鄙,作厥考尊彝。□□”。

    3.丁进:青铜器铭文与个人写作传统  例如《沫司徒疑簋铭》:
王来伐商邑,遂令康侯鄙于卫,沫司徒疑眔鄙,作厥考尊彝(P68)。

    4.司徒簋  王来朿商邑,(诞)令康啚(侯鄙于)卫,(沬司)土(疑)眔啚(鄙),乍氒(作厥)考(尊)彝。

    5.百度百科康侯簋  器底铸铭文四行二十四字,记述周王伐商,命康侯建国于卫地,涾司徒■为亡父制作此器。原文拓片可供通晓古文字的爱好者,自己去翻译、理解。把康侯簋的铭文拓片原件复制于后,以正原文原意。

 

 

    我对康侯簋铭文的浅显理解为:一是‘王’伐商邑后,封康叔于卫;铸康侯簋的人为‘沫司徒’或‘涾司徒’。关于这个‘王’,是伐纣的武王,还是评定三监之乱的假周成王之命的周公旦呢,我认为可能指的是后者;‘沫司徒’或‘涾司徒’可能为康叔之子‘康伯’,按着中国人古今都把过世的父亲称作‘考’的称谓,只有康伯才有权称康叔为‘考’,也只有康伯才有权‘作厥考尊彝’。康叔的官衔是周成王时的‘司寇’,康伯为周康王时的‘大夫’,官衔可能就是司徒,也就是说一个康侯簋牵涉两个历史人物即康叔和康伯。康侯簋的出土意义在于‘出土实物’与文献《史记》,清华简的“系年”三者互相认证。康叔作为历史人物是真实的;武王伐纣、成王评定三监之乱,康叔由‘康’徙封于的历史事件是真实的。

    据‘传说’康侯簋出土于辛村,说康叔的墓可能在辛村没什么不妥,如果‘足证’康叔的墓在辛村恐怕就把话说过了头。其一,康侯簋的出土地点、年代都有不确定性;其二,只就康侯簋而论,此簋的铭文牵涉两个人,它的出土请问如何界定是康叔或还是康伯的墓呢?按着我的理解如果说康侯鼎、康侯簋同出土一个墓室,说明康伯是专门为康叔而铸的陪葬品,定为康叔墓才有可能。史学界看重的是康侯簋铭文记录了康叔由‘康’徙封于卫的历史事件的过程。所以,也就没有人过分的关注康侯簋的出土地点和年代。

    四、康侯簋的出土年代、地点,是否是定论

    打开百度百科康侯簋网页,看到的界面康侯簋图案的下方有:

   【文物原属】:原属圆明园收藏,【文物现状】:1931年从河南浚县辛村卫候墓出土,现藏于英国不列颠博物馆。不知为何会有时代如此矛盾的记载。

    如果康侯簋真的“原属圆明园收藏”,出土的时间就可能是英法联军的铁蹄踏入圆明园1860年之前,国宝康侯簋被英军盗回英国,才有‘现藏于英国不列颠博物馆’的可能;那么如何造成【文物原属】和【文物现状】的年代差70余年,是编辑的疏忽吗。不知为何一直都没有人提出过质疑。可能史学界对原属圆明园收藏之说不屑于顾,只有我这个外行人才拿来说事。误认为由此产生出土时代有1860年之前;传1931年两种说法。

    康侯方鼎、康侯簋的出土地点和时间,我认为都有待考证。1931年浚县辛村的村民在大雨过后挖窑洞时发现了古墓,出土了部分文物这是真的;康侯方鼎、康侯簋就在这批文物之中恐怕就缺少了证据。因为从文物的出土,到与文物贩子、古董商的交易,都是无组织、无秩序、无文物保护监督,无专业人员登记造册的纯粹无政府状态的私人行为。试问:在一个无政府状态的发掘、交易过程,还会有考古专家给康侯簋的出土发‘出生证’吗?

    看来只能是‘传’说,再后来不只是文人的疏忽或故意,省略了‘传’字,于是乎就有了1931年康侯鼎、康侯簋等在河南浚县辛村出土的‘以讹传讹’的结果。有‘传’和无‘传’是绝对不相同的两种结果。有‘传’字说明是不是果真如此,还在两可之间;无‘传’字就成为了定论;更不应该忽略历史长河中猖獗的盗墓对古墓的破坏和造成文物遗失的根源。

    康侯簋等是1931年在辛村出土,无疑得有文献记载。据我所知,恐怕没有这样的文献。对于浚县辛村出土文物的文献来说最权威的莫过于过郭宝钧先生在1933年发掘文物之后的发表的‘简报’和‘考古学专刊乙种第十三号《浚县辛村》1964年出版’的正式报告。

    我是2011年1月在抚顺图书馆看到和翻阅过考古学专刊乙种第十三号《浚县辛村》的,郭宝钧的专著中没有关于康侯簋等出土于辛村墓地的记载,文中只提到1931年大雨过后辛村村民挖窑洞时发现了古墓,并出土了部分文物。出土的文物立即被古董商、文物贩子买走,郭宝钧等人闻讯赶到辛村时为时已晚。由此引起文物部门的重视,接下来才有郭宝钧等人的4次正式发掘,正式发掘始于1932年,1933年结束。发掘结果:在东西长500米,南北宽300米的范围内共发现墓葬82座,其中包括:大型墓葬8座、中型6座、小型54座,车马坑14座。由于文物被盗,在发掘大型,中型,小型墓葬中都没有保存能证明墓主人的文物遗存,唯M60中型墓是个例外保存较完整,有‘尊’出土,腹底铭文二十四字云:“隹公原于宗周,陆从公亥雉格于官。赏陆贝,用乍父乙宝尊彝”。郭宝钧不但没提到康侯方鼎、康侯簋出土于辛村;也没有说这8座大墓都埋的何人,更没有指出那一座大墓的墓主人是康叔,只是作出这是卫国贵族墓地的结论。

    另据常永海等人的“源自古都朝歌的姓氏—康姓”一文,康叔的后裔在朝歌‘传世15代20君’,自第20代君卫文公离开朝歌,那么郭宝钧发掘的8座大墓又如何分配给这19代卫君呢!一个可能是郭宝钧的发掘不彻底,墓室还有所遗漏;另一个可能则是还有部分国君的墓不在辛村。

    我的结论:康侯簋的出土年代、地点,目前还不是定论。1931年康侯簋等出土于浚县辛村,只不过是个‘传说’而已!既然是‘传说’,无论是有意或无意忽略‘传说’二字,都不能成为作为信史的定论,康侯簋出土的真正意义在于它证实了康叔由‘康’徙封于卫的历史事件是真实的。

    五、康氏得姓于卫康叔,为什么秦汉缺失康姓人物载于史册

    无疑这是个敏感而有沉重的话题。为什么正史中被定义为康姓正宗的康叔后裔,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见踪影;而西来之胡‘康居国的后裔’却异军突起,占据了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隋唐康姓的历史舞台;五代十国又加上北胡突厥、代、代北等杂胡充斥康姓历史舞台之中;大有西胡、北胡喧宾夺主之势。为什么只见宾不见主?宋、元以后由于长时期的民族融合,康姓已无法分别胡、汉。三千年康姓的姓氏历史,文献中为何缺失前一千年,对于康姓人来说确实是难以解释的独特历史现象。

    首先关注这个话题的是陕西康文煜先生,我看到的他有两篇文章提到这个话题。一篇是“康氏来源 3”,另一篇是“康氏族人及某些学者的三个普遍性错误认识”,我认为他的观点大胆、新颖。对此我也颇有同感,只是我目前历史知识底蕴不足,没有资格说我完全认同他的观点而已。

    早在二年前抄录张忱石  吴树平编《二十四史纪传(康氏)人名索引》和臧励和等编著《中国人名大字典》时就发现上自康叔,下至秦汉康姓名人的缺失这一现象。

我很赞同康文煜先生的话‘我们研究的是历史真实’。对待历史文献,核实以后才是信史。才能做到不把‘传说’当做信史,更不能‘以讹传讹’





 

 
     
刍议康姓始祖卫康叔

《古都朝歌研究》 由淇园工作室和朝歌古都学会 主办    栏目主持人:王之珩    策划设计:闫玉生、郑厚德   管理运行:淇县之窗
 电话 0392-7222204    电子邮箱: dong-tuozi@163.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