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辛一一我们的武王
古都朝歌研究

 

   

 

 

朝歌人物 - 帝辛一一我们的武王
帝辛一一我们的武王
 
作者:淇县殷福春  加入时间:2017-12-30 12:49:37

 帝辛一一我们的武王

 

 

小邦周姬发乘帝辛伐东夷,重兵驻于南方,商都空虚,灭了大邑啇。殷帝辛殉国后栖息在古都朝歌的淇水河畔。周朝罗织罪名,恶谥殷纣王。古人要开涮,抓反面典型,把天下恶名加给殷帝辛,成了昏君暴君。孔子可能是第一个发现殷帝辛的另一面。“纣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恶皆归矣。”《论语.子张第十九》。这段话不是孔子说的,是他的高徒子贡说的。然而,孔子的神圣地位自不必说,他的弟子是不会说出忤逆他观点的话的。荀子也说,桀纣之所以享有极大的恶名,根本原因是他们都是亡国之君,后人开涮,抓反面典型,不揪这两位揪谁呀!国祚久长者(祚,古代指皇位),议论“圣躬”可得仔细些。当代人民当家作主,公平、公正的评价殷帝辛,认为周武王在讨伐商纣王的动员令里所列的六件事根本就不是理由。后头那些“恶名”更是一本正经的胡说。可是《张生全精彩历史》一文中,把周武王讨伐殷帝辛的六件事,重又归纳成四点,并增加了新的内容,即第四点,招诱四方奴隶。张先生说,纣王雄才大略,开疆拓土是为了获得大量的土地和奴隶。虽然很多人为纣王叫屈,纣王还是亡国了,商朝还是灭亡了。换句话说,你们叫屈有什么用?还不是成了亡国之君。张先生还说,如果是国家破败不堪,人民困顿艰难,造成了国家灭亡,我反而觉得这与末代帝王关系不大。因为这是时势所然,不是他能够控制的。如果本来这个国家欣欣向荣,人民生活幸福,这个国家灭国了,那就一定是君王的责任,所以,张先生武断地认为,从这个角度来说,商朝的灭国,商纣王有推卸不掉的责任。他把一个好端端的国家给搞掉了,他还不是昏君是什么?张先生为商纣王搞掉国家找出四条理由。即没有处理好国际关系,没有处理好和诸侯王的关系,没有处理好和亲属的关系,没有处理好和百姓的关系。

在我国古代社会中,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即祭祀,“戎”即戎兵,从甲骨卜辞中看,商朝的祭祀几乎天天举行,征伐从来没有停止过,即使是田猎活动,也具有练兵的性质。为什么呢?当时的方国时服时叛,服时封为侯、伯,叛时被征伐(商朝与方国恐怕不是现在意义上的国际关系)。《左传.昭公四年》有“商纣为黎之蒐,东夷叛之”。对反叛者的征伐是为了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安定。征伐由原来的被动转变为主动的进攻,同样是为了国家的统一和人民安定,也是为了巩固开疆拓土的成果。秦始皇灭掉六国,汉武帝征伐匈奴都是为了国家的统一和人民的安定。他们的历史功绩,后人都是是肯定的。张先生把殷帝辛的开疆拓土,降低到为了获得大量的土地和奴隶,这种说法欠妥。没有殷帝辛的开疆拓土,哪有殷帝辛的威震四方、疆域至海、诸邦来朝的恢弘局面。当然,也不会有秦始皇的统一中国,也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现在的版图。征伐不是灭了这个方国,土地仍在那个方国,战争必定有俘虏历来如此,无所谓获得问题。至于说到诸侯王的土地和奴隶,是商朝分封给他们的吧?对于亲属的关系,说到底是个团结的问题。这一点倒给我们很多警示,不团结,离心离德,国家不保。讲团结是双方的事情,无论是诸侯王还是亲属,都必须服从国家的利益。比如,比干,箕子,徽子,他们是什么样的反对派,后人看到的都是一面之词。如果他们危害国家利益或里通外国,不应该抓起来?或关或杀。张先生还说,周朝就没有掠夺别国。不错,周克殷建国以后可能没有。殷帝辛开疆拓土的成果被周武王坐享其成,还分封了殷商王朝的土地。康叔任卫国的始封君后,来到殷都朝歌,维持殷朝旧有的奴隶制度和阶级关系的政策,在经济政策方面,改变原来的所有制关系,把殷王室的大片土地重新分配给他的子孙——大小贵族。并由殷商的种族奴隶为之耕种,《左传·定公四年》记载:“启以商政,疆以戎索”。可是,周朝姬昌征伐掠夺别国还少吗?从周人居住地岐山迁到崇国,号曰丰邑。往东征伐到河南沁阳的邗国和山西的黎国。先后征伐商朝属国七八个之多,已经危及到商朝千里之邦,严重威胁京都朝歌的安全。为制止周人东扩,巩固西北边防,殷帝辛囚姬昌于羑里。试问那个大国能够容忍一个省将地方军队开到首都附近?周武王牧野之战不仅洗涮几代国君耻辱而且获得大量財富。根据頋颉刚先生统计:战馘(战后将敌人的左耳割下记入战功)十余万,(这是个很恐怖的数字),周联军45千人,除去后勤辎重文职非一线人员,平均一个士兵要割敌人3只耳朵,战俘三十余万,掠走虎犀熊等动物一万头,祭牲牛羊犬三千余头,佩玉十八万块……另外忠于帝辛的一百多名大臣被押往周国,等候在周武王祭祀作为人牲。

张先生为了说明帝辛是昏君,硬把牧野之战的奴隶倒戈说成是商朝老百姓的倒戈,帮助周武王。其实两方面都不是。香港史学泰斗李定一认为,“从盘庚迁殷到帝辛这273年间, 是一部革新派与守旧派反复较量的历史。帝辛的改革触动了殷商贵族守旧派的利益。帝辛的改革是导致守旧派在周军压境时背叛的主要原因”。由于历史的久远,史料的缺失,究竟都有谁背叛了商朝,現在很难知晓。但是有一个 人渐渐俘出水面,多处证明牧野之战胶鬲是脱离不了干系的。《吕氏春秋·诚廉》曰,“則王使叔旦就胶鬲与四内,而与盟曰:加富三等,就官一列。”《吕氏春秋·贵因》曰:“武王至鲔水,殷使胶鬲候周师……胶鬲曰:曷至?武王曰:将以甲子至殷郊”。唐陇西李石所撰《续博物志》也有相同记载。牧野之战的时间.地点都是武王与胶鬲约定好的。牧野之战,周联军45千人,商军70万人,另一说17万人。《诗经》曰:殷商之族,其会如林。周联军向殷军矛戟丛林走去,殷军面貌越来越清晰,周军胆战心惊,再也挪不动脚步……老谋深算的姜尚打破双方对峙的沉寂,冲向敌阵,关键时刻胶鬲等殷商贵族撕下最后的伪装在队伍中高喊:周军胜利了,殷军失败了!并反戈一击。商朝军中大乱,并互相拼杀。殷帝辛打了很多仗,百战百胜,从来没有失手过。这时已经明白败局己经无可挽回,但是他不投降,以死抗争,以身殉国。据《尸子·散見辑佚》记载“武王亲射恶来之口,亲斫殷纣之颈,手污于血,不温而食,当时之时犹猛兽者也。”《荀子·正论篇第十八》曰:“昔者武王伐有商,诛纣,断其首,悬之赤饰”。商朝好端端一个国家,国家欣欣向荣,人民生活幸福,竞被胶鬲叛徒之流给断送了。难道说这是殷帝辛没有处理好关系吗?毛主席说,商朝的老百姓拥护他,再看《诗经·商颂·玄鸟》怎么说:“在武丁孙子,武丁孙子,武王靡不性。龙旂十乘,大糦是承。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四海来假,来假祁祁。景员维河,殷受命咸宜,百禄是何。”看看汉代经学大家郑玄,宋代儒家大师朱熹对这首诗是怎么解释的,汉代经学大家郑玄,对“在武丁孙子,武丁孙子,武上靡不胜”一句作解说,“殷高宗武丁之子孙有武功有王德,于天下者,无所不胜服”。宋代儒家大师朱熹,解释成“武王,汤号,而其后世亦自称也。言武丁孙子,今袭汤号者”。其武无所不胜”。二人都认为是武丁的某个子孙,自袭先祖商汤的武王之号,战无不胜。而历史上武丁之后诸子孙,武功平平,其实并没有“无所不胜服”之人。一直到帝辛即位后,平定淮夷,开疆东海,才符合诗中“肇域彼四海,四海来假”之说,因此,此诗其实正是殷商遗民建立宋国后,怀念和歌颂帝辛曾经威震四方,疆域至海,诸邦来朝的武功而做。

后世,大多数的儒家门徒绝不敢想象,此诗竞是歌颂他们心目中无恶不作的商纣王,因此强行把这句次序颠倒,曲解成“商武王成汤之子孙武丁”,将该诗的歌颂对象变成的武丁,也成了一贯通行说法。郭沫若在《驳说儒》一文指出,“武丁孙子,武王靡不胜的那位武功烈烈的武王,便是纣王。在殷人的心目中一定不会把纣王看得和周人所看的那样,殷人要称他为武王,要纪念他”。今逢盛世,追思殷帝辛的高风馨德,饮水思源,报本返始。今天的天下殷氏子孙纪念殷帝辛先祖的最好方式就是把帝辛陵园建起来,不再让帝辛的灵魂随处飘泊,给先祖一个住所。让契祖一族血脉汇聚,绵延不息,为天下殷氏子孙创建一个寻根祭祖,给天下殷氏子孙一个精神服务的平台。传承殷啇文化及根祖文化,增进情感互帮互学,团结一心爱国尊宗,实現天下殷姓民族文化认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貢献绵薄之力。

建筑是固定的历史。建筑帝辛陵园成就商王朝殷帝辛那一段辉煌历史;建帝辛陵园,也是天下殷氏子孙的责任担当。淇县殷氏宗亲会使命在身,不敢懈怠。陵上植柏常年祭祀,剪枝除草,修整帝辛陵和姜皇后.苏妲己茔墓,勤于管理积极工作,服务宗亲寻根谒祖尽心尽责。说服河口村两委申明大义,无偿捐出殷辛陵西至淇河大堤,东到淇河岸边,南至淇河大桥,北到姜皇后和苏妲己两个茔墓的土地。淇县人民政府要在淇河大堤上修一条6米宽的公路,已经在規划实施之中,并且表示如果与建帝辛陵园冲突可以另行规划。淇县殷氏宗亲会初步測祘,投资一二百万元用青石砌起淇河岸并拉上围墙。再投资二三百万建大门。院内投资五六百万建一大殿,可初具规模。如果资金雄厚向北发展,根据《诗经》:“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之意建《天降阁》一座,供奉契、成汤、三仁等列祖列宗,让契祖一族薪火相传。

淇县殷福春

20171228  




 

 
     
帝辛一一我们的武王

《古都朝歌研究》 由淇园工作室和朝歌古都学会 主办    栏目主持人:王之珩    策划设计:闫玉生、郑厚德   管理运行:淇县之窗
 电话 0392-7222204    电子邮箱: dong-tuozi@163.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