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与晚商都邑相称的遗迹
纣王殿,有铜炉沟、铁炉沟。在铁炉沟,群挖出的有南炉台、北炉台,有箭头、钳锅等。
再如,朝歌寨,在县西南二十五里南阳社,商纣屯兵之处。(明·嘉靖二十四年《淇县志》)
朝歌寨山顶上,相传为殷纣避兵之所。(清·顺治十七年《淇县志》)
类似以上淇县与晚商都邑相称的遗迹有很多,九六年《淇县志》列举纣都遗存二十项。如老砦,上有古房屋遗址,人称是殷纣王的金銮殿。1994.3.19.我们几位老友,重登山顶。我和锦熙用钢卷尺量出几个数据:遗址东西进深12米,南北长28.76米,西南墙角处遗址墙高4.4米。墙基石块最大者:西北角前墙倒下的两块石头:一块3.05米×0.55米×0.13 米。一块2.7米×0.65米×0.25米,墙中的一块是:2.24米×0.36米×?,一块是:1.30米×0.85米×0.24米。如此大的房基,在我看来,非帝辛莫属。
二十处就不一一列举了,问题是有没有考古专家亲临现场考古?调查组应不应该亲临一两处考察一下真假?我们不能将二十个晚商都邑遗迹,不作任何考察鉴定,统统一笔抹杀吧!?
关于大型墓葬,与晚商都邑相称的遗物
大型墓葬是出土大型遗物的好地方。可惜帝乙父子在朝歌仅六十年左右,大型墓葬真的不多。
为什么遗物难寻?当与朝歌最少遭过三次浩劫有关。
第一次是武王洗劫鹿台,将国库国宝洗动一空。
第二次是周公洗劫殷遗民。殷遗民叛周,遭到周公的残酷镇压。周兵入城之后烧杀抢掠无所不用其极。奴隶主的东西被大量抢劫。《麦秀歌》反映了这一问题。
第三次是迁徙殷遗民。奴隶主们将自己的物品随身带走了。“周公东征胜利以后,大批殷遗民主要是商王室和在各地的贵族被迁往西土。自本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先后在陕西、甘肃一些地方发现了不少的西周初至晚期的青铜器,其中有些是一个家庭的铜器群。根据这些家族的铜器群的族徽和铭文内容来断定,都是西迁殷遗民之物。故周公东征后,在西迁殷遗民时不仅只迁至成周一处,也迁了不少至宗周和周人的发祥地区。”(《新史记》71页。)
其后是上千年的荒废。汉置朝歌县,隋改朝歌县为卫县,县治迁卫贤集,以后又废数百年。小时常听南蛮子在淇县盗宝的故事。近年淇县又是非法盗窃倒卖文物重灾区。几千年来盗墓贼盗走了多少东西,盗走的都是什么东西,谁也不知道。
周人洗劫,遗民带走,千年遭劫,“与晚商都邑相称的遗物”还会有吗?
我们不能不考虑这些事实。
关于《报告》对朝歌城遗址位于淇县城东北的推测
《报告》判断:“如果纣都朝歌确实存在,则其位于淇县东北部淇河沿岸地区的可能性较大。”
其“理由三”是,“此地邻近西周至春秋初年的卫国国君墓地辛村遗址,距西周时期的卫国都城应不远,符合《左传·定公四年》和《史记·卫康叔世家》关于“殷墟”或“商墟”的记载。此地又临淇水,而《诗经·卫风·淇奥》等篇,都表明卫都靠近淇水,《水经注·淇水》更明确指出‘其水东经朝歌城北’。因此,本地区与古籍中记载的商末都邑朝歌的地理位置相符。”
这一条理由是以史籍记载作为证据的。而前文已讲过的“殷墟”或“商墟”大量文献记载,《报告》为什么毫不理睬呢?同样是文献记载,为什么有亲有疏有选择地对待呢?
如果真的相信《水经注》,其中对朝歌城的位置,有详细的描述。讲到淇水的一条支流泉源水,曰“水有二源,一出朝歌城西北……其水南流东屈,径朝歌城南。”《报告》说:“《水经注·淇水》更明确指出‘其水东经朝歌城北’。”文中“其水”并非“淇水”,而是淇县城北的美沟水。淇水是“自元甫城东南径朝歌县北”。
在《水经注》中对朝歌城的历史还有摘要叙述。《淇奥》、《桑中》、《竹竿》、《泉水》的语句都有引用。
如果真的相信史籍记载,那么,“淇县东北部淇河沿岸地区”,“本地区与古籍中记载的商末都邑朝歌的地理位置”真的并不“相符”。相符的只是今淇县城。
据记载,同一时期的地名,洹河南岸有殷墟,没错。汤阴有羑里城,没疑问。《汤阴县志》载:“邶城在县东三十里,此武王灭殷、分封诸侯,封纣子武庚于此。”邶城已被证实。志书说钜桥是帝辛粮仓,未有异见。卫辉北有比干墓,谁都承认。这么近距离的六个地名记载,为什么对唯有记载最多最细的朝歌在淇县城一带却不相信了呢?
遵照《报告》昭示,2009—2011年,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鹤壁市文物工作队组成联合考古队,沿鹤壁市境内的淇河两岸进行了区域系统调查。“借助先进的科技设备和调查方法,对淇河中下游地区沿河两岸的300平方公里的范围进行拉网式考古调查,旨在发现、确认、精确定位这一区域内汉代以前聚落遗址,……尤其是以商代晚期纣王所居朝歌为代表的一类都邑型遗址……”(《淇河中下游地区考古调查与发掘浅析》)
其间,发过三次报导,第一次说,或可找到朝歌城,第二次说,朝歌城或在淇河中下游,第三次说,年底可找到。
可惜,高科技,拉网式的考古,没给《报告》赏脸。直到2014.9.17.《淇河中下游地区考古调查与发掘浅析》发表,也未见到对朝歌城遗址的“发现、确认”。
现在,沿淇河两岸正在建设,南水北调工程往濮阳供水渠已修通,横穿淇河南北。不同区域,不同地段,高楼分布几乎遍布。“都邑型遗址”该有所显现了吧!可是,同样尚未见到该地区发现“以商代晚期纣王所居朝歌为代表的一类都邑型遗址”的报导。
朝歌遗址能从地球上蒸发了吗?历史怎么能够没有朝歌呢?!舍弃大量已知文献资料的启示,绕过淇县城去寻找朝歌遗址,或许是缘木求鱼。
参考文献
[2]《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第五期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
[3]《鹤壁日报》2014年09月17日第五版·理论范永禄《淇河中下游地区考古调查与发掘浅析》
[4]燕昭安《关于纣都朝歌的佐证问题研究》2012年《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2期
[5]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6]明·嘉靖二十四年《淇县志》
[7]清·顺治十七年《淇县志》
[8]王为国主编《新史记》1997年第一版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