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商代卫、沬两个方国
古都朝歌研究

 

   

 

 

商都研究 - 浅谈商代卫、沬两个方国
浅谈商代卫、沬两个方国
 
作者:夏伟田  加入时间:2020-5-21 20:28:14

           浅谈商代卫、沬两个方国

夏伟田

提到卫国、沬邑,很多人自然想到了西周初期康叔封卫的卫国,也容易联想到《诗经》中的沬乡及先秦著作中的沬邑。但是,人们对商代的卫国、沬国两个方国(相当诸侯国)就不太了解了,正是这个原因,以致将康叔封卫的西周姬姓卫国都城位置弄错,甚至误以为在今天的浚县卫贤集。

受秦汉以后大一统国家形态的影响,人们往往把上古时代的国家想象并构拟成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司马迁在《史记》中把夏商周三个王国写成了大一统王朝。其实,殷商王朝并非是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实质上是一个众多方国的联盟体,商王国是个大盟主。商代天下诸侯、方国、部落林立。在淇河东、西两岸就有卫国和沬国两个方国。

卫、沬也并不是我们所说的王国,而是方国,也可称其为诸侯部落。夏商时期,多数方国规模较小,仅仅是一些原始的氏族部落,极少数方国规模较大,具备了完善的国家机构。现今学者对这些方国的认识主要来源于商朝晚期的殷墟遗址出土的甲骨卜辞,卜文中多以“X方”的形式称呼这些部落国家,所以称作“方国”。今天我们要介绍的“卫”和“沬”就是两个小方国。

商代卫国在淇河东岸,都邑可能就在今天的浚县卫贤集。当时方国虽然狭小,但是都有一个城邑作为国都,大多方国城与国互通。甲骨卜辞中多次提及卫,如:“……卫无祸,从东卫。”(《合集》200074)可以理解为卫地在殷都的东面。“戍卫,不雉众”(《粹》1153)卫国靠近殷都朝歌,是商的畿内国,直到商代末年,依然存在。相关商代卫国铜器有出土于河南安阳的“卫父己觯(zhì)”(现藏新乡市博物馆)等。

卫地与王室之间往来频繁,卜辞中有“卫来”的记载,商王也常去卫地,甚至还把祭祀带到卫地。武丁时期卜辞:“癸亥卜,往卫,祝于祖辛。(《合集》1982”卜辞大意为商王去卫地祭祀祖辛。祖辛,商代第十四任王。卜辞:“癸丑卜,贞:师往卫,无祸。”、“壬寅卜,王令征伐……于卫.。”、“……卜,王其乎卫……”(《合集》28061说明卫地是守卫王畿重要之地,有一支专业的军队以守护王畿安全,而且遇到征伐之事,商王也会调动这支军队。

商代卫国灭于何时?《逸周书·世俘解》云:“甲申,百唶以虎贲誓命伐卫,告以亳俘。”(百唶率勇士誓师,受命伐卫。二十五日甲申,派人向武王汇报杀敌数及生俘者。)说明商代卫国在牧野之战后被周武王灭亡。商代卫国亡后,“卫”作为“三监”之一,成为周人防范殷遗民的基地。大家清楚,周武王灭商后,以商旧都封给纣子武庚,并以殷都以东为卫,由武王弟管叔监之;殷都以西为鄘,由武王弟蔡叔监之;殷都以北为邶,由武王弟霍叔监之;总称三监。(见汉郑玄《诗·邶鄘卫谱》。)管叔姬鲜的封地在今郑州市、中牟县及荥阳市一带,国都管城。“三监”卫成了管叔监视朝歌城内武庚的军事基地。

商代卫国的地域如何?《逸周书·作雒解》记载:“武王克殷,乃立王子禄父(武庚),俾守商祀,建管叔于东。”说明周代卫国位于殷商以东,周武王所封的“三监”之一卫是在商代卫地旧址上重建的,直到周公东征平了三监之乱后结束。《帝王世纪》说得更为直白:“自殷都以东为卫,管叔监之。”商代卫地在殷都以东即淇河东岸是毋庸置疑的。

商代卫国周边有很多方国,其北边有邶国(甲骨卜辞中写作“北”,汤阴、鹤壁、安阳、内黄一带)、荡(商代御姓国,今汤阴县境)、东边有并国(商代子姓国,内黄县境内)、豕韦国(今滑县境内,最终被武丁所灭)、东南有瓦国(商代子姓国,今滑县与延津交界处)。西南有鄘(鄘为殷商巨族,淇县以南至卫辉、新乡一带)、西边有沬国(淇县)。

由此可见,商代卫国地域在今浚县境内。

周代姬姓诸侯国卫国是从周成王分封康叔卫开始的疆域范围要比商代卫国大的多,兼有殷都畿内、卫、鄘、邶等地,大约北到今邯郸一带,南到今新乡一带,东到濮阳以东一带

那么,康叔卫国都城在哪里?有人仍坚持在卫贤集,这个观点是钻进了惯性思维怪圈。

《史记·卫康叔世家》:“卫康叔名封,周武王同母少弟也……周公旦以成王命兴师伐殷,杀武庚禄父、管叔,放蔡叔,以武庚殷馀民封康叔为卫君,居河、淇间故商墟。”即古黄河与淇河之间的商都朝歌故城,因武王伐纣和周公东征而成为废墟。朱熹《诗集传》云:“朝歌故城在今卫州卫县西二十二里,所谓殷墟”。《尚书·酒诰》:王若曰:“明大命于妹邦”。(郑康成曰:妹邦,纣之都城所处也。)翻译成白话文为:王说“康叔,到殷商的旧都沬地宣布重大命令。”说明康叔被封在了纣之旧都,而非卫贤集。《卫辉府志·建置部·城池》载:“淇县城,土为之,即古殷墟。”《逸周书·作雒解》:“俾康叔宇于殷,俾中旄(康叔子)宇于东。”《左传·定公四年》:“分康叔以大路……命以《康诰》,而封于殷墟。”杜预注曰:“殷墟,朝歌也。”《荀子·儒效篇》:“杀管叔,虚殷国”,杨树达注:“‘虚’读为‘墟’,谓杀武庚,迁殷顽于洛邑,朝歌为墟也”。从康叔封卫一直到卫懿公好鹤失国,约383年,姬姓康叔卫国都城在淇县城。

具体位置有非常清楚的记载。王应麟《诗地理考》引《括地志》云:“朝歌故城在今卫州东北七十里,卫县西二十二里。”《太平寰宇记》卷五十六,“卫县条:(卫县在卫州)东北六十八里,旧十九乡,今四乡。本朝歌地,即纣之都也。有故城在今县西二十二里《史记》谓之殷墟……朝歌故城,今县西二十二里。”清朝著名学者高士奇的《春秋地名考略》引唐杜佑《通典》语:“卫县西二十五里有古朝歌城。”《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一百五十八卫辉府条为“故城在卫县西二十二里。”清·嘉庆《浚县志》卷十二“朝歌城,《元和郡县志》:卫县朝歌故城,在县西二十一里。”《河南省志》第十二卷《地名志》第二章《聚落地名》记载很清楚:淇县城关……古名朝歌,为商纣之都。卫县(卫贤集)西二十余里正好是今淇县城。淇县城内阁南街北段路西旧有“康叔祠”。

东汉大儒宋忠在解读《史记》时,更是进一步说:“卫即殷墟定昌之地。”这是目前最早见到的“殷墟”这个提法。而这里说的“定昌”,就是指的朝歌,现在淇县城内还有“定昌街”。《卫国文化史考》说:“朝歌城原为殷旧都,康叔封为后为卫都。”“朝歌的所在地古名为沬,在今(淇)县城西坛、三海一带。”类似记载太多了,限于篇幅,不再一一列举。

特别说明,商代殷墟(也写作殷虚、商墟,并非安阳殷墟一处,该文中的殷墟指朝歌殷墟)

以上史料说明:商代卫国都城和西周康叔封卫后的姬姓诸侯国卫国都城并非在同一处,商代卫国和西周康叔封卫后的姬姓诸侯国卫国也非同一个卫国。那么,卫国都城是如何从卫贤集改为淇县城呢?郑杰祥在《商代地理概论》中这样说过:“卫地本是朝歌商邑东边一个地名,周初管叔曾奉命驻守此地以监视殷遗民的反抗,后来康叔平叛因驻守此地而封为卫君。平叛胜利,西迁朝歌,卫与殷二字同属喉音,声纽相近,为了与被推翻的殷人政权相区别,康叔虽居‘殷墟’朝歌而仍称为卫君。”

下边,我们再谈淇河西岸的沬国。

沬是商代子姓国,其地域在今淇县朝歌镇一带。古代往往是地名、国名、族群名、都邑名互通。

甲骨卜辞中提到的沬,一般都写作“昧”,如“□申卜,贞:王往于昧……”(《合集》8064)“庚寅卜,尹贞:□其田于昧,无灾?”董作宾《殷历谱》卷一云:“帝乙、帝辛时,又有所谓‘妹’,即《说文》之昧。”《诗·鄘·桑中》云:“爰采唐矣?沬之乡矣。”

《中国城镇·河南卷》云:“淇县因临淇水而得名,城关镇古称沬邑。”《淇县志》记载:“沬地早在七千年前就有人类活动,夏至商高宗武丁初期,约公元前1254年,沬地已筑有简陋城垣。”

《中原古国历史与文化》云:商末,殷商皇帝武丁、武乙迁都于沬。公元前1115年,帝乙定都于沬,其子帝辛(纣王)继续为都,并更名朝歌。……沬与商为同姓国,武丁卜辞云:“乙未,妇沬氏,夕。”(《戬寿》35·8)表明武丁娶沬国之女为妻,系同姓通婚商代末年,商王以此为都。沬人虽然被迫迁到别处,但沬乡、沬邑之名却被保留下来。

《话说古都群——寻找失落的古都文明》(张珍著):“朝歌古名沬或牧。效外即著名的‘牧野’所在地,武王克商的‘牧野之战’就发生在这里。淇县建都始于商中期,自公元前14世纪初商王河亶甲迁相后,豫北成为王畿,王畿内封有子姓沬国,建都于今淇县县城,其史实不详。据甲骨文记载,沬为商王田猎之地,帝乙时又在此建筑离宫,成为殷商的别都,沬国因此外迁或灭亡。别都建成后,帝乙及纣王二代长期居此,离宫也是实际都城……武王率军乘胜攻入朝歌,商纣王在鹿台自焚而死,商朝灭亡。”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释沬条,沬即妹。殷邑名。今河南淇县城。

关于商代沬国,史料记载不多,但商王朝将都城迁至沬邑,史籍文献记载丰富。

《史记·周本纪》载:“二月甲子昧爽,武王朝至于牧野,乃誓。”【正义】括地志又云:“纣都朝歌在卫州东北七十三里朝歌故城是也。本妹邑,殷王武丁始都之。

《晋书地道记》:朝歌城,本沬邑,武丁始居之为殷都《帝王世纪》:帝乙复济河北,徙朝歌,其子纣仍都焉。……朱氏曰:所谓“殷墟”。

《路史·国名记丁》:“沬,武丁迁之,在朝歌城南”“《书》‘自契至成汤八迁’,汤始居亳,盘庚五迁。八迁自汤之前,而五迁在盘庚之前,故班固曰:‘商今屡迁,前八后五,盖十三也。’自盘庚至纣,盖复五迁,世不知矣(盘庚迁蒙,武丁迁沬,自沬徂亳,庚丁徙河北,武乙徙朝歌至纣居之)。”“朝歌,武乙徙之,《世纪》:‘今卫之黎阳卫镇西二十二里有朝歌城。’”

《今本竹书纪年疏证》卷上:“(武乙)十五年,自河北迁于沬。(《史记·周本纪》正义引《帝王世纪》:‘帝乙复济河,北徙朝歌。’)”

《殷虚书契考释原稿信札》(罗振玉撰著):“都邑第一:《史记·殷世家》《正义》引《竹书记年》谓: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五年更不徙都。然,考之《史记·殷世家》,武乙立殷,复去亳,徙河北(三代世表作庚丁徙河北)。《今本竹书纪年》:武乙三年自殷迁于河北,十五年自河北迁于沬,王氏《诗地理考》引《帝王世纪》:帝乙复济河北,徙朝歌……以卜辞中所载帝王之名考之,直至武乙而止,据此可知:迁沫必在帝乙之世,《竹书》误。而《世纪》所记为得实也”

《中国史稿》(郭沫若主编)载:“帝乙末年,迁居到沬,即现在河南省淇县的朝歌”。《卜辞通纂》(郭沫若著):“帝乙末年必有迁沬之事。如无此事,不唯旧史料中有多少事实成为子虚,即卜辞中有多少现象也无从说明。”

《商源流史》(何光岳)第三十章《沬国考》:“沬国为商王武丁之后,子姓。《路史·国名纪丁》商氏后:沬,武丁迁之,在朝歌故城南。《诗·沬之乡》者,近纣都(《水经》纣都在冀州大陆之野。)在今河南淇县。”

关于商代和商周之际的卫和沬简单介绍到这里,主要目的是想说明:朝歌故城(包括商都朝歌和西周姬姓诸侯国康叔封卫到卫懿公失国之前的都城)在淇县城,而非他处。有“卫县西二十二里”七字则朝歌故城位置坐标更为明确。

2020年3月4日




 

 
     
浅谈商代卫、沬两个方国

《古都朝歌研究》 由河南淇县淇园工作室和淇县之窗网站联合 主办  栏目主持人:闫玉生  王之珩  贾振君  策划设计:老农
 电话 0392-7222204    电子邮箱: dong-tuozi@163.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