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县之窗》( 作者文集之十)        首页及目录      作者遗照     序言

 
《朝歌漫话》---作者: 关永江

淇县地名综述

    地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们赋予各个地理实体的专用名称。地名的起源非常古老,自出现人类社会的时候,地名就应运而生。地名是一种社会现象,许多地名具有较复杂的发展和演变过程,而且与政治、经济、外事、文化、自然等有着内在的联系。研究淇县地名的形成、命名及演变是十分必要的,对淇县两个文明的建设有重要意义。

    淇县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都,曾为殷商国都,西周卫国国部。据考古发现,境内有古文化遗址80余处。花窝遗址出土器物证明,在7000多年前此地已形成部落,先人在此渔猎、生息繁衍,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当时的聚落都是有名称的,只是没有文字记载罢了。从三皇五帝,经夏、商、周等朝代至今,淇县地名跟着政治形势的变化也有很大变化。1980年地名普查,在淇县这块59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主要有1105个地名,其中政区地名8个,聚落地名539个,自然地名55个,交通水利地名17个,名胜古迹地名83个,历史地名17个,主要企事业单位42个,城区街路巷胡同344个。淇县的地名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产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增多,地名的命名是丰富多采的,且各具特色,以全县362个村庄为例,探讨一下其规律。

 

     一、以居民姓氏或以姓氏加其他特征命名的:

    全县362个村庄中,带有姓氏的149个,占全县聚落地名的41.2%。其中以姓氏加地理特征命名的,如:山郭庄、马圪垱、荀洼、荆沟等,以姓氏加建筑物命名的,如董桥、方寨、段窑等。

 

     二、以自然地理实体命名的村庄:

    淇县西部为丘陵、山地,东部为平原、泊洼。古人有逐水草而生息的习惯,也有择岗、岭、高地而防水的先例,择岗、岭而建的村落,如:大石岗、、牛心岗、地谷岭、大石岩、浮山等,还有以其地理位置和形状而命名的,如:山怀、形盆、土门、三角屯等、这类命名的村庄有83个,占全县村庄的22%。

 

     三、以建筑物命名的村庄:

    古人有不少在庙、寺、窑等旁边建立聚落的习惯,因为那些地方都是条件较好的地方,适合人类生存,如:石奶庙、石佛寺、庵上等,有40个村庄,占全县村庄的11%。

 

     四、以相关位置命名的村庄:

    古人往往以县治中心计算里程或命名,淇县却不然,有如下情况:以城内中心阁为中心的七里堡、十里铺、十三里铺等,以中山街为中心的有东街、西街,以泉为中心的有西鱼泉、东鱼泉、北鱼泉;以大少河中的石羊为中心的有南羊、北羊,后演变为南阳、北阳等、这类地名共21个村庄,占全县村落的5.8%。

 

     五、以纪念历史人物或传说人物命名的村庄:

    汉张良运粮赈济曾住现在的良相村。后人为纪念其德行,建留侯祠并将村命名为良相村。

相传,北宋嘉家祐年间,龙图阁大学士包拯奉命出巡,路过淇境(当时为卫县),适逢东岗村出现一桩无头人命案,包拯迅速破之。村民为感激包拯,就在村中修建了一座包公庙以纪念之。从此,东岗村便更名为包公庙村。

     原本庙村,原名长营村,相传村东庙中有一法名原本的僧人,医术高明,在乡间行医有德,村人为了纪念他,将长营村更名为原本庙村。

    为了纪念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1929年年将县城内阁北街更名为中山街。这类村庄13个,占全县村庄的3.6%。

 

     六、以军事设施命名的村庄:

    淇县地处中原,是兵家必争之地,古有军屯,是解决军队给饷的地方。淇县曾有类似军屯的村子,如:王四郎屯(今大屯)、常屯、三里屯、礼河屯等,有14个村子,占有县村庄的3.9%。

 

     七、以花草、树木、农禾、苗圃命名的村庄:

    花窝,相传为殷末大将黄飞虎的花园,园内因花木品种繁多,故名。枣园,历史上村中枣树繁多,故名。稻庄,《诗经·淇澳》中有:“瞻波淇澳,绿竹漪漪”是说古代淇县多处都是竹子。据传,稻庄之竹后被村人伐之植稻,遂改名稻庄。这类村子有10个,占全县村庄的2.7%。

 

     八、以古迹命名的村庄:

古迹在淇县境内星罗棋布,以古迹命名的村庄,如:三海(原名北海子),明淇县志记载:“北海子,昔殷纣王游玩之所。”古城(原名鹰犬城)为殷纣养鹰、育犬之基地,也是殷纣王狩猎之所。纣王殿,殷纣王继位后,为了防御敌人的侵扰,建立军事基地,在此修造殿宇和军营故名。古烟,据传,殷纣王曾在此建过报警用的烟墩,故名。这类村庄共5个,占全县村庄的1.4%。

 

     九、以其他命名的村庄:

     这类村子有27个。如四井,根据该村关帝庙碑记载:“南有金牛岭,北有朝阳寺,东有朝歌城,西有鹿台(殷纣积财处)寺,四处有美景,故名四景村,后演变为四井”;又如红卫村,因村人大都是在1966年从红卫水库一带迁此,为纪念红卫水库的建立,故名。这类村庄在全县村庄中占7.5%。

 

     地名的演变,常常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朝代的更换。所以,有时老地名取消了,又产生许多新地名。淇县地名的变化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随着朝代的更换而演变:

    淇县古称沬邑,商纣王时,因境西有朝歌山而易名朝歌,经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一直叫朝歌,至隋炀帝大业二年将朝歌改为卫县,唐、宋、金因之,至元宪宗五年废卫县建淇州,置临淇县(县治在林县之临淇镇)为倚部,明洪武元年,废淇州置淇县。

 

     二、为避免重名而演变:

     1980年全国地名普查出现许多重复地名。因此,国务院中国地名委员会规定,一个县内不得有重名大队。淇县普查出十个重名大队,1982年淇县人民政府决定,将十个重名大队更名,如两个大李庄,西岗乡大李庄居城南,更名为南大李庄,庙口乡大李庄,居城北,更名为北大李庄;又如:三个新庄,北阳新庄恢复原名为高楼新庄,桥盟新庄,恢复原名为石岗凹新庄,高村镇新庄不变等。

 

     三、为纪念历史人物而演变:

     北阳镇卧羊湾,原名卧龙湾。殷纣王时,姜子牙在朝歌很不得志,就去经商,一次贩羊,暮宿卧龙湾,羊群卧在山坡上,夜里,天气骤变,羊全被冻死,后改称卧羊湾。西岗刘拐庄,原名留店寺西庄,明朝时该村刘璋(后官升至都堂)在卫辉府乡试后回家,带回一年轻漂亮的女子,邻里们都认为是刘璋拐来的(实则是自由婚姻),因此人们就将此村叫刘拐庄。

 

     四、因用字谐音或同音而演变:

    因谐音或同音而演变的村名,如:桥盟乡的桥盟村,在二千多年前,乔、孟二姓居此,故名乔孟村,后演变为乔盟村。北阳乡油城村,原名油铛村,夏代少康追杀奡荡舟,逃至油铛村,口渴欲饮,见村东有一井,奡将井扳倒痛饮,后问村人:“此村何名?”答曰:“油铛。”奡听了便倒地而死。相传奡犯了咒语之故。今村南有奡荡舟墓,村东头有扳倒井。后油铛村演变为油城村。黄洞乡柳林村,原名留邻村,相传从前只住一户苗姓人家,后一妇女携子逃荒至此,小孩不懂事偷吃了苗家的枣,此妇人自愧没有教育好孩子,决定迁走,苗家极力换留,说:“吃一枣,有何妨?为留你们,就是伐了枣树心也甘。”这样“留邻”村便扬名四方了。后演变为柳林村。

     通过对淇县地名的形成、命名和演变等问题的探讨,可以看出地名远源流长,地名随人类文明而诞生,无地不与人相关,无人不与地相连,地名不但有历史性、知识性,而且还具有科学性和趣味性。

 
 

[上篇]<---本篇--->[下篇]

 

[ 返回主页]

《淇县之窗---淇县热线》由淇县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     机关电话:0392-7226048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老农     网站联系电话:0392-7226249 
 

豫ICP备05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