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县古称朝歌,历史悠久,是河南省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古迹文物在淇县境内比比皆是。
在考察古迹文物时,于2003年5月26日在桥盟乡大石岩阴窝自然村西南1.5公里的红山顶部,发现了字迹清晰的北齐石刻。此摩崖刻在一块座南面北的巨石上面。题记面积高1.2米,宽1.18米,字体为扁长方形近似隶书,竖行,共5行34字,除头一行为小字外,其余4行均为大字。大字每字高10厘米、宽16厘米;小字字径为5厘米。全文为:“郭伟头君主令三千人,杨,天保六年十月廿七日,破大石,高六十尺,长七十五尺,广丈八”。文中明确记载了刻写年代,天保六年。
天保是何朝何皇帝的年号?经查阅文献资料,是南北朝时期,北齐文宣帝高洋的年号。高洋于550年废东魏孝静帝,自立,建立北齐国,改元天保,定都邺,今河北临漳西南。高洋连年出击柔然、突厥,发民夫数百万修长城,东西三千里。后以功自矜,骄横日甚,大修宫殿,终日歌舞饮宴。天保六年即公元555年,距今1449年,从字体上看,摩崖题记为施工者所为。简述了当年组织三千人在这里开山凿石的总长度、宽度和高度。我们在其周围的石头上发现很多1至2米的錾壕,为当年凿石留下的痕迹。
红山海拔711米,这里的石头发白,有细密的麻点,当地农民谓之“驴皮石”,它石质坚硬、耐高温、不易风化,是现代的优质大理石。1400多年前三千人来到这崇山峻岭上开凿了那么多优质石头,搬运到哪里去了?干什么用了?题记上没有说,可能都运到临漳,给高洋修宫殿用了。
此摩崖石刻是我县迄今发现最早的。它对研究北齐的历史和石刻,具有很高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