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县之窗》(作者文集之八)                       《马湾春秋》序                     作者简介

 

 

《马湾春秋》---作者: 赵有勋

马湾村的花船会

一、花船会的诞生

花船会是我村暨武术馆的第二个娱乐团队组织。花船亦称旱船。它和大平调板凳头戏是一对孪生姐妹,大平调为姐它是妹妹。大平调,是20世纪30年代予北地区民间流传最广最大的一个剧种,淇县境内有好多村都有这一娱乐组织,马湾村圣人庙街的花船会曾在淇县和浚县享有盛誉,至今仍是我村人们的一项娱乐活动,可是如今我村的大平调后继乏人,偶尔还能听到有人有气无力的喊声,显而易见这些人己年迈古稀,可见老年人对大平调的感情是十分浓厚的。 

马湾村的花船会曾三起三落。文化大革命中期,曾改为大平调业余剧团。我是花船会三代时期的好客,我对我村流传100多年的这件文化瑰宝,是有特殊感情的,为此特将这份情感注入字里行间,表达我对它的怀念启迪后人追根思源。

淇县的大平调始于清末,为县衙役杨东凡所建。1910年学员徐太和等人,在淇县城东街创建名谓“同乐班”。后在淇县境内遍地开花,后起的大平调均以同乐班命名,所不同的是同乐班前边的村名。县东南乡的马湾大李庄,县城内的中山街,县西北的黄洞,县西北的高村,泥河等村均有这一群众娱乐组织。大平调的演出,仅摆上几条板凳供演奏者坐用,演唱者站在地上表演,所以大平调亦称板登头戏。大平调光唱不午,人们感到寂寞后来加上花船,马湾村的花船会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建立的。

我村自从建立起花船会建立后,每年春节到元宵节半个月内,都忙的不亦乐呼。不是在本村演出,便是在外地表演,每年的元宵节,定时到县城内与它村的花船会汇演。那时的汇演可不是现在的汇演方式,没有评委团,所以也没有奖品和奖状,所有的观众都是评论员,就那,各个村的花船会都卖尽全力,其付出的精力,不亚于今时各村娱乐组织竟赛时所付出的精力。汇演时没有节目主持人,是同场献技。那种竟赛方法比现在的擂台赛还精彩的多。据我所知现在农村的文娱团体,办婚丧大事有邀请者都须花钱并设宴招待,那时的花船会邀请者是不用掏钱的,只图有个好名声,而好吃好喝是少不了的。

我村花船会的第一代人,从我记事时就了了无几啦,听我爷爷说,我村的花船会每年正月廾七,浚县大佛殿总要前来下请帖去进行朝拜表演,深受淇河两岸广大群众喜爱,这充分地说明了我村第一代的花船会是相当出色的。

二、大平调花船会乐器的特色

大平调亦称大梆戏,顾名思意梆子特别大,是现在人之罕见。长约一尺二,用直径10公分的园枣木做成。肚子中间有约15公分椭园形的洞,重敲五里外便能听到清脆的响声。若长段唱腔持梆的人,累得胳臂又酸又痛。大平调剧种,所用的乐器种类繁多,名称奇特,大都有三个。它剧种用的鼓大都有两个,大平调用的鼓是三个,它用的大鼓要比它剧种的大鼓大的出奇,需要两个人抬。小鼓叫扁鼓和它剧用的鼓是同样的。锣有小锣二锣和大锣, 小锣也叫刀刀锣,直径约20公分,二锣直径一尺多,大锣直径达尺八。除了梆子和其它剧种用的乐器也有较大的不同,都比它剧种的乐器又大又多。就拿梆子来说吧,它剧种大都是一个,大平调剧种用两个,小梆子也比京剧的梆子大的多。大平调吹的号更具有特色。号有两个长达约一丈长,喇叭才有碗囗那么大,吹号人是须要费大力气的,常是满脸通红,号音八里外的人就能听见。大平调用的弦,和大弦戏用的弦不差上下,有三个,即三弦二弦和大弦,二弦是拉,三弦和大弦是用手拨。大弦形如龟,音色特别地出色,大弦戏的名称就是以大弦而命名的。

大平调是我国古老的剧种之一,有好多剧种都是在它的基础和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从我记事起和听我爷爷说,我村的第一代花船会,出了好多名人,浚县的专业剧团曾来我村选拨人才,在那唱戏当兵,被误为最下等的行业的形势下,有艺术才华的先辈被淹埋了。从我记事起我村花船会的名人,仅剩下赵家平、赵家安弟兄二人,他哥是撑船的唱红脸,兄弟是吹号的。还有弹大弦的王楹,坐船的王文海,拉二弦的赵家太鼓手赵同林他们六人了。我村的第二代花船会就是在他们的倡导下发展起来的,“黄河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自然发展的规律分析,第二代的花船会应比第一代更出色,第二代确有所发展,然而在好多方面却不如第一代的花船会出色。

花船会,是殷商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今花船仍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一项文娱活动,而和他同根生的哥哥大平调却象鲜花一样日益凋谢,这是多么令人惋惜呀。我是个大平调的爱好者,可是从未专门参与过,所以对大平调的板眼、唱腔都不会,可是我几十年如一日每天高唱几句大平调借以为乐。如果我精通大平调这一文化,我将为它的复兴不惜一切代价。为什么我对花船会有这么深厚感情的呢?因为我是圣人庙培育出来的弟子,弘扬殷商文化是每个圣人庙弟子义不容辞的职责。再则花船会是一个构建和谐社会的群体,它的表演太精彩了。

三、花船会的表演

花船的表演,初创时有8名戏装打扮的演员,即撑船的、坐船的,船后紧跟着一辆人力小车,有个推车的。另有西箱记中打扮的青蛇与白蛇,脚踩2寸高的高蹊,背插两个交叉的宝剑,手持四尺长的丁字拐棍,称为拉二镐。撑船的称为掂头镐者,渔夫式的打扮与坐船的好似打渔杀家那场剧情,但有不同,撑船者是唱红脸的好似它剧中的须子生,坐船和坐小车的都是旦角似姐妹相称。推小车的是位丑角,拉二镐者是唱小生。表演者人少,不可能把整个剧中繁多人物的境界都体现出来,那该乍办呢?后在小车前加上两个拉车的。就那仍不能体现全部剧情,板凳上坐的唱角,要有尽有,由他们来弥补完成。撑船的和坐船的是两大主角。撑船的唱红脸,和它剧种的须子生是一样的,坐船的(即称挎船的)和坐小车的都是旦角。推小车的是丑角,拉车者打扮不固定,有时是个大姑娘,有时是个赖小子。推车和拉车为笑料,逗人为乐。拉二镐的大都是十多岁的孩子。开船后,在场内走8字步,手持二镐扭起来随同船速的节拍是很好看的。别看他们年纪小却是一个亮点,唱上几句做个臂叉动作是相当惊人的。

开演之前,号声先响,鼓锣齐鸣威震山河,好似“穆桂英挂帅出征” 的场面,意在通知人们前来观看,开场戏的乐曲演奏之后,先作开船起动的表演。船似陷入泥潭之中,撑船者随乐器伴奏,作抛锚、起锚的动作。这套动作没有熟练的武功是不能胜任的。撑船者要作虎跃、扫腿、翻跟头、劈叉等武术表演,累得满头大汉。花船随撑船的动作晃动沉浮,待船浮出水面时,渔家父女露出喜悦的面容,然后挎船的随撑船的动作,作船在风平浪静和狂风巨浪时的行船等动作表演,最后抛锚停船。开船的表演是花船会的一大景点,待花船亮相后作短占的休息后,花船大平调的表演便开始了。

四、大平调的一些名人

大平调虽在淇县地区盛行,却没有一个专业剧团,而浚县,内黄均有。浚县的大平调在予北地区享有盛名。浚县的大平调有三个专业剧团。无论是浚县的大平调,还是内黄的大平调均以同乐班而命名,不同的是县名。还有一个共同点,大平调中的名角便是剧团的代名词,而名角又以妞字为先,如浚县的大平调称谓是道妞的戏,内黄县的大平调称望妞的戏,后来就不这样称呼了。道妞是滑县人,望妞是内黄县人。滑县有大弦戏剧团,我没有看过大弦戏所以我认为大平调是予北地区最早的一个剧种。新中国成立前,大平调的演员绝大多数是男的,偶尔出现一个女的便成为大的新闻。

由于大平调的演员大都是男的,所以名角全是男姓。我记事浚县大平调剧团唱胡子生的道妞,唱黑的王道修,唱旦的学妞,内黄县的望妞最有名。传说学妞是道妞的小舅子。这些名角的演出我都看过,听我爷爷说,道妞的先辈名叫奎妞更有名,也是个唱红的演员。道妞的拿手好戏是阴阳扇,和诸葛亮的三传令。道妞曾到朝鲜战场前线慰问演出,深受志愿军的欢迎。新中国成立前淇县没有剧院,剧团也不卖票都是在农村集会上搭台唱戏,请者要点名角出场献技,有道妞不到减价三吊,可见道妞是相当有名的。唱黑的王道修不会武功,唱包青天的戏最有名,年己八旬他还再唱,1953年病逝在新乡剧院的午台上,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马湾花船会的三起三落

任何一个群众自发组织起来的文娱团体,其创始人都有独特的爱好,和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并有一定的威望和能力。我村花船会的创始人,是我赵姓八世祖赵凤仪。人们称他老利爷,可见他是个有威望的人。

他是名兽医,他行医时,正处于大平调的初兴时期,他为了拜师学艺,他每天骑着他的小毛驴常奔波30多里,到浚县与滑县边境地,那一带是大平调的盛行地区,他后娶妻就是滑县人,可见他为创办是不惜代价的。他爱驴如命,常把小毛驴打扮的花枝招展。笼头上系着红英,驴脖上戴着一串铜铃很懂人性,快跑慢走不用他作指示。每天早起晚归,出村进村,那驴便扯开嗓子长声叫了起来,早起人们一听到他的驴叫声,人们都知道他出发了,日落西山,人们听到他的驴叫声便知道他回来了。

那时全村人口才只有200多口人,别说那时经济贫穷,演员也相当贫乏。那时的人们大都不识几个字,有文化的都出生于富户人家,而富户家子弟唱大平调的不多。学唱者没有剧本全凭囗头传说,就那他们竟能会唱20多个剧本的戏。大平调的演唱光伴奏者就须20多个人,还都是男姓,那么花船会是怎样办起来的呢?

马湾村北有个刘街,那时两村相距也不过200来米远,如今两村只有一墙之隔。花船会第一代和第二代撑镐者都是刘街人,前者叫刘宽。后者叫刘春景。由于花船会这一组织,两村的关系特别亲密,我爷爷的外公就是刘街有名的富户人家。马湾的花船会,是马湾和刘街两村群众的共同组织,因为马湾是殷商文化之一享有盛誉,所以刘街对马湾花船会的贡献也就成了无名英雄了。刘春景开玩笑的说,马湾村的花船会,何时也离不开我们刘街的人。他说的是实话,刘街人常把马湾村花船会的使命作为己任,它的生死存亡都和刘街人息息相关。

马湾村第一代和第二代花船会,都没有请过师傅作指导,主要靠自己下苦功,和投师访友。我记事起天不明,淇河堤上便响起此起彼复的唱声,和吹号声。年已花甲持名的号子手赵家安,奶名叫水妞的叔伯大伯,在培育徒弟时说过的一段话,他说,每人早起有尿不许尿,必须把尿变成气从号中吹出来不可,两次十次八次是不会学好的,全身的精力必须集中到口中,他曾经吹得头发昏浑倒在地。我亲眼见他作示范时,脖子上的青筋要比平常人粗的多,可见他成名不知下了多少苦功。马湾村第一代花船会,至所以在淇河两岸出名,正是象水妞大伯这样的好多人铸造而成,我想不把它记载下来,我村的下一代是不会有了解我村这一段文化的。

六、马湾村第二代花船会的兴起

马湾村的第一代花船会,是抗日战争爆发后关门的,1945年冬,淇县的大平调再次掀起波澜,淇县中山街和泥河等地先后建起了大平调业余剧团。马湾村第二代花船会在这种形势下建立起来了。复兴人是赵同林,他是名神医又是名中医。我记得他给人看病,针炙时迷缝着眼咀不时地吹嘘,和神婆给人看病的形象是一样的。人称他赵先,从称呼上可知他是个好人,可他在四清运动中因信神挨惩受气,后染病去世。

人们对他还有三个尊称,一是叫老开,二是老戏筋,三是老掌班。这三个称呼都有个老字,这老字难得呀. 那时他年已花甲, 他辈岁较长,我叫他老开爷. 老字后的字,说明了他成为马湾村花船会复兴人,是别人不可取代的。人称他老开是说他思想开朗,他没有儿子有两个闺女。那时没有儿子的家户是家庭最不开心的头等大事,他还曾娶过二房可仍未给他生个儿子,他认为命中无儿是天意,于是便为他贫困的年轻二房,提供了方便让她远走高飞了。我记得他是笑脸常开,老的少的男的女的都能说到一起,他是个有道德修养的一个人,他是用复兴大平调把无儿的痛苦驱散的。他家座北朝南一个院,有北房东房和西房。他的家便是大平调训练的基地。

他说话不离本行,开口闭口都是戏。记得一次我与他同行到外村看戏,后跟一群戏迷,他边走边说蝴蝶杯那回戏,他活像一个说书的那么有趣。他除把第一代大平调留传下来的22回戏传授给他的弟子后,又学了10回新戏,所以人们称他老戏精。

他是名鼓手,精通大平调的所用的乐器,除了吹号不能随心所欲外,套路记得却是十分清楚的。所以人们称他是老掌班的。他这一本领,为马湾村花船会的复兴奠定了基础。

任何一个团体组织的兴衰,领导的作用固然很重要,可光靠他一人的努力是不行的,除了他还有两个重量级的人物,一是赵有恩,二是刘街的刘春景。

俗话说门里出身自会三分,这一点也不假。还有基因的遗传也很重要,但不是绝对的,这两点在赵有恩的身上体现的都很充分。他父亲赵家平人称红黑佳,意思是唱红脸、黑脸都是好样的,他本人唱二红脸也很出色,他弟弟有邦唱黑脸嗓音盛出他父亲。他叔叔赵家安是吹号名手,而他叔叔的两个儿子却不热衷于唱,可是他叔的长孙,赵福声十多岁却唱红脸黑脸都行,他比我大一岁,成为第二代花船会的生力军,类似有恩的还有赵家太父子二人。家太、大伯是我村的能人,他拉的二弦是他自己做的,他的二儿名叫灌妮,是因他全神灌注向他父学拉二弦而得名。后众人评他弦艺超父,他父不服,他把嘴一撇说,小灌妞怎能和我相提并论,于是二人同场献艺后成为花船会的传闻。在马湾村会花船会中,类似家太、大伯父子争相献技的还有李春明哥俩,他常与弟弟李春华争着敲二锣,他弟兄五个,他为老四,他曾经把他五弟手中的锣夺了过来,被传为笑话。马湾村历届的花船会都有这样的家庭父子,哥儿兄弟热衷于这个组织,这些群体是花船会创办兴衰的主体,如今除了像我这年早已古稀之人,对它还有怀念外,孩子们还不知什么是大评调戏呢,所以我村的花船会退出历史舞台也是自然的。

老掌班的,为花船会的复兴投进了全部精力,他首先召集了第一代花船会的在世人员共同商议,他们都大力支持,唯独当年的主力赵家平持反对意见,老掌班的曾三顾茅芦请他出山,他终是持泼冷水态度不理不睬,可他自从老掌班和他谈了之后,多年听不到他的唱声却唱了起来。他有个怪脾气,无论干啥都十分认真,他教他儿子有恩学唱还有一段趣事。

一日父子二人在田间锄地,子扮父角,父扮子角,道白词,父喊爹呀。子岂能应呢?惹的他生了气举手欲打他儿,儿随即应声这才消了他的气。通过这件趣事,可见他对花船会的复兴热情是很高的,那时他已年迈古稀,他把精力投放在他儿的身上,有恩不负他爹的厚望,他和刘春景成为花船会复兴的两个主力。

马湾村的花船会赵姓人最多,花船会成了赵姓与它姓人和睦相处处的桥梁。有恩和刘春景之间的关系特别亲密,老掌班的负责培育乐器,他俩负责教戏,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三人的努力下,不到一年的功夫花船会便又闻世了。马湾村的第二代花船会的发展是一个马铵形局势,起步在1945年秋,盛行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近十年间,终至在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前夕。马湾村花船会的发展,是马湾村人民的一本史记。

1946年,严冬的一个飘着雪花的晚上正在排戏,浑身雪花的赵家平破门而入。老掌班的停鼓前迎,而他却闭门退出急速离去。刘春景笑着说这老人真倔。老掌班的说他是给咱来看病的,当医生的见死不救一场大罪。他的话未说完,有恩抢着说我爹是不到火候不揭锅。老掌班把话接过来说,姜子牙钓鱼他是会自动上钩的,他若不上钩我将下跪去请他。果不出老掌班的所料,第二天他便自动地来上班了。他的脾气虽倔,可教导学员唱戏却是挺耐心的。那年冬天花船会的全体成员可吃了大苦了。

那时,冬天好多人家取暖连个火炉子都没有,老掌班家虽有个煤火炉子,可是水缸中的水却结了冰,人们就在这种情况下常排练到深更夜半,每到这个时辰,若听到刘春景的唱声,那就是大平调的人员停止排练的休至符,因为,刘春景平时出门行路就唱的习惯早已家喻户哓了。通过一年的艰苦努力,1947年春节时隔9年的花船会的演出又开始了。可是第二年的22日浚县草店村会那天,马湾村的花船会又闭门停止营业了,原因是中国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关紧锣密鼓地打起来了,臧口村的革命烈士杨凤楼就是那一天被活捉砍头的,那残状我亲自目睹过,如今己60多年了对我的印象太深了。由于战争迫使刚复兴的花船会便掩旗息鼓了。

七、花船会的黃金时期

1948年秋淇县解放以后,花船会在全国文艺复兴的形势下便步入了花船会的顶盛时期。淇县东南乡有好多村的娱乐团体都崭露萌发。有臧口村枣园霍街的狮子午,大李庄的花船会石奶庙的高跷、三角屯,西岗郝街的乐腔等好多群众娱乐组织都复苏起来。这些群众团体组织建国前大都是有钱人支持,好事有本领的人牵头广大群众努力办起来的。新中国成立后,是在共产党英明的领导下昌盛起来的,我记得从1949年起到1957年至每年元宵节,县乡政府都要组织各个村的文娱团体进行汇演,马湾村的花船会曾多次的从县上夺回来红旗,有好多演员是出了名的。

第二代花船会第一次演出撑镐的是赵家平,坐船的是赵家智,推小车的是赵学田,人们都称他老安爷,他三人和我都是近门,老安是家平大伯的亲叔,他爷俩都是花船会开始的名角,后来虽还出场献技,但都因年迈由徒弟代替。赵家智是我的堂叔,今已85岁在台湾定居,近几年来曾为修复圣人庙多次捐大款,念念不忘花船会的往事。1948年他随他大哥到了台湾之后,和他同岁的亲叔伯弟弟赵家明担当起他坐船唱旦角的重任,人们对他哥俩的评价那是相当高的。

家明叔人长很得帅,聪彗好学, 有高出一般人的文化素质,谋事专一, 他有多方面的爱好,付有女性还会绣花。花船会复兴时他对大平调不太热,可他唱上几句是惊人的,家智叔离去后他主动地站了出来,他初出茅芦便给众人一个惊喜。他加入花船会不久便精通了他所承担角色的技艺,特别是他对剧情的理解,和对唱腔的抑扬顿挫掌握的恰到好处,他与名角唱红的刘春景、唱黑的赵家成合唱的秦香连那场戏,是花船会的拿手好戏。他的独角好戏是扮演大祭庄中人物的主角黄桂英,挨婆母屈打后那段唱,他深情并茂,满面热泪感动得观众纷纷下泪。他不旦唱的好,他挎船如同水中行舟, 步伐轻盈脚步如飞, 特别是花船遭受狂风巨浪颠簸旋转,似与风浪搏斗的动作是非常逼真的,众人评价他挎船的表演盛过第一代的王文海,王文海那可是出过名的。

花船会中的推小车的是一大亮点。马湾三代花船会中推小车的曾有十多人,虽各有特色,但不如创始者赵学田。当第三代花船会诞生时,他已是白胡子的年迈人了,他还第一次披挂上阵,那风采不减当年,技艺是后人所不及的。他把推小车上坡用力、下坡拐弯那动作做的很到位,尤其是他推车那种苦辣辛酸、喜悦的表演是难易学到手的,尤其是他说的小曲;今称快板《放马》那可是快炙人口的。外村人曾赞赏他说,宁肯误了花船会的开场吹吹打打,千万别误了老安的放马。我自幼学会的第一个小曲就是这个,小曲编的真好,我曾在劳改大学的舞台上表演过,还得了一等奖呢,至今我还能倒背如流,小曲的内容是这样写的:

放马放马吾哈哈哈,东放马,西放马,一放放到西南洼,躺下睡一觉,起来不见我的马;东找马,西找马,一找找到丈人家,大舅子见我往家拽,小舅子见我往家拉;拽拽拽,拉拉拉,一下子把我拉了个仰卜叉,他俩掺着我到了他的家,大舅媳妇给我忙倒水,小姨子给我倒茶喝。我东张张西望望,就是不见我的她,心里好似被猫抓,忽听她的咳嗽声,我悄悄地来到她的窗檐下,用舌尖舔破了窗户纸,隔窗看见我的她,她在窗内抿嘴笑,我在窗外笑哈哈;我欲开口要说话,她突然目噔口呆发了傻,我刹时觉得事不妙,好比丈二高的和尚不知该乍着。我急忙转身回头看,老丈人怒发冲冠举手要打我,气得我老婆在屋内嗵嗵地直跺脚。老丈人听到女儿跺脚声,软绵绵地才把手放下。他言道,你呀你,她呀她,你俩不知着急个啥。不知我的她啥想法,我心里说,你也是个过来人,难道就不知道年轻人的心思吗?

老安教了好多徒弟,也有几个好样的,但谁也不如从未亮过相的赵有惠。有惠是老安的孙子,人们都说他傻,其实他比谁都精。他爷爷在世时从未表演过,他爷去世后已当上了爷爷的他,披褂上阵,他初次亮相便给人们一个惊讶,人们都说他推小车的技巧和说小曲的才华是他爷的灵魂赋于了他。他说我从小就会,推小车不用学,只要屁骨掉的活。话是这样说,做起来可不是一日之功呀。

花船会的复兴有好多无名英雄,他们虽无登台亮相,可是他们对花船会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花船会是需要经费的,那时的人们都很困难,花船会的经费是由何而来的呢?初建时大都有村内的富户人家出资,若无他们的付出那是办不起来的。我记得我们的老家长老显爷、我爷爷和王金合等几人,人们称为是老会首,是接待来宾的,他们的首席宝座是要付出的。花船会创办起后,所用的经费是了了的,所以他们的功绩随着日月的流失也淡化了。除了少数富户人家之外,对花船会贡献大的大多是平民百姓,老掌班的老伴是最大的功臣,别的不说,光费的灯油钱要比别人耗油多的多。除了她外还有好多志愿者,他们大都是搞后勤的。那时外出都是步行,戏箱、道具都是肩挑人抬,那该费多大劲呀,就这还有人抢着干呢!其中值得赞赏的是刘街小名叫兜牛的,我和他大我五岁的兄弟刘智科是同学,他以卖牛肉、驴肉维生,本来够辛苦的了,可他和刘剑负责担船,凡是花船会到何地演出,他都担船前行。那花船像花轿似的有100来斤重呢,就按平时的10里路计算那须费多大精力呀,而他担上船后总是乐哈哈的从未有反感过。花船会的黄金时期,也正是由于这些名人和好多无名的志愿者创造的。

什么时代,有什么时代的文化,1958年社会步入人民公社时代,1958年的中秋节花船会也随着时代的激流波破例地跨进了新时代,可是一瞬间被打入地狱了,原因是大炼钢铁大跃进的熔炉把花船会的人快折磨死了,特别是1961年把人饿的大都得了脬肿病,人走路都很艰难花船会自然也就消失了。

八、第三代花船会

第三代花船会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62年至文化大革命前。我是那年秋从狱中回到家的,第三代花船会的再次复兴时间,是我劳改释放的纪念年,所以我记得非常清楚。1964年,我赵姓委托我与我四爷赵新田绪编赵氏家谱,在家谱上我写了题为新春贺词,作为永久的怀念,内容是:春节娱乐玩花船,赵族绪谱念祖先;新田长富五代人,祖德永垂辈辈传。

马湾的花船会初创时是全村总动员,抗日战争后赵街与张街的人们就与花船会无缘了,全由圣人庙街和王街的人们承办。三年自然灾害之后,马湾村分为四个生产队。顺序是从北向南为1234队,所以马湾村的花船会是由马湾村的第一、第二生产队主办。领导人是我的堂兄赵有道,他唱黑,家明是他亲叔,当时他是马湾村的第二把手村大队长,由于他工作忙主要负责的是二队队长赵家银。第一、二代的花船会成员是没有报酬的,第三代花船会的演员是计劳动工分的。那时一个劳动日的工薪才四毛来钱,工薪虽少的可怜,但人们的激情还是相当高的。劳动时间是挣工分,休闲时间是不计工的,就那他们也常熬到深夜进行排练。第三代花船会的成员大都是中小学毕业生,其中不仅有男的还有较多的女性。由于他们的文化素质较高,所以花船会很快地就热火朝天地办起来了。第一次开演,撑船的是刘春景,坐船的是当年拉二镐的赵福忠。推小车的是老安。他们的演出可谓是名副其实的老中轻三代汇演。

历史证明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间是中国走弯路的十年,可是它却给花船会的发展提供了方便。文化大革命初期,在斗私批修破四旧立四新的形势下,花船会自然也遭到关门营业的厄运,可是马湾村人对它有深厚的感情,所以把花船会的所有设备都保存下来。时置文化大革命步入抓革命促生产,消除派性斗争大力宣传毛泽东思想的时期。在这个空间内,农村文艺组织如同雨后春笋般的兴办起来,淇河东的草店大平调、交卸的豫剧团。马湾的花船会也复苏了,但不再称花船会,更名为马湾大平调业余剧团。同时张街与赵街的豫剧班也复兴起来了,就连从未有文艺基础的北邻皇王庙村也新办了豫剧团。

这些业余团体都是在全国盛行样板戏的形势下诞生的,由此可见,这些文娱团体是文化大革命的新产品,如今农村些文娱团体大都消失了,甚感遗撼。

新中国成立后张街与赵街的群众合伙办了个豫剧班。邀清一位姓宋的作师傅,该剧团曾在张氏祠堂附近搭台公演。在全国普遍宣传毛泽东思想的前提下,马湾村的两个文娱组织携手并进,为繁荣群众的文化生活做出了贡献。

马湾村的大平调初次登台亮相,就轰动了淇河两岸,我请楚地记得1968年中秋季节,草店前后交卸的男女老少趟河过来观看,河西的村民来看戏的人就更多了。那年915日闫村赶集贸大会,闫村革委会专门下请帖到会公演,评价是相当高的。后来曾被淇县文化局邀请到淇县大剧院演出,知名人士评说,农村有这样的文娱团体实为少见,对赵有才、赵有斌、赵福忠、赵有富的评价最高,他们说有些演技具有专业剧团的素质。马湾大平调的荣誉来由并非意外,因为导演是文化大革命打回老家的张富平。他曾是原淇县豫剧团的成员。在淇县大剧院演出的剧目是三个样板戏。在智取威虎山那幕剧中,有才扮演的杨子荣,有齐的闺女小保扮演的小常宝,有富扮演的是常宝他爹大山,赵福胜扮演的是小炉匠,都令人耀眼。在《红灯记》中和《沙家滨》剧目中,赵福忠扮演的李奶奶和沙奶奶令观众寡目相看。我兄弟有斌在各个剧中都充当主角,他扮演的李玉和及有忠哥的大女儿继荣扮演的铁梅,给人们留下美好的记忆。马湾大平调的业绩是马湾人几代人努力的结果,其中王云堂和王陆堂的老婆是应为她妯娌俩立传的。

大平调初建时女性人参加的不太多,还都是姑娘,再则大都是赵姓人,其角色自然有夫妻相称的,所以她俩的加入那可是雪中送炭。老大媳妇原是三角屯唱乐腔的,她有一定的基础所以一登台就成一亮点,可是她刚进门不久的堂弟媳妇初次亮相便把她的秀色夺了回来了。她名叫小娥,她的嗓音特别优美,众人称她一绝。如今的小娥早己当上了奶奶,唱上几句大平调还是很好听的,可是象她这样的人马湾村不多了。马湾的大平调舞台早己不存在了,可是花船逢年过节还会出动的,但日益淡化,花船会的领军人物早已无人了,所以它的命运不长了。

上篇<--- 本篇 --->下篇

 

返回主页     留言评论


《淇县之窗---淇县热线》淇县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     机关电话:0392-7226048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老农     网站联系电话:0392-7226249 
 

豫ICP备05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