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之河
淇河痴(姚慧明)文集  

   
     
“沬”、“朝歌”、“淇奥”等的读音及其它
作者:史慧霞  姚慧明   时间:2005.01.05
     

    摘要:在“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鹤壁市,“沬”、“朝歌”、“淇奥”等与鹤壁市地域与历史有关的字词常常有人读错用错。流经鹤壁市域的淇河是一条文化积淀非常丰富之河。在研究开发淇河文化资源的过程中,出现一些不良苗头,这些问题应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
   关键词: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开发;不良苗头

    鹤壁市被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鹤壁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有关鹤壁市的历史文化、旅游景点的一些字词的意义和读音,由于历史等原因,不仅外地游客,就连一些影视作品中也有望文生义或秀才识字看半边认错读错理解错的情况,甚至我们本市的一些人写错读错理解错,闹出笑话的也不乏其例。再者我市的个别新闻媒体、一些单位的网站上也常有写错读错理解错的时候。另外在研究和开发淇河文化资源的工作中有一些提法表述不够严谨科学。令人忧虑的是,这些不严谨不科学的表述和提法已经大有一传十,十传百之势,所以建议我市的有关部门和专家有必要出面采取措施,匡扶正确,纠正谬误,将这些问题尽快澄清,以正视听,以遏止淇河文化开发研究中的不良苗头,免得谬误流传,贻害无穷。

       


    “沬”读mèi,与“妹”同音并通假(通假即汉字中的互相通用及假借的用法)。朝歌原称“沬”、“妹”、“沬乡”、“沬邑”、“沬邦”。因“沬”水而得名。流经朝歌有两条河,一为“泲”一为“沬”。“泲沬”音“姊妹”( zǐmèi)。因“沬”与“ 沫”非常相象,所以,经常有将“沬”误写为“沫mò”和误读为“沫mò”的情况。

        朝歌

    “朝歌”读zhāogē,淇县关永江先生认为“意为高歌黎明,喜迎朝阳,蒸蒸日上,兴旺发达。《水经注》九卷曰:‘山海经有朝歌之山,当是以此得名,非乐也。’也有纣坐朝歌,朝歌暮舞,新声靡乐,号邑朝歌之说。”后还有“朝歌夕舞”、“朝歌夜弦”等词语。因《封神榜》电视剧误读为“cháogē”,使其谬误流传,很多外地游客也误读为“cháogē”,甚至我们鹤壁的一些人也跟着读“cháogē”。

        淇奥

    “淇奥”读qíyù。“奥”本应用“隩”yù,意为河岸弯曲处。因汉字中的“通假”现象,而将“隩”用为“奥”。“淇奥”源于《诗经•卫风•淇奥》篇,意为淇水的“河岸弯曲处”。同样因汉字中的“通假”现象,《诗经》以后的文人们常把“淇奥”写为“淇澳”,因此,“淇奥”“淇澳”均读qíyù,而不可读为“qí’ào”。

        猗猗

    “猗猗”读yīyī或读yǐyǐ。《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四角号码新词典》、《简明文言字典》中“猗”字都读yī。《高级汉语大词典》:“猗yī<形>美盛的样子……猗猗(美盛的样子,柔美的样子,美好的样子);猗娜(犹婀娜,柔美的样子);猗蔚(草木蘩茂的样子)”。《辞海》:“㈠yī……叹美之词……猗猗 美盛貌。《诗•卫风•淇奥》:‘绿竹猗猗。’”《中华辞海》:“【词语】:猗猗【注音】:yǐyǐ【释义】:1.美盛貌。2.柔美貌;美好貌。”《国际标准汉字大字典》:“猗yǐ 叹词,表示赞美:~~(美盛的样子)。”虽“猗”有时可通假“婀”,但在“猗猗”中“猗”不通假“婀”,因此“猗猗”也不应读“ēē”。

        鬼谷子

    “鬼谷子”正确的读音guígúzĭ。“鬼谷子”三个字在字典上分别读guĭ、gŭ、zĭ,三个字全为上声,即四声中的第三声,按普通话三个上声连读的变调规律,像“鬼谷子”这样的三声连读的词语,在实际的语音交流中,不能按字典上的注音全读上声,前两个字的读音应变调为阳平,即第二声。有一部云梦山的专题片中将“鬼谷子”读为guígŭ•zi,将“子”读为轻声,这是错误的。“鬼谷子”中的“子”不像“桌子”、“椅子”中的“子”,“桌子”、“椅子”中的“子”为词缀,无实在意义,读轻声,而应和“孔子”、“老子”中的“子”相同,读为上声zĭ。

        “滺滺”与“悠悠”

    《国际标准汉字大字典》:滺yōu,古同“浟”,水流动的样子:“淇水~~。”浟〔~~〕(水)缓缓流动的样子,如“淇水~~。”
    《辞海》:滺滺同“浟浟”。水流貌。《诗•卫风•竹竿》:“淇水滺滺。”
    遗憾的是,笔者在多处见到我市的有关文章以及由我市提供材料的有关文字中,在引用到《诗•卫风•竹竿》中的“淇水滺滺”时,几乎都误写为“淇水悠悠”。可惜“淇水悠悠”非“淇水滺滺”,二者是不可替代的 。
    笔者查了《国际标准汉字大字典》,其对“悠悠”的解释共有9条意项:1、长久,遥远;
2、遥远的;3、形容从容不迫;4、众多;5、荒谬;6、飘动的样子;7、庸俗;8、形容忧伤;9、形容悠闲自在。这9条意项除了第“1、”条外没有可以用来解释通顺“淇水悠悠”的。但“淇水悠悠”并非《诗•卫风•竹竿》中的“淇水滺滺”。
《辞海》对“悠悠”的解释有6条意项:①忧思貌。②遥远,长久。③旌旗下垂貌。④悠闲自在。⑤众多貌。⑥悠谬;荒谬。同样这6条意项除了第“②”条外没有可以用来解释通顺“淇水悠悠”的。但同样“淇水悠悠”也不是《诗•卫风•竹竿》中的“淇水滺滺”。
    不是说“淇水悠悠”不能用,只是说必须弄清它的准确意义,不能将“淇水滺滺”误写误用为“淇水悠悠”。
    唐朝诗人韦应物《拟古诗十二首•其十二》中有:“白日淇上没,空闺生远愁。寸心不可限,淇水长悠悠”句。唐朝诗人宋之问《使往天平军马约与陈子昂新乡为期,及还而不相遇》:“入卫期之子,吁嗟不少留。情人去何处,淇水日悠悠。恒碣青云断,衡漳白露秋。知君心许国,不是爱封侯。”唐朝诗人乔知之《弃妾篇》中有:“妾本丛台右,君在雁门陲。悠悠淇水曲,彩燕入桑枝。”南宋诗人林同《卫女》:“归宁不可得,何以写吾忧。不似肥泉水,悠悠淇上流。”
    这些诗句中的“悠悠”都是《国际标准汉字大字典》中“悠悠”意项的“1、长久,遥远”和《辞海》中“悠悠”意项的“②遥远,长久”之意。以淇水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来比喻情人、朋友之间或思念家乡故土情感的悠长深挚。与《诗经》中的“淇水滺滺”中的“滺滺”意义完全不同。

        “驾言出游,以写我忧”中的“言”和“写”

    “淇水滺滺”是《诗经•卫风•竹竿》的末四句:“淇水滺滺,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中的一句。这段文字在我市引用频率很高,除常将“淇水滺滺”误引为“淇水悠悠”外,很多人还不能确知其中每一字词的含义,还有人将“驾言出游”中的“言”自作主张地改为“车”或“舟”,岂不知这“言”字在此是语气助词,仅起凑音节的作用,无意。他就像成语“夸夸其谈”中的“其”、现代汉语中的“整天价刮风”中的“价(jie)”一样,起到使语言更和谐的作用,也叫作“音节助词”。“以写我忧”中的“写”读音和意义也不同于现代汉语中“写字”的“写”,它也是古汉语中文字的“通假”现象。这里的“写”和“泻、卸、泄”通用,或借来作“泻、卸、泄”用,并应读为“xiè”。

        关于《诗经》中有直接写到淇河的诗“13篇”等一些数字和提法

    笔者在学习关于淇河文化的一些文字资料中发现一些值得商榷的数字和提法,比如有文章这样说:“淇河是诗之河,自古倍受文人学士、骚人墨客青睐,现存历代咏淇诗文有214首(篇)。《诗经》中采自淇县一带的诗歌30篇,直接咏淇的13篇。如‘淇水悠悠,桧辑松舟;驾舟出游,以写我尤’。《全唐诗》中有王维、高适、岑参、柳宗元等大诗人的咏淇诗歌31首。”
    这一段话引文中的“淇水滺滺”误为“淇水悠悠”,“驾言出游”误为“驾舟出游”,“以写我忧”误为“以写我尤”。除此,据笔者所知“现存历代咏淇诗文”绝对不是“214首(篇)”,实际数字要比“214”不知大多少!《淇河古诗三百首》的出版发行就是明证。这还仅仅是“诗”,如果加上“文”,更远远超出“214”了。再说,这些诗文目前尚不可能完全准确地弄准其数据,因为很多历史典籍还有待人们去发掘整理。“现存历代咏淇诗文有214首(篇)”,这句表述肯定而准确的话实在不准确。
    再看“《诗经》中采自淇县一带的诗歌30篇,直接咏淇的13篇”这句话。《诗经》中姑且可以称得上“采自淇县一带”(其实是写淇河流域,或古卫国地域)的诗歌只有《国风》中的《邶风》19篇、《鄘风》10篇、《卫风》10篇,共39篇。其实,这些数据只要打开《诗经》便可一清二楚,不知“30篇”的说法从何而来。同样,只要打开《诗经》,便可知其中“直接咏淇的”诗确定无疑只有6篇。但直至今天我市的有关媒体及其宣传资料中“直接咏淇的13篇”的提法仍然存在,实在不知道《诗经》中除了直接咏淇的6篇之外的7篇为哪7篇。
    再说“《全唐诗》中有王维、高适、岑参、柳宗元等大诗人的咏淇诗歌31首”这句话。据可信的电脑搜索,《全唐诗》中的咏淇诗有52首,而且没有柳宗元的咏淇诗。笔者还见到一些文章说《全唐诗》中有骆宾王的咏淇诗,同样没有依据。

        朝歌曾是“殷末”四代帝都的提法

    我市关于淇河文化的文字材料中,不少这样的表述:朝歌曾作过“殷末”四代帝都。这一表述是不准确不科学的,因为它不完全符合历史事实。殷末四代帝王应是28代武乙、29代文丁、30代帝乙、31代帝辛。而历史典籍有记载的资料称以朝歌为都的四代帝王,并非这四代帝王,而是殷商第23代王武丁、28代王武乙、30代王帝乙、31代帝辛。23代王武丁在位的最后一年,距28代王武乙在位的第一年共44年,中间尚隔着四代帝王,即24代祖庚、25代祖甲、26代廪辛、27代康丁。29代帝王文丁在位的11年,其都城也未在朝歌。因此,说朝歌曾为“殷末”四代帝都,实有不妥。若硬将44年忽略不计,笼而统之地将它归入“末”中,明显不合适。44年,再加上未都朝歌的29代帝王文丁在位的11年,半个多世纪,似不应被看作短暂的历史时期。再者,“殷末四代”给人的感觉是“四代”帝王应是连贯的,而实际上,这“四代帝王”从时间和在位顺序上并不连贯。所以,为尊重历史,希望不应再有“朝歌曾作过‘殷末’四代帝都”的说法,而应准确地改述为“朝歌曾作过‘殷商’四代帝都”为好。
    《括地志》记载:“纣都朝歌,在卫州东北七十三里,朝歌故城是也:本妹邑,殷王武丁始都之”。《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第16段》:“[三]集解孔安国曰:……括地志又云:‘纣都朝歌在 卫州东北七十三里朝歌故城是也。本妹邑,殷王武丁始都之。帝王世纪云帝乙复济河北,徙朝歌,其子纣仍都焉。’”
    至于到底是谁改“沬”为“朝歌”, 从“帝乙复济河北,徙朝歌,其子纣仍都焉”这句话看,应该是帝乙。既然“徙朝歌”,说明帝乙所徙之地已不再名“沬”,而已更名为“朝歌”;“其子纣仍都焉”,“仍都”二字显然是说仍以名为朝歌之地为都城。但也有人认为是纣王更名为“朝歌”,这一点还有待于专家们进一步澄清。

        周文王曾羁押在青岩绝并由淇河天然太极图激发灵感而演周易之说急需史证

    淇河天然太极图奇特罕见,鬼斧神工,是大自然的杰作和给我们的赏赐,很有旅游开发价值。
    有文章说:“观看淇河天然太极图的最佳位置是青岩绝上的文王观图台。纣王九年(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文王囚羑里之前,曾被羁押于此,终日怀揽太极,静思致远,完善了我国古老的先天数,为创造千古灿烂的《易经》奠定了基础。”
    《周易》是伟大的,文王拘而演《周易》的事迹是不朽的。我们在开发淇河天然太极图这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的时候,将其与《易经》文化联系起来是很自然的事。但这急需淇河文化的研究者们来寻找历史的证据,这历史的证据一定会使淇河天然太极图身价百倍。


    [作者简介:史慧霞(1975—),女(汉族),河南濮阳人,鹤壁市教育电视台节目主持人、记者。]

        此文被转载于“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郑厚德      运行管理:淇县之窗网站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