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市教育局基础教研室,河南 鹤壁 458030)
摘要:淇河是鹤壁文化标识和象征,鹤壁文化即淇河文化。这一概念抓住并突出了鹤壁地域文化的最显著最典型最核心的标识特征,是对鹤壁区域文化最感性化诗意化的表述。淇河文化是淇河流域人民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中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源头之一,也是不间断的中华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淇河文化是古今相继传承不断发展的文化系统,是历史、现实与未来的统一;它的特色和优势是它的临界性。
淇河是鹤壁文化标识和象征,鹤壁文化自然被称为“淇河文化”。中国配得上以水系和水域来命名的区域文化除了黄河长江外并非很多。淇河的名字有幸被拿来命名鹤壁地域文化,这是淇河的骄傲和荣幸,也是鹤壁的骄傲和荣幸。
淇河文化概念的提出是近十年里的事,提出这一概念是一项具有战略眼光和认识高度的重要决策。我市先后召开的几次淇河文化研讨会上,很多专家学者对淇河文化这一概念的合理性合法性科学性做过充分的肯定认可,对此概念的性质、本质、内涵、外延及其积极意义也有了较全面深刻的论述。淇河文化这一概念抓住并突出了鹤壁区域文化的最显著最典型最核心的标识特征,是对鹤壁市的区域文化最感性化诗意化的表述。十年来,国内及我市的不少学者专家对淇河文化这一概念不断进行深入的探索研究,认识也日趋加深和完善,并逐渐形成一些共识。
1、淇河文化的定义。如果套用辞书上对“文化”的定义,给“淇河文化”下个定义的话,“淇河文化”就是淇河流域人民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特指淇河流域的精神财富,如教育、科学、文艺等。这一定义界定了“淇河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从地域上它涵盖了整个淇河流域,从内容上包罗万象,但一般意义上的淇河文化,其重心应在于精神财富的层面。
既然淇河文化在内容上包罗万象,那么淇河流域所有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都应归属淇河文化范畴。鹤壁文化本身及其中的鬼谷文化、民俗文化、诗歌文化、大伾山文化等都应该是淇河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将淇河文化与鬼谷文化、民俗文化等并列表述的做法是欠妥的。
2、淇河文化不仅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源头之一,也“是整个华夏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姚晓鸥语)。郭沫若先生有诗曰:“中原文化殷始创,殷人鹊巢周鸠居。”(见《郭沫若全集文学篇》四·豫秦晋纪游)这就是说周文化是继承殷商的文化,可见殷商文化的根文化性质。而朝歌曾为殷商百年左右、周卫近四百年(383年)的都城,从地域上讲,鹤壁作了近五个世纪的朝歌的畿辅之地。近五个世纪的时间里,古都朝歌形成了它自己在殷周文化范畴中独具特色的文化,可以叫它作朝歌文化。而朝歌文化正是鹤壁文化的源文化,对淇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中原文化以致整个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中都具有不可小觑的地位。
3、淇河文化中的殷卫文化元素有着宝贵的历史价值。殷朝有过多次迁都的历史,鹤壁境内的沬邑即后来的朝歌就先后曾做过殷朝一个世纪左右的都城。这一个世纪是什么概念呢?商朝从公元前1600年商汤攻灭夏桀到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殷(西蒙、即安阳小屯。也有人认为盘庚迁殷的殷最初是“西亳(偃师)”)经历了300年,从盘庚迁殷到公元前1046年被周武王所灭共254年,显然这254年不全是殷朝以安阳为都的时间。今天,安阳殷墟已经被联合国有关组织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实殷朝以朝歌为都的100年几占254年的40%。中国传媒大学姚晓鸥教授就说过:“商代晚期的中心统治区域就在鹤壁市所在的淇河流域。在商纣王统治的绝大多数时间,他并不住在殷墟,而是在鹤壁所在的朝歌。”可见,朝歌在一百年左右的时间里所形成的文化在整个殷商文化中的地位,以及殷商文化与朝歌的关系是多么重要和密不可分。显然殷商文化是鹤壁文化的渊源,也是淇河文化的渊源。
朝歌作卫都近四百年所形成的文化在整个卫文化中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的。卫国是一个历经西周、东周和秦朝,除秦国之外存在时间最长的诸侯国,共存在836年。其间5次迁都,做卫都时间最长的是朝歌(淇县)——383年,其次是帝丘(濮阳)——338年。春秋时期,大小诸侯国见诸经传的有170余个,见于史书的有128个,但比较重要的不过十几个。卫国即是这十几个重要诸侯国中的一个。在其存在的八百多年的时间里,虽然属于一个长期积弱不振的诸侯国,但却也有过历史上颇有影响的康叔之治,武公盛世,文公中兴之辉煌。卫国立国历史所存在的许多特殊性和典型性,比如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丘周游列国14年,其中在卫国长达10年,其足迹达于卫国很多地方,也留下了很多与卫国相关的言行记录。卫国也有很多(人数仅次于鲁国)孔子的学生,其中最有影响最杰出的一位就是子贡,他是儒商开山之人,他对儒家思想的形成和传播,对孔子儒家创始人地位的确立,都起过相当重要的作用。可见卫国与儒家思想有多么深厚密切的联系。史书上公认“卫多君子鲁多儒”,除了康叔、卫武公、子贡之外,还有如许穆夫人、蘧伯玉、商鞅、吴起、吕不韦、荆轲、石碏、鬼谷子等声名显赫的历史人物。就像“燕赵古来多慷慨悲歌之士”一样,“卫地自古多君子”。这就是为什么在170多个诸侯国中,卫国虽然在其存在的大多数时间里积弱不振,却能存在时间最长的主要原因。孔子周游列国之所以在卫国时间最长,就与卫国有很多和他志趣相投的“君子”有关。吴王的弟弟季札曾经周游列国,以其远见卓识闻名天下,他在卫国也得出结论:“卫多君子,其国无患。”这些史实有着它宝贵的历史价值和资治借鉴的意义,是淇河文化中的瑰宝,很值得我们去发掘整理研究。
4、淇河文化是从古至今以至未来相继传承不断发展的文化系统,是历史、现实与未来的统一。早在2001年底的鹤壁市召开的第一次淇河文化研究会上,河南文艺出版社编审,中国民俗学会理事、河南民俗学会副会长任骋先生就精辟地论证过:“淇河文化的概念不是像‘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那样‘时限’意义上的历史考古学概念,而是社会文化学‘域限’意义上的概念。其学术取向是以淇河流域(空间)为横向对象,以古今文化传承(时间)为纵向对象的地域文化研究。”这就是鹤壁文化可以叫做淇河文化,而不宜叫做“殷卫文化”、“卫文化”或“朝歌文化”的主要原因。任骋先生还说:“殷商以至春秋战国时代,是这一地域文化最有代表性、最具典型意义的历史文化时期。”所以“殷卫文化”、“卫文化”或“朝歌文化”的称谓也确实是对鹤壁文化在时限意义上的合理表述,但也正因为它们“时限”性的局限,无论如何我们也不能认为鹤壁文化只是古代的朝歌文化。
5、那么怎么理解“鹤壁文化”和“淇河文化”这两个概念的关系呢?一般情况下说起淇河文化,我们习惯地认为就是鹤壁文化,笼统地这样说这样理解也是可以的。因为鹤壁文化是淇河文化的主体,它博大深厚的文化主要隶属于鹤壁。淇河全长161.5公里,其在我市境内的长度近87.5公里,其上游还流经山西陵川,河南的林州、辉县。淇河在这三个地域境内各自分别的长度,远不如我市。且我市境内的淇河河段属中下游,是历史文化内涵最丰富的河段。还有学者认为:殷商以至春秋战国时代,是淇河最阳光灿烂的青春期,扮演青春故事的舞台,不在它的上游,而在它中下游80多公里之内的地段,太行山东麓广阔的冲积平原,即鹤壁市境内的两县三区,地标城市便是朝歌(今淇县)。可以说淇河这条文化河的文化内涵的重心河段在我市境内,这是明白无误的。所以习惯地称淇河文化就是鹤壁文化是可以理解的。但尽管如此,“淇河文化”和“鹤壁文化”两个概念并非同一概念,即二者不完全相等,它们是属种关系,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不应等同视之。因此,严格地说,“淇河文化就是鹤壁文化”的表述是不正确的。淇河文化是淇河流域的文化。鹤壁市市域是淇河流域的一部分,鹤壁文化是淇河流域文化的一部分,既然淇河流域大于鹤壁市域,淇河文化的外延应大于鹤壁文化。“鹤壁文化是淇河文化”,这里的“鹤壁文化”是全称概念,而“淇河文化”是特称概念。这种表述的含义是“全部的鹤壁文化是淇河文化的一部分”,这显然没错。如颠倒过来说“淇河文化是鹤壁文化”就不对了,因为这种表述里的“淇河文化”成了全称概念,而“鹤壁文化”是特称概念,这种表述的含义是“全部的淇河文化是鹤壁文化的一部分”,显然不对。尽管鹤壁文化是淇河文化中比重最大最重要最灿烂的一部分,也不是其全部。
6、淇河文化所具有的临界性正是它的特色和优势。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王永宽研究员在其《论淇河文化的临界文化特征》一文中认为淇河文化处于秦晋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和郑文化的结合部,处于一个特殊的临界位置,因此比较容易接受多方面文化中优秀、先进和新鲜的部分,兼容各地文化,归为己用,是一道独特景观,也反映出了淇河文化吸纳外地文化巨大的包容力和深远的影响。
淇河既是海河的支流,也曾经是黄河的支流,从水系文化方面说,淇河文化既属海河文化系统,也曾属黄河文化系统。历史上朝歌一带属河内之地,因此,淇河文化及其源文化朝歌文化,曾与前文提到的秦晋文化、齐鲁文化、郑文化,均属黄河文化,可见淇河文化具有多么典型的临界文化性质。
中国传媒大学姚晓鸥教授在《先秦礼乐文化与淇河文化》中也说:“古代的文化,从淇河文化这一个案来说,它是一个完善的文化体系。它不是固步自封的,是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发展的;它不是封闭的、保守的,是一个和整个古代华夏文化圈相联系,辐射、互动的文化。”
在去年的“中国·鹤壁淇河文化研讨会”上“专家们也认为,淇河文化的源头是殷商文化……鹤壁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拥有以商周文化为代表的多元文化资源。特别是淇河与《诗经》联系十分紧密,历史上传统的礼乐文化都可以在《诗经》里找到渊源。”看来这一观点已经成为国内学术界的共识。这就是说,淇河文化不仅有着极其雄厚坚实的基础,还有着更为广阔而美好的发展前景和强大的生命力。
去年4月3日至6日,多名国内旅游界知名专家和企业家参观考察了淇河、大伾山、云梦山等景点景区后,建议我市“旅游业应确定以淇河文化为特色的旅游核心”。去年底,河南省旅游局局长苏福功考察鹤壁市旅游工作时,希望“下一步继续挖掘鹤壁旅游资源,尤其是淇河的古文化。建议将淇河的文化推到省外、国外去。……为全市乃至全省、全国旅游产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无独有偶,最近中央电视台与鹤壁市将联合摄制的60分钟的文化纪录片《记录鹤壁》,由中央电视台《话说长江》、《话说运河》的主创人员亲自操刀。摄制组的黄宁总编导在谈到他们的初步构思时第一句话就说拟“以淇河为主线”来安排人物、故事、风光等内容,让人感到真是英雄所见,说明中央电视台摄制组和所有到鹤壁来过的专家学者一样,一下子就看到了淇河在鹤壁文化中的价值,发现淇河文化是鹤壁市的旗帜和象征。相信,这部文化纪录片制成播出之日,淇河的声誉会与鹤壁的名字一起传遍中华大地,甚或全球华人社区,难免引起国际人士的注意;淇河文化一定会以它的厚重和在中华文化中的位置愈益吸引世人的瞩目。
参考文献:
[1] 李建东.淇河文化论集[M]2005.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