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新建园林式景点“淇奥翠境”越来越吸引广大市民的关注。最近,关于“淇奥翠境”的名称及名称中“奥”的读音和使用等问题成了议论的热点:
“淇奥翠境”命名的智慧与缺憾
一是认为这个名称不大众化,应该尽快改换,《鹤壁日报》和《淇河晨报》的新闻题目,每当涉及“淇奥翠景”的“奥”时都标注读音“yù”,这多麻烦。
所以有这样看法的原因是因为对“淇奥”这一语词的含义不理解,但责任不在不理解的人,而在命名者。
说句公道话,这位命名者是具有较渊博知识并很有见地的,他的失误在于没有切身体会和留心社会公众对“淇奥翠境”这一命名的理解接受程度,他只考虑了这一命名的正面意义,而没有意识到其缺乏“下里巴人”的通俗性和大众化,太有点儿“阳春白雪”的缺憾。当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开之时,如果就随即将其命名原因,诸如其含义、意义等相关内容一起向社会公布,那效果一定不会是今天这样。
“淇奥”这一语词对鹤壁来说太难得、太有价值了。难得的是它源自华夏文化的源头之一的《诗经》,因而成为国学中的重要词汇。《诗经》中蕴含着华夏民族的最纯正最古老的文化基因,它对鹤壁来说也就含有太多的意义和价值。正因为这“淇奥”所指的具体位置其实就是今天的鹤壁开发区,可成为鹤壁市的代名词,甚至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恰好又是其最核心位置,也许是旁观者清的原因,难怪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马进举教授赞誉我市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时说“天赐淇河、天赐《诗经》”,他看到了流淌在《诗经》中的淇河的身价,并认为这是上天对鹤壁的赏赉。
习近平不同意上海中小学语文课本中删除中国古诗,不同意“去中国化”,我们保留“淇奥翠境”的名字,会有利于增强我市人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同时与总书记的思想也是一致的。
所以虽“淇奥”中“奥”的读音问题是个缺憾,但仅因此而忍痛割爱,是否有些因小失大,有些可惜呢?
化缺憾为契机
至于“淇奥”这一语词的不太通俗,现代汉语中比较冷僻,容易读错,这的确是事实,但汉语中的多音多义字并不罕见,还好在这个异读字“奥”的读音与意义古今一致,不存在含义的扩大、缩小或转移,只要我们的媒体坚持对之注音,必要的时候再对“奥”的含义在多种场合采用多种形式面对社会大众给以简明的解释,或许三两年时间就会收到显著成效,其实这也是对鹤壁文化——淇河文化的有效的普及机遇和方式,有效地向社会昭示鹤壁文化底蕴之厚重。
“奥”与“奧”
有人发现,用拼音输入汉字法在方正字库中输入“yu”,显示出的字中有“奧”字,比平时常用的“奥”字,其中心的米字上边多了一撇。因此便认为只有在写作“奧”时才读作“yù”,确实个别辞书或网络字库有这种情况,但这似乎改变不了“奧”“奥”为异体字(同一个字的不同写法)的基本状况。查较权威的《康熙字典》,“奧”也是多音多义字,第一读音也是“乌到切”,即读“ào”。还发现,在网络上如果你搜索“奧”,显示的全是常用字“奥”。这说明“奧”的使用律有多低,或许它的存在已经或将会成为历史。
“淇奥”的读音
谈到“淇奥”的读音,笔者的一位老师说:“随着时代的发展,读成qi’ ào也有意义,可以新解为:淇河岸边(流域)深奥的远古文化。……如果成了约定俗成,也没有什么不对,很多时候‘下里巴人’比‘阳春白雪’更贴近大众生活。”老师其实谈的是汉语语音语义发展的规律问题,是彻底的群众观点,人民创造历史的观点。这或许蕴含着这样的可能:如果事情的发展真的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人将“淇奥yù翠境”读作“淇奥ào翠境”的情况,而且有不可逆转的趋势的话,那么,或许就会被相关权威部门及社会认可,这种现象并不罕见。所以尽管目前规范的读法为“淇奥yù翠境”,但如果我们遇见有人读作“淇奥ào翠境”的情况,也不必大惊小怪。
“奥”与“澳”
还有人发现“淇奥翠境”中的“奥”,景点中的其他标示牌上又有写作“澳”的情况,到底哪个正确呢?按说,正宗的写法应为“奥”,因为《诗经·卫风》中《淇奥》篇用的就是“奥”。《诗经》之后的历代吟及“淇奥”的古诗中,有大量的将“奥”写作“澳”的情况,古文中这种情况叫做“通假”,是合法的。《康熙字典》上也标示有:“奧”“乙六切,音郁,与澳隩通”。这样就是说,将“奥”写作“澳”也是可以的,不能算错。因为截至目前为止,尚未有国家相关权威部门发布关于“奥”“澳”历史用法再规范的法律性质的条文。
以上仅为个人见解,恳请大家批评赐教。
相关链接: 建议《淇奥yù翠境》赶快改名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