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老师:
您好!12月6日来信收知。
《鹤壁是商、卫、赵三朝古都所在地》是我去年撰写的一篇文章,在鹤壁市几家报刊(《淇水论坛》、《中州文艺》和《鹤煤快讯》报)上已经发表过了。这次又发给您,主要是看了我市淇河文化和古都学著名专家燕昭安先生,最近在鹤壁市电视台淇河文化大讲堂上的“鹤壁市是商、卫、赵三朝古都所在地”讲解,观点与我是一致的。
我这次发给您的《鹤壁是商、卫、赵三朝古都所在地》文章中,我在文章的第一段中,专门又新加上了一段文字:
“有人说,鹤壁市虽然曾经是卫国和赵国的首都,但是,他们是当时的小国和附属国,不能算一个朝代吧?其实,北京、西安等历史国都,说是几朝和十几朝国都,也都是把历史上小国和附属国的国都计算进去的。还有人说,鹤壁市于1957年才建市,说是历史古都不合适吧?其实,北京、西安等历史国都,在历史上作为国都时,大多数朝代也并不叫“北京”、“西安”。因此,说鹤壁市是商、卫、赵三朝古都所在地是合规合理的。”
我们注意到,北京、西安、洛阳、开封等八大历史国都,在计算是多少朝国都时,都是把历史上的小国和作为大国的附属国的国都计算进去的,所以说,“鹤壁市是商、卫、赵三朝古都所在地”的观点是成立的。
学术观点可以百家争鸣,也可以各执己见。我希望您可以将我的文章以及我们的信同时发表,是非曲直,自有公论。
另外,您以后再给我写信,称呼我的名字“绍国”,不要再称呼职务好吗?
此致!
陈绍国
2014、12、8、
陈书记:
谢您赐稿。
但恕我直言,您的文章实在不敢恭维,最大的也是最要害的毛病就是文不对题,文中有很多与中心论点无关的废话,也是陈话。论点应该统帅论据,论据应该证明论点,二者必须有机、相关;再者,话说三遍淡如水,应该知悉,陈词滥调并不是褒奖的意思。
关于“三朝古都”的表述,我以前也糊里糊涂的跟着说过,现在越考虑越觉得不合适。商朝是一个朝代无疑,它的都城在史界称作“大一统”都城。但卫国和赵国无论如何不是两个朝代,它们只能是周朝的两个诸侯国,它们的都城与“大一统”都城,有着档次或叫本质上的区别,个人认为无论谁将这样有着档次或本质差别的都城相提并论都是有问题的,因此本人对此也绝不敢再苟同!但究竟怎样表述这一问题,确实让人费思量。“三朝古都”的表述,文字确实非常简洁,但无奈鹤壁是无缘承受的。鹤壁是商朝都城,又是周朝卫国和赵国的都城——或许只好这样说,也许没有什么大问题,唯独不能说成“三朝古都”!敝人不佞,坚持此论!书记见教!
姚慧明 2014-12-06
鹤壁是商、卫、赵三朝古都所在地
陈绍国
鹤壁是一座既年轻又古老的城市。说她年轻,鹤壁市于1957年才建市;说她古老,鹤壁市是商、卫、赵三朝古都所在地,有3300多年的悠久历史文化。有人说,鹤壁市虽然曾经是卫国和赵国的首都,但是,他们是当时的小国和附属国,不能算一个朝代吧?其实,北京、西安等历史国都,说是几朝和十几朝国都,也都是把历史上小国和附属国的国都计算进去的。还有人说,鹤壁市于1957年才建市,说是历史古都不合适吧?其实,北京、西安等历史国都,在历史上作为国都时,大多数朝代也并不叫“北京”、“西安”。因此,说鹤壁市是商、卫、赵三朝古都所在地是合规合理的。
一、鹤壁是商朝四个君王的国都
《汉书.地理志》载:“朝歌,纣所都。”《水经注·淇水》道:“朝歌城······殷王武丁始迁居之,为殷都也。”商朝经17世31王696年(《百科全书》798页),朝歌城是商代最后一个君王商纣王的国都。先是商王武丁将国都迁到了沬邑,商朝最后一个君王商纣王帝辛将沬邑改名为“朝歌”。沬邑(朝歌)是商朝武丁、武乙、帝乙、帝辛四个君王的都城。
《史记》明确记述了周武王姬发(商纣王的姑表弟)趁商纣王国都朝歌城兵力空虚,带重兵从西岐(今陕西西安一带)前来攻打朝歌城(今鹤壁市),商纣王在牧野(今新乡市北)与周武王决战兵败,退入朝歌城内,商纣王帝辛见大势以去,不甘心被捕受辱,便到后宫换了一身镶有珠宝的好衣裳,在鹿台投火自尽,死在鹿台。(《史记》:“……周武王于是遂率诸侯伐纣。纣亦发兵距之牧野。甲子日,纣兵败。纣走入,登鹿台,衣其宝玉衣,赴火而死。”)
古朝歌城的具体遗址现在何处?由于年代久远,历来在改朝换代时,前朝的宫殿往往都毁于战火,特别是3000年前那时还没有砖瓦及建筑,遗址很难确定。3000多年前古朝歌城和商纣王葬身的鹿台遗址在何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至今也仍然无确切的依据和定论。正如国家权威历史学家宋镇豪主编,王震中著的《商族起源与先商社会变迁》(商代史·卷三)中所说:“朝歌的位置,有的认为在今河南淇县,有的认为在淇县与浚县交界处,有的认为在汤阴南。”但是,无论如何,朝歌城在今天的鹤壁市所在地是没有争议的。
我们通过对一些历史资料的学习和研究,并且多次到
“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鹿台遗址”及周边地区考察,认为现在鹤壁市新区南部的鹿台遗址就是《史记》中记载的鹿台,鹿台遗址及其附近一带就是古朝歌城所在地。(详情见我们撰写的《商都朝歌城遗址新探》)。
《史记·卫康叔世家》载:“周公旦……封康叔为卫君,居河、淇间故商墟。”指明古朝歌城及鹿台在黄河与淇河之间。古《浚县志》载:“商墟,即古朝歌城,在今浚县西南,淇县东北。淇水径其西,河水径其东,是为河、淇之间……”(《嘉庆·浚县志》卷十二第277页。)这里也明确说朝歌城在黄河与淇河之间(以前黄河在现在的浚县城东边流过)。鹤壁市新区的鹿台遗址在“河、淇之间”,也在“淇县东北”。
《竹书纪年》(著于战国时期的史书)和《史记.殷本纪》记载:商纣王“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商纣王征集的赋税都充实设在鹿台的国家钱库和钜桥的粮库中)。“鹿台”是商朝国家的钱库。3000年前,将国家的金库和粮库建设在国都内也是合情合理的。鹤壁市新区的鹿台遗址现在广泛存在有自商朝以来,历朝历代遗留的建筑遗迹、生活用具、钱币、武器等等。在鹿台遗址,庄稼地里的古建筑瓦砾随处可见,这也是河南省人民政府2000年9月25日将鹿台遗址确定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重要原因之一。
国家考古部门考古发掘也可以佐证,现在鹤壁市新区南部的鹿台遗址及附近,就是商朝殷纣王的国都朝歌城遗址。1932年至1934年,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考古人员,对鹿台遗址北约2公里处的辛庄墓地的发掘,清理发掘出商代和西周时期墓葬82座,其中,确定有公侯级大墓8座(这其中的一座有可能是殷纣王帝辛的墓),车马坑14座,出土了一大批鼎、尊等礼器,大量戈、矛等兵器和陶器等等(《淇滨文史资料》222页)。
2005年,在鹿台遗址西北约5公里处的“刘庄遗址”,国家考古部门发掘了商代和西周的墓葬338座!出土了陶器、石器等器物近400件,这次发掘被国家有关部门公布为“2005年十大考古新发现”(见鹤壁市博物馆)。1932年至1934年,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和国家2005年这两次大的考古发掘,从它们与鹿台遗址距离,加上其它资料证明,商都朝歌城应该就在鹿台遗址一带。
二、鹤壁也是卫国早期的国都
卫国,周朝诸侯国,周武王弟康叔封国。先后建都于朝歌、楚丘等地,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河南省北部与河北省南部一带。
卫康叔,姬姓,名封,周文王的第八子,周武王的同母弟,获武王封畿内之康国,故称康叔。成王即位后,周公旦平定武庚(商纣王之子)叛乱后,徙封康叔于卫,建立卫国,他就是卫国的第一代国君。他赴任时,周公旦作《康诰》、《酒诰》、《梓材》,告诫他:“必求殷之贤人君子长者,问其先殷所以兴,所以亡,而务爱民。”康叔在当地统治有方,很快就把商朝的旧都改造成了周的普通方国,成了卫国和卫姓的始祖。
卫国继承了商王朝京畿地域,相当于现在的河南省黄河以北的新乡、焦作、安阳、濮阳、鹤壁五市和河北的邯郸以南、山东的菏泽、聊城的部分地区。卫国的地理特征是,西依太行,南枕大河,东、北两面则是平野,无险可守。春秋时期卫国周边的形势是,西面是晋国,东面和齐鲁接壤,南面是郑国,西南是东周,东南是曹、许、宋等国,北面是燕国、邢国,西北是狄人。整个春秋时期,卫国的主要盟友是东南的曹、许、宋,敌对是南面的郑国、北面的邢国和狄人。春秋中期以后,卫国先后依靠齐、晋,战国时则成为魏国的附庸。卫国的疆域主要是在现在的河南省北部与河北省南部一带。北起武父(今河北大名县有“武父城”)以南,直至圃田(今河南郑州东有圃田)以北,西近东都雒邑(今河南省洛阳地区)附近,东达今山东滨海一带。
公元前343年,魏废姬姓卫君改立卫灵公的别支后裔子南氏为卫君。公元前254年,卫终于被魏国兼并,成为其附庸。公元前252年,魏杀怀君改立其女婿元君为卫君。公元前241年,秦攻魏,立姬姓后代卫君角为卫君,卫又成了秦的附庸。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卫君角被废为庶人,卫国灭亡。卫国是周诸侯国中最后一个被秦灭亡的国家,享国800年。
卫国地处中原,地方千里,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加之卫国的主体商人善于贸易货殖,所以卫国一直是富庶之地,农业、工商业发达,以其“居天下中”的优势,一直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中心,诞生了子贡、吕不韦等名震千古的豪商巨富。
三、鹤壁还是赵国的国都
赵国是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赵国国君为嬴姓,《汉书地理志注》和《说文解字》记少昊氏为嬴姓。嬴即燕的异字,且又同音,故嬴即燕。少昊氏初以燕(玄鸟)为图腾,故成为嬴姓的始祖。赵人的先祖即嬴姓(少昊氏之后),赵氏(赵城叔带之后),世代辅佐殷商。武王伐纣,诸姬并起。与殷商属于近枝的嬴姓就走向了衰落,尤其是蜚廉这一支嬴姓部落因愚忠于纣王而被周���室所厌弃。恶来战死,失去了宗主之位,在周王室的安排下,恶来之弟季胜担任蜚廉族的宗主。季胜曾孙造父善御戎,相传造父为周穆王御,因助周平定徐偃王之乱,封于赵城,其后以赵为氏。造父善于御戎,侄子大骆(恶来之后)善于繁衍马匹。受造父之荐,周王室不计前嫌,启用罪臣恶来之后大骆,封于汧(qiān,千)河、渭河之间管理马匹。大骆孙秦仲封大夫,秦仲之子赵其是为秦庄公,故秦赵同宗。后造父六世孙奄父救周宣王于千亩之战,其子叔带为周朝卿士,因不满周幽王的昏庸,离开周王,侍奉晋文侯。从此赵氏便在晋国落脚,渐成望族。
公元前403年,叔带之后赵烈侯与韩魏三家分晋,建立赵国。赵国先定都于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东南)。公元前424年,赵国献侯赵浣定都中牟。赵国生存于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8年,领土大致为今山西北部和中部,河北西部和南部,河南省北部地区。都城先在晋阳,后迁至中牟,38年后,又迁至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
2000年11月份,“中国·鹤壁赵都与赵文化学术研讨会”在鹤壁市举行,全国50余名在中国历史地理学、史学、考古学、古都学等研究方面颇有建树的学者专家云集鹤壁,他们从不同角度佐证并一致确认:中牟即今鹤壁市,鹤壁市牟山东部一带是赵国的首都所在地。
鹤壁市区西部最高山峰至今也仍保持着历史遗称“牟山”之名。直到公元前386年,赵都由中牟北迁邯郸。公元前222年,赵国被秦国灭亡,中牟才逐渐消失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
鹤壁市自1957年建市,50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已经多次搬迁,最后将鹤壁市新市区确定和建立在了3000多(年——本网补遗)前商朝的国都朝歌城的遗址上,天意乎?巧合乎?不管怎样,历史地看,都意义非凡。认定和开发古朝歌城和卫国与赵国遗址,并且大力宣传,必将会提高鹤壁市的知名度,促进鹤壁市的经济发展及旅游业。
附: [视频]《淇水三千年》第6期:三朝古都(2014.11.21)(主讲——燕昭安)
关于鹤壁是否“三朝古都”的通信(一)
关于鹤壁是否“三朝古都”的通信(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