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闻桥盟乡大石岩村洞沟有个老君炼丹洞。出于职业的兴趣,真想一睹庐山真面目。5月13日终于圆了这个梦。
这天风和日丽。我们一行5人在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陪同下,兴致勃勃去洞沟探胜。
一路上我们谈笑风生,徐支书讲的那些美丽传奇的故事,更激起我们对洞沟的向往。
当年老君骑着青牛出函谷关周游天下。一天来到朝歌金牛岭下,看着被凿断的金牛,感慨万千,想寻访纣王的足迹。于是他登鹿台,攀老寨,然后造访纣王殿。当他沿庙沟翻山到洞沟时,眼前的美景把他迷住了。群峰耸翠,松柏参天,洞岫遍布,山泉潺潺,可真是一块世外桃源。于是他就住在这里不走了。他早出晚归,天天上山采药,然后把这些草药炼成药丸储存起来。有一年这一带发生瘟疫,他把多年炼的药丸分发给百姓,解除了病痛。所以人们都尊崇他,把他奉为神仙,尊他为老君爷。直到今天,每逢过春节时不少人家还敬奉老君的神位。
说起老子的身世,更使人大惑不解。老子的母亲无夫而孕,怀他72年乃生。生时剖其母左腋而出,生下满头白发,故叫老子。
徐支书这些诙谐而幽默的故事,使我们忍俊不止。不知不觉已到庙岭之巅。我们欢呼雀跃。放眼眺望,一览众山小。俯视洞沟,满坡翠黛,山岚缭绕,野花簇簇,蝶飞鸟鸣,令人陶醉,使人神往,
真是别有一番天地。大家顾不得休息,一股脑儿向洞沟进发。
老君炼丹洞口,洞高10米有余,宽约7米。距洞口5米处是个高约2米的平台,谓之炼丹台。我们急不可待沿洞之北侧爬上平台,宽广如厅,顿觉冷气习习,奥妙幽邃。举目仰视,拱穹洞顶之上,
鬼斧神工雕满莫名图案。凭借矿灯的光柱极目向洞中望去,深不可测;俯视下看,洞下还隐一洞,因灯光不济,未敢探视。
正当不知所措时,向导把我们引进北侧的一个支洞。此洞高2米,宽3米。前行5米之后,又急转向西,深约60米。
我站在平台之上凝视那深不可测的山洞。向导好象猜透了我的心思,拉着我说:“南面有两个小洞,和这个洞相连,可走到洞底。”
我们随向导进入小洞探险。这两个小洞高2米有余,宽约1.5米,洞顶平整,宛若水泥浇铸。大约行进70米,洞体豁然开朗,恰似一个大厅。三个洞在这里际会,我信口给它取了名字,就叫“三径聚会厅”吧。从这厅的西侧下行5米,又是一个溶洞,扑朔迷离,别有洞天,这就是洞摞洞。
大家游兴正浓,借着矿灯的光柱继续前进。三回九曲,逶迤蜿蜒,终于爬到洞的尽头。只见洞顶垂满晶莹的水珠,不时落于洞底,叮咚有声,清脆悦耳。我们坐下小憩,张锦熙同志郑重向大家宣布:“同志们,我们已经来到洞的153米处!”大家被这数字惊呆了。不住地重复着“153…153…”。忽然,洞的右侧透出一缕微光,大家感到吃惊.
向导告诉我们,这是通天洞洒下的光,
从这个洞里可以爬到山顶。相传,当年老君在这里炼丹时,烟气就是从这个洞排出的。
走出洞口,大家游兴未尽,跟着向导去寻访其他山洞。真是出人意料,在这不足一公里的山沟里,竟隐匿着大小四十多个山洞。洞沟,洞沟,真是名符其实!这时我骤然想起了李白诗句“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是呀,洞沟的山洞是大自然的妙造。用这些绝妙之作装点出这人间仙境:大洞套小洞,洞上又摞洞,三洞会一处,形成连环洞,探胜又寻幽,请上通天洞。今天,大自然又把这些妙趣横生的瑶台仙境赐给人们,那么我们就应该恭恭敬敬打躬叩谢大自然的恩赐,
开发它,让更多人拥有它,造福子孙,荫泽后世。
更令人兴奋的是,我们解开了这个谜团。太史公在天之灵若有知,也会感到欣慰!
是的,当年太史公曾为老子作传。老子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东)历乡曲仁礼人。姓李,名耳,字聃(或伯阳),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吏。孔子曾两次赴周向他问礼。后见周衰败,遂隐退。经过函谷关,关令尹喜留他写下五千言的《道德经》,然后离去,就不知去向了。他究竟去哪里,太史公不知,二千多年来世人也未曾解开这个谜。我们找到了他隐居炼丹的处所,太史公能不高兴吗?这里虽没有文献资料佐证,可是李耳是中原人,他到朝歌来觅寻殷商故地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更何况口碑流传至今,不也是个证据吗?俗话说无风不起浪呀.
退一步说,我们不是历史考古者,单就这个洞的本身就是价值连城的旅游资源。它将成为人们回归自然寻幽探胜的好去处。
在返回的途中,老君炼丹洞中的险、奇、秀、幽,一直在脑海中浮现。
美丽的洞沟,我一定还会再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