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县之窗》( 作者文集之三)        首页      作者近照     封面封底     序言     导语

 
《淇园拾贝》---作者: 石同勋

  

——花窝遗址考察感怀

 

金风拂面,秋高气爽,驱车北上,陪同北京大学邹恒教授去高村镇考察花窝遗址。

花窝遗址在花窝村北,故名。淇河从东侧流过,高出河床20米,总面积19000平米。据1979年试掘,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进行碳素测定,是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址,距今有7100多年,是淇河儿女最早的栖息地之一。

半小时之后,我们来到花窝遗址。遗址高出地面23米,四周的庄稼挺拔茁壮,林木葱茏。邹教授伏身抓起一把土给我们看:“这里是冲积而成,土质很肥,适宜庄稼生长,更适宜人类繁衍生息。”我信口答道:“看来我们的祖先是很聪明的!

我们在遗址上漫步,信手捡起了许多陶片和石器,邹教授一一作了介绍。石器中有铲、斧、磨棒,还有少量的尖状器、刮削器等,多为磨制,打制很少;陶器都是红陶,辨认出器形的有双耳壶、夹砂罐、三足器等。这些陶器多数为手制,火侯较低,质松易碎。陶质分泥质和夹砂两种,纹饰有压印纹、划纹、锥刺纹、篦点等。看到这诸多的器物,邹教授兴奋地说:“这些陶片石器今天看来很不起眼,但充分说明古人的智慧和才能,有极高的历史和考古价值。”

象这样的遗址,是我国迄今发现为数不多的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址之一。在豫北还是首次发现。它对填补仰韶文化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历史空白和探索仰韶文化的渊源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与新郑裴李岗和邯郸磁山文化有相同的因素,又有自己独特风格。这也充分说明豫北地区新石器早、中、晚期文化有着一脉相承的发展关系。因此,这个遗址是个价值连城的古文化瑰宝,把淇县的文明史向前推移4000年。我也高兴地告诉他:1986年河南省人民政府把这里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邹教授的一番话,引起我无限遐思。在淇河之畔,找到了淇河儿女的发祥地,淇县人民的祖根。望着广阔无垠的遗址,仿佛看到一群群裸体的淇河儿女,正在辛勤地劳作,有的汲淇河水灌田;有的打磨石器;有的制陶烧窑……为生存而拼搏,为生活而忙碌,为明天而奋斗。正是这最早淇河子孙的无畏奋斗,才换来今天淇县的文明。眺望蜿蜒东去的淇河,使我肃然起敬,倍觉这小小淇河的伟大、光荣,无私无畏,可亲可敬。是她用广阔的胸怀、甘甜的乳汁哺育出一代勤劳善良的子孙,创造源远流长的淇河文化,谱写出人类进步的史诗、文明的乐章。

啊,淇河,母亲之河,花窝遗址,朝歌儿女的发祥地!

     

 
 

[上篇]<---本篇--->[下篇] 

 

[ 返回主页]

《淇县之窗---淇县热线》 版权所有       站长:郑厚德       电话:0392-7226048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老农

豫ICP备05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