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县之窗》( 作者文集之三)        首页      作者近照     封面封底     序言     导语

 
《淇园拾贝》---作者: 石同勋

淇园之竹探源

  

“淇园竹翠”是明代所拟淇县八景之一,淇园在哪里?竹子有多少?据《淇县志》记载,淇县西北三十五里耿家湾是淇园旧址,是春秋时期卫国第十世国君卫武公(公元前812--前757年在位)所建,是我国第一座皇家园林。

淇园当初的景物结构、建筑形式无从查考。但是其“绿竹茂盛”则是肯定的。南朝《述异记》载“卫有淇园出竹,在淇水之上。《诗经·淇奥》云‘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是也。”明代《淇县志》记云:淇园在县西北礼河社,今黄洞乡、庙口乡和高村镇西北部一带。口碑相传,从这里到桃胡泉二十多里的沟壑间全是竹子。武公祠是下竹林,石老公是中竹林,桃胡泉为上竹林。

关于淇园的竹子,《史记·河渠书》有这样的记载: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亲临瓠子口(今濮阳西),率数万人堵塞已冲决二十三年的黄河决口,先沉下白马玉璧祭河神,然后令将士负柴填堵,仍堵不住,最后“下淇园之竹以为楗”,才获成功。东汉时期,河内太守寇恂伐淇园之竹,造箭百余万(后汉书·寇恂传)。可见淇园产竹之多。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增修的《河南通志》记载:“淇县一带竹品种有紫茎竹、斑竹、凤尾竹、淡竹数种。”足见淇县竹子的品种也不少。南宋诗人、四川宣扶史李曾伯赋诗云:“妾家淇园北封君,厥祖慈事宗苍筼。子孙异代贞节闻,枝分一派从南巡。”诗中告诉我们淇园之竹曾随舜帝南巡至湘江一带。这里的湘妃竹斑竹都是从淇园移植过去的。据《温县志》记载:他们那里的竹子是从淇县引植过去的。号为皇家之竹。汉章帝七年,闻知淇园绿竹茂盛,景色宜人,率满朝文武莅淇园游览观光。作为一国之君,能率满朝文武到一个地方游览,这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足见淇园之魅力。

淇园之竹,名扬天下。《诗经·淇奥》云:“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清代淇县令郭玥在《淇奥绿竹赋》中云:“既虚中以洞洞,复植外而亭亭,睇摇月而影秀,闻朔风而韵清,枝参天以玉润,叶映水而碧澄。尔乃高节克贞,介操不变,任彼繁华,由伊丽艳。历风霜之交加,阅寒燠之递禅,维终始之相符,备性情之至健,守哲人之端方,淑君子之令善。”

由此我们可以断言,淇园是中国竹子的发祥地。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光阴荏苒,岁月沧桑,淇园之竹何年何时消失得无影无踪?据《淇县志》记载: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淇县令赵之屏,欲修复武公祠,复植淇园之竹,请明朝遗老德高望重的高遐昌董其事,发动全县人民捐款捐物,他自己带头捐出了一个月的薪俸,把武公祠修复一新,复植了绿竹,使淇园再现当年风采。高遐昌见淇园绿竹复植,绿玉成林,有感而发撰写了《淇园绿竹赋》以资纪念,大加赞赏曰:盖商家之故墟,瞻康叔之旧址,昔物产之良,载于史册,犹传其竿耸个个,叶茂丛丛,琅玕绿映翡翠阴浓,月上兮黄金锁广;雨过兮碧玉玲珑,风至兮琳琅振响;雪落兮琼瑶启封;枝可引凤兮干乃化龙,虚中备用,劲节拟芳受霜雪不挫,汗简策以流光传淇奥之秀异,呈有斐之辉煌。并置六十亩香火地,

保证常年祭祀,还制定了严格的制度,派专人管理,不准乱砍乱伐树木和竹子。由此推断淇园之竹到明正德十六年才彻底消失,至今已有486年之久矣!

 

 

[上篇]<---本篇--->[ 返回主页]

 

[ 返回主页]

《淇县之窗---淇县热线》 版权所有       站长:郑厚德       电话:0392-7226048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老农

豫ICP备05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