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县之窗》( 作者文集之四)        首页      作者近照     封面封底     序言

 
《乡土教材》---作者: 石同勋

高遐昌神道碑

 

高遐昌神道碑高2.7米、宽0.7米。碑阳竖书阴刻“赐进士第,掌灯闻内府兵科掌印,都给事中兼理京畿街道事,崇祀名宦乡贤篆园高公神道。”碑阴镌刻其生平简介。碑分其子高鉴儆于康熙六十一年之石。此碑原在北阳镇小屯村头驿道之旁,1984年迁至摘星台公园碑廊。

高遐昌,字振声,号篆园。清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出生于淇县北阳小屯村。卒于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6年)。康熙十五年进士,授湖南龙阳县、广东东莞、茂名等县知县。政绩卓著,取擢刑部主事,累进户部郎中,兵部给事中兼理京畿街道事等职。《清史稿》有其传略。

他在任职期间,忠于职守,体恤民情,廉洁奉公,平易近人,不为名摄,不为势挠,深受黎民的拥戴。他任给事中兼理京畿街道事时,闻知皇宫娘娘年年向京畿商贾额外征收胭脂税,他毅然取消了这种不合理的敲诈,断绝了娘娘的财路。娘娘敢怒不敢言,就寻机刁难他。一年秋天,绵绵秋雨一连下了七日,整个京城遍地积水,道路泥泞。但在这时娘娘通知高遐昌,让其整理道路,要到天坛秋祀。高遐昌明知这是刁难,可又不敢违抗,甚为作难,商贾黎民闻知后,纷纷从自家室内取土垫路,为高遐昌解了围。

高遐昌是个很有气节的人。在他和九门步军统领托合齐的斗争中,方露本色。虽多次遭到了诬陷,几度入狱,险遭绞杀。但他大义凛然、不屈不挠,謇謇匪躬,溢为遗直,殆无愧欤。后在忠良据理谏奏皇上保本,方下诏释其囚。京城商贾百姓闻知后,簇拥到监狱门口迎接,抬着他送回府第。其时他看透了官场是个是非之地,遂称病回乡。当他辞京返乡那天,送行的官员百姓成千上万,塞道话别,哀怨动天。从清晨一直到日落,也没走出京城,足见他在官民心目中的威望。

高遐昌不仅享誉京城,在家乡朝歌也是誉满淇园,有口皆碑。邑人称其“高老官”,时至今日,他的故事仍在民间流传。他返乡后,很热心家乡的公益事业和注重民众教化。他把县城内的住宅捐出,改建成康叔祠,创修文庙魁星楼,倡修武公祠、有斐亭。因为卫康叔、卫武公在中国历史上都是享誉较高的王侯,又都在朝歌理政,其用心就是教化邑人崇尚他们的美德、弘扬正气,抵御邪恶,净化社会,逐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真可谓睿智之举。

高遐昌作古之后,邑人崇祀淇县文庙乡贤祠。广东东莞、茂名两县也崇祀于文庙名官祠。

那么其子为什么要立此碑?据传,高遐昌隐退故里后,同僚故友并没有忘记他。凡南下此上路经朝歌,都要登门造访叙旧。他过世后好多同僚不知其事,仍然登门造访。其同年翰林院侍讲彭定求来造访时,闻其作古,十分遗憾,未及往吾为怅,于是作《过淇县怀同年高振声给事》以表哀念。

杏林追数旧游人,屹立朝阳一直臣。

苦节偏能撄虎穴,孤忠肯惮拂龙鳞。

藁街授首天刑速,郿坞燃脐国典神。

今日淇西容隐遁,停云冉冉感参辰。

其子认为家父已经作古,再劳诸伯来访于心不忍,所以在驿道旁立此神道碑,以谢造访者。

 

 

[上篇]<---本篇--->[下篇]

 

[ 返回主页]

《淇县之窗---淇县热线》由淇县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     机关电话:0392-7226048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老农     网站联系电话:0392-7226249 
 

豫ICP备05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