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县之窗》( 作者文集之四)        首页      作者近照     封面封底     序言

 
《乡土教材》---作者: 石同勋

三仕三巳的怀远将军王遵典

 

王遵典,字心圣,号荩侯。河南淇县王庄村人。生于明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无疾而终,享年七十有五。

王遵典三仕江南三十余载。仕途坎坷,几经贬官革职坐牢,但他忠心不二,傲骨铮铮,志洁行芳,名价目重。曾被皇清诰授明威将军,又晋升怀远将军。历任兵部一等守备、江北狼镇(即狼山镇)总兵、江南江北萧营守备事、安庆营协标左府,恩赐加一级,食三品俸。

王遵典,幼而颖异,倜傥不群,勤诵读,善骑射,少怀鹏程大志,悉心效命家国。他身体魁岸,才识精敏,足智多谋,文武兼备,骁勇善战。孝友性成慈祥,天植持躬谦以慎,治家俭以勤。踏入仕途后,以谨其待人,宽其处众,贵不忘贱,逸不忘劳,为寒员谦而好施,深受属下崇爱,声望日重传朝野,乐善好施击节颂。正如康熙二十七年皇帝所颁诰命中所云:“王遵典才勇著闻,韬铃咸习,戎行振饬,具知士伍,无哗军政,修明因见,抚循有素……”

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年方二十二岁的王遵典,在乡试中脱颖而出,考中第二十名武举。次年奉旨晋京殿试,中一等守备,入兵部任职。

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王遵典奉旨整装赴京效命。当时,镇守云南的吴三桂,拥兵自重,与尚可喜、耿仲明成为江南三藩,形成割局势力,对清廷的统治构成威协。康熙十二年(公元1073年)为了加强统一,实行撤藩,朝廷钦命兵部派兵遣将平定吴三桂之乱。

兵部大司马深知王遵典魁岸威武,足智多谋,骁勇善战,便举荐他为领袖,一切差遣调拔任其指挥,赴云南平息叛乱。他不负众望,整装率兵南下。两军阵前,他身先士卒,首战吴三桂麾下名将车轮,不几回合,斩车轮首级于马上。吴军元气大丧,溃不成军,首战告捷,军威大振,王遵典名播大江南北。捷报传到宫闱,康熙皇帝龙颜大悦,钦命录授他为江南江北萧营守备。

当时萧砀之区幅员数百里,深山峻谷,素为萑苻出没之薮。他赴任后,严明军纪,整饬民风,与士兵甘苦与共,巡行乡井,不惮辛劳,体恤民瘼,煮粥代赈。不多时,百姓安居,四境宁谧,士庶欢腾,弹冠相庆

王遵典驻守萧营,对吴三桂构成极大的压力。早想拔掉这颗眼中钉、肉中刺,便寻找机会加害于他。借用安南苗王向朝廷进贡之机,从中大作手脚。用重金收买进贡使臣,从中藏匿部分贡品,再让王遵典加盖官印。王遵典一时疏忽,对贡品没有检验就盖了官印。贡品送入宫闱,经验收贡品与物单不符,诬他欺君犯上,扣劫朝廷贡品,遂把他革职免官下入大牢。

王遵典入狱后,吴三桂更是肆无忌惮,加快了谋反的步伐。于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在衡州(今湖南衡阳)称帝,国号大周,改元昭武,撕下了他的面具,公开与朝廷分庭抗礼。对清朝的统治造成极大的威胁。面对吴三桂的谋反,康熙束手无策,一筹莫展。时任兵部给事中的高遐昌,以全家性命担保,极力举荐王遵典,要彻底平叛吴三桂之乱,非他莫属。为了江山社稷,康熙帝释其囚,命他戴罪立功。他虽然饱受马鲛圪针水牢之苦,但他效命朝廷的忠心不变,欣然奉命率兵南下。吴三桂闻知王遵典率兵征讨,吓得魂不附体,龟缩在衡州,不敢妄动。因坐困衡州,一筹莫展,不久便忧忿而死,旋即全歼叛军。巩固了清政府在江南的统治。

天道无常,风雨难测。康熙中期,吏治腐败,湖北总督裁撤,政局不稳。武昌驻军军饷屡遭克扣,引起兵变。武昌驻军参将夏逢龙,绰号包子,人称夏包子,揭杆反叛,旋即占领武昌及附近所属州县,杀湖北巡抚柯永州,囚布政使叶映榴。气焰十分嚣张,公然与清廷抗礼。消息急报朝廷,遂命王遵典统兵平叛。正在家休假的王遵典,接旨后马不停蹄回到任上,立即操兵练将,

秣马砺刃,以备敌忾。麾下士卒,罔弗骁勇,投石超距,奋志前驱,把武昌城团团包围,水泄不通。夏包子明知不是王遵典的对手,三十六计,走为上策。王遵典属下有他个故友,重金贿赂,溜出了武昌城,逃遁天涯。一时间,武昌城中群龙无首,乱作一团。王遵典不费吹灰之力,攻破城池,全歼叛军,平息了叛乱。

  上台嘉其忠诚,推卓异,欲请命褒奖,然而却出了诖误。王遵典虽然平息了叛乱,却放走了叛首夏包子,有治军不严、玩忽职守之罪,遂被罢官抄家,遣返故里。

返乡之后,他对仕途已是心灰意冷。姻娅邻里,亲朋故友闻知后大惑不解。他部下将士更是愤愤不平,联名上书,陈其大功。并劝其赴京申诉,洗雪不白之冤。在族人和部下的鼓励下,他毅然赴京申诉。几经周折,,盆冤终于洗雪,归还所抄故物,官复原职,皇帝又下颁诰授其明威将军。

  真是祸不单行,冤狱刚刚昭雪,显考王玉辂却又仙逝,犹如五雷轰顶,却似雪上加霜,他五内俱焚,撕肝裂肺,擗踊哀号,几至不起。常言道忠孝不能两全。他在治丧办葬之后,便赴任效命。朝廷补授他江北狼镇(即狼山镇)中营守备。

当时狼营仪注废弛,人心涣散,他为了振饬纪律,稳定军心民意,主动和部下屈膝谈心,互相沟通。他淑气迎人,慷慨好施,急人之急,忧人之忧,体恤部下疾苦,千方百计为属下排忧解难。本标把总娄志龙,其父原任中营游击,解甲辞官已五年,其家故母妻霜,孤子无依,衣食难维。他召示本营书识百队,谕以大义,劝其量力捐助,解决了他们一家的衣食之困,使其安心为国效命。

为提高军队作战能力,他闻鸡起舞,率领部下骑马射箭,操戈舞戟,他虽然年近古稀,仍然一丝不苟,与士卒一样操练,屡屡受到上司褒奖。当时中营游击缺员,又奉旨护理印务。

康熙曾多次御驾江南,王遵典三次奉旨护驾。或总统战船,或周旋吴会,跋涉江淞,他都竭心尽力护驾,丝毫不敢疏忽。备受艰辛,却无怨无悔。可是在一次护驾娘娘游黄山时却出了意外,险些丢了性命。

一次康熙驾临安庆巡视,随驾娘娘突然心动,要游览黄山。皇帝恩准并遣王遵典护驾。他想:娘娘乃一国之母,玉体非同一般,稍有不慎,就有性命危险。于是他要求派遣大队人马护驾。可是内臣却认为人多影响大,更容易出事。结果只给了二、三十个精壮武士便装随行。真可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怕出事偏就出事了。娘娘游黄山的消息走漏了风声,遭到匪贼的袭击。王遵典护驾娘娘刚登上黄山之巅,还没有观景,就遭到贼寇的四面包剿,贼首还扬言抢走娘娘作压寨夫人。顷刻间黄山乱作一团。王遵典临危不惧,组织护驾人员突围,终因寡不敌众,不到半个时辰,二三十名精壮武士都祭了贼人之刀。娘娘危在旦夕,王遵典沉着应对,遂将一名宫女扮作娘娘,让所剩随从护侍,他用被褥裹住娘娘真体,挎在左腋下,右手挥舞大刀,只身杀出一条血路,突出重围,保护娘娘安全回到安庆,他却成了血人。

这次护驾,王遵典用生命和智慧保住了娘娘的安全,按清律应论功嘉奖。可是一些佞臣,为了讨好皇帝,歪曲事实,李代桃僵,在皇帝面前奏了他一本。说王遵典没有尽到护驾职责,让娘娘受了惊,有失职之罪;他用手抱娘娘突围,男女受授不亲,有大不敬之罪。康熙看了奏折,龙颜大怒,不问青红皂白,准了奏章,遂把王遵典打入大牢。

王遵典入狱后,很多大臣愤愤不满。以高遐昌为首的一班不为名慑、不为势挠的重臣,联名上书保本,皇帝准奏,命金新镇重审王遵典之案。金新镇深知王遵典蒙冤入狱,便让他讲述详细经过,并找当时的随从查询,搞清了案情的真象,遂向皇帝递了奏折,

王遵典一案确系冤案。其一,开始护驾王遵典要求大队人马护驾,未被采纳。二、三十人怎敌万千凶悍之徒。他舍其生命,凭其智勇救出娘娘,实有大功,却无寸罪;其二,至于手抱娘娘,是权宜之计。且隔衣隔被,没有肌肉之触,何言受授而亲,岂为大不敬。王遵典舍生命,靠智谋救驾娘娘,实乃大功臣也!

康熙看了奏折大为感动,自言道:“王爱卿,朕错怪你了!”御笔一挥,诰授王遵典安庆营协标左府,由明威将军晋升怀远将军,恩赐加一级,食三品俸。时在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秋,王遵典时年已七十有三。

王遵典仕途坎坷,三仁三巳。深知宦海茫茫,何时是了。不如急流勇退,安度晚年,享天伦之乐。于是于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请命解甲归田。皇帝恩准,以原品致仕旋里。

回到故里,髻发虽皤,但心地坦荡,而壮心未己。或栽花种树,或视苗观禾,家事不分巨细,耳闻目染。一有间暇,与子侄挑灯夜坐,或谈诗书,或叙家常,或论事成败,或评古今人物,阖家欢愉,其乐融融,享尽天伦之乐,生老病死,天命有归,于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无疾而终。 

王遵典虽几遭坎坷,却也受到皇帝的恩宠。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其父王玉辂覃恩诰封明威将军,守备管江南萧营守备事。其母张氏、继母徐氏覃恩诰封恭人,其妻崔氏也覃恩诰封恭人,后诰赠淑人。足以看出他是朝廷干城之臣,可谓名门望族,子贵父荣,煊赫淇园。光祖耀宗。

赋小令《踏莎行·遵典吟》以陈敬仰

幼而聪颖,倜傥不群,钟爱骑射通经论。胸怀鹏程凌云志,效命安国旋乾坤。

仕途坎坷,三巳堪忍,铁窗难锁效命心。三仕江南三十载,名望煊赫垂古今。

 
 

[上篇]<---本篇--->[下篇] 

 

[ 返回主页]

《淇县之窗---淇县热线》由淇县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     机关电话:0392-7226048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老农     网站联系电话:0392-7226249 
 

豫ICP备05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