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县之窗》( 作者文集之四)        首页      作者近照     封面封底     序言

 
《乡土教材》---作者: 石同勋

摘心台--文化灿烂

 

摘心台,位于淇县城内摘星台公园。据明代《淇县志》载“摘心台系纣王所建,是纣王和妲已观朝涉、摘比干心的场所。

摘心台原名摘星台。意即台高,登临其上可以摘星揽月。自比干在此被摘心后,为缅怀忠烈,易名摘心台。1978年公布为淇县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摘心台现高13米,南北50米,东西90米。经河南省考古学者鉴定,其下层为龙山文化,上层系殷商文化。时至今日,其剖面夯土层清析可辩,夯窝、板眼随处可见。

据史料记载,台上建有摘星楼,巍巍壮观。武王克商不久毁于雷火。汉代在旧址上重修,并增建了纪念比干的“忠烈坊”。上镌悲壮的楹联:“刚之忠之仁之勇之;惨也酷也悲也伤也”。历代皆有修葺。明末清初毁于战火。

摘心台原来高大巍巍。随着时间流逝,水土流失严重,再加之人为的破坏,成了如今的状况。为保护历史文物,1999年耗巨资对摘心台四隅进行硬化,并砌围墙和登临的台阶,又于台巅创建“心星阁”,重建“忠烈坊”,还树立了由著名历史学家、香港大学教授饶宗颐先生题写的“比干摘心处”纪念碑。

摘心台已于1984年僻为公园,占地六十余亩。是以摘心台、三仁祠以及历代碑碣和石刻为主体,祭祀忠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休闲、晨练的综合性公共场所。

园内林木葱郁、花香四溢、绿草如茵。

设计精巧的“心星阁”座落在摘心台之上,与南北二个大门遥相呼应,浑然一体、造型美观的“陈婆造心经浮图”荫庇和心星阁毗邻;匠心独运的“警示亭”建在北大门之内。三个亭阁布局合理,错落有致。更有著名石刻和碑碣点缀其间,步移景迁,激发游兴,令人陶醉。其中有魏唐时代的四面造像碑,四面千佛造像碑;朴朔迷离的扯淡碑、殷朝六七贤圣君故都碑、高遐昌神道碑、冯玉祥训令碑等。书体各异,艺术精湛。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书法价值,还有别具匠心的“没耳朵狮子”、耐人寻味的“牛抵日”、“狗咬云”;栩栩如生的“麒麟壁”、刻工精细的“超公和尚石塔”;造型生动的“太子出行图”;逗人情越的“子母狮子”等。这些石刻珍品,是研究古代历史和石刻艺术的实物佐证。

心星阁为四脊盝顶仿古建筑,由156个青石木构件组成,浑然一体,天衣无缝,犹如一块巨石雕凿而成。虽是新近建造,却蕴含着深远的历史意义。阁四面楹柱上镌刻的楹联,记述了朝歌的历史沧桑,高度浓缩着发生在这片古老土地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启迪人们对历史的追忆和反思。

正面联曰:“心存社稷德昭天地;亭对纣窝气贯长虹。”高度概括了殷之“三仁”的爱国精神和大无畏的浩然正气;阁南面的楹联则启发人们追忆纣王败国的教训,弘扬“三仁”的爱国主义精神。“一台参天,摘星、观涉、折胫前车览鉴;三仁恸地,去国、佯狂、剖心后事师。”阁北面的楹联比较公元、客观地评述纣王,还他本来的历史面貌:“曳牛定夷,中原统一有此事;宣淫施暴,周汉以往无斯人。”上联言殷辛的功绩,“曳牛”,《史记》载,“殷辛体壮力强,能 倒曳九牛,抚梁易柱。”“定夷”,夷即东夷,居住在山东南部,安徽北部的少数民族。他曾亲征东夷,伐人方,统一了中原大地。郭沫若曾赋诗赞曰:“统一神州始此人。”下联是为殷辛昭雪。比较严谨地郑重告诉世人,在周朝、汉代以前的殷辛王,绝不是宣淫施暴、不问政事的酒色之徒,正如毛泽东所云:“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

阁西面的楹联曰:“急管嘈嘈,十指独掩弟子目;麦秀渐渐,千古绝唱麦秀歌。”高度概括了发生在朝歌的“墨子回车”、“弟子掩目”、“箕子省亲”三个脍炙人口的历史典故。

摘心台是驰名中外的殷商文化遗址,受到国内外的历史学家的关注和青睐。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夏鼐、周谷城、胡厚宣、张政烺、李学勤、杨向奎、王宇信、邹恒、孟世凯等曾多次登临摘心台考察。1984年全国殷商文化研讨会和1987年中国殷商文化国际研讨会期间,来自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英国、香港等国家和要区的150多名专家学者云集朝歌,对摘心台进行考察。英国艾兰博士,曾三次莅临淇县考察摘心台。他们不仅肯定了殷末帝都朝歌的历史要位,同时一致认为,朝歌在殷商文化研究中占有重要位置。

1987年,香港著名历史学家饶宗颐先生考察摘心台后,泼墨挥毫疾书“比干摘心处”以寄缅怀之情。

1988年5月,日本黄河会第三次友好访中团一行26人,拜谒摘心台。团长信田英吉先生说:“我上小学的时候老师就告诉我们,中国朝歌有个摘心台,是比干摘心的地方。今天我终于登上摘心台,拜谒比干忠魂,圆了我的梦。”并当场捐款,为修复摘心台尽点力量。

1990年4月,日本大阪府地下埋藏中心理事长坪井清足先生,率日本“中国古代城市遗址考察团”一行6人,对朝歌古城进行考察。坪井清足先生说:“我是学考古的,淇县是商代的都城,早就想来看看,今天总算如愿以偿。”他们分别对摘心台和卫国故城作了详细的考察,研究了陶片和夯土层,并表示回国后要作比较研究。

1994年9月,全国首届鬼谷子学术研讨会、1999年8月东方文化中原寻根会、2001年,全国鬼谷子与纵横家文化研讨会相继在淇县召开,与会的专家学者都对摘心台进行了考察,从而使摘心台的知名度与日俱增。

摘心台是淇县古老文明的象征。淇县是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曾为殷末四代帝都,卫国国都,先后作都城470余年。摘心台就是历史的先证。它是一座无字的巨碑,记录了朝歌的沧桑巨变;记录了朝代的更迭;记录了帝王将相的功过是非;记录了朝歌儿女创建淇河文化的赫赫业绩和悲欢离合;也记录了淇河子孙砍砍伐檀、謇謇匪躬、不屈不挠的精神。摘心台,是三千年前殷商文化遗址,如今又被定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进一步说明殷末帝都朝歌是不可否认的。摘心台就是铁证。

摘心台又是一面镜子。登临其上,西眺太行,东瞰淇水,南望卫源,北顾浮丘。追古抚今,回首往事。汲取殷辛王帝辛败国的教训,缅怀一代孤忠为国殉躯的无畏精神,放眼未来,前途无量,心怀国是,体恤民情,俯首为牛,甘当公仆,去迎接明天的朝阳。情之所钟,赋小令《浪淘沙》咏之:“登台谒忠魂,往事犹新,犯颜三日直谏君。笃忠丹心堪称仁,饮恨剖心。人去台尚存,追古抚今,独夫刚愎九鼎殒。前事弗忘引为鉴,启迪后昆。”

摘心台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殷之仁人少师比干,为江山社稷剖心殉国,三千年来,他那种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登临其上,目睹比干殉难纪念碑和“忠烈坊”,无不肃然起敬。他那凛然的形象犹如在目,不少有识之士赋诗抒怀,以示缅念。清代给事中、邑人高遐昌曾赋诗曰:“忠臣热血不辞倾,七窍淋漓天地惊。国破称仁魂欲哭,家亡封墓气难平。荒邱万古寒云锁,深殿千秋夜月明。蔓草青青埋断碣,我来瞻拜俨如生。”

摘心台又是林氏宗亲寻根祭祖的圣地。武王克商之后,从长林石室召回比干遗腹子,赐姓林氏,封名坚。因此林坚就是林氏的始祖。那么比干当为林氏的太始祖。比干生在淇县,事国在淇县,又殉难于淇县。经考证林坚出生地长林石室就在今天淇县黄洞乡的仙人梯安乐窝,那么淇县就是林氏宗族的发祥地。淇县摘星台公园内建有三仁祠,内奉比干坐像,所以摘心台是天下林氏寻根祭祖的圣地。

摘心台有着浓厚的历史积淀,文化底蕴厚重,文物荟萃,可谓是一座户外历史博物馆。昔日专为皇家贵族登临的摘心台,而今已成为广大人民追念忠烈,进行爱国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陈地,更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每早每晚,这里笙簧阵阵,丝竹繁弦,老少咸集,人流如潮。有扭秧歌的、有打腰鼓的、有打太极拳的、有舞长剑的,更有诸多戏迷随着悠扬的弦律高唱河南梆。还有领着孩子伫立忠烈坊前,讲述比干壮烈殉国的故事。有的驻足警示亭下,默诵警示钟上的铭文:“尔奉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苍难欺”。还有的三五成群驻足在冯玉祥训令碑前,一字一句品味他那施设为民的高尚情操。更有学问研究者,踯躅扯淡碑解读着朴朔迷离的碑文。则有更多的人倘佯在林荫道上,尽情呼吸清新的空气,把内心的郁闷和烦闹抛到九天云霄。

 
 

[上篇]<---本篇--->[下篇] 

 

[ 返回主页]

《淇县之窗---淇县热线》由淇县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     机关电话:0392-7226048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老农     网站联系电话:0392-7226249 
 

豫ICP备05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