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革勋文集》 作者:王革勋

 
  主页 淇洹集 淇洹吟咏录 学广集粹 战士历程 闲聊八面斋 西坡书签  
 

 

 

 

 

 
 
 

契丹王朝对中华民族融合发展的贡献

 
 

中国古都学会第十八届(赤峰)年会论文

 

契丹王朝对中华民族融合发展的贡献

王革勋

二○○一年九月

 

契丹乃中国历史上的北方民族之一,属于通古斯族的一支,原居“奚”国之东,高丽国之西,即今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自治区结合部中间,位于西辽河上游双辽至赤峰的一小块地方,先祖住汉儿城。中原五代时期,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八部,控制了邻近的室韦、女真等族,建立起契丹族的奴隶主政权,自称天皇,定都上京(今内蒙巴林左旗南波罗城,属赤峰市)。923年攻取营(辽宁朝阳)、平(河北卢龙)等州。924年征服漠北阻卜等部。926年攻灭渤海国,改为东丹国,隶属契丹。936年又割中原王朝燕云(幽、蓟、瀛、莫、涿、檀、顺、新、妫、儒、云、应、寰、朔、蔚、武)十六州为契丹领土。947年改国号为辽,983年复称大契丹,1006年又改为大辽。其疆域东至东海(日本海)、北海(鄂霍次克海);西至阿尔泰山、斋桑泊(哈萨克东北境);北至俄国西伯利亚南部,外兴安岭之北;南至河北、山西北部,天津到雁门关一线。内含东北三省、内蒙古自治区及新疆北部,蒙古全境并朝鲜东北部,和俄国远东区、滨海区、库页岛。契丹作为中国北部的一个王朝,历经9213年,为中华民族的融合和中国北部的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重用汉族人,推动了契丹政权封建化过程。契丹族原系射猎为生,居处无常,死后不安葬,以马载尸入山,置于树巅。契丹民族和五代十国及北宋同时存在,到了耶律阿保机时期,才开始种五谷、开盐池,纯系奴隶社会形态,相当滞后。因之契丹政权一建立,就非常注意重用汉人,以助其改革习俗,建筑城郭,按照汉字楷书模式制作契丹文字,发展农业生产,开展商业贸易。韩延徽原系宋朝幽州藩镇刘守光的部将,令往契丹求援,阿保机的妻木律平,力劝辽太祖留用韩延徽为谋士,从此辽的建国规划多出韩延徽之手。他建议阿保机发展农业,以稳定对所属部族的统治;他为之起草政治制度,加强军权;更为之谋划军事,兼并党项、室韦等部,为契丹奠定了创国大业。使辽代形成一个具有五京(临潢府为上京,大定府为中京—今宁城西大明城,辽阳府为东京,大同府为西京,析津府为南京—今北京)、五道(上京道、中京道、东京道、西京道、南京道)、150座军城、209座县城的强大国家,纵横驰骋于中国的北方。

二、大量吸收汉族文化,促进了契丹的社会进步。辽太子、东丹王耶律培,喜欢读书,能用汉文写作诗文,又爱好音乐,善于画画,崇拜汉族文明,信仰儒学,甚至改名为李赞华。一天太祖问他:“当了皇帝应该祭天敬神,我想立庙祭祀有大功德的人,不知应该先祭祀谁?”太子随即回答:“孔子是大圣人,应该先祭孔子”。于是辽太祖918年下令修建孔子庙,每年春秋两季祭祀。辽道宗皇后,一代才女肖观音,幼能诵诗,旁及经子,善谈论,通音律。道宗本人也喜欢吟咏,热心提倡文学。在这些崇尚汉文化的人影响下,从皇帝到后妃,以至上层贵族都能作汉文诗,尤为喜读唐代诗文,进而改变了契丹立国初年尚武轻文的风气,转变为重视文学各门,刻制颁发汉文典籍,并译成契丹文,供国人学习。938年辽朝将部分官员改为汉文名称,如“麻都不”改作县令。940年契丹王下令,教民耕织,任命契丹人为汉官者,遵从汉官礼仪,准与汉人通婚。辽圣宗耶律隆绪,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不仅喜读汉文书籍,会用汉字写诗,而且还向往并运用汉族封建文明,大力改革国政。辽太宗率军攻进汴京开封,将中原的皇家图书和礼器,全部运往辽上京临潢府。以精通契丹文、汉文著称的辽代翰林肖韩家奴,兼修国史,撰写《辽史》20卷,又译《贞观纪要》、《五代史》为契丹文。1064年契丹王朝仍感国内藏书短缺,下诏全国儒臣广泛征集充实图书。有古书讲“辽之文化为汉人文化”。无疑加速了辽代的社会发展。

三、办教育,行科举,招揽天下人才,为北方的社会振兴,奠定了深厚基础。契丹王朝模仿中原封建制国家的教育设置,在其京城建立了最高学府国子监,下有州学、县学,责令博士、助教办学兴文,还采用汉族科举制度,实行乡试、会试,从学者,科第出身的人中间选拔人才,从而涌现出一大批在治国方面有所作为的文臣武将。如大臣室昉,契丹族进士,任职太宗、进宗、穆宗、景宗四朝,官至枢密使兼北府宰相,能够精明辅政,主修《实録》二十卷。越国公耶律俨,进士出身,主修《皇朝实録》70卷。大丞相韩德昌,身系汉人,祖孙三代为辽大官,先任政事令(南面官),中外事悉令参决,后封齐王、晋王,位在亲王之上。辽武将肖挞凛,986年在山西伏击宋军,俘宋名将杨建业,屡攻北宋和西夏,封三陵郡王。辽代之人才济济,才得统治北中国二百余年之久。

四、改革政治制度,使经济逐步繁荣。辽圣宗耶律隆绪,人称小尧舜,特别注重选拔人才,知人善任,使统治集团内部相对稳定,尤其重用有才干的汉族官员,帮助他进行了许多改革。如提高奴隶的地位,使他们和平民相似,禁止残杀奴婢。一次公主杀死了一个无辜的奴婢,圣宗得知后,立即下令将公主降为县主,驸马同时也受到处分。再如实行了赋税制度,让农业奴隶一方面按田亩向主人交租;另一方面向政府纳税,税钱可以折粟稻交纳,称为“二租法”,实际已使农业奴隶成为封建关系中的农奴。1005年辽圣宗还在振武军(今内蒙和林格尔西北)设置负责专营买卖的榷场,契丹人以老弱之羊及毛皮,交换宋人的丝绸,使双方均能获益。这就促进了契丹社会的经济发展,使辽国实质上进入了封建社会。

综观契丹王朝的历史,一则连年征讨,战争不断,固然扩大了辽国的广阔疆域;二则一再对汉族和其它民族的土地、人口及财富,实行掠夺和焚杀政策,必然引起中原军民和各族人民的奋起反抗。辽太宗三下中原,占黎阳(河南浚县),攻澶州(河南濮阳),抢掠焚杀河北的邢、洺、磁三州,两次进攻河南相州安阳。945年契丹军进逼安阳,晋军官兵500名,坚决固守安阳桥、安阳城,迫使辽兵畏惧北走。947年辽军攻汴京灭亡后晋,北返途中攻陷安阳,竟然尽杀城中男子,驱劫妇女北去,城中遗民仅700余人,尸骨达10多万。安阳、濮阳等地军民纷纷反击,攻杀辽兵和官吏,群起收回失地,使得契丹军无法在中原立足,辽太宗面对如此惨状,不得不叹道:“想不到汉族人这样难对付!”最后病死河北滦城,连他的母亲应天后也恨恨地说:“你违拗我的意愿,去攻夺中原,弄得内外不安”。辽圣宗也曾三次南下攻宋,两次攻打高丽,北征乌古(吉林东北),西攻甘州(甘肃张掖)回鹘,1104年辛军30万大举南进,直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遭到宋军的痛击后,第二年契丹与北宋才缔结了“澶渊之盟”,撤兵北归。1041年辽兴宋又准备动用武力向宋朝索取土地,遭到大丞相肖孝穆的反对,他认为兵力不强,没有必胜把握,坚决反对背弃盟约,但是兴宗不听。之后仅延续两帝,终于导致契丹王朝的覆灭,为崛起东北的金人取而代之。

 

参考书目:


 

中国民族简史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中国历代帝王录

中华全史演义

精编二十六史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台湾三民书局《大辞典》

辞海历史分册、地理分册

辽代西京文化教育的发展

安阳市志

中国历史纲要

辽史

 

   

 
 

河南省《淇县之窗---淇县热线》网站         站长:老农       电话  0392-7226249    电子邮箱: qxzhd@126.com

 《王革勋文集》经作者王革勋先生授权  本站独家刊登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制作:老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