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革勋文集》 作者:王革勋

 
  主页 淇洹集 淇洹吟咏录 学广集粹 战士历程 闲聊八面斋 西坡书签  
 

 

 

 

 

 
 
 

古都绍兴及越文化浅析

 
 

郑州商都3600年学术研讨会

论文

暨中国古都学会2004年年会

 

 

古都绍兴及越文化浅析

 

王革勋

二○○四年十一月一日

 

 

(一)

绍兴是春秋战国时期越国的都城,也是全国的历史文化名城。

绍兴古名会稽,源于夏禹王。前2205年,以治水著称的大禹——姒文命,初都山西安邑,河南阳城(登封),后居阳翟(禹州)。前2198年,卒于会稽,因“禹行大越,上苗山,大会计,爵有德,封有功,更名苗山曰会稽,病死葬”(越纽)。也即《史记》所述:“禹会诸侯江南,计功面崩,因葬焉,名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

越王勾践乃夏代少康帝庶子云(无余)之后裔。云被封会稽,以奉祀禹,从夏到春秋,越作为方国,二十世至勾践。前490年,越国大夫范蠡在秦望山南,为勾践筑都城,至今已2480余年。越灭吴后,拓地至江淮。前473年,越王勾践又迁都山东青岛西南之胶南市琅邪城(夏河城,后五世为楚所灭。秦始皇东巡,登会稽山祭大禹,在越地置会稽郡,治苏州,郡下设山阴县于绍兴。公元129年,东汉移会稽郡治于绍兴。隋代废山阴入会稽,称越州。五代时的吴越国君钱镠,除都杭州外,另在绍兴设东都。1131年,高宗赵构南宋偏安,离开河南商丘南京应天府,过江至绍兴暂住,御龙舟,横涛江,应天顺地,复禹之迹,驻跸弥年,取义“绍兴中兴”、“定中兴之业”,改以绍兴作纪元,同时改越州为绍兴府。此后南宋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度宗六代皇帝,均都杭州葬绍兴,称为“宋六陵”。

东汉太守马臻,主持修筑鉴湖(镜湖),使会稽成为富饶美丽的水上泽国。晋朝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盛赞绍兴之美。父曰:每行山阴道上,如镜中游。子曰:望镜湖清彻,清流如注,山川之美,使人应接不暇。历经25个世纪的绍兴古城,河流纵横,山水相连,交错河道33条,各式桥梁229座,名胜古迹建筑独特,人文景观环境优美,被人誉为“东方的威尼斯”。如今,绍兴集名胜、旅游、现代工业于一体,建设成轻工、酿酒、化纤、纺织工业的重要生产基地,正向新的高峰迈进。

 

(二)

越国源于越族,初为夏朝属国,至春秋战国间成为东南方的霸主,其中东周诸侯国存在160多年。越族是中国长江以南辽阔地域的少数民族之一,总称百越,以言其多。实出是于越,句吴两个支系,均活动于太湖流域及其周围,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高,于越的首领允常及其子勾践,建立了越国,而句吴则建立了吴国。两国国君都传承二十五世。到了秦代统一了南方,在东越设置会稽郡、闽中郡,地含苏南、浙东、福建全省;于南越地区则建立了桂林、南海、象郡三郡,后西汉又分象郡为交阯、九真、日南三郡,这包括今广东、广西全部,贵州一部,及越南北部、中部。秦将中原五十万人南迁越地,与越族杂居,使越族人民逐渐学会了使用铁器耕地等先进技术,促进了南方的经济发展。之后,一部分越族与汉族混合,一部分另演变发展为高山族、壮族、黎族、布衣族、侗族、水族、傣族、白族、京族等少数民族。秦汉间,南越长官、河北正定人赵佗,曾据广州,建立南越国。东越福建的闽君,勾践十世孙姒摇,因佐诸侯平秦有功,被汉高祖封为闽越王,都于福州。

考古发掘证明,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越族是比较先进的民族。首先,它将农业生产作为经济基础,水稻种植占优势。在七千年前的马家浜文化和河姆渡文化中,即发现人工栽培水稻的痕迹。也可以说,越族是中国水稻发明者之一。越族的另一个经济特点是,它有发达的葛蔴纺织业。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村,有木质结构的房屋建筑,使用工具有骨器、木器和陶器。越族人生产中,主要使用青铜器和石器,还掌握精良的铸剑术,越王的宝剑和欧冶子的铸剑术,驰名当时的全国各地。

值得大书特书的是,越王勾践在中国的东南半壁,领导演绎了长达多年颇具声色的战争诗篇,他以夏人后裔二十世称王,敢于同周太伯、仲雍的二十五世后人吴王夫差争雄。征战三江(长江、吴江、钱塘江)、五湖(太湖、射湖、赉湖、阳湖、洮湖)之利。他先举兵伐吴,被吴军大败围困会稽山顶,乞和后臣服于吴。用大夫范蠡、文仲之计,以美女、宝器贿赂吴国君臣,乘吴国军队北上争霸后方空虚之机,连续兴兵灭吴,兼并其地。随后又渡淮与齐、晋会盟山东滕州,朝贡周,被周元王姬仁遣特使封勾践为伯,受到众诸侯的拜会,由此名列五霸(齐桓、晋文、楚庄、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之中。使越国领导土由原来的北至嘉兴,南跨杭州,东至大海(今杭州、嘉兴、绍兴、宁波、衢州、金华、三门诸地),拓展扩大到上海、苏州、无锡、镇江、南京、马鞍山、芜湖、徽州、杨州、泰州、南通、海安、淮安、淮阴、盐城、连云港、日照、胶南,纵横跨越浙江、江苏、安徽、山东四省,何其壮哉!

古都、名城绍兴,历史上人才辈出,群星灿烂。除越王勾践外,且有范蠡、文仲、东汉思想家王充、晋朝书圣王羲之、唐代名诗人贺知章、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明代哲学家王守仁、书画家徐渭、戏曲家王骥德、文史学家张岱、清代史学理论家张学诚、画家任伯年,以及民主革命家徐锡麟、秋瑾、教育家蔡元培、文学家鲁迅、学者科学家马寅初、竺可桢、范文澜、钱三强等。由唐迄清,绍兴有文科进士1240人,武进士204人,内有文武状元25人。基于历代文化名人荟萃绍兴,因而自然留下诸多的文物宝地,古迹博物馆,遍布全城,如马臻墓、古纤道、宋六陵、青籐书屋、太禹陵、古越藏书楼、鲁迅故居、秋瑾故居、周恩来祖居、名胜风景鉴湖、东湖、会稽山、府山、蕺山、塔山、兰亭国家森林公园、柯岩等,旅游交通工具有古代地方特色的乌蓬船,戏曲文化有闻名全国的越剧,土特产有绍兴老酒,平水珠茶、绍兴丝绸、金不换毛笔,真是应有尽有,各具风趣啊!

还有中国第一部历史地理典籍《山海经》,也源自绍兴。据《太平御览》载,大禹于绍兴石柜山得简书玉字,知导水之方及四渎之眼、百川之理,凿龙门,通伊阙,周行天下,使伯益记之,名曰山海经。

 

(三)

数千年流传的越国文明,已经脍炙人口。然若细微解读,就难免发现某些失实之处。为了学术探索,认真求证,现举出以下三点:

一、“卧薪尝胆”本不存在。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卧薪尝胆,锐意雪耻,此乃越王一生辉煌之笔。他在晋国“联吴制楚”支持吴国、楚国“联越制吴”帮助越国的大格局下,刻苦自励,发愤图强,“非自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妇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迅速发展壮大,终于灭吴。而老幼皆知的“每天尝苦胆,睡在硬柴上边”的情节,却不真实。一是反映春秋时代历史的《左传》、《国语》,详细记载了越吴战争的经过,如“越王勾践于檇李”、“越伐吴,大败吴师”(左传语)、“勾践袭吴”、“勾践灭吴”、“勾践雪耻”(见国语)等,从来没有“卧薪尝胆”之事。到了西汉后期,司马迁写《史记》,加上了“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亦无“卧薪”尝胆之事,后来的人物传略书籍,不曾提过“卧薪尝胆”故事,迟至宋朝,苏轼写了一篇游记《拟孙权答曹操书》,才将卧薪与尝胆连在一起写出,后人作为成语流传下来。新近出版《中国全史(彩图版)》,对“卧薪尝胆”即予否定。二是浙江《新编文史地词典》,在“吴越争霸”的条目中,也仅依史记只写了“勾践尝胆思辱”一句。严格说来无有“卧薪尝胆”其事。

二、西施的生平及下落有待研究澄清。现有文献、词典记载:“西施,春秋时越国美女,浙江诸暨苧萝山卖柴女子,也称先施、西子。越王勾践在会稽被吴王夫差所败,范蠡将西施献给夫差。夫差为其所迷,终于亡国”。不过记载吴越历史的《左传》、《国语》及以后的《史记》都未提及西施此人,生存于战国时期的孟子言论中,虽曾谈到西子,“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但西子是不是就是西施?更无将西子与吴越历史相联系。庄子讲过:“西施,毛嫱,人之所美也,鱼见则深入,鸟见之高飞”,只强调了西施之美。现在看来西子、西施历史上确有此人,然未见得就是一人。孟子说西子,庄子讲西施,都不曾涉及吴越历史。西施真象现在所传的那样,既然孟子、庄子都有口传,那么司马迁在史记中为何不提?西施终归何去?这是需要弄清的。东汉山阴诗人赵晔写了《吴越春秋》,书中详尽描绘了吴越战争史事,他在写书前搜集了不少民间传说。对西施有两说,一曰“吴亡,沉西施于江”,另说“吴亡,西施复归范蠡”,而范蠡“乘轻舟以浮五湖,莫知其所终极”(国语),则不干西施的事。所谓“范蠡弃官偕西施而去”,是明代梁辰鱼写的剧本《浣纱记》中的情节。赵晔之后,又是有东汉人袁康著《越绝书》,记春秋越国事。唐朝诗人李白也赞美西施,“西施浣纱女,出自苧萝山,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而《吴越春秋》又是宋朝人徐天佑作的注解,西施其人的完整形象的出现,恐怕也是宋代以后的事。可不可以说,西施的生平乃是东汉赵晔、袁康和宋朝徐天佑塑造出来的,未见得皆为历史的真实,很可能起始于赵晔收集的民间故事。但民间故事终究不等同于历史,作为正史记载,对西施应于求真,有则有,无则无,是则是,非则非,应对后人有个交待。

三、范蠡的准确出生地,应为河南淅川人。范蠡,字少伯,出身衰贱,是越国举足轻重的政治家、外交家,先任大夫,后升任上将军。前494年,越国被吴打败,退保会稽,是范蠡献计于越王勾践,卑身厚贿,乞成于吴,本身也至吴为质,同时推荐文仲主持国政。回国后又与文仲协力图强,埋头备战,辅佐勾践一举灭吴。而后化名“鸱夷子皮”,离越赴齐,治产获千万,受任为齐相,并致信文仲,传韬晦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说越王为人阴狠,不好共事,宜早离去。后范蠡弃官散财,移居山东定陶,号称“陶朱公”。范蠡很有经济思想,着眼于自然循环,“贵上极,则反贱”,物价贵的很了,必然要便宜。过去一般称范蠡为宛人,南阳人,也有称徐人(古徐州滕人)、吴人(苏州人),经学者专家考证认定,宜将出生地与居住地区别开来。其出生地为淅川,应为河南淅川人,或南阳市淅川县人。

(王革勋,中国古都学会理事,安阳市广电局原副局长、副书记)

 

 

参考书目:

一、二十五史补编

二、太平御览

三、史记

四、左传

五、国语

六、谭其骧中国历史图集

 

   

 
 

河南省《淇县之窗---淇县热线》网站         站长:老农       电话  0392-7226249    电子邮箱: qxzhd@126.com

 《王革勋文集》经作者王革勋先生授权  本站独家刊登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制作:老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