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革勋文集》 作者:王革勋

 
  主页 淇洹集 淇洹吟咏录 学广集粹 战士历程 闲聊八面斋 西坡书签  
 

 

 

 

 

 
 
 

上了年纪的人应该怎么生活

 
 

 

上了年纪的人应该怎么生活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

 

人从童年、青年、壮年到老年,这是自然规律,谁也摆脱不了。重要的是人老心不能老,还应该有滋有味的生活。我觉得,上了年纪的人,仍然需要精神支柱,好似上梁架屋,得有擎天柱,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建筑物就会垮下来。老年人精神支柱哪里来,在注意锻炼保持身体健康的前提下,尽量做到多学习、有事干,并适当参加社会活动。这样保险活的充实。

多学习,就是活到老学到老,人退休了思想不退坡。党员、干部、职工、专业人员从岗位上退下来以后,或多或少都有点失落感。文件、报刊看的不多了,工作没事可干了,难免心态失衡,生活乏味。对这一大段人生的空间,一定要设法把它填充起来。办法就是多学习?有追求,思想这根弦不能断。我退休后、连公家带个人订阅了九种报刊,既有《安阳日报》、《安阳广播电视报》、《社会科学报》、《文摘报》,又有《内参选编》、《半月谈》、《中华魂》、《新华文摘》、《知识总汇喜》、《书摘》等刊物,加上我好买书,文史哲不离手,从这些报刊、书籍中吸取思想动力,给自己充电,大到党政要务,小到强身健体,丰富了文化知识,扩宽了生活领域。没有一天不学习,没有一天不读书,越学越痛快,越看越明朗,越读书越有精神,越思考活的越有意思。在某种程

度上学习、读书是人生的最大聿福和乐趣啊!

有事干,意味着没事找事,干点事比歇着强。按说退休了有啥工作呀,尽享天伦之乐就是了。可仔细想想,人这一生所学所懂的东西:长期积累的工作能力和经验,并不随着退出岗位而耗尽,相反还蕴藏着很多潜力,那么把它奉献给社会岂不更好。早在1991108日,我在安阳教育宾馆会见了著名军旅作家、全国学校总辅导员高玉宝同志,畅谈战友情谊,抒发共同语言,我赠他《安阳风物览胜》、《灿烂的群星》两书,并即兴在书的扉页赋诗:冀望红旗永不落”。他欣然挥毫为我在宣纸上写了六个大字;“把余热留人间”,随后还寄来新出版的《高玉宝续集》。从高玉宝题字相赠开始,我就下定殃心,自己退休后一定要发挥余热,尽一身之所能都留给人间,不然最后带到火葬场有什么用啊?!那么怎样发挥余热呢?一是写诗。所见所闻,亲身感受,灵性一来,挥笔而就,水平不高,集腋成裘,不觉已逾千首,精选发表二三百篇;这牡诗歌记载了国家、社会的变化,反映了人生的各个角落,回头吟咏一番,也有乐在其中之感。二是编书。兰州大学出版了一本《国民党九千将领》,我看有些毛病,有的人物评价有误,还有不少人被遗漏。就写信给这个大学反映情况,他们很快来信说,错了的你更改,遗漏的你补上,我边找资料边研究,一气写了少将、中将31名,兰大看了很满意,准备再版时进行增订。我深感对青年进行夏国主义教育很有必要,就编了一本文史小百科惮广集粹》,内容分为十二个专题:华夏名人墓苑.中外创造发明、九州人杰、不平等条约与丧权辱国、若干文史辩证、用人之造、遵师重教、传统文化拾趣、信仰与人生、圣人祖师和中国第一、美满幸福的家庭。各有特点,言简意明、倘有机,会出版,将是一本丰富多趣的青年读物。我还积五十年之文稿,分期分类整理、挑出有价值篇幅,编了一本文选,少说也有150篇、这对后人对社会都有用处,将来能出版更好,弄不成就作为精神遗产传给子孙后代。三是撰写苹命回忆录。从记事的民国三十年代写起.到改革开放以前,已经写了100余篇,全部下来得200篇以上,计划一年写十年,但总感有点紧张,闹不成还写不完呢!有的同年纪人觉着闹的慌,我总觉得有做不完的事,要干的事情实在太多了,要知道有事忙本身就包含着多少快乐啊!

适当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力所能及,扬其所长,这对离退休的人来说,只有好处。没有坏处。老同志借参加社会活动聚一聚,见见面,说说话,冲破狭窄天地,交流一下感情,孤独寂寞的阴影就会一扫而光,同时多接触社会的方方面面,也能增长见识,充实自己的生活内容,这也是千金难买的幸运啊!我参与的社会活动有三个方面:一、受安阳市广播电视局党委、领导委托,组织广播电视节目评论。先后参加的人员有:市委老宣传部长、老新闻科长、安阳日报老总编、老总编助理、总王会老主席兼安阳工人报总编、广电局老局长、文化局老局长、广播电台、广播站老台长、老站长、党史力、老主任,十名同志每周三、四下午,对上周广播电视节目进行评论、主要是新闻、有时也评专题,通过评论,肯定成绩,指出不足,确定优稿、差稿,提出改进建议,从19968月开始,已经连续坚持三年,对提高广播电视宣传质量,增强新闻队伍的素质,是个很大的促进,受到了市委领委同志的肯定和赞扬,还被《中国地市报人》杂志,以《安阳有个“老新闻”评稿组》为题,作为经验进行传播。二、参加一些学术社团的活动,除担任市广播电视学会的副会长之外,还担任安阳市古都学会、市志学会的理事和中国古都学会会员。每年参加一次中国古都学会年会,做到年年有论文,几乎会会都发言。97年曲阜年会论文50余篇,发言15人,我以《略论曲阜、孔子及同安阳的文化历史渊源》论文发言名列第三。98年新郑年会发言6人,我发言论文《新郑古都与中华文化及其在国内外的影响》排名第十,报纸发表论文摘要五篇,我占第五位。99年莒县年会,我又写了论文《试论莒国文化及相关的若干问题兽,本人从文献研究中得出的新结论,与当地考古发掘的图像文字推论,完全相符。今年九月十四日在淇县召开的“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寻根学术研讨会”,我作为特邀代表,在会上就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姓氏、黄帝文化等诸多寻根问题发了言,北京、广东、香港、日本的学者都参加了。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一起切磋学问,进行文化知识交流,既宣传了安阳,又了解了外面的世界,确实是其乐无穷啊!三、另应省、市、县报章杂志之约,还先后写作发表了其它方面的文章30余篇。如《关于殷代灭亡的都城疸》、《商季前后都邑考》、《甲骨文简明知识问题》、《安阳四次解放简介》、《解放前后安阳地区的戏曲》、《文武兼备的刘璋将军》、《村淑其人》、《王三祝罪恶的一生》、《罪大恶极的土匪汉奸郭清》、《谈商纣王之死》、《回忆新中国成立前后》、《话说澳门》等等,我依唯物史观写作的《沦商纣王》,一反封建史书记载,颇受殷商史学界的重视,相继被河南大学《文学月刊》和山西《大同高专学报》所发表,本人写的《养成研讨学问之风》、《安阳城址名源古今考》两篇文章,已收入人民日报《中国党政干部改革论坛》,年内问世。所有这些都算为社会尽了一份力量吧。

总之,要学到老,有作为,尽可能发挥余热奉献社会。只要这样做了,离退休以后的生活照样丰富多彩,东方不亮西方亮,人生的任何时候都可发出自己的闪光点。中国古都学会秘书长(现为会长)朱士光教授,1997228日给我写信说:“先生为殷都一大奇人。不仅娴子行政领导,而且精于文史,虽年逾花甲,但仍热情奔放,不减当年,老当益壮、愈老愈奋发有为”。这是专家学者对我的鼓励。在199910月于山东莒县召开的古都年会上还当选为中国古都学会理事。实际上我做的还很不够,尚须继续努力,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河南省《淇县之窗---淇县热线》网站         站长:老农       电话  0392-7226249    电子邮箱: qxzhd@126.com

 《王革勋文集》经作者王革勋先生授权  本站独家刊登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制作:老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