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深闺中的2007年春晚昨日终于跟观众见面了,有人高声叫好,更多的人却大摇其头。笔者觉得最难以令人满意的是语言类节目,其毛病一言以蔽之:该颂扬的不够嘹亮,该针砭的闪烁其词,给人一种隔靴挠痒之感。
其一,颂扬之事物不够鲜明,落入了俗套。相声《咱村里的事》和小品《回家》是颂扬题材的节目,但颂扬的事物含糊不清。相声《咱们村里的事》没有反映出新农村建设的成就,倒成了演员之间的调侃。八路军回来了老百姓总就让他喝水,还拿“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来要求八路军,让人感到老百姓与八路军事实上在“离心离德”。老村长这个老掉牙的称呼,早该随着《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实施与时俱进成村委会主任了,居然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春晚上,让人啼笑皆非。不仅如此,老村长为百姓操劳而累弯的腰,居然成了讥讽的对象,好像只有养尊处优才能保持青春风采。支援新农村建设的自愿者,居然成了患得患失的人,怎不知道是颂扬还是讥讽?小品《回家》是反映一个医院护理员的高尚情操的,却把颂扬的对象弄成一个酒鬼,还喜欢通过充当别人的“大众老公”来占便宜,真难以让人对其肃然起敬。
其二,讽刺之事物不够典型,失之以肤浅。纵观语言类节目,讽刺的事物大致有:媒体的炒作之风、招生方面的送礼之风、广告的过多过滥之风、离婚夫妻网上的再恋爱、恋爱中女人对男人的出格考验、社会上对各种丑恶现象的宽容、老人对儿女精神抚养的渴盼。这些讽刺的事物,没有很好地结合民生的需要,对腐败现象、数字浮夸、教育产业化、医疗贵族化、精英市侩化、官僚流氓化、流氓官僚化、贫富扩大化等群众比较关注的社会问题,却没有很好地予以抨击,以解群众心头之恨。也许是为了体现整台晚会和谐的氛围,不乐意大过年的提这些让人窝心的事情。但和谐是粉饰不来的,不对那些不和谐的事物予以无情地揭露和抨击,就很难击浊扬清,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其实,社会上不乏讽刺的事物,2006年露出水面的贪官哪个不是极好的讥讽对象?网络红人和那些以贩卖隐私而名噪一时的女演员,如此等等,拿这些人“说事”何尝不可?
除此之外,相声、小品中的包袱格调不高,语言粗俗,更令人作呕。倒是北京海淀区行知试验学校的孩童们以稚嫩的童言,朗诵了《心里话》,倒出了农民工子女的辛酸,声讨了城乡的差别,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不失为晚会难得一见的亮点。
邮政编码:456750
通讯地址:河南省淇县人民法院政治处 徐爱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