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培根,很多人都对他很熟悉。这位跻身世界大文豪行列的英国作家,在许多人眼里已成了科学和知识的象征。培根曾说过:“一次不公正的裁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只是冒犯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这句被我国法学界广泛引用的名言,已经成了很多法律工作者的座右铭。
培根说的虽很漂亮,但由于他自己曾经受过贿,就让人不得不对其人品产生诸多质疑。那是在他担任英国大法官的时候,培根当面接受诉讼当事人的“礼物”。这在当时的英国法官中虽非常普遍,但是却显然违反法律。他在议会中的政敌正想抓住这个机会把他赶下台去。最后,培根招供了,被判了徒刑,关押在伦敦塔,终身不得担任任何公职,同时还被罚了一大笔钱。尽管国王不久就将培根从狱中释放出来,免除了对他的罚款,但是他的政治生涯已告终结。
培根的知识是渊博的,分析问题是精辟的,对社会和人生的见解是独到的,以至于他那些警喻处世的感喟,今天仍被世人叹为观止。但是,他的那些近乎完美的论断,到了他自己身上就打折扣了。他尽管知道收受当事人的“礼物”有害于司法公正,有可能引起“不公正的裁判”,最终造成“污染水源”的严重后果,但他没有超越贪婪的人性弱点,被物欲所主宰,在“糖衣炮弹”面前吃了败仗。发生在培根身上的这种知与行的悖论,雄辩地说明认识事情的道理较易,真正做起来却较难,即知易行难。
早在几千年以前,孔子就曾说过:“言知之易,行之难。”鲁迅也曾说过:“单说不行,要紧的是做。”就连豫剧《朝阳沟》中拴宝也曾唱道:“干革命不能只看宣言漂亮。”当年成克杰在接受电视采访时,也曾眼里闪着泪花动情地说“想起灾区百姓就睡不着觉”。但是,当他与情妇躲进温柔之乡尽情欢娱的时候,早已把灾区百姓那档子事儿丢到爪哇国了。近些年一旦有贪官东窗事发,新闻媒体习惯于报道他们的忏悔,其中很多人鼻一把泪一把地忏悔自己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似乎是糊涂的思想让他们误入了歧途。每当笔者看到此类报道,都要哂笑记者和媒体幼稚。作为官员,哪个没有做过义正词严的廉政报告,即使没有做过,总不至于不知道贪污受贿属于犯罪行为吧?
人人都不会没有一点儿良知,但是当诱惑足以摧毁良知的时候,良知就显得无足轻重了。当黑砖窑主追求滚滚而来的高额利润时,善待民工的良知就泯灭了;当贪官沉醉于花天酒地的享乐时,做官的操守就丧失了;当为人民服务的大道理遇到“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小道理时,宗旨意识就淡薄了。倘若让黑砖窑主去讲说关爱和善待他人的道理,他也许会说得天花乱坠;倘若让贪官去论证做官操守的重要性,他也许会说得头头是道;让自私自利者去宣传为民思想,他也许会滔滔不绝。但是,他们所认识到的与他们做到的却有着天壤之别。
由此看来,说得漂亮的人未必就行得周正。联系到培根说过的名言和他受贿的事情,我对这句话越发笃信了。(作者单位:河南省淇县人民法院)
邮政编码:456750
通讯地址:河南省淇县人民法院政治处 徐爱民
联系电话:13939223201 03927232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