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迹》作者:杨金国
     

 

 

家乡的路

 


    编者按: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家乡路的变迁比较了解,1990年我亲自参加了农村公路建设,体会更加深刻,故写此文发表在《史海》杂志上。但现在看来,内容已落后于形势——淇县公路建设飞速前进,全县176个行政村村村通柏油路,人均占有黑色路面连续多年名列全省第一,高速公路、107国道、京广铁路和正在建设的南水北调大运河、高速铁路,贯穿淇县县境南北,社会主义建设可谓是日新月异啊!

    在我的家乡,人们善于区分路,对不同类型的路有不同的叫法,横跨田间的小道叫小路,田边地头的半截路叫忙种路,通向远方的走车路叫马路,连接京城的柏油路叫公路。这些路的名子源于何时,无从查究,但它们的含义可以概括——无论什么样的路,都是人们生产、生活经常走过的地方,正如鲁迅先生说,“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我的家乡,地处豫北平原,东临淇河水,西依太行山,是一片土地肥沃而富饶的好地方。由于西高东低的地理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家乡的路几度发生变迁,而且每次变迁都打上了时代的印记。
    解放前夕家乡的好多大路都座落在深沟里,人们称之为“路沟”,在路沟两岸,杂草丛生,树木参天蔽日,每到傍晚,路上行人稀少,阴森可怖,有时加上猫头鹰从枯树上发出的几声哀号,更加吓人,这些情景至今记忆忧新。孩提时,记得有一天傍晚,爷爷拉我赶庙会回家,正好从路沟内经过,我害怕的心紧绷着,两眼东张西望,两腿一溜儿小跑儿,不敢落后一步。于是,我悄声问爷爷,家乡的路为何都修在深沟里?多怕人啊!爷爷边走边告诉我:“这些路很早以前不在深沟里,而是修在平地上,由于世世代代人踏马踩车轮碾,风吹日晒雨水冲,路才慢慢落在沟底,变成了现在的样子。”爷爷看出了我害怕的心情,把我抱起来放到他背上,边走边叮嘱我,“天黑了,可不要来这条路沟内玩!过去,就在这条路沟里,日本兵杀过人,国民党抓过兵,坏人劫过路,野兽吃过孩子,冬天冻死过要饭的……”我听了毛骨悚然,不寒而栗,害怕极了,觉得路沟是世界上最令人可怕的地方。后来,我逐步才理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含义,那路沟内发生的一幕幕惨景,不正是旧社会的真实写照吗!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人民政府重视交通运输,随着土地的公有制,家乡的路得以重修,将沟底的路逐步迁到沟岸上,而且比较宽广,翻身的农民牵着牲口,扛着犁耙,沐浴着朝阳,喜气洋洋地走在社会主义大道上。后来,家乡的地下水位上升,大块良田变成沼泽,路沟变成河沟,岸上的路也被水拦腰截断,田来地往很不方便。家乡人不甘心受大自然的摆布,发挥聪明才智,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村村协作,挖了一条数十里长的大型排水沟,地下水位很快下降了,被水冲断的路得以修复,良田和交通又恢复了原貌。
    1975年,在全国学大寨运动中,家乡人不愧为改造大自然的精灵,决心根治路绕沟壑走,沟壑占良田的弊病,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平沟造田运动。家乡人发扬愚公移山精神,男女老少齐上阵,钗剜锨铲,人担车拉,日夜奋战,把几条荒芜可怕的路沟填上土,改造成大片良田。路随之又发生了一次变迁——原来随沟弯曲的几条路,变成了一条条宽广笔直的大道,路两旁栽上两行挺拔向上的泡桐树,宛如两队护路哨兵,庄严肃穆。村里几位老人拉着孩子,来到刚修好的大路上,无不感慨地说,“多少年来,我们连想都不敢想的事儿,现在办到了。要不是共产党的领导,我们怎能走在这条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上!”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在改革开放中发生了根本变化,家乡人的温饱问题很快得以解决。家乡的富裕带来了交通工具的迅速发展,自行车、摩托车、拖拉机、汽车比比皆是。原来的路显得狭窄了,一到雨季,黄土筑成的路基被车轧得稀巴烂,泥泞不堪,车辆开不动,自行车爬上肩。道路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修筑柏油路成为家乡人议论的话题。1990年,乡党委根据上级指示和人民的要求,决定用“民办公助”的办法,村村修筑柏油路。喜讯传出,家乡人欢喜若狂,纷纷捐钱出力,支援修路建设。我想:这无私的奉献,不啻是家乡的富裕有着凝聚的魅力,更昭示了人们对修柏油路的渴望和希冀。修路开始了,家乡的男女老少各尽所能,挖沟的、平地的、拉土的、运灰的、灌水的、架桥的、轧路基的、铺柏油的、撒石碴的、碾路面的,千军万马,车水马龙,人欢马叫,在数十里长的路基上,人山人海。人们的呼唤声,车辆的汽笛声,机器的隆隆声,形成一曲社会主义劳动交响乐。家乡人经过几十天的辛勤劳作,一条条崭新的柏油路,横亘田野,四通八达,将家乡的村村寨寨连在一起,昔日那可怖的路、泥泞的路不见了,路旁的枯树和猫头鹰的哀号消失了。
    阳春三月,艳阳高照,清风习习,我驱车回家乡,奔驰在平坦宽广、油漆发亮的柏油路上,心旷神怡。车窗外,一根根矗立的电线杆,一棵棵泛青的白杨树,一台台喷水的抽水机,一道道小河似的银渠,一块块绿色的麦田,一闪而过,麦田上空一群飞鸽掠过,留下一阵阵动听的鸽哨。极目远眺,一片片红霞似的桃花,掩映着一排排新盖的农舍,一架架错落有致的电视天线,在农舍上空闪闪发着银光。家乡的路变了,家乡的一切都变了,谁不说俺家乡好,家乡风景美如画。一位老农告诉我:家乡还要修高速公路呢!
    啊!从家乡路的变迁,不是可以看到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共和国欣欣向荣、日新月异的变化吗?!
                                               (原载1993年《史海》第3期)
 

上篇<-- 本篇 -->下篇

 
     

《轨迹》作者:杨金国   版权归作者所有  转用时请注明出处   作者电话:0392-7221027

《淇县之窗---淇县热线》设计制作:老农  刘辉   刊头设计: 郑厚德

站长:老农(信箱qxzhd@126.com)  QQ:1036847795   网站电话:0392-7226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