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头
  岳武佐先生文集                                    代序:闫玉生         编辑:郑厚德
  主页 代序 为帝辛正名 淇史钩沉 扯淡碑 朝歌杂谈 纪念文章  





纣王壮烈殉国

纣王壮烈殉国

生死面前的选择,对人生是-个最大的考验,它能折射出一个人的灵魂。

殷纣王在牧野军事政变中死了,怎么死的,说法不一。

《史记·殷本纪》曰:“纣走,入登鹿台,衣其宝玉衣,赴火而死。”

《新书·连语》曰:“纣走,还于寝庙之上,身斗而死。”

《竹书纪年》曰;“武王亲禽受于南单之台。”

    《风俗通义》:武王戎车三百两,虎贲八百人,擒纣於牧之野。﹙三王﹚

《吕氏春秋》武王虎贲三千人,简车三百乘,以要甲子之事於牧野,而纣为擒﹙古乐﹚

《淮南子·主术训》曰:“……武王……禽之於牧野。”

《淮南子·本经训》曰:“武王甲卒三千,破纣牧野,杀之于宣室。”

《淮南子·汜论训》曰:纣拘於宣室,而不反其过,而悔不诛文王於羑里。

《尸子》曰:“武王杀纣于鄗宫。”

朝歌的群众又有自己的说法,他们说,铣断金牛岭,失落朝歌城。民间故事说,鹿台东侧的金牛岭是神牛变的,它保佑着殷纣王。武王来,攻克不了朝歌城。后来知道了是金牛岭的缘故。于是,武王派兵铣断了金牛岭,才攻开了朝歌城。淇县有句俗语铣断金牛岭,失落朝歌城。今天,人们把武王铣开的山口叫断王口,即铣断金牛岭,断了王气,纣王被这个山口断送了。据有关专家鉴定,断王口确系人工开凿,不是自然形成。平常人也可看出,不像自然形成。山北头原来有一个小村庄叫破庄,它与鹿台仅一条山沟之隔,大约是武王从这里首先攻破了纣王的鹿台防线。

最近,我们又在鹿台采访,离鹿台很近的一个小村,村中有一个八十四岁的村民告诉我们,他从小就听说,殷纣王死在这里﹙鹿台﹚了,是烧死的。

有文字记载,有民间传说,有民间故事,纣王最后固守鹿台,失败后而死。如此看来,纣王赴火而死是真实可靠的。

尽管对纣王的死有多种说法,我们根据以上资料,进行概括综合,纣王的死有三种情况:1、自己赴火而死。2、身斗而死。3、被擒后而死。无论是在牧之野也好,南单之台也好;宣室也好,鄗宫也好,反正是被武王害死了。尽管所说死法不同,所死地点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殷纣王不为周人所屈服,视死如归,英勇殉国了。他是为保卫国家而死的。

可能有人会说,纣王也叫殉国吗?師古曰:殉,營也。一曰從也。《辞源》曰:为追求理想道义或某些事物而不惜身叫殉。难道纣王不是为了经营他的国家,为了跟从他的国家一道而死的吗?难道纣王不是了殷国而不惜自身吗?

殷纣王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在国内兵力空虚,大军全在东夷的情况下,遭遇了内外勾结的突然牧野军事政变。纣王是当天当时才知道事情的发生。此时,即便纣王有天大的本领,也难挽回败局。

面对失败,纣王可以有两种选择:1、屈膝投降。贪生怕死可以投降,迷恋酒色可以投降,为保“青山”可以投降。投降就有生的希望,反抗必死无疑。2、壮烈殉国。这是一条死路,它意味着失去宝贵的生命,失去帝位,失去妻子儿女亲人,失去幸福美好的生活,失去呼风唤雨八面威风的权势。

这种选择是困难的,痛苦的,真假投降的选择都是诱人的。纣王毫不犹予地抛开个人,毅然选择了殉国,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决心。不投降而被别人杀害,需要勇气,赴火而死需要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求生是人的本能。赴火而死,这种抉择太难了,决不是像有些人写文章那样轻松:放一把一烧就完了。

作为一个国君,在国家命运的重要关头,能廷身奔赴前线就很不错了。有很多国君都是躲着战争走,如宋高宗赵构,当金人时时南侵,频频挑战时,他上过一次抗金战场吗?没有。纣王能挺身而出,亲赴战场,了不起!

作为一个国君,在战场上能挥刀上阵,奋力与敌拚杀,应该说更了不起。这才是英雄。纣王不愧是这样的英雄。中国的国君、皇帝有几个常带兵上前线冲杀的?

作为一个国君,在无法挽回国家命运的时侯,有几个以死抗争的?唯有殷纣王。这是了不起中的了不起,英雄中的英雄!

荆轲剌秦王,上路时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人们说荆轲悲壮。纣王比荆轲更悲壮!

项羽在垓下,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至!骓不至兮若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人们说项羽悲壮!纣王比项羽更悲壮!

殷纣王的殉国是一时的冲动吗?殷纣王被骗至牧野本来是杀敌的,一看前徒倒戈的阵势,知道形势不妙,于是就取守势,在退往鹿台的路上,遭到强有力的追杀,纣王和他的卫队杀到血流漂杵的程度,才回到鹿台。武王久攻不下鹿台,才决定铣断金牛岭,打开缺口,放出湖水,从四边包抄鹿台。在寡不敌众,外无援兵,内无补给的情况下,纣王毅然选择了殉国。难道纣王不知道火烧的滋味吗?他却引火烧身。如果淮南王记述的是事实,纣王临死前还冷静地回忆自己的过错:不该不把文王杀死。这是一时的冲动吗?如果说纣王一时冲动上战场,一时冲动身斗,一时冲动不求饶,一时一时加起来还是一时吗?

纣王的死是对殷国尊严的悍卫!

纣王的死是对自身人格的悍卫!

纣王的死是对叛徒的鞭笞!

纣王的死是对忘恩负义,背信弄义者的反抗!!

有对比才会有鉴别,我们不妨再看看微子。微子是殷之叛徒,武王之走狗,同时他也是牧野军事政变的设计师,可以说微子是周武王的恩人。如果不是微子在内部策应,武王敢伐纣吗?他伐得胜吗?这时,微子应该有功臣感,可以胆大气粗了。然而,微子在武王面前是什么样呢?

《史记·宋微子世家》曰:周武王伐纣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於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

一副奴才相!

人终有一死,或轻如鸿毛,或重如泰山。殷纣王是为殷国而死的,他的死如泰山一样重。

从纣王的死,我们看到了一个高大、英勇、气魄、坚定,充满英雄气慨的殷纣王。

有人说殷纣王沈湎酒色。从纣王的死,你看到酒鬼的形象了吗?你看到色鬼的形象了吗?没有。我们看到的是英勇的武士,一位高大的具有高度爱囯主义的英雄。

有人说殷纣王不问国事,只顾享乐。请问,殷纣王既不怨天,也不忧人,他坚定地为国而死,有这样不问国事的国君吗?有几个只顾享乐的国君会为国而死呢?

殷纣王为国连性命都不要了,却落了一个“淫”、“虐”的臭名,被辱骂了几千年。那些卖国者,叛徒,都戴上了圣贤的桂冠,被崇尚了几千年。这不是历史的颠倒是什么呢!

有人说,微子是商纣之庶兄,是商王朝末年的贤臣。他贤在什么地方?贤在与武王签订卖国盟约?贤在派胶鬲去与武王密谋前兵倒戈的牧野军事政变?贤在对武王卑躬屈膝?

有人说,胶鬲,殷贤臣也,自殷适周,佐武王以亡殷也。殷之叛徒,帮助周武王灭亡殷国,这还叫殷之贤臣,这是什逻辑?如果这种逻辑成立,那么什么叫叛徒呢?什么叫卖国者呢?

殷纣王死了三千多年了,他死得悲壮,死得光荣。难道我们不应该从纣王之死中悟到一些什么吗?

有人说:“谈到牧野之战,自然会想到周武王的英勇善战,商纣王的无道而亡。其实在牧野陈前倒戈的商军,亦为识时务的英雄。”

我们姑且不论武王是否英勇善战,也不论纣王是否无道,只说时务。

什么叫“时务”?时务谓当世的要事。

那么,请问,当周国要灭亡殷国的关键时刻,殷国的要亊是什么?是保卫国家。殷国军队就是保卫殷国的。在这保卫国家的要亊的关键时刻,殷军应该奋不顾身,保卫殷国。这才是殷人殷军的时务。

身为“商军”,在殷国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不保卫自己的国家,却投降敌人,帮助敌人灭亡自的国家,杀死自己的国君。这叫识时务吗?

在保卫自己国家的关键时刻,不保卫自己的国家,却投降敌人,倒戈以战,这是什么?这是投敌,这样的军队是叛军。称这样的叛国“商军”为“亦为识时务的英雄。”这是什么逻辑?

该文又说:“牧野阵前倒戈的商军,离开黒暗走进光明,背弃黒暗走向光明,实乃英雄之辈所为也。”

我们还姑且不论周是否光明,殷是否黒暗,仅就当国家危亡时刻,军人应持什么态度来讨论这一问题。即便说周先进、光明,即便说殷黒暗、落后。难道一个国家的军队,可以因自己国家黒暗落后,就不保卫自己的国家,背弃自已的国家,去投降所谓先进光明的敌军,反过来帮助敌人灭亡自已的祖国吗?难道因为它离开了自己所谓黒暗落后的祖国,投降了所谓先进光明的敌军,它就进入了“实乃英雄之辈”的行列了吗?

殷纣王是好是坏,历来都有争论;周武王是好是坏,历来也说法不一。我们可以各持己见。但对如何保卫祖国这一原则问题,要搞清楚,不可混淆,不能搞投降有理,叛国有功这一套。

殷国和周国毕竟是两个国家,尽管地位不同。爱国还是卖国是大非问题,马虎不得。不能因为你认为纣王不好,就搞叛国有理,就把叛军称为英雄。

如果牧野阵前倒戈的商军实乃英雄之辈所为。当时在牧野抗击武王入侵的殷人殷军,我们应该怎样称谓他们呢?

殷纣王的历史功绩是磨灭不了的。

殷纣王为国捐躯殉国也是不可抹杀的。

牧野阵前倒戈的商军,不仅不是英雄,叛军的帽子也是难以摘掉的。他们已被订在了历史的恥辱柱上。

 

上页 <---      --->    下页

  

《淇县之窗---淇县热线》网站                 站长:郑厚德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站长:老农(信箱qxzhd@126.com)  QQ:1036847795   网站电话:0392-7226249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