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头
  岳武佐先生文集                                    代序:闫玉生         编辑:郑厚德
  主页 代序 为帝辛正名 淇史钩沉 扯淡碑 朝歌杂谈 纪念文章  



朝歌


淇园考

 

淇园考

岳武佐   阎玉生

2003

      南朝··任昉在《述异记》中说:卫有淇园,出竹,在淇水之上。诗云: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是也。卫即周朝时的卫国。卫国前期建都朝歌,即现在的河南省鹤壁市淇县。从卫康叔建国,到卫懿公被狄人杀死,国都迁出,朝歌为卫国国都403年。淇水绕淇县北境东境而过。

      ·颜师古注《汉书·沟洫志》时,引晋灼的话说:淇园,卫之苑也。

淇园的前身是卫之苑。苑即苑囿。《说文解字》曰:苑,所以养禽兽。古谓之囿,汉谓之苑。《词海》曰:苑是畜养禽兽并种植林木的地面。多为帝王及贵族游玩和打猎的风景园林。

      由卫之苑,令人想到了殷之苑。殷末帝都朝歌曾在今淇县淇河边的古城建鹰犬城,在高村建淇水关,在花窝建花园,在鹤壁建养鹤基地。从古城到鹤壁这一带曾是帝辛的苑囿。卫之苑是在殷之苑的基础上建立的 。它们有着非常重要的继承关系。

      古代淇县气候温润,适合竹子生长。据史料介绍,古时淇河两岸、淇县西部浅山区、淇河岸边及东部平原,有许多天然竹林。1964年淇县卧羊湾农民在兴修水利时,曾挖出许多古竹根。据《史记·河渠书》和《汉书·沟洫志》记载,黄河在瓠子决口,二十多年堵不住。汉武帝汲仁、郭昌带领几万士卒堵决。汉武帝还亲临现场指挥,沉马玉壁祭河,命令将军以下官兵背柴填堵决口。因为柴薪少,决口仍然堵不住。没有办法,最后下淇园之竹以为楗,才堵住了决口。据《后汉书·寇恂传》记载:寇恂为河内太守时,讲武肆射,伐淇园之竹,为矢百余万。可见淇园竹之大、之多。所以说淇园出竹

      淇园竹是很美的。历代赞美淇园,赞美淇园竹的诗文很多。如《诗经·淇奥》曰:瞻彼淇奥,绿竹猗猗。左思《魏都赋》曰:南瞻淇奥,绿竹纯茂。宋代司马光在《送龚章判官之卫州诗中说:淇园春光好,军宴日椎牛。这里虽未提绿竹,但淇园与绿竹是紧密相连的。说淇园春光好,自然令人联想到了在阳光明媚的春天里,绿竹随风摇曳的美景。明代刘基在《淇园一诗中,更是激情澎湃地写道:驻马淇园春正浓,三山云外耸芙蓉。武公去后琅玕少,雯色猗猗入画中。春天雨后的猗猗绿竹,象图画一样美丽动人。现存歌颂淇园的古诗29首,就不一一列举了。

      淇园除竹之外还有树。《说文解字》曰:园,所以树果也。郑风传曰:园,所以树木也。木包括果。据有关资料表明,淇县古时西部深山区处处有原始森林。古木参天的大树,像竹林一样茂密。据朝阳寺《三清殿花台记》和碾沟《重修清凉奄记》记载,金时,清时,山上的树木仍很茂盛。劳资殷代基础上建起来的卫之苑,经过几代国君的经营,特别是卫武公时期,增添了一些人文景观,为亭、台、楼、榭之类。观赏价值超过了狩猎价值,完成了猎场向园林的转化,所以叫淇园而不叫淇苑。卫武公以后几代卫国国君多昏庸。卫人看见淇园绿竹,便想起了武公之德。于是卫人便以淇园绿竹为兴,赋淇奥诗,歌颂卫武公。所以人们在解释淇园时往往说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是也。

      淇园是一个以自然景观为主的风景区。主要景观是竹和树,前文已有叙述。竹林与森林交相辉映,使淇园显得一片翠绿。竹涛和林涛同时奏响,使淇园显得格外雅致,春季万木发芽,百花盛开;夏季竹木郁郁葱葱,遮天蔽日;秋季野果累累,秋叶为花;冬季松柏竹林的青绿,点缀着这雪的银白世界。淇河本身就是一景。它清澈见底,水随着山涧左旋右转,流出深山,在青岩绝处形成一个S形水流,看去好像一个天然太极图。向东又留下几个大沙滩。它亲吻翠竹、滋润松柏。青山翠竹在清水中留下倩丽的倒影。这里山美、水美、竹美、树美。这些都不会随着卫国国都的迁出而消亡,它们共同长期维护着淇园的美丽。千年之后,淇园仍以它巨大的魅力吸引着汉章帝幸偃师之后,遂览淇园。(见《后汉书章帝纪》)

      淇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座皇家园林,被誉为华夏第一园。淇园竹引进博爱县后,被誉为皇家园林竹。淇园比春秋时绛州的桃园、战国时商丘的漆园都早得多。所以说,中国有园林,应该说从淇园开始。淇园是中国园林的鼻祖。

      同其他事物一样,淇园也经历了形成、发展、消亡这几个阶段。如果从淇园的顶盛时期即卫武公时代算起,淇园据今也有2800年左右的历史。由于早废,又没有详细的资料记载,淇园地址之所在,多年来为学术界所争论。

      ·嘉靖二十四年《淇县志》曰:淇园在县西北礼河社淇水之奥。右多竹。卫人美武公之德赋绿竹为兴即此,至今民怀其慧,不能忘也。

      ·顺治十七年《淇县志》曰:淇园在县西北三十五里淇水之奥,右多竹,卫人美武公之德赋淇奥即此。按:汉武帝塞瓠子河取淇园之竹以为楗。汉·寇恂伐淇园之竹为矢百余万是也。今耿家湾武公祠下亦有竹,传为淇园。非是。·乾隆九年《淇县志》所记与顺治《淇县志》同。

      明清《淇县志》均认为淇园在淇上,在礼河社的淇水之奥。就是淇水冲出太行山至马圪垱东,折向东南,到礼河寨,又折而向东,到晋庄,又折向东北,直到杨庄。这是一个大的U形河湾。南有平地凸起的浮山,像一艘航母,泊在淇河河湾。这里峰峦秀丽,涧河清幽,风景优美。礼河寨南紧挨着的一个村叫礼河屯。根据这两个村的名字,我们推断,古人在这里举行过祭祀河神的活动。《说文解字》曰:祀,所以事神致富也。礼河屯、礼河寨就是古人祭祀河神,希望河神赐富的地方。神仙居住之所,都是风景秀丽的地方。过去浮山有一通古碑,是曹子建亲笔所书。由此可以推想,三国时浮山还是风景名胜区。再推致卫国时,这里更美;说县西北三十五里淇水之奥是淇园,肯定无误。

      礼河寨西黄洞村有玉皇顶。玉皇顶上有一块清康熙年间的古碑。它说明玉皇顶地理位置时称:右卫淇园北,环西皆山,环东皆泉。淇园在玉皇顶北。玉皇顶北的淇河段在鹤壁市白龙庙一带。

礼河寨东高村东寨门上有淇奥绿竹石刻。石河岸东寨门山有古淇奥石刻。河口村路家坟东门上刻有瞻彼淇奥字样。

      以上碑文和石刻,应该说都是有所指的。如此说来,淇园就在淇县河口村至鹤壁市白龙庙一段淇河上。淇园原为苑囿,所以它的面积决不止这一段河床。根据淇右多竹,标有淇园淇奥的石刻均在淇河之右。所以淇河之右有大片地面属于淇园。苑囿就有打猎场所。如果从形盆口进山,经今土门、小柏峪、全寨,经庵上、苇泉翻山到南沟,再向东经黄洞、鱼泉、石棚,从庙口出山。或相反,从庙口进山,从形盆出山,进行一到两天的小型打猎活动是非常适宜的。庙口以里这条沟亦有水,称为思德河。古思德河经庙口出山,经冯庄、刘河、思德、迁民、纪辛庄,从河口北入淇水。如此看来思德河与淇河间这片地盘便是淇园故址。

      过去一段时间,称思德河为古淇水是错误的。(明淇县令张宜有辩,见旧志)称武公祠处为淇园故址,也是错误的。任何一个大的景区都是由中心景区和分散景点构成的。淇园的中心景区就是县西北三十五里礼河寨一带的淇水之奥。这里可以说是淇园故址。其他地方都不能代表淇园。武公祠在淇园南部边缘,又不在淇水之上,可以说它是淇园的一部分,是淇园的一个亮丽景点,而不能说是淇园。

      有人说,《博物志》叫折胫河为澳水,所以瞻彼淇奥应解为你看那淇水和奥水两岸。淇奥应指整个淇县。这一观点很新。但也有不好解释的地方。(1)殷周时期折胫河不叫奥水。这条河殷周时叫泉源水,有诗为证: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又叫肥泉,有诗为证:我思肥泉,兹之永叹。不见有奥水的说法,今人知折胫河又名阳河、勺金河、太和泉源水,独不知有奥水的说法。(2)如果指整个淇县。淇园卫之苑,那么整个淇县便是卫之苑,包括卫都在内。如此解释恐怕不妥,让人难以接受。

      淇县历史上一些名流,往往在自己的名字前冠以淇园,写成淇园XXX。淇园名气很大,竹子又象征高风亮节,他们这样做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如果说,淇园是淇县的骄傲,用淇园代指淇县也是可以的,但不应该说淇园就是整个淇县。

      淇园开创了我国园林的先河。是我国第一座皇家园林。淇园是以礼河寨一带为中心景区,以淇河右岸与思德河间的绝大部分地面为属地的大型自然风景区。它的人文景观已无法考证,但淇园是以竹、水、木、山等自然景观为特征的名胜风景区可以肯定。

                                      

(原载:《历史文化研究》2003年第三期)

 

上页 <---      --->    下页

  

《淇县之窗---淇县热线》网站                 站长:郑厚德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站长:老农(信箱qxzhd@126.com)  QQ:1036847795   网站电话:0392-7226249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