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遐 昌

 

 

 

高遐昌,字振声,号菉园居士,清顺治八年(1651)出生于朝歌城西南北阳小屯村,卒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康熙十五年(1676)中进士,曾任湖南龙阳、广东东莞、茂名等地知县,后调京城先后任刑部主事、户部郎中、闻内府兵科事中兼提督九门步军统领。他一生政绩卓著,享有盛誉。《清史稿》里有他的传略。直至现在,“高老官”的故事还在朝歌百姓中广泛流传。

高遐昌幼年家境贫寒,母亲早逝,没有钱上学,拾柴度日。但他非常聪明,羡慕读书人,常常扒着学校的墙头听学生读书。一次听书,被老师发现,他竟能把老师讲的课文一字不差背出来。老师非常惊讶,允许他到书屋旁听。高遐昌十分用功,进步很快。康熙十五年,高遐昌二十三岁,进京应试,考中进士,先后担任湖南龙阳、广东东莞、茂名、信宜等地知县,后提升为高州知府。由于战绩显著,声誉很好,后来调到北京先后任刑部主事、户部郎中。

康熙四十六年,高遐昌升为户科给事中,专门辅助皇帝处理奏章、稽查驳正六部的谬误。

当时有个叫讬合齐的满族人任提督九门步军统领,此人自认得到皇帝的信任,骄奢蛮横,勾结同党,以权谋私,鱼肉百姓。给事中王懿德给皇帝上书揭发诧合齐。正好高遐昌随康熙皇帝在热河行宫避暑,皇帝征求意见,高遐昌说:“我认为讬合齐徇私枉法,主要是权力过于集中,他直接管理捕快,三营巡察也归他指挥,造成悍将骄兵,毫无忌惮。应该把三营兵权归还兵部,让兵部选择官员统领三营,考核督察,严禁勒索,昼夜巡逻,对于所抓的罪犯,也不能随便私设酷刑,刑讯逼供,妄牵无辜。讬合齐作为提督,却常干预地方民事诉讼,这会导致一些刁民和兵弁勾结起来,欺压民众,扰民滋事。请把地方民事仍然归大兴、宛平两个县去处理;城区的街道巡防等等,交给相应的御史、府尹;逃犯、盗贼及涉及命案的,归刑部来管,秉照国法处置。提督一心一意管理街道,这本来就是原来一贯的做法。这样可以防微杜渐,不致于积重难返,造成混乱局势。

皇帝部分采纳了高遐昌的意见,在巡捕三营问题上,认为三营由步军提督指挥,并不是从讬合齐开始的,地方官员害怕京城显要,致使一些大员经常勒索商户的钱财,所以街道治安工作还是步军统领管理;现在既然商民有意见,交给高遐昌来兼管,限期一年把这些流弊整肃掉。

遐昌领了任命,着手革除陋规,采取措施,京城面貌很快有了改观,民众满意,商贾安心,街道原来坑坑洼洼也搞得平平整整。

讬合齐被夺去大权,心怀不满,暗地里寻找机会报复,不断地造谣中伤。康熙五十年,皇帝从畅春园回紫禁城,看见内城的街道被商民的房屋侵占,显得很窄狭,责问讬合齐,讬合齐趁机打小报告,说外城的街道被侵占的更厉害。皇帝命令尚书赫硕色等去调查,讬合齐故意带领去看那些偏僻的小巷子,那里的民居占居官街的有三百馀间,诬告说这都是高遐昌任收受贿赂批准乱建的。皇帝听了汇报很生气,下令把高遐昌抓捕入狱。刑部尚书齐世武是讬合齐的同党,要判高遐昌重刑。

刑部主事蒋晟(sheng)持不同意见,认为高遐昌以官街换取自己的声誉,最多贬谪到边远的地方就可以了。讬合齐等一帮人坚持说高遐昌受赂,到处栽赃陷害,寻找线索,严刑传讯高的家属,但总也找不出高遐昌受贿的真凭实据。最后,他们说,风闻街道有不成文的规距,铺户修房,每间房得交钱二百到三百,按这样算,三百余间房,要收钱七百五十千,按大清的刑律,要判高遐昌绞刑。

朝廷的大臣王掞(shang)、李天馥等共同上书皇上,认为高遐昌任职期间,革除许多流弊,京城内外,一派生机,百姓商贾,安居乐业,其德其能,有目共睹,请圣上明察,宜从宽处置。朝中一些正直的大臣也都替高遐昌鸣冤。康熙帝命人重新调查,终于下诏释放了高遐昌,并让讬合齐请病假离开职务,命隆科多接替其职。

高遐昌出狱,京城的百姓商贾簇拥到监狱门口,把他抬着送回高府。高遐昌看透官场险恶,称病要求返回朝歌故里。出京那天,成千上万的官员百姓夹道送别,从清晨到日落,都没有走出京城。

在朝歌老家,高遐昌也享有盛名。除他的政声和德操外,还在于他热心公益事业,为家乡干了许多好事。

修复古迹名胜,开辟旅游景点,整理民族文化遗产,倡兴文学艺术,是功在当今,福荫后世的好事。要办成这样的好事,离不开文采飞扬、远见卓识的热心人。高遐昌就是这样的人。清乾隆《淇县志》记载,他曾把在城内的庄宅捐出,改建为康叔祠;他带头集资,在并城南文庙创修了奎星楼;在他的倡导下,把武公祠重新迁回了古淇园,修建了有斐亭。康叔祠、武公祠均是纪念历史上有德政的明君;文庙,即县儒学,生员学习和应试的地方,这无疑不同于修建其它神庙鬼祠,对一个地方社会风气,民众教育的改善发展大有促进作用,可说是睿智之举。

在通常的祠庙修建中,人们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殿堂的高大,神像的威严,高遐昌则显得高明许多。他在工程规划中,更重视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利用山水,点缀自然,注意营造出具有深邃内涵和意境的景观,使之具有审美价值。《重修卫武公祠募疏》是他为呼吁广大民众为修复武公祠集资募捐而写的,从此文中可以看出他的设想:要“特聚官僚兼谋绅士,左右图度,前去经营”,即邀集一些有识之士到实地测量、规划……“既举废以增华,复买山而种竹”;要“屏山半腰起高堂,以凝碧落;德溪上面竖崇门,用志清辉”,使飞瀑更有层次,溪水更显萦回;还要“步层而直上……水潆潆而在中”,即修起石台阶,荷花池;并“设书院五楹”。

武公祠就建在“淇园”附近,自然会引来众多远近文人墨客,畅游之中,写下很多诗歌文章。高遐昌广泛征集此类诗文,编辑成一部诗文专辑《有斐亭征言》,又亲自写了序言《有斐亭征言引》。《有斐亭征言引》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写尽了建在古淇园遗址的武公祠、有斐亭的秀丽景色。“云溪风谷,报逸韵于清淇中;曲登平桥,写幽情于绿竹”,“翠荇岚浮,纡回镜裹,红蕖月映,仿佛图中”。读了使未游过武公祠的顿生向往之意,曾游历过的呈现出怀恋之情。“然而骚人游履之余,另开生面;逸客扶节之际,别有偿心”,就是说游览的文人墨客,面对如此美景,往往会诗兴大发,著下宝贵的诗文。文章最后,笔锋一转,“正恐零落花笺,长留枕秘,斑斓彩笔,未缉金绳。”古时有一种中间可以放置物件的匣状枕头,叫做枕函,文人们常将诗稿文稿放于其中;编汇成册的书籍,是用线绳装钉。那些妙笔生华的游记诗文,不把它编汇成书,任其零落分散地藏在人们的枕函中,岂不是太可惜了吗?所以,高遐昌倡呼:“将勒诸贞石,偕金锡以流辉;藏之名山,毓英华而挺秀,惠而教我严邑有光矣。”

可惜,这本珍贵的汇集诸多优美诗文的《有斐亭征言》,如今已经失传了,武公祠、有斐亭现在也都被淹没在夺丰水库之中了。但是,正如我们现代人虽然看不到《兰亭集》,却有幸能见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一样,《有斐亭征言引》也成为传世瑰宝。秀山丽水,景色犹在,高老官对祖国河山和家乡建设的殷殷深情,至今仍启示激励着人们。

 

上一篇  <---  本篇  --->  下一篇


版权所有  转用请注明出处  作者博客:http://blog.sina.com.cn/yanzhaoan3666

《淇县之窗---淇县热线》设计制作

站长:老农(信箱qxzhd@126.com)  QQ:1036847795   网站电话:0392-7226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