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老农寄语 蛛丝马迹 原形毕露 媒体报导 见诸报端 老农文存

 

淇河文化研究园地辛勤耕耘的园丁

——记姚慧明先生二三事   

老 农(郑厚德)

 

    姚慧明先生是《淇河文化研究》网站的站长,一直在淇河文化研究领域内默默耕耘,不断为淇河文化研究摇旗呐喊。

    我们相识已经九年了,回忆往事颇有点传奇色彩。

    2003年元月,经过几个月筹备,《淇县之窗---淇县热线》网站终于开张了,其宗旨:全面宣传介绍古都朝歌——淇县!这是一个民办公助的网站。它使我实现了退休后老有所为的宿愿。起步阶段先以淇县科技、朝歌文化、风土民俗为主要内容。我设计网页,收集资料,找网友帮助打字,边建站边完善,使网站网页总量很快突破1000页。

    因为淇县没有大型门户网站,小小的网站一出世,便受到当地网民欢迎。淇县电视台、鹤壁电视台、鹤壁日报、河南日报、中国老年报、老年春秋杂志......都作了专题报导。我受宠若惊,竟忘了日夜操劳之苦!虽整日忙碌,却乐在其中。

    网站架起了我与外界沟通的桥梁。电话多了,有从美国打来的越洋电话;电子邮件多了,有从日本发来的信函;在众多网友来信和留言中,有一位署名“禹生”的先生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对淇河文化研究情有独钟,见解独到,经常指出网页上的纰漏,纠正文章错误,提了不少宝贵建议。

    原网站有个栏目叫《淇水吟》,专门收集古今歌颂淇水和淇县的诗文,“禹生”先生寄来了《淇河——诗之河》、《历代咏及淇河的诗歌52首》等文章和资料,搜集资料速度之快,数量之多,研究之深入,文笔之秀雅使我折服。经多方了解,“禹生”即鹤壁市的姚慧明先生,1945年生,小我七岁。河南温县林召乡人。1970年河南大学中文系毕业。1972年任教鹤壁高中。当过12年高中语文教师和班主任。从事过鹤壁市教育局文秘工作。还做过鹤壁高中副校长,鹤壁教育电视台副台长,鹤壁市基础教研室高中语文教研员等。02年退居二线后,对研究淇河文化,挖掘淇河历史文化资源兴趣渐长,也爱上了电脑和网络。网上相识,相见恨晚,由于爱好相同,立即以兄弟相称。我邀他担任“淇水吟”栏目主持人,共同办网站。在他的主持下,“淇水吟”由最初60多首诗歌不到半年就收集到900多首,成了《淇县之窗---淇县热线》的王牌栏目,姚慧明先生日夜操劳,花费的心血人们不难想象,作出的成果令人肃然起敬!然而,神交一年的网上知己,却从未谋面。

    2004年6月,政协鹤壁市委员会要编辑《淇河古诗三百首》一书,几乎全部内容是采用本网站收集的古代吟淇诗。按领导旨意,市政协游永常、谭文忠、刘希旺主任邀姚慧明先生一起来淇县找我,商谈编书一事,至此我才第一次见到姚慧明老弟的庐山真面目。高高的个头,宽宽的肩膀,挺直的腰板,深邃睿智的大眼,满头乌发,完全不同于我想象中的花甲老人。大家相见甚欢,一拍即合,我和姚慧明先生答应市政协邀请,参加编辑《淇河古诗三百首》一书。

    编书工作是十分辛苦,时间要求又非常紧迫,姚慧明、谭文忠、赵维平等十几位同志,冒着盛夏酷暑开始了古诗搜集考证校订和注释工作。我距鹤壁市区远,帮助在网上搭建一个编辑平台,使大家及时传递信息,交换资料。忽一日,谭文忠先生告诉我:姚夫人重病住院,当我赶到鹤壁时,姚夫人席素琴女士正卧病榻,口不能语,而慧明老弟熬红双眼还在病榻前整理文稿,此情此景,使我深受感动。

    2005年8月,由鹤壁市政协主编,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淇河古诗三百首》与读者见面了。该书收集了中国古代200位左右诗人咏及淇河的优秀诗篇316首。每首诗都附有题解、注释、作者简介。共二十余万字,是淇河文化研究的又一新成果。此书姚慧明先生任执行主编,为宣传鹤壁写下重重的一笔。

    05年初《淇河古诗三百首》出版之后,我又在《淇县之窗——淇县热线》网站建一个《淇河古诗三百首》和《历代吟淇诗》栏目。姚慧明先生及时将近30万字的《淇河古诗三百首》电子稿上传到网上,还耗费大量心血收集历代《淇河古诗三百首》未及收入的历代吟及淇河流域人物景物等的古诗。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吟及淇河本身及其流域的名人、景物等的诗歌。七年来又新收集和《淇河古诗三百首》体例相同的淇河古诗300来首,插图88幅,并皆及时上传到网上。收集《历代吟淇诗》(咏及淇河流域历代名人、名胜、景物和近代现代当代吟及淇河的诗)1191首,插图41幅,成效之显著令人钦敬,成绩令人瞩目。为鹤壁市历史文化研究丰富了宝贵资料。

2005秋天,我和慧明先生商量,在网上开辟一个新栏目:《淇河文化研究》,专门收集整理有关淇河文化研究方面的资料,由姚慧明先生主持。这第一次为鹤壁市的淇河文化研究搭建了一个平台,这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使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工作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新局面。这一栏目不仅拥有大量读者,也吸引了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南开大学教授朱彦民先生赐给《淇水赋》、《大伾山赋》等精彩作品,还把艺术大师范曾先生和郭长虹博士的有关作品寄送本站发表;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郭霞女士寄来稿件,浅析春秋卫国衰弱的原因;河南省商宋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宋英泽先生寄来《商略史记证殷辛》等多篇大著;青年小说家沐童先生,同意将玄幻小说《朝歌》长期在本站展示;《大河报》“厚重河南”栏目记者盛夏从网上看到《淇河文化研究》后,也有感于淇河文化的博大深厚,几次电话与姚慧明联系,后于2007年5月17日亲临鹤壁和淇河采访,撰写了七篇有关淇河的系列报道,发表于2007年6月份的《大河报·厚重河南》栏目上。

随着《淇河文化研究》领域不断扩大,《淇县之窗》http://qxzc.com域名已不适应形势需要,因此,我又为注册一个http://qhwhyj.cn新域名,把《淇河文化研究》变成一个独立的网站。由姚先生任站长,全盘负责网站工作。我与姚先生交心说:办网站我主要是搭台子,管服务器租用,域名申请,网页设计,网站维护,唱戏的主角是你!

    网站在姚慧明先生主持下,象大海捞针一样,精心地去捕捉最新资讯和相关资料,更新速度很快。一年一个台阶,七年迈了七大步,近八年来,内容积累到七卷,栏目有十几个。包括:淇河古今、淇河景观、淇河人物、淇河开发、淇河论著、淇河文艺、风物民俗等内容,己达3000多篇,另有插图2000多幅,图文并茂深爱广大读者和网友喜爱,其栏目中的单篇文章点击量最高达4900次以上。点击率越来越高,影响越来越大。

2007年春天,网站上又开辟几个新栏目:如《淇河画廊》、《淇河诗苑》、《历代吟淇诗》、《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还配合淇县宣传《古都朝歌研究》、《朝歌典故》等。

其中《淇河画廊》,专门发表鹤壁地区摄影、绘画、工艺美术、书法作品。王喜林先生帮忙,已刊三卷,发表作品1300多帧。为鹤壁市摄影、绘画、工艺美术、书法绘画爱好者开辟了一个展示聪明才智的新天地。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栏目,马金章先生帮忙,也已经两卷,文章上千篇,图片200多幅。出了两卷。专门介绍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包括、浚县史事、浚县名胜、浚县名人、咏浚诗歌、涉浚文赋、浚人著述、民俗文艺、浚县寻根等内容。别人讥讽我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淇县人还管浚县事”,而我和姚慧明却认为浚县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其文化是淇河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姚慧明先生老有所爱:对淇河文化情有独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一位68岁的退休老人,在原本应该享清福的年纪,每天除了料理家务、照顾患病的老伴,余下的大部分时间则乐此不疲地维护他的网站,研究淇河文化,真可谓是辛勤耕耘的园丁。只讲耕耘,不讲报酬。由于我们办的网站纯属公益性质,没有广告,又不实行会员制,任人点击阅读,没有收入来源,平时拉点赞助勉强维持运转,栏目主持人都是志同道合的志愿者,既不开薪水又没钱发稿酬,连上网费都是自己拿。我因此而深感愧疚,感到对不起朋友,而他却说:“用爱去耕耘,收获的是精神的愉悦,退休金足够用矣!”

    姚慧明先生是学中文的,文字功底深厚。我则才疏学浅,是学农出身,虽长他几岁,文字水平尚难以仰其项背,经常将文章传给他修改。他则来者不拒,斟字酌句非常认真。别人文中纰漏,他毫不客气予以纠正。如专门写篇文章《“沬”、“朝歌”、“淇奥”等的读音及其他》进行纠错。遇到电脑上不便输入的生僻字,如“沬乡”(淇县古称)的“沬”字、《诗经·竹竿》中“淇水滺滺”的“滺”字,许多文章中用到的这两个字都是别字:“沫”、“悠”,凡收入网的文章中这些错别字,他都一一改正。不仅如此,还教会很多人使用WORD(微软公司生产的文字处理软件)插入符号输入生僻古字的方法。

    目前,我们网站内容已上万页了。树大招风,网站大了也常有黑客光顾,他们胆大妄为,肆意破坏捣乱,往网站内注入木马病毒,修改网页放进恶意代码,防不胜防。论电脑技术水平,几个老头绝非这些毛头小子的对手,不得不天天备份网站资料,以备恢复。有一段时间,闹得我心灰意冷,想关门大吉。姚慧明先生知道后打电话安慰我:“不要灰心,与黑客斗可以增长见识,学些网络安全知识,况且毛头小子欺负老人会引起众怒,他们也会有良心发现的时候!”,在他的鼓励下,我四处求人堵程序漏洞,安装杀毒软件,防犯工作有所改观。

    相处九年了,姚先生的工作作风令人敬佩,教师的风范未改,桃李满天下,人们习惯仍称呼他“姚老师”,因为他在淇河文化研究方面的贡献,又称赞他是:“淇河文化研究园地里辛勤耕耘的园丁!”

 

                   老农写于2012年8月

         

本栏目主持人: 老农      设计制作:老农       联系电话:0392-7226249  E-mail:qxzhd@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