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老农寄语 蛛丝马迹 原形毕露 媒体报导 见诸报端 老农文存

我和老站长的《朝歌文苑》

——致朝歌文坛功勋郑厚德先生
作者:陈青梅    时间:2022-4-18



   2016年,刚加入市作家协会的我,经县作协领导班子研究推荐,让我接手《淇县之窗》网站的《朝歌文苑》栏目,当一名栏目主持人。这一消息,使我激动的夜不能寐,一方面能得到领导的信任和老师们的支持,顿觉受宠若惊;想着一向热爱文学的自己担任编辑,一定会在编辑学习中不断进步成长。而作为一个朝歌人,能为繁荣家乡的文化事业,尽自己一点微薄之力,是无限荣光的;而另一方面,因为深知这是一份责任重大,负重致远的事业,也担心自己水平有限,难以胜任,所以犹豫了一段时间。最后,在领导的鼓励和对文学热爱的驱使下,我便答应下来。日后,也常常窃喜,编着玩呗!

   2016年7月初,一个炎热的下午,在张新亮老师的带领下,我第一次见到了仰慕已久的郑厚德老师。听到敲门声,郑老师一边答应着,一边跑过来给我们开街门。他皓头白发笑容满面,和蔼和亲地把我们迎进门,接开水,拿瓜子,削苹果,热情招待地言语中,透露出知识渊博,温文儒雅的文人风范。

   他先讲了创办《淇县之窗》网站的经历,并说明与淇县作协共同开辟《朝歌文苑》栏目的宗旨。接下来他就一丝不苟地教我栏目后台编辑知识和要领。当时对于电脑还不熟悉的我,许多地方都不明白,看着我时而摇头,或疑惑的样子,郑老师一遍又一遍讲解,又让我自己操作实践。最后又教我在手机编辑上传。郑老师对我充满了希望和寄托,也加强了我主持《朝歌文苑》的决心。

   郑老师是我在微信群里认识的,网名老农,退休前一直从事农业科技工作。热爱电脑和文学,退休后在网上冲浪,自2003年起,创办“淇县之窗”网站,专门收集本县历史文化、名胜古迹、人物民俗、文学艺术等资料,共有30多个栏目,成为网上了解淇县的重要窗口。2015年又和鹤壁市姚慧明先生,共同创办“淇河文化研究”网站,仅收集淇河古诗就达1300多首。维护2万余页与鹤壁有关的珍贵资料。年近80岁高龄的郑老师无私奉献,让人崇敬和仰慕。

   2016年7月22日,经过反复学习尝试,我首次上传了海阔天高老师的《故园北望》文学作品。有了第一次编辑发表,就有了更大的信心和决心,它是一种精神,是一种能量,是朝歌文化的资源和延伸。

   从接手《朝歌文苑》以来,我也一有时间或抽时间就上传文学作品。因为《朝歌文苑》是由县文联和县作家协会主办的文学网络平台,其中作品分类有:诗歌、散文、剧本、小说、随笔、民间故事和采风活动等小板块。县作协每年都有各种采风活动,作协老师们和社会各界文学爱好人士,创作出大量的文学作品,便收集于此。接手以来,编好的作品分享到朋友圈和网络群,也受到全县人民的认可和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我也在日积月累地编辑和阅读过程中,左右采获,受益匪浅。

   当然其中也遇到了这样那样的困难。因为不熟悉电脑,有时因格式不对,有时候因文字转换或图片大小不符合,电脑上看到的,和手机里呈现出来的链接就有偏差。以至于,不整齐,不规范,不美观,许多时候自己摸索,鼓捣半夜,仍然不满意,只好向郑老师请教。不管是早上,午休还是半夜,当我反复弄不好的时候,就火急火燎地给郑老师发信息。而让我感动的是,不管是早上,下午还是半夜,郑老师看到我的信息,也都在第一时间回复我,帮我分忧解难。

   有一次,因为在老家收秋,有十来天都没有更新作品了。采风作品堆积了十几篇,晚上回来我急忙打开电脑想要更新,想着,哪怕是先更新一两篇也行,可是网站后台怎么也登上不去,手机和电脑反复尝试,也都无济于事。我只好第二天去郑老师家登门请教。

   再次见到郑老师,他依然认真耐心给我讲解。而他的一番话,让我更加加深了对他的敬畏,除了深深的敬畏,还有五味杂陈的心酸和心疼。郑老师说:“登录不上后台,是黑客攻击破坏导致的,这样的问题已出现多次,为保证程序安全运行伤透脑筋。此外,还需要自掏腰包,维持域名和服务器租用的开支。”而《淇县之窗》网站“每个栏目的资料都来之不易,这是大家每天熬夜翻史料整理出来的,然后将手稿整理成电子档上传到网络,这个过程太不容易了。”我看着眼前这位,满面风霜,双鬓白霜的老人,仿佛看到一个个深夜,他认真专注地坐在电脑桌边,收集、整理、制作网页手写板一笔一划地写上去。每年还垫付几千元的退休工资,坚持维持服务器开支,坚持弘扬这方热土的文化事业。他就这样不计得失,不为名利,优雅而惬意地坐在电脑桌前。窗外的树叶黄了又绿,绿了又黄,如梦的时光在文字的敲打中,散发着人性的光辉,而他在我心中的形象,也在悄无声息的默默奉献中越来越高大。如今85岁的他,已是全国年龄最大的网站站长。

   最后,郑老师语重心长的对我说:“小陈儿,你知道吗?咱网站上的《淇县之窗》《淇河古诗三百首》《历代吟淇诗》《淇河研究文化》和《朝歌文苑》等,都记载了大量的历史文学,那都是无价之宝啊!”他停顿了一会儿继续讲道:“唉!可是,作为一家资料网站,租赁服务器,网站内容维护都需要钱,没有点击率和广告很难维持下去,目前面对黑客攻击,我们都是自掏腰包,维护网站内容。”我从他沧桑而深邃的眼神中,看到一种无奈和心酸,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也许,他会为一件价格昂贵的衣服而犹豫;也许他会为家里需要添置的物品,而考虑价格的贵贱。可是为了朝歌文化的事业,每年都毫不犹豫地拿出几千块钱的退休金,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怀啊!

   2016年到2018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脚进步,自媒体盛行,网站式微,许多媒体为了方便,都建立了微信公众平台。2018年中秋节晚上,我打开微信群,忽然看到郑老师发布到群里,《淇县之窗》网站《谢幕》的这一沉痛消息。

   敬告读者和网友:由于年迈体弱和健康问题, 决定从即日起停办淇县之窗、淇县热线、淇河文化研究网站,各网站停止更新……。我盯着手机,瞬间泪目,那天晚上辗转反侧,整夜未眠。第二天早上,我给郑老师发消息,求他把我主持的《朝歌文苑》板块,给我留下来,我不能接受网站关闭。从我接手的那一天起,从我上传第一篇文章起,《朝歌文苑》就像我的孩子一样,它一直在文学的阳光雨露中,慢慢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看着它一天天长大,我就无比的幸福和骄傲。后来郑老师答应把《朝歌文苑》板块给我留着,我还可以上传作品。

   一直到2020年春天,武汉疫情爆发,全国人民同心战疫。作协会员创作出大量文学作品,为了跟上时代潮流和需要,县作协领导决定,要开创一个由县文联,县作协的微信公众号。说实话当时我是迷茫的,灵魂陷入一团迷雾不能自拔。当领导找我谈话,让我担任编辑的时候,我是犹豫的。第一、我不懂微信公众平台编辑知识。第二、我一万个不想抛下《淇县之窗》的《朝歌文苑》。后来领导说,微信公众平台,可以几个人或多个人轮流编辑。当娟姐跟我商拟,微信公众平台名字的时候,我只说了一句:“娟姐,如果开创微信公众号,平台,名称必须是《朝歌文苑》我才会参与编辑。”娟姐好像看懂了我的心思,百般宠爱地说:“好好好,咱就叫《朝歌文苑》。”在我的意识里,在我的概念中,微信公众《朝歌文苑》就是网站《朝歌文苑》的衔接和延续啊!

   后来,随着娟姐认真耐心的讲解授教,我也慢慢学会了简单的微信平台编辑。收到的作品我分别上传到网站和微信《朝歌文苑》上。再后来,2020年夏季,(中诗陕西主编已长达一年之久,多次邀请)本人又加入中国诗歌报陕西编辑部,再加上家庭琐事、和事业的繁重,本人也越来越力不从心。从而往网站文苑上传的文章也越来越少。每次看到郑老师还依然更新作品,或者偶然看到郑老师转发网站作品链接,我是惭愧的,不知道怎么才好。羞耻心太重的时候,急忙更新一下作品。再往后,虽然一次次愧疚,却很少上传作品,而在此同时微信公众号,在作品的喂养中,日益成长 渐渐壮大。

   一直到去年的六月、九月、十月和十一月,已在上海工作将近一年的我,虽然工作繁忙,却不忘常常抽出时间,编辑平台文章来消遣一翻。期间也一直和郑老师保持联系,确切的说是郑老师联系我更多些。郑老师为了让网站文苑作品链接,接近微信公众平台阅览,提高整体效果美观。他多次修改文章底色和多个板块样式,让我选择哪个更适合,更好看。和郑老师联系之后,或偶尔想起《朝歌文苑》网站,心里隐隐作痛。

   上月的3月23日晚上,微信群看到夏伟田老师一篇《商代地理概论》,我赶紧收藏起来,像这种历史价值极高的精品佳作,我一定会存放在网站的。还有我近些天收藏的作品,也一直想传上去。可是当我搜出《朝歌文苑》板块,却再也登不上后台了,我就给郑老师发信息询问。晚上22点13分,郑老师回复:因黑客破坏,asp程序己无法运行,栏目将定格到此处,不再更新了。请原谅!今后须靠自媒体发表!因为我已八十五岁了……。

   我呆呆的看着手机,看着《淇县之窗》的网页,模糊了一遍又一遍……。我想,郑老师对我失望透了吧!他一定是攒够了失望和伤心,才在绝望中关闭网站的。郑老师的话又一次在我耳边响起:“小陈儿,你知道吗?咱网站上记载了大量的历史文学,那都是无价之宝啊!” 是啊!《淇县之窗》30多个栏目,20000多页资料,它是来之不易的心血,也是朝歌文化的瑰宝。

   深夜,我在心潮澎湃的思绪中睡去。梦中,我梦见几百年,几千年过去了,我们的子孙繁衍了一代又一代。值得欣慰的是我们的子子孙孙,英勇无畏,爱国爱乡。他们一直用心守护,努力探索,铿锵的脚步,在一代又一代衔接传承中进步发展。而我们的家乡,依然安居乐业,繁荣昌盛;我们的朝歌,依然人才辈出,文风鼎盛。

         

本栏目主持人: 老农      设计制作:老农       联系电话:0392-7226249  E-mail:qxzhd@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