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心》作者:周鸣祥

 

 

 

 

 

 

 

 

见证那些风雨

  

见证那些风雨

 

2004年到2005年间,陆续有媒体到王崇文的酒厂来采访。作为一种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型产品,玫瑰酒引起了新闻媒体的追捧。这无疑也给王崇文帮了忙,他的玫瑰酒在此期间销路越来越好,永康酒业公司也正式挂牌,规模不断扩大。而这时候,我也很少再见到王崇文,他太忙了,全国各地跑来跑去,抓不到他的人影。

2006年,部里要拍摄典型人物片,领导说,就拍王崇文吧,去年他参加了华商论坛,还受到了全国政协副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的接见,这个典型很好。我听了先是一惊:王崇文的步伐好快。随即我又一阵感叹:当初我拍玫瑰花落瓣的时候,哪里想到会有今天这样的发展呢。

如今的王崇文已经不是那个蹲在种植田里和我聊天的普通退伍军人了,他已经是知名企业家、千万富豪了。不知他是否还有时间见见我这个老朋友呢?带着一丝担忧,带着一丝感慨,我拨通了王崇文的电话。他一听是我,仍然是那样的热乎紧儿,仍然是那样的风火性儿,立刻约我去和他见面。

和王崇文见面多次,这是头一次和他面对面坐在一间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一见面就开始忆往昔,说了很多很多。王崇文说我是他这一路风风雨雨的见证人,他一见到我就会想起我们一起蹲在田里聊天时的情景。后来我问他:这些年,你有什么体会呢?他沉吟良久说:“奋斗,没有终点,只有起点。”

这句话,恰恰是对王崇文创业人生的一个精确描述。在众多采访者中,也许对王崇文了解最深的是我。我了解他最初的坎坷,也了解他坎坷中自强不息的信念;我了解他从前的失败,也了解他失败后再闯征途的勇气。采访回来后,我把历年来有关他的影像资料汇集编排了一下,制作成了《玫瑰畅想曲》。我想,这部片子,对那些处于逆境、寻找出路的人来说,是最好的励志教材。

   (备注:本文于20096月在《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杂志上刊发。)

 

            

             大山的情怀

―――电教片《大山深处》拍摄散记

 

早就想拍一部反映山区农村生活的电教片,这个愿望在2009年的秋天实现了。河南省淇县桥盟乡赵庄村,风光秀丽,生活悠闲,就像一个世外桃源。这个“世外桃源”的带头人,叫赵长海。拍摄他的事迹的过程,让我充分地领略了一个山里汉的情怀。

 

山的味道

 

位于山岭间的赵庄,松柏盖顶,果树缠腰,满地金黄,时有牛羊“哞哞”、“咩咩”的叫声从山谷间的草地上传来,山腰的果林里则时而响起农家女爽朗的笑语。这让我们这些外来的人陶醉了,不由就想了解赵庄的故事、赵庄的风情。

来到村委会,却没见到赵长海。一问,说是赵支书去自家果林里为我们这些客人摘果子去了。不久,一个面色黧黑的中年汉子急火火地开门走了进来。他五短的身材,庄户人的打扮,衣服前襟上兜着一堆红澄澄的柿子,脸上挂着一串串的汗珠子。他就是赵长海。他很腼腆,见面时有点手足无措的样子,放下柿子就请我们吃,还一边说着“山里没什么好招待”之类的话。盛情难却,拿起个柿子尝了尝,不知为什么,觉得似乎比城里市场上卖的甜些,还带着一种刚摘下的果子特有的清新气息,那一瞬间,仿佛觉得品尝到了这周围无数大山的山野味道。

 

山里山外

 

赵长海带着我们出去采风。我一边走一边和他聊着,久居闹市,见多的是钢筋与水泥,偶尔一见山中那葱茏的绿意,感到蛮兴奋的。我说这山里景色还真是好啊,日子也悠闲。赵长海笑了,你要是也住在这地方就不这么说了。我小时候这山都是秃的,啥也不长,人也穷,外边的姑娘不往里嫁,山里的姑娘拼命往外跑。

这话触动了我的心思――对这大山,山里人与城里人的看法,一定有所不同吧?于是就问赵长海。他想了想说,他也说不太清楚,只记得从前,他其实挺讨厌这山。

想来也是如此吧。年轻时的赵长海,一定会向往那山外的世界,对于这座把他隔绝起来的大山,不会有太好的观感。山外的人看到的是山的景致,以“仁者乐山”自诩;但山里的人,却过着清贫而寂寞的人生。“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其实泉水的清浊,也是因为观感的不同。

 

山的悲欢

 

不过,现在赵长海打量周围的眼光却是得意的,自豪的。这可以理解,荒山变果园,这是他十几年奋斗的成果。

我们一路向山坡上走着。看着两侧的风光,赵长海打开了话匣子。他给我们指点着,这里原来是山坡地,十年九歉收,现在还林了;那里是石头砬子,啥也不长,现在经过开垦,成了果园子。那表情,就好像对这里的每一分每一亩都 了然于胸,每一草每一木都分外熟稔。从他深情的回忆和朴实的讲述中,我知道,这个山里汉已经不再惦记外面的世界,他的心就在山里。正如他自称的那样――“咱们山里人”。

不过,不经过尘世的磨砺,又怎么会安于山中的岁月呢?赵长海回忆起了一段往事:90年代,他下山去卖山货,穿着补丁衣服,看着城里人多姿多彩的生活,很是羡慕。中午去路边小店吃饭,一元钱的一碗素面,让他掏空了好几个口袋。店老板轻蔑地嘀咕了句:“山里人真穷。”那一刻,赵长海就觉得全身的血液都往头上涌去,慌不择路地逃出了面馆。当时,赵长海在心里发誓:一定要富起来。

 

移山传说

 

赵庄有一景,是所有的村民都感到自豪的,就是他们自己开凿的引水洞。赵长海领我去参观,只见一片清波涟漪,上面一桥横跨,在群山环绕下碧蓝通透。这就是赵庄人挖掘的人工蓄水池。这个蓄水池的水源,是一个山洞。山洞是过水的涵洞,真正的水源是在山洞里面。当然,我们是难以进去领略的。赵长海让我猜,这山洞有多长。看着他那掩饰不住的欣喜得意之情,我没有告诉他我事前已从事迹材料上了解到了这些信息,就说我猜不到。他告诉我,是188米。

188米,是赵庄全村人用了540多天开凿出来的。现在,赵庄的小水库就是他们日常最主要的水源。回忆起凿山引水的那段岁月,赵长海心情很复杂:“那时候真的不知道 怎么过的。不找水,群众没水吃;找水吧,又怕劳民伤财找不到水。心里像猫抓一样,晚上做梦梦见的都是水。”

寻幽探胜般,我们走进了农户家,现在的赵庄人,家家用上了自来水。在王大牛家,王大牛的儿子儿媳正在院子里忙着洗衣服。我们问儿媳是哪里人,她笑盈盈地说娘家是城里人。我们感兴趣地问,本村的女人都不嫁赵庄人,你怎么从城里嫁过来了?她爽朗地笑了,说:“这里的水甜啊,比城里的水土好多了。”

 

山中岁月

 

说起搞养殖,赵长海和村民冯红军的事儿被传为佳话。过去的冯红军正事不干,歪门邪道却少不了他。赵长海找他谈心,鼓励他上项目,活出个人样来。赵长海给他找老师,掏钱给他建鸡棚,最后终于帮助他办起了养鸡场。“浪子回头金不换”,现在的冯红军经营着自己的养鸡场,已经是村里的富裕户。

在山坡上的一块平地上,我们见到了冯红军。他穿着皮靴和白大褂,正在起鸡粪,看见我们到来,冯红军有些不好意思,但更多的是激动和兴奋。他说他非常感谢赵长海,今年才喂了两茬鸡就净赚了三万块钱。现在他麻将也不打了,酒也不喝了,就一门心思养鸡。“要对得起赵支书对咱的一片心。”

确实,赵庄的山里人,生活已经改变。他们不再贫穷,也活出了精神头儿,品出了生活的滋味儿。在赵长海领我们拜访的几家农户中,我们甚至还看到了电脑。可惜的是电信网络还没有覆盖这里,虽有电脑也难以上网。我问那个农民用这电脑干什么,他乐呵呵地说:“我儿子学,我也学学。”

 

山的儿子

 

听说很多村民在一山之隔的古灵山景区卖水果,我们决定去看看。在古灵山,我们看到村民正在售卖核桃、柿子、小米、野菜等土特产。城里人看到这些东西如获至宝,天然绿色的嘛。一片讨价还价中,愉快地成交。

赵长海此时却是一片深思的表情。难道说,这么红火的生意,他还有什么不满意的?怎么打听,他也不说。有村干部偷偷对我们说,赵书记是眼红了。

原来,赵长海的心里还有个秘密:他想搞旅游呢。还真别说,赵庄确实有旅游资源。赵庄的石头房子、四合院,都独具特色,尤其是生态果园,对游客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很多来古灵山休闲的游客,路过赵庄,都会下车逛逛,进果园买点水果。

不过,怎么分吃旅游业这块蛋糕,赵长海还没主意。他苦恼地说,他请教很多人了,但要搞旅游,还没有个准谱儿,正因如此,他才不好意思向我们透露。我们愕然地看着他,谁也没想到,这个朴实的山里汉,志向还真不小啊。

离开赵庄时,又是一个清晨,在薄薄的晨雾和哞哞的牛叫声中,我们出发了。透过车窗,看着那雄伟的大山、茂密的树木、静谧的村庄,心里莫名地感动。赵庄人生于斯,长于斯,似乎也被赋予了这山的雄浑,山的灵性。他们朴实、坚强、厚重,认真地过着山中的岁月。他们,是山的儿子,有着山的襟怀。

(备注:本文于20107月在《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杂志上刊发。)

        

 

 

 

《问心》作者:周鸣祥   版权归作者所有  转用时请注明出处   作者电话:13839206993

《淇县之窗---淇县热线》设计制作:老农  刘辉   刊头设计: 郑厚德

站长:老农(信箱qxzhd@126.com)  QQ:1036847795   网站电话:0392-7226249

豫ICP备05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