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朝歌

 

   

 

文苑选萃 - 朝歌的歌者/王剑冰
朝歌的歌者/王剑冰
 
作者:王剑冰  加入时间:2011-11-17 15:28:25  点击:
韩峰将他的散文集托人捎来,嘱我在前面写点文字。我欣然受命,不仅因为韩峰是一位有成就的作家,还因为长期的友情。
豫北地区写散文的不多,有成就的更少。韩峰不是写散文起家,他拿手的是小小说。记得80年代初,韩峰有篇小说叫《捎……》,写得很有意味,也很有影响力,我认为开当时小小说创作的新锋。这成了他的成名作,也给了他很大的动力。他相继写出了不少作品,有小说、诗歌、随笔,由于他的主业是文化局的戏剧创作,他也就理所当然地写出了一些很好的剧本,不少还由剧团排演参加省市优秀剧目汇演。这对于他的小说、散文创作,产生了双重影响,好的是在语言及情节处理上练了笔,不利的是占有了太多的时间,也影响了纯粹文学创作的精力及探讨。但作为首席写手,在淇县那个小城里,他成了名人,也成了唯一一个在创作上有成就的作家,这使他坐到了县文联领导的位置上。
韩峰所在的淇县原来叫朝歌。殷纣王的国都。是个很有韵味的地方。西部是太行山的余脉,有着著名的云梦山,还有灵山,很多传说都在这山中。东部有两条美丽的河流,淇河和卫河,这两条河流都曾在《诗经》中缠绕,在《史记》中显形。城中部有高高的屹立于传说中的“摘星台”,淇河边有芳草萋萋的纣王墓。小城不大,还曾有—围始于殷商时代的板筑城墙。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时候,城墙上面的宽度尚可以并着跑三四辆马车。城的四周藤草蔓蔓,松柏森森,很有些气象。多少年后,山还在,河还流,城却没有了。这种缺憾不仅是小城的,也是整个中国的。文革当中,给人们带来的灾害太大了。我和韩峰这一代,是在残缺的环境中成长的,属于带有这样那样缺陷的青年。如果韩峰当时在文化部门,一定不会眼睁睁地看着那座城墙被一点点毁掉。而那个时候,没有人有更多的思想,也无从把握自己的命运。学校毕业只有下乡。能进厂当一名工人,便是一种奢望了。如此这样,如果有一群孩子能在整日里学工学农而不学文化的“学校”里,汇集到一个能够吹拉弹唱的宣传队,实属一种福分。同学们无师自通地摆弄会了小提琴、手风琴、单簧管、长号等西洋乐器,某些聪慧就是在这个环境下开启的。不少有成就的同学,就是出自那个不起眼的小宣传队,而宣传队的队长,就是韩峰。能当队长,—是凭服人的技艺,二是有统领的才能。
韩峰机智聪敏,兴趣广泛,对器乐行当,几近谙熟。他先于我进入宣传队,吹一手好笛,我那个时候就觉得他是个天才,将来必能进入更高的音乐团体。韩峰后来在《想念笛子》、《当兵》中写出了一个少年的钻研与失落。当时很少有正规音乐团体来招人,更不用说进大学音乐系。进部队师以上的文工团还是有望的,可那年当兵,韩峰却是分到了县中队。我十分地体谅到了韩峰的不遇。不是韩峰的个人原因,是时代同他开了个命运的玩笑。一晃又是多少年过去。多么不敢想象,—个人的生活经历竟是这么简单,多少复杂都隐含在这种简单的时光中了。我有时想,韩峰是困在了小城里,他该比我走得更远,也应该比我走得更好。在我的心目中,韩峰一直是那个在台上独奏的翩翩少年,他对笛子的理解和把握,显现着他的较早凸现的才华。我曾经非常努力地想把笛子吹成他那个样子,终是没有达到目的。他是个对艺术悟性很高的人,却像一株很好的松苗栽在了盆子里。
同学一场的人多少年后各奔东西,韩峰始终是那种让同学们关注的人。这种关注表明韩峰一直在努力,他不甘于自己的生活境遇,他自学了很多东西,只要他想学,他就一定能学好。初开始拿起尘封在仓库里的单簧管,没有老师教,他是一个音符一个音符地找出曲调的。尽管因为参军没有走进大学的校园,但他参加了自考,并且获得了证书。多少年的文字生涯中,他写出了几十万字的作品。
孟子说,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韩峰酷爱读书,对淇卫之风尤为重视探究,并最终创作出自成体系的作品,他的悟来自于他的学,他的认真和踏实。
在这部书稿中,可以看到韩峰是在写生活,他除了在小说上练笔运功,还把所历所感以散文的形式表现出来。小说是一种再创作,是虚构形象,巧造故事。而散文是抒发内心情感,叙写真人真事。韩峰用好了两把刷子,他在这些散文中,既写出了童年的快乐,青年的追求,又写出了中年的沉稳。在感受一个作家心理历程的同时,也感受到他对小城的深深情感。如《走进朝歌》,把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文化名城作了点缀性的介绍;《弯弯的折胫河》,借着古诗古韵,述写了历史的沧桑;《凭吊纣王墓》,对把东夷和中原统一起来的商纣王给予了客观的评说;《许穆夫人》,描述了曾经“籊籊竹竿,以钓于淇”的许穆夫人可亲可敬的形象。韩峰还写了《小村故事》、《云梦山戏楼》、《重返知青农场》、《乡村的笑声》等,他几乎写到了小城的角角落落,品味出了小城人生活的酸甜苦辣。而《朝歌三仁》、《过年》、《奇谲的鬼谷子》、《远去的商朝》、《书的故事》,更是写得深厚、宏大,有着极好的文化内涵。这些材料的搜集和获取,是长期生活在这块土地并长期用心的韩峰的近水之优。
《竹竿》有言:泉源在左,淇水在右。意境写得何其优美,韩峰的泉源即是他多年伴着淇水的生活。在集子中,我不仅看到了朝歌古城的历史,看到了生活在这块土地上人们的勤劳身影,也看到了韩峰个人的成长史。可以感觉到韩峰在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写作,想把自己的所知所感告诉给任何熟悉和不熟悉的人。他总是对生活充满热望,饱含激情,他不流俗于小城普通的一员,他是精神的富有者,是自己所挚爱的事业的奋斗者。韩峰融入其中,苦于其中,也甘于其中。就此我又想到,殷商之地,早需要有一个人留守的,坚持的,上天把这个责任交给了韩峰,让他在这块天地上奔走、歌唱。韩峰在这个小城里,是没有什么遗憾的,这个小城就该有一个韩峰,该有这样—个发言人,一个代表人物。由此我也为韩峰感到高兴,他是我的第二故乡的骄傲呢。
韩峰散文最大的特点是朴实自然,卫风—般拂面;淇水一样润心。他的文字中绝少造作矫饰,多有承继诗经之特色,显明而纯直地透写事件与心迹。如《回故乡》、《磨练》、《重返知青农场》、《感受农民》等。他也善于发挥小说、戏剧的语言长处,将一些事情形象地展现。如《老槐树下》对童年的回忆:《横祸飞到二舅家》对二舅家事的叙述;《过年》对小城热闹的民俗的展现;《鸟情》对一对小鸟的描写等,都颇具形象性和现场感。
在语言上,韩峰也很注重遣词练意,我可以不惜笔墨地引用《秋游青岩绝石窟》中的一段:“只见从《诗经》中悠悠而来的淇水从一拦河坝上漫过,形成二三十米宽的瀑布,水花飞溅,晶莹透亮,犹如无数颗珍珠在跳着疯狂的桑巴、迪斯科。再往前行,岸柳浓绿泛金,钻天杨昂扬挺立,淇水宛如温顺娴静的淑女,从绿色的胡同中姗姗而来,她的身上还彩绘着蓝天白云、绿树青山。片片芦苇中,偶有几只水鸟扑楞楞飞向空中,衔走一串串自由。”语言的鲜活构成了场景的跃动。还有《又是菊花怒放时》:“她们虽不是观赏菊那样的大家闺秀,却也是耐人寻味的小家碧玉。她们默默地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沐风雨,浴寒暑,在岩石的夹缝中,在偏僻寂寞的土地上,挺起不屈的脊梁,摇起顽强的生命旗帜,为大自然的美增添色彩。她们是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奏响金秋的旋律,唱响傲霜的劲歌;她们是一群美丽的小天使,将冲天香气撒向人间。”形象而富有哲思。
看韩峰的简历,才知道我们都是河北人,是真正的老乡。我们是三有其缘,一是河北老乡,二是淇县老乡,三是中学同学。可惜相隔路远,我又不常回去,多少年间我们交流得很少,这倒是我的遗憾。我曾收到过韩峰出版的《韩峰剧作选》和《韩峰小小说集》,我一直觉得他该有一本散文选,这些等待在慢慢地变成现实。韩峰真的是多侧面地体现出来他在小城的价值,他的人生经历该是丰富的,多彩的,因而我觉得他的积淀太深太深,就像深处的岩浆,一直在积聚,一旦爆发,其势必猛必烈。韩峰的爆发应该还在后面,我期待着,小城也期待着。
韩峰已不止限于一个县的才子,而是豫北大地上的优秀作家,是古城朝歌的一个品牌。
(本文为作家王剑冰先生为韩峰散文集《情感涟漪》所作之序)



 

 
     
朝歌的歌者/王剑冰

淇县之窗《今日朝歌》   主持人:贾振君     电话  0392-7222204   电子邮箱: zgfhz@163.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管理: 淇县之窗老农
豫ICP备05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