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ght="180">
今日朝歌

 

   

 

民俗民风 - 庙会拾趣/燕昭安
庙会拾趣/燕昭安
燕昭安
作者:燕昭安  加入时间:2011-8-28 9:50:46  点击:
庙会拾趣
 
在乡村群众生活中,庙会是极受重视的盛事。它既是物资交流的集市,又是文化娱乐的场所。旧时群众文化活动贫乏,生活单调枯燥,一年一度的庙会,是“百日之劳,一日之乐”,常要四处通知,叫闺女,邀朋友。庙会民俗文化,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有趣的群众文化现象。
朝歌城乡庙会很多,共有83(),会期短则一天,长则三至五天。每逢庙会,赶会逛会者摩肩接踵,塞满街巷,延及村外,热闹非凡。
根据起会原因不同,庙会大致分为五种类型:
祭神型。如正月二十九的火神庙会,祭祀火神圣诞,旧时是淇县最盛大的庙会。四月初四韦庄烧枷大会,祭祀三仙奶奶。正月二十五石奶奶庙会,祭祀石奶奶。
纪念型。多是纪念伟人、英雄和重大历史事件。如九月二十五起会的五天包公庙大会,因纪念包公而起,后迁至西岗。据传汉名相张良放粮路经良相村,后人感戴,在村东南角建张良庙,每年四月十一起会纪念张良。纪念历史事件的如刘拐庄三月二十五孙真爷庙会,民国十四年(1925)三月二十五,土匪“黑兵”(头子马恒谷)来村搔扰,村里组织红枪会奋力抵抗,打死匪徒五六十人,将其驱逐县境,本村和邻村24名青年壮烈牺牲,称之二十四烈士,三月二十五的庙会便是纪念这次“打黑兵”事件的。
物资交流型。是由祈神会演变而成的。比如沙窝、桥盟寺等几处小满会,城内腊八会等。
参观旅游型。这种庙会文化色彩最浓。如现时的正月十五、十六元宵节大会、三月三的云梦山蟠桃会等。
无论那种类型的庙会,宗教、民俗和文化娱乐活动都是少不了的。常见的有搭台唱戏,各色社火,大型马戏,武术杂技,曲艺弹唱,动物表演,木偶洋片,各种展览,书画展销,图书阅览,电影幻灯,电子游戏,科技宣传等等。下面是老人们至今津津乐道而现在已几近消失的几种庙会民俗。
万子桥、娃娃山。旧里城内东街、西街每年正月十五日高搭万子桥、灯棚,糊扎娃娃山,将泥娃娃放置其中,无子者多于此时取泥娃娃回家,藏于卧室。传说此会是纪念周文王的,盖因文王生有百子之意。
火神圣诞。正月二十九日是火神圣诞日,朝歌北门外火神庙前有盛会。这一天,各色社火如背歌、高跷、花船、狮子、龙灯等均在火神庙前演习,并供献极丰盛的二十四色供馔,每菜上剪一小纸人,多为上中下八仙形象,五彩斑斓,十分美观。建国以前,此会曾是全县最大的盛会之一。
蚕桑大会。清末民初,每年二月二十四日,县官要到农神庙(二道城东)亲扶犁耙,以示亲司稼穑,关心农耕,群众称之官犁地。民国十五年前后,转移至天齐庙前,名为蚕桑大会。
打春。清末民初,每年立春之日,县官备纸牛一头,内贮花生、核桃等食品,在农神庙内奉祀,名曰“迎春”。祀毕,即将纸牛击毁,其中果品,任人抢食,叫作“打春”。
城隍出巡。城隍庙中供有木雕城隍偶像,每逢清明、中元(七月十五)、下元(十月一)为城隍出巡日,城隍庙前有会,人们烧香焚金,顶礼膜拜,会上唱戏三天,并用绝色八抬大轿抬城隍木雕偶像,细吹细打,出庙而东,经中心阁向北,至北关折转东,抵鬼魂潭(北关东后水坑)落轿叩拜。到下午日落后,再如仪抬回庙内,安放原处。
烧枷大会。每年四月初四或十八,在城东北韦庄三仙庙前有烧枷大会。用芦苇数根,绕上彩色纸条,绑扎成三角形,叫做“枷”,作父母者必买一枷,套于孩子颈项,携至庙中卸而焚之,传说可祛病免灾。
河船会。旧时在七月十五日,县城和一些濒临淇河的村庄,用蜡纸扎做船形花灯,上燃蜡烛,放于河中任其漂流,名曰河船会,又称放焰日和放河灯。意思是为了拯救冤魂上岸,传说阴府地藏王菩萨有此善举,时人仿效而有此会。
旧时庙会民俗文化的诸多活动,祭神和娱乐,假娱神之名而达到娱人的目的。建国以后,各类庙会中的烧香祭祀活动逐年减少,多数庙会只是沿用了旧庙会的名称和时间,已不再有拜神祭祀活动,而庙会中文化活动的比重逐渐提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百姓的商品交换活动可以经常地随时随地进行,不再依赖庙会,所以,有些庙会已出现纯文化型倾向。



 



 

 

 
     
庙会拾趣/燕昭安

淇县之窗《今日朝歌》   主持人:贾振君     电话  0392-7222204   电子邮箱: zgfhz@163.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管理: 淇县之窗老农
豫ICP备05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