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朝歌

 

   

 

民俗民风 - 闲聊烟酒茶/杜永沛
闲聊烟酒茶/杜永沛
 
作者:杜永沛  加入时间:2013-11-6 15:12:47  点击:
明朝末年,烟草传入中国,很快流行开来,抽烟成为人们交际的一种媒介。旧时,男性成年村民大部分都抽烟。当时抽的烟称之为“旱烟”。旱烟的烟草加工较为粗放,将成熟烟叶晒干后揉碎,把它装入烟袋锅,点燃即可。这种烟叶口味冲,呛喉咙。市场上出卖的烟叶,经过进一步加工,切成细丝,加入香料,抽起来口感好,由于当时村民收入较低,买不起。有些村民,抽烟有了烟瘾,而又买不起烟叶,就用一些老茄叶、柿树叶抽。村民之间,抽烟时,要让烟,让烟是礼貌、友好的一种表现,但由于旧时抽烟用烟袋,出于卫生考虑,村民让烟一般是让烟叶不让烟袋,即让对方用烟袋装上自己的烟叶抽,当然,有的关系特别友好,也会把烟袋装上烟叶,一起递给对方抽。村民办事时,一般要准备烟叶,供帮忙的人吸。
民国年间,出现了纸烟,俗称“洋烟”。洋烟吸起来方便,口感好,但价格高,一般村民吸不起,只有少数富有的村民才偶尔吸一下。后来,还流行吸“大烟”。当时,有钱有身份的人很多吸这种烟,走亲访友,见面往往要让对方抽一袋大烟,过过瘾。大烟价格昂贵,一袋粮食,只能还到一撮大烟,而且,抽大烟容易成瘾,很多人为此而抽得倾家荡产。
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后,多数村民开始抽洋烟。当时主要火车头烟、大刀烟、小金钟烟、大前门,价格在1毛到两毛之间。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现了过滤嘴香烟,主要有大金钟烟、太行烟、喜梅烟。之后,香烟品牌繁多,如、红旗渠、红梅、如意、蓝宝石、金渠、红塔山、云烟、玉溪等,价格逐渐攀升,少者三五元,多着十几、几十、甚至上百元。
村民遇到客人,求人帮忙,过年过节,修房盖屋、宴请、娶儿嫁女、殡葬周年等,都要准备香烟,敬上。香烟,不光是村民交往不可或缺的,而且也成为比排场、炫耀身份地位的工具。村民中有这样的顺口溜:兜里没钱,烟不带把(不带过滤嘴,价格便宜);不穷不富,麻喳上树;口叼太行,是万元户;红塔中华,是大干部。顺口溜生动表现了人们的经济状况、身份地位。
 
俗话说,烟酒不分家。酒与烟一样,除满足自我需要之外,更多的是一种人际交往的工具。解放前,由于村民生活贫困,温饱问题尚未解决,自然没有钱去饮酒。只是个别富裕村民,才能喝得到酒,一般村民,只能在春节,或是亲朋好友办红白喜事时才能品尝一下酒。解放后,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前,绝大多数村民也没有喝酒习惯。七十年代之后,公社在赵沟村西地、桥盟河边,建起一座小酒厂,用薯干生产白酒,一些村民,来这里买散酒,办红白喜事时使用,此后,喝酒的村民逐渐增多。七十年代末期,外县的一些酒开始在商店出售,比较有名的酒有张弓大曲、宝丰大曲、林河大曲,时称“张宝林”,这些酒普通村民喝不上,需要开后门才能买得到,也喝不起,一瓶酒要三块多钱,相当于村民的几十个工分。这些酒作为贵重礼品,人们在求人办事时赠送别人。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村民富裕起来,喝酒成为风气,百分之九十的村民都喝酒。村民把喝酒当做一种交往、休闲娱乐的方式。收工之余、农闲时节,三五个酒友聚在一起,猜枚行令,喝得不亦乐乎。当时,酒的牌号较前增多,主要有沙风液、绿豆大曲、太白酒、黔安窖、安酒、习水大曲、二曲、三曲、绵竹大曲等。九十年代之后,出现了宋河大曲、宋河粮液、仰韶、双沟大曲等,牌号更加繁多,价格也逐步提高。于此同时,还出现了啤酒,有航空啤酒、奥克啤酒、琥珀啤酒、青岛啤酒等。而今,酒已经成为村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俗话说:成不成,四两瓶;中不中,倒满盅;喝不喝,酒上桌。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村民无饮茶习惯。平时,多饮用白开水、凉水。招待一般客人、朋友,倒上一碗白开水,算是比较重要的礼节了。如果是很重要的客人,就在在开始里放上一勺白糖,用糖水招待。在春天、夏天,天气干燥,农活重,容易上火,村民就自制一些茶叶,用开水冲泡,提到田间地头喝,如桑叶茶、竹叶茶、打鸡架等。八十年代以后,一些成年男性村民,开始喝茶,但喝茶方式不太讲究,一般撮一点茶叶,放入到茶杯里,冲上开水,大杯大口喝,主要是解渴。此外,在宴请客人时,也会倒上茶水。喝的茶主要有茉莉花茶、毛尖、龙井、铁观音、普洱等,一般档次不高,只有个别村民,才能喝到一些高档次的茶叶。不过,喝茶不买茶,买茶不喝茶,喝高档次茶的,多是别人给的。



 

 
     
闲聊烟酒茶/杜永沛

淇县之窗《今日朝歌》   主持人:贾振君     电话  0392-7222204   电子邮箱: zgfhz@163.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管理: 淇县之窗老农
豫ICP备05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