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朝歌

 

   

 

民俗民风 - 淇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五:葫芦烙画艺术
淇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五:葫芦烙画艺术
 
作者:淇县文广局 文艺朝歌  加入时间:2018-3-24 20:49:26  点击:

编者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淇县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结晶的一部分。

近年来,淇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县截至目前共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5项(落腔、五调腔、朝歌黑陶、马氏懒渣、鬼谷子传说)、市级项目20项、县级项目118项,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省级4人、市级23人、县级120人。淇县非保中心于2010年荣获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先进单位,于2016年在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类抢救工程中,被河南省文化厅评为“先进集体”。

从2017年10月开始,文艺朝歌公众号将陆续推出淇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向大家一一展示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风采,让大家熟悉了解淇县厚重历史文化的另一种状态、姿态、形态。此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得到了淇县文广局主要领导的大力支持,文化馆非遗中心提供了大量文字、图片等资料,在这里一并表示感谢。

本期推出的是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葫芦烙画艺术》,以飨读者。

历史渊源

葫芦烙画艺术又称烫画,火笔画,不仅是一种汉族传统工艺美术品,而且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较知名的产地有山西,安徽。烙画葫芦艺术家用烙铁在物体上熨出烙痕作画,与葫芦融为一体能永久保存、收藏,艺术价值极高。烙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相传起源于汉代,后失传,清朝遂又兴起。烙画创作在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时,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烙画不仅有中国画的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还可以熨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具有较强的立体感,酷似棕色素描和石版画,因此烙画既能保持汉族传统绘画的民族风格,又可达到西洋画严谨的写实效果。也可订做属于自己的特有画面或肖像,使其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因而给人以古朴典雅、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

2016年古灵山文化节

 

 

葫芦烙画艺术简介

 

葫芦制作工艺品从明朝起即有文字记载。葫芦造型优美,无须人工雕琢就给人以喜气祥和的美感。清朝时兰州的“刻制葫芦”和“范制葫芦”曾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成为朝廷贡品。当时采取的“火烩工艺”将葫芦的木质材料与中国传统的烫画技法相结合,以烙铁代笔,运用国画的白描、工笔、写意等手法,在葫芦光滑坚硬的木质表皮上,创作出人物、山水、花鸟、走兽等作品。随着艺人对艺术的理解和对烙铁的娴熟运用,画面呈现出焦、黑、褐、黄、白等多种层次和国画渲染的效果,表现力非常丰富。葫芦本色就有古画的基调,在上面临募出名家的国画作品,线条流畅准确、形态栩栩如生、意幸免幽深高远。给人以耳目一新、不媚不俗的感觉。烙画艺术使葫芦由农家瓜果登上了艺术殿堂,成为一种集拙朴自然和高雅精美为一体的汉族民间艺术品,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淇河晨报》专题报道

 

 

相关制品及其作品

 

 

 

葫芦烙画的制作过程主要分为:葫芦生产,葫芦加工,最后成为葫芦工艺品。民间工艺品烙画葫芦分大(高35-40cm)、中(高15-25cm)、小(高5-12cm)。由于图案是被火勺灼(烫)上去的,所以仅有黑色。上面的画主要分为:风景,人物,动物,古代神话,古代灵兽(如:龙,凤,麒麟,三脚乌鸦等)等。 

 

 

细微刻画

 

 

 

赵志江与名家合影

传承谱系

 

 

传承方式:家族传承。

 

第一代:赵青山(1918-1985)

第二代:赵光荣(1946-2002)

第三代:赵志江(1972-)

第四代:赵纬(2000-)

赵爽(2000- )

(本文照片均由张大保拍摄)




 

 
     
淇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五:葫芦烙画艺术

淇县之窗《今日朝歌》   主持人:贾振君     电话  0392-7222204   电子邮箱: zgfhz@163.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管理: 淇县之窗老农
豫ICP备05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