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古都朝歌有渊源的成语典故


  朝歌典故

一窍不通

 
 

比干

http://player.ku6.com/refer/nBBP-uiwut6n97bm/v.swf

成语典故:一窍不通 (yī qiào bù tōng)


【成语出处】《吕氏春秋·过理》:“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孔子闻之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高诱注:“纣性不仁,心不通,安于为恶,杀比干,故孔子言其一窍通则比干不见杀也。”


【成语释义】窍:孔,洞,指心窍。意思是心窍没有一窍是贯通的,比喻一点儿也不懂。


【朝歌渊源】商朝末代君王帝辛的叔父比干,因为忠言直谏,被帝辛剖心于朝歌摘星楼。春秋时,孔子感叹地说:“纣王心窍不通,如果通一窍,比干就不会死了”。这就是成语“一窍不通”的来源。
    比干,是商朝末代君王帝辛的叔父,先辅佐帝乙治国,后为帝辛朝少师,又称亚相,对帝乙、帝辛都忠心不二。


【成语故事】相传,帝辛晚年荒淫无道,宠爱妃子妲己,一天到晚只知道和妲己饮酒作乐,既不理会朝政,也不管老百姓们的痛苦;同时,他还听信妲己的话,杀害了不少忠臣和无辜的老百姓,结果民怨沸腾,诸侯叛离。比干对此心焦如焚,他见箕子因劝谏而被贬为奴,深为悲愤,表示“君有过而不以死谏,则百姓何辜”(国君犯错误,臣子不拼了命去劝阻,百姓们又有什么罪呢),于是到摘星楼当面规劝帝辛,帝辛不听。比干不惜“以死争”,犯颜苦谏三天,对帝辛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帝辛根本听不进去,反而大怒,吼道:“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之乎?(我听说圣人天资聪慧,心脏上有七个洞,我倒要看看,果然是这样吗?)”随即不念宗亲恩义,在摘星楼上挖出了比干的心脏。
    比干为国捐躯,年约六十三岁。商朝灭亡后,人民怀念他的忠勇义举,于是改朝歌摘星楼为摘心台,在上边建起一座“忠烈坊”,悬联“刚之忠之仁之勇之,惨也酷也悲也伤也”,以表示对这位忠义之士的永久怀念和敬仰。忠烈坊到清代时还保存完好,抗战时期毁于战火,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重建。
比干死后,葬在朝歌城南汲县(今卫辉市)境内,世称“比干墓”。周武王灭商后,“命闳夭封比干之墓”,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太宗李世民再封赠比干为太师,谥忠烈。今比干墓仍存,而且在淇县、卫辉一带有“平寇柏”、“无心菜”的故事流传。
    到了春秋时,孔子曾经对帝辛杀比干一事感叹说,纣王心窍不通,如果通一窍,比干就不会死了。孔子的这句话后来就发展为成语“一窍不通”。
     这则故事,在《吕氏春秋》中也有记载,并且加了注,它的全句是这样的:“纣心不通,安以为恶,若其一窍通,则比干不杀矣!”
“一窍不通”就是从上面的话引申而来的,用来讥笑他人的愚蠢和糊涂,此外也可以比喻人对某种技艺学术的一无所知。


【成语示例】
虽然他是一窍不通的浑虫,可是双桥镇上并无“镇长”之流的官儿,他也还明白。 ——茅盾《子夜》六


【近义词】一无所知、目不识丁


【反义词】无所不知、全知全能


【歇后语】十窍通九窍;大杆杖吹火;扁担吹火;眼瞎耳聋鼻塞嘴哑


【谜 语】十孔九漏;半边鼻塞
 

【附录】:《吕氏春秋·过理》节选:

    四曰:亡国之主一贯。天时虽异,其事虽殊,所以亡同者,乐不适也。乐不适则不可以存。糟丘酒池,肉圃为格,雕柱而桔诸侯,不适也。刑鬼侯之女而取其瑰,截涉者胫而视其髓,杀梅伯而遗文王其醢,不适也。文王貌受以告诸侯。作为璇室,筑为顷宫,剖孕妇而观其化,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孔子闻之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夏、商之所以亡也。
 

(淇园工作室王之珩整理)

 
 

返回目录

上页<-- 本页 -->下页

 
       

《淇县之窗---淇县热线》和淇园工作室编辑整理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站长:老农(信箱qxzhd@126.com)  QQ:1036847795   网站电话:0392-7226249 

豫ICP备05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