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古都朝歌有渊源的成语典故


  朝歌典故

愚不可及

 
 

愚不可及

http://client.joy.cn/flvplayer/627994_1_0_1.swf

《论语·公冶长》

【成语典故】:愚不可及 (yú bù kě jí)


【成语释义】愚:傻,笨;及:赶得上。原指人为了逃避眼前不利局面而假装糊涂(愚蠢)逃避责任。后指愚蠢得别人比不上。形容愚蠢无比。


【成语出处】《论语·公冶长》: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朝歌渊源】宁武子,春秋时期朝歌人,生于卫懿公时,随卫文公迁都楚邱,后为卫国大夫。


【成语故事】
    宁武子,姓宁名俞,武是他的谥号。他是卫国正卿宁速之子,卫文公、卫成公时任大夫。卫懿公酷爱养鹤,荒废国政,当时的大夫石祁子(石碏之后)、正卿宁速(谥号庄,又称宁庄子)忠直贤良,两人多次向懿公进谏,懿公置若罔闻。公元前660年冬,北方翟(狄)人攻卫,在荥泽(今浚县西北)杀死率兵迎战的卫懿公。噩耗传到朝歌之后,石祁子与宁速保护卫公子申,率领卫国遗民730人连夜向东南逃去,后来在齐侯的帮助下,在漕邑(今滑县东南)重建都城,公子申就是卫戴公。戴公很快死去,他的弟弟公子燬被立为卫文公,卫国也迁都到了楚邱。宁速为保全卫国宗祀立下大功,而宁武子随父亲离开朝歌,后来做了卫国大夫。
    卫文公时政治相对清明,宁俞作为国家重臣,勤于国事,据《左传》记载,曾多次代表卫国与诸侯结盟。由于当时大环境很好,很多贤良之士愿意为国效力,所以孔子说宁俞“其知可及也”。但是到了卫成公时,一方面由于成公个人昏庸无能,造成国政荒疏,一方面由于当年文公没有礼待晋国逃亡的公子重耳(此时已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招致晋国武力威胁,结果成公被迫出逃在外两年。在此期间,很多大臣看到卫国衰微之势,纷纷抽身而去,另谋高就了。内忧外患之际,只有宁俞站了出来,凭借他的忠诚、勇敢和智慧斡旋于晋国和卫国之间,维护了卫国的尊严。有一次,晋文公要毒死卫成公,宁俞闻讯后买通下药的人减小剂量,才保住成公性命。可以说,若不是宁俞,卫国的大厦怕是早已倾塌了。
    在太平时代,宁俞的才智发挥也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到了乱世,人人只求自保,不愿出头,以免祸患。而宁俞在国家最困难的时候仍然尽心竭力,不避艰险,在其他大多数人看来是愚蠢的行为。孔子说宁俞“邦无道则愚……其愚不可及也”,其实是对宁俞忠义之举的高度赞誉。


【成语示例】
我们醉后常谈些愚不可及的疯话,连母亲偶然听到了也发笑。
——鲁迅《朝花夕拾·范爱农》
我看见这种认真的忙迫的情形时,心里总想开口向它们发一句愚不可及的提问——“往哪里去?!”
——鲁迅《华盖集续编·一点比喻》


【近义词】愚昧无知


【反义词】聪明绝顶、大智若愚、足智多谋


【成语延伸】明哲保身、难得糊涂


【原文附录】《论语·公冶长》节选: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朱熹《论语集注》:
宁武子,卫大夫,名俞。按春秋传,武子仕卫,当文公、成公之时。文公有道,而武子无事可见,此其知之可及也。成公无道,至于失国,而武子周旋其间,尽心竭力,不避艰险。凡其所处,皆智巧之士所深避而不肯为者,而能卒保其身以济其君,此其愚之不可及也。
 

(淇园工作室王之珩整理)

 
 

返回目录

上页<-- 本页 -->下页

 
       

《淇县之窗---淇县热线》和淇园工作室编辑整理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站长:老农(信箱qxzhd@126.com)  QQ:1036847795   网站电话:0392-7226249 

豫ICP备05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