毖彼泉水,亦流于淇,....我思肥泉,兹之永叹

今日之肥泉

关永江

        古之肥泉,今之泉头,因是折胫河(勺金河)的源头,故名。泉头村地处淇县铁西主干道工业路的南侧,距区政府里许,距淇县人民政府2.5公里。辖东泉头、西泉头两个自然村,150户,830口人,耕地250亩,全部为自流灌溉的水浇地。交通十分发达,东临京广铁路、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古迹有殷纣王饮马池、肥泉(太和泉)、观澜亭、龙王庙等。 

        泉头村历史悠久,商、周时期名曰肥泉,春秋时期我国第一位爱国女诗人许穆夫人《泉水》诗中的“我思肥泉,兹之永叹”即此。南北朝时期为太和泉源之名。明朝时期为泉儿头,属北关社。清朝时期为泉头,属北关里,村名一直延续至今。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泉头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依靠党的政策,努力奋斗,不断更新理念,一步步走上富裕的道路。如今的泉头村,旧貌换新颜,按照建设新农村的规划,旧房翻新,街道整洁,成排的新房美观大方,不少家住上了漂亮的楼房,户户有存款,高级家用电器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村两委干部一班人,团结、拼搏、进取,为群众致富呕心沥血,现已开办楼板和棉纺厂,建服务大楼一座等,颇有收入。村民犁耙地、收割等项的费用,全部由村委会承担,并且本村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发养老金三十元。

        二十世纪七十——九十年代中期,利用淇县造纸厂在村东的便利条件,不少人到厂做工,又因造纸厂大量造纸用麦秸,泉头村发展60多辆小拖拉机,日夜不停地为造纸厂运送麦秸,村民收入大增,不少家都致富了。现在仍有六、七户为宏光公司、高村纸厂、浚县纸厂等地运送麦秸。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村民的理念不断更新,思想大为放开,改变了过去早出而耕、日落而归的死啃土地的模式,外出打工者60余人,天南海北都有他们的足迹。开店者不乏其人,商店已有4家,饭店已有了3家。养猪百头以上的专业户有4家。买客车者2家。买大汽车搞运输者5家。买50农用收割机者一家。初具规模的大型诊所1家等等。村中无闲人都在为走上小康忙碌着。

        泉头村党支部、村委会正昂首阔步朝气蓬勃地带领着村民在奔小康的路上迅速前进,为实现小康村而努力奋斗。为了泉头村的发展,他们认真分析了铁西工业区的状况,考虑到泉头村在铁西区得天独厚的条件,深厚的文化底蕴,大胆规划建立集休闲、娱乐、会议、餐饮为一体的“肥泉景区”。诚招有识之士来此考察投资。景区的建成,将会加快泉头村奔小康的步伐。

返回主页


版权所有:《肥泉古今》  《肥泉古今》编辑部与淇县之窗主办   栏目主持人:雨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