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历史故事 传统故事 人物故事 风物传说 幽默笑话 故事新辑

 

夏老德的传说

 

    清朝末年,淇县石佛寺出了个有名的人物,人称“夏老德”。方圆几百里赫赫有名,可是真要说清这人叫啥名儿,谁也说不清。
    夏老德祖居淇县夏庄,传到夏老德这辈儿才迁往高村乡石佛寺村。如今石佛寺姓夏的,都是夏老德的后代。他有不少故事在淇县群众中广为流传。

        学艺
    夏老德年轻的时候家里很穷,全靠种菜、卖菜维持生活。种菜少不了浇园,过去没有水泵,全靠拧小辘轳儿。夏老德有一身好力气,一口气绞它几百倒罐①面不改色,气不发喘。他家井台边栽了棵小榆树,他把膏小辘轳儿用的油瓶,挂到榆树柯杈上;见天浇园,见天膏辘轳儿。夏老德往井台上一站,一伸手把小榆树扒过来,膏罢再把油瓶挂上去。开始栽的时候小榆树只有大拇指头那么粗,他一伸手就把小榆树扒过来啦,不费一点力气;小榆树一天一天长大啦,他的力气也不知不觉天天长。几年以后,小榆树儿长成了大榆树,有大梁那么粗啦,他还是一伸手,不费一点儿力气,就把大榆树扒弯了。
    有一天,夏老德正在园里浇水,打算把小辘轳儿膏膏,他一伸手把大榆树给扒弯了,把油瓶取下来。谁知道正好叫一个过路的老和尚瞧见了,他看这年轻人身手不凡,愿意收他为徒。开始夏老德并不愿去,后来经老和尚再三劝说,就跟人家进了山。
    夏老德进山以后,老师啥也不教他,见天叫他坐在庙门口石头板儿上拍石头,俩手一递一下拍。眼睁睁儿哩瞧着几十个小和尚在庙门外习练施枪弄棒,就是不叫他沾边儿。刚开始还可以,他意为这也许是学艺的规矩,后来他才知道,别人都没吃过这个“隔另菜儿”②。一连拍了几个月,他真有点受不了啦。他心里有气没头儿出,就跟青石板生气。这一天,夏老德一急,一巴掌下去把一块大石板拍了几半儿。这时候早有人跑到后院告诉了师父。老和尚高兴地哈哈大笑:“就是要哩这个!”老师见夏老德的功夫已经练到了火候,这才教他棍棒刀枪、轻功、软功……夏老德才智过人,学练各种功法,老师点到就会;别人几年练不成的功夫,夏老德不到一年,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临下山之前,老师只交待了两句话:第一不要做官。第二不要欺压百姓。夏老德牢记师训,终生不忘。下山以后,朝里多次有人请他做官,他都不干。

        讨债
    夏老德学了满身武艺,甘当平头儿老百姓。他刚回到石佛寺,一时找不到合适活儿干。据说,当时淇县一带盛产棉纸。这是用棉花、烂套制作的一种极薄的纸,专供刚刚入学的小孩写字用的。这种纸在山东济南府一带很吃香,所以当时不少淇县人跑到山东卖棉纸。夏老德借了俩钱儿,也弄了一车儿,打算跟人家到山东跑一趟。
    这一天,夏老德起了个五更,推了一车儿棉纸,跟十来个淇县老乡,下山东啦。一直走了好几天,这天傍黑儿,来到济南府西关外,离城里还有四、五里地,天就黑了,几个人都累得够呛,就住进一家店里。店主非常热情,一听那话儿就叫你心里热乎乎哩。他说:“卖棉纸的老客儿进了咱店,就跟到自己家一样!啥事都甭管啦,吃的信的俺全包啦,有啥事儿,您说句话!棉纸也不用管啦,替您收啦,到时候儿一算帐,情回家啦!”果然不错,吃哩住哩招待得真好,大家都说从来还没有住过这么得劲的地方,下回来,咱还住这儿!
    第二天吃罢早饭,几个人都准备走。店家哈哈一笑,说:“慌啥咧,多少年不来济南府,转转看看开开眼界么,还怕俺这小店管不起饭?”几个人一听,觉得也是,多少年没来过济南府,转游转游再回也不迟。几个人一商量,就进城啦。济南府可真大呀,朝好几个淇县城。大街上推车哩,担担儿哩,耍猴哩,卖饭哩,应有尽有。夏老德瞧得眼花缭乱,几个人也走散啦。这时候正好又碰上淇县俩老乡,原来他们并不认面儿,那咋认出是老乡哩?淇县老乡都打扮得土里土气,到了山东济南府,一眼都能认出来。俗话说,‘人不亲行亲’,卖棉纸的老乡到外省见了面,真比在家亲哥儿弟兄还亲。俩老乡拉住夏老德,问他们住哪儿啦?他说住西关外啥啥店里啦。俩老乡一愣,说:“哎呀,您咋住那儿啦呀,那是个黑店呀!您把纸给他,甭打算要回个钱。吃的喝的招待的倒是不赖,到时候算盘一响,除除他的,没你的啦。淇县不少老乡都叫他坑苦啦!”
    夏老德说:“他就不给人家说一点理啦!”
    “这时候儿哪有个理呀!他就仗凭他那五个儿子上哩,几个孩子都是好手,方圆多少哩没人敢惹,听说府官儿也让他三分。”
    “那他这个头就没人剃啦?”
    “要剃吧倒也有人,除非咱那夏老德!”俩老乡并不认识夏老德,只听说夏老德武艺高强,没想到站在面前的正是此人。夏老德不爱出头露面,所以也不愿说破。
    夏老德听罢非常恼怒,决心要为淇县人出出这口气,要要这个帐儿!夏老德回到店里,不露声色地说:“店家,算帐,俺要走啦!”
    店家一瞧夏老德是个土里土气的乡下人,根本没把他放到眼里,白眼睛珠一翻说:“吃,你也吃啦;喝,你也喝啦。该走情走啦,要钱,甭想!”
    夏老德说:“吃,我该吃!喝,我该喝!钱你该给就得给,少给一个咱不算拉倒!”
    店家那肯吃这一壶,把手一摆:“来人,今儿咱瞧瞧这小子有多横,叫他见识见识马王爷有几只眼!”
    话没落地,从屋里跳出五条彪形大汉,个个身高马大膀宽腰圆,一人掂一根白腊杆,站在院哩“嗷嗷”乱叫。
    夏老德不慌不忙迎到门外,话中带着刺儿说:“青天白日不可欺人太甚!小子小子在你山东可以横得霸道,今儿个河南的爷们儿来啦,你得问问他吃不吃这一套!”
    几个小子不管三七二十一,一拥而上,来一个“饿虎扑食”;夏老德一闪身,来了个“顺手牵羊”,几个小子还没弄清是咋回事哩,只听“唰啦”一声,五根白蜡杆儿一齐到了夏老德手里。他们这些家伙那是夏老德的对手,一个个全都倒在地上。夏老德扔下白蜡杆儿,两手抓起两个小子,像抓了两只小鸡一样,准备扔过墙去店主一瞧,那敢怠慢,赶紧跪下磕头:“好汉爷饶命,好汉爷饶命!”
    夏老德是个软心人,见人家已经磕头认输,也就算啦,顺手把两上小子甩出两丈多远,两个小子在地上爬了半天没有起来。
    店家赶紧把夏老德请到上房,连连赔礼道歉,叫几个孩子过来磕头拜师。夏老德说:“头只管磕,拜师不干!俺夏老德决不收一个无义之徒!”店家忙说:“久闻英雄大名,今日冒犯大人,请您多多海涵!”一面叫伙计们摆酒设宴款待夏老德;一面叫人送来十两纹银,夏老德说啥也不收,他说:“夏老德个人事小!我的帐该咋算咋算,吃饭打饭钱,住店打店钱;剩下多少给我多少,多一个儿我也不要!可是,过去你坑害了多少淇县人?欠了他们多少债?你要给我算清,全部退还他们!从现在起,只许给规规矩矩做生意,再不许你仗势欺人!”
    店家连连点头说:“大人尽管放心,小人坚决照办!如有半点儿差错,大人过来踏平小店,决无怨言!”
    据说,从此以后这家黑店掌柜确实变好啦,夏老德在山东、河南一带,为淇县人争了气,打出了淇县人的威风。

        赶会
    去山东卖棉纸的事儿,很快在淇县两岸传开啦。方圆多少里,一提起淇县夏老德,没有不伸大拇指头哩!夏老德从来不好惹事生非,可是,乡亲们真要有个过不去的事,只要找着他,说一不二。
    有一回,有人对夏老德说,卫贤集北门外有个大庙,庙里有个和尚,人称“铁头僧”,都说是少林寺出来哩。这人最坏。凡是有二分颜色的年轻闺女、漂亮媳妇儿,谁也不敢搭庙门上过;真叫铁头僧碰着,那算倒霉了,甭打算活着回来,强奸罢都扔到淇河里啦。谁提起铁头僧都是咬牙切齿,可是,方圆附近的还没人敢捅这个蚂蜂窝。
    这年春天,卫贤北门外大庙上有个会。夏老德去赶会啦,想见识见识这铁头僧究竟有多大能耐。一进会头儿,就瞧见庙门外围了一大堆人,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夏老德到跟儿一瞧,见圈儿中间有个秃头光膀胖和尚,正在耍流星锤;耍得还真不赖,扔得呜呜叫,瞧热闹的人不断叫好儿。有人对夏老德说,这个就是铁头僧。铁头僧叫小和尚从庙里端来两盆凉水,他对大家说:“等我把这家伙甩开,谁能把这两盆水给我泼身上一滴儿,算您真有能耐!”旁边瞧热闹哩中间有俩好事人说:“叫俺试试!”这时候铁头僧掂着流星锤扔开啦,只听流星锤在空中“嗡嗡”叫,铁头僧说了声“泼!”俩人端起水盆,照住铁头僧就泼过去,谁知道当真没有给他泼身上一滴儿。铁头僧得意地哈哈大笑。人场儿里一片欢呼:“好哇!”铁头僧正在兴头儿上,只觉得手里突然一轻,流星锤没影儿啦,手里就剩下一条空绳。铁头僧从来还没有吃过这种败兴,脸“唰”一声可掉下啦,口中骂道:“哪里来的亡命之徒,想跟老子较量较量,有胆进来!”
    夏老德不慌不忙跳入圈儿内,把流星锤甩到铁头僧面前,说:“想跟师父领教领教!”
瞧热闹的越聚越多,人山人海,把会都夺啦。
    铁头僧把夏老德上下打量一番,见他才不出众貌不惊人,一身土里土气的农民打扮,根本不把他看到眼里。铁头僧说:“你说咱咋较量吧?”
    “尽你哩招儿使!”
    “好,你真有本事叫我用头撞你三下,你有啥绝招儿情使啦!”
    “请!”
    铁头僧向后倒退一二十步,把气全都运到头上,照住夏老德就冲过来。他心里说,只要叫我沾着你,就够你喝一壶啦。夏老德只轻轻一提身儿,一下贴到对过儿一堵高墙上,跟粘在墙上一样。铁头僧一头撞过来,扑了个空,到处找不见夏老德,那咋办哩?哎——今儿个我叫大家开开眼界,让他们都知道知道我的厉害。他照住庙门外一块大石碑撞去,只听“当啷”一声,石碑从中间断为亭亭两截儿。场上立刻响起一片欢呼。这边叫好儿的声音还没落地,只见夏老德身轻如燕,“嗖”一声落到铁头僧面前。夏老德伸出右手一个二拇指头,在铁头僧头上“梆梆”只敲了两下,敲得铁头僧顺头流血。这时候场上立刻发出一片更高的欢呼。铁头僧“呼腾”一声跪到夏老德面前,说:“您是老师,我算服啦!”
    夏老德说:“不敢称老师,我是河西夏老德。”
    据说,打这儿以扣,卫贤北门外大庙上,再也没人见过铁头僧。有人说铁头僧得破伤风死啦,有人说铁头僧窜啦。

    讲述者:赵树彬,男,42岁,汉族,高中毕业,淇县南关村人。
    搜集者:张长宏。

    ①倒罐:过去的一种提水工具,大口尖底,下到水面能够自动翻倒。
    ②隔另菜儿:专门为他开的“小灶”。

 

     

《淇县之窗---淇县热线》   设计制作:老农  刘辉    联系电话:0392-7226249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栏目主持人: 周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