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县热线

纣都朝歌 卫都朝歌 淇史研究 史料汇编 历史文物 百家争鸣

horizontal rule

揭开朝歌“扯淡碑”之谜

岳武佐

   

    河南省淇县(朝歌)有著名文物古迹扯淡碑。几百年来,这块碑一直是个谜。越是谜,它就越神秘。越神秘,人们就愈加关爱它,它也就愈有名。近年来,通过对碑文的破解,我们终于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

    淇县原有北圈门。北圈门外稍偏西北原有一座奇特的庙宇,曰祖师庙。说它奇特是因为该庙为私人所建,也为私人所用。院中满栽奇花异草,环境优美,清静宜人。庙北又建会真楼。楼为两层,八个角,群众称之为八角楼。楼门上方横刻“会真楼”三个大字。进门迎面横刻“遽觉”二字。楼上八面开窗,登之可极目四望。庙的规模也不宏大,五间大殿,座北朝南。内供真武大帝。大殿西侧又筑静室三间。除主人泰极仙翁外,另有道士若干。泰极仙翁死后葬于庙院中,立扯淡碑一通。

    我们现在看到的扯淡碑残高1.78米,宽0.86米,厚0.18米。石质,圆首。作者用阴线将碑的正面分成碑和碑首两部分。碑首横刻“再不来了”4个草字。碑的正中竖刻“泰极仙翁脱骨处”7个大字,“处”字已残掉。“泰”字右刻“扯”,左刻“淡”。扯字下竖刻“翁燕人水木氏明末甲访道云梦修真事迹已详载甲申记矣予等不敢再赘翁”2行32个字。淡字下面竖刻“生不言寿莫考其纪或曰一十有二纪卒曰然四空门人清琴棋书画抱病老人立”2行32个字。正面共刻77个字。碑阴圆首处竖刻“碑阴”2字。正中竖刻“为善最乐”4个大字。两侧各有联语一幅,右刻“不负三光不负人不欺鬼神不欺贫”。左刻“有人问我修行法只在虚灵自然间”。碑阴共刻34字。全碑共刻111字。因碑上有扯淡2字,所以群众都称其为扯淡碑。该碑的奇特在于墓碑无墓主人姓名,立碑无立碑时间,碑文藏头露尾,朴朔迷离。

    解放前,庙早已荡然无存。会真楼尚在。解放后会真楼也不复存在。惟独扯淡碑寂寞地呆立在荒草斜阳之间,任游人观赏。再后来,扯淡碑也惨遭破坏。庆幸的是通过修复,除断掉的处字外,基本保持原貌。现移至摘心台公园内,并给予了特殊保护。

    扯淡碑名闻遐迩。伴随着它,在淇县流传着一个妇儒皆知的美丽传说。据传,墓主人叫沐怀古。他原来在朝中做大官,后来犯了死罪,临刑时其仆人代其伏法。从此,沐怀古以为已经有人替自己死了,自己就可以永远不死。沐怀古逃出北京,一直往南走,因过不去黄河,他来到云梦山修行。到沐怀古临死时,他才知道谁也难逃脱死这一关。他慨然叹道,要知现在,何必当初,扯淡。于是,他为自己立了这块扯淡碑。但在碑上我们找不到沐怀古的名字,墓主人究竟是谁,遂成千古之谜。

    立墓碑不写墓主人姓名的。扯淡碑既不写墓主人的真实姓名,事迹也写得如烟似雾,要找到墓主人的真实姓名,我们必须从扯淡碑的各个方面,特别是文字上仔细探录。

    “泰极仙翁脱骨处”是打开墓碑奥秘的关键。现在我们对其进行由易到难的剖析。“处”当地方讲,“脱骨”是脱胎换骨的简称。道教认为,修道者得道后,便脱凡胎而成圣胎,换凡骨而成仙骨。脱骨处即得道成仙的地方。仙翁,翁是对老年男性的统称。仙翁就是成仙的老年男性。泰极是墓主人的代号。泰字可以作通达解,也可以作平安解。泰极就是通达到顶点,平安到顶点。在中国封建社会,平安通达到顶点的人,应该是至高无上的皇帝。如果以极字为主解,极是皇帝之位,泰极就是平安的皇帝之位。

     如果从《易》学的角度解,泰即泰卦,泰极而否,否也是卦名。

    从卦象上看,无论是泰卦还是否卦,都是由乾卦和坤卦构成的。墓主人常有乾坤。乾是日,坤是月,合起来是明,泰极可以说是明朝皇帝。

    如果从消息卦角度看,泰卦的卦辞是:“小往大来。吉、亨。”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大”指国君,“后”也指国君。后,君也。不可作女主解。(《释诂》)后,不兼公卿大夫,故不云君子,兼通诸侯,故不直言先王,欲见天子诸侯俱是南面之君,故特言后也。(孔冲达语)泰卦表现在自然界是天地相交,阴阳二气相通,万物生长。引伸到人类社会,反映的时代是通畅。君臣志同道合,君子小人各得其位。在这种形势下,国君要顺应形势,制定各项正确的方针政策,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规律,治理好民众。墓主人以泰卦自喻,说明他可以代表泰卦。在泰卦所象征的人类社会中,“后”与“民”构成一对矛盾。这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在这对主要矛盾中,后占据着支配地位。根据事物的性质是由该事物主要矛盾的矛盾主要方面决定的原理,墓主人应是一位国君。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墓主人以泰卦作自己的代号,他应该是泰卦所象征的人类社会中的一种人。在这样的社会中,共有两种人,一个是“后”,一个是“民”。因墓主人自称仙翁,非普通百姓,所以墓主人应是后之属。

    泰极而否,否卦的卦辞是:“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否卦表现在自然界是天地不交,万物不生。表现在人类社会是君臣不和,国家混乱。人道不通,正气不伸。在这种社会中,君子只有隐蔽自己,才能躲避灾难。千万不要去追求荣华富贵。墓主人自称泰极,说明他经历了由“大来”到“大往”的过程。已在避难之中。从易卦角度看,泰极是位下台避难的皇帝。

    再者,扯淡碑阴有一幅联语:“不负三光不负人,不欺鬼神不欺贫”。“三光”,指日月星,代表天,“人”是人民群众。“负”是辜负。“欺”是欺骗。鬼神是偏正结构的词,主要是神,即天神,即指天。“贫”指贫苦百姓。这幅联语的主语是我,省略了。意思是:我没有辜负上天对我信任,也没有辜负人民群众对我的期望;我没有欺骗上天,也没有期骗广大的穷期百姓。很明显,墓主人介于天和人之间,是秉承天意代表天治理人民的,是位天子。

    统观以上各种信息。无论从解词角度讲,还是从易卦角度讲,还是墓主人从事的事业讲,墓主人都是位皇帝,且在避难中。所以,泰极仙翁脱骨处的意思是,一个下台皇帝,在避难中修道成仙脱胎换骨于此。

    那么,这位下台避难皇帝是谁呢?

    碑文说:“翁,燕人,水木氏。明末甲申访道云梦修真,事迹已详载甲申记矣,予等不敢再赘”。燕,河北省别称。水木氏。《说文解字》曰:“水,准也。”即水准、标准、《说文解字》又曰:“朱,赤心木。松柏属。从木,一在其中,”段注曰:“朱本木名,赤心不可象,故以一识之”。崇祯不敢直言朱姓,因“朱本木名”“赤心木”,故舍其末以其本木代之。所以,水木氏即标准的朱氏。“甲申纪”看起来是书名,实际不见有其书,可作甲申年的历史解。“赘”多余的意思。就是说,泰极仙翁是燕地人,标准的朱氏,明末甲申年访道云梦山修炼,终于得道成仙,泰极仙翁的事迹,已经详细记载在甲申年的历史中,我辈在这里不敢再重复叙述了,也没有必要再叙述。

    明末甲申年从燕地来到云梦山修行,事迹已详细记载在甲申年历史中的逃难的明朝标准朱氏皇帝是谁呢?无疑是崇祯。因为崇祯,所以事迹已详载。因为是崇祯,所以“不敢再赘”。

    崇祯吊死煤山,似乎是一个人人都知道,没有争议的事实,这里又有一个崇祯的墓碑,这如何解释呢?孰是孰非。

    我们查阅明史,将部分资料抄录于后。

    《庄烈帝纪》:“……丙午日晡,外城陷。是夕,皇后周氏崩。丁未味爽,内城陷。帝崩于万岁山。王承恩从死。御书衣襟曰:‘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诸臣误朕。朕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自在学士范景文而下,死者数十人。丙辰,贼迁帝后梓宫于昌平。昌平人启田贵妃墓以葬。明亡。”

    《范景文传》:“景文死时犹谓帝南幸也。”

    《公主传》:“……城陷,帝入寿宁宫。主牵衣哭,帝曰‘汝何故生我家!’以剑挥斫之,断右臂。又斫昭仁公主于昭仁殿。越五日,长平公主复苏。”

    《流贼传·李自成》:“(崇祯)令送太子及永王定王于戚臣周奎、田弘遇第。剑击长公主,趣皇后自尽。……(李自成)登皇极殿,据御座。下令大索帝后。宫中长平公主绝而复生。异至,令贼刘崇敏疗治。己,乃知帝后崩。自成命以宫扉载出,盛柳棺,置东华门外。”

    看了以上的资料,我们发现这里有漏洞:

    1·如果崇祯真的想死,他送走太子,逼死妻子,杀死女儿,就应该自杀与妻女死在一起,这是常情。为什么崇祯不这样作,而是过了一段时间,由别人陪同,死在一个僻静处,而且还来个衣襟招?

    2·崇祯认为自己落到这个地步,“上干天咎”,不是自己的过错,而是“诸臣误朕”的结果。前几个小时他还怒叱劝降者,“下诏亲征”,几个小时后,在没有成为俘虏的情况下,34岁刚愎自用的崇祯就服输了,心甘情愿死去吗?

    3·国家危机早已显露,为崇祯考虑后路的大臣大有人在,难道在危急关头就没有人为崇祯想应急办法,就让崇祯坐以待毙吗?

    4·崇祯吊死煤山,几天之后才被找到。吊死的人,面部就容易变形。再加上几天的风吹日晒,又是以发覆面,谁还能看清这具尸体的真面目呢?李自成又没找人对尸体进行辨认,验明正身。有什么理由说这就是真崇祯的尸体,而不是假崇祯的尸体呢?在混乱之中,崇祯找个替身,来个金蝉脱壳,是情理之中的事。

    我们完全有理由这样假设:崇祯处理好“家务”之后,就让王承恩带着那个替身,穿上崇祯写有诏书的衣服,到煤山吊死。崇祯自己经过化装,在几个亲信陪同下,悄悄离开皇宫,在混乱之中溜出京城。崇祯本来准备到南京重整旗鼓,东山再起。但由于种种原因,崇祯不得不到云梦山作短暂停留,以修道为名,等待时机。但时机始终没有等来,清政权一天天巩固了。于是崇祯不得不隐名埋姓,在云梦山“安”渡晚年。

    基于以上分析论证,我们认为:泰极仙翁可能就是崇祯,扯淡碑可能就是崇祯皇帝的自制墓碑。吊死在煤山的是一个崇祯的提神,真的崇祯逃离了北京,访道云梦山修真,直至仙去。

如果我们把扯淡碑碑文全部解读,那么我们就会进一步看清,扯淡碑确为崇祯墓碑。为让大家对扯淡碑形体有一个初步了解,我们碑文作一个示意图如下: 

          了来不再                             为善最乐

不负三光不负人不欺鬼神不欺贫

碑阴    为善最乐

 

     只人问我修行法只在虚灵自然间

            

    (一)、对碑文的解读

    “泰极仙翁脱骨处”,前文中已有解读,意思是:“一个下台皇帝,在避难中修道成仙,脱胎换骨于此。”这里不再重复。

    “翁,燕人,水木氏。明末甲申访道云梦修真,事迹已详载甲申记矣,予等不敢再赘。”在前文中也已有解释不再重复。可译为:泰极仙翁是燕地人,标准的朱氏,明末甲申年到云梦山访道修炼,事迹已详细记载在甲申年的历史中了。我们不敢再多说了。

    “翁生不言寿,莫考其纪,成曰:‘一十有二纪’。卒曰:‘然’”。“寿”:寿年,年龄。“莫”:没有谁。“卒”:终于。“然”:对,是的。可译为泰极仙翁从来不讲自己的年龄。也没有谁再考证他的岁数。有人说:(泰极仙翁)已经活了144岁了。(泰极仙翁)终于说:“对,是这样。”因为崇祯是皇帝,人称万岁。当然他自己以及其他人都不会说崇祯多大多大了。即“生不言寿”。明朝灭亡之后,都说崇祯吊死煤山,所以也没有谁再考证崇祯的年龄。即“莫考其纪”。

    “四空门人清,琴棋书画。”“四空”:四面皆空。省云了主词,可译作四面皆空的空门,“门人”:守门人。“清”:高洁。“琴棋书画”,都用动词。可译为,为明朝守着空门的泰极仙翁是高尚而纯洁的。常与琴棋书画为伴,不与清人为伍。

    “抱病老人立”。抱,持守,“病”,恨也,辱也。可译为:始终为明朝的灭亡心怀愤恨、羞辱之情的老人(仙翁)立。交代立碑人。

    这一段碑文的总题目是《扯淡》,胡说乱道,信不信由你。正是这个带有戏谑性的题目,使这块墓碑名声大振,广为流传。事实上,这段文字写的太认真,太负责了。

    为了使大家对这段文字有一个系统连贯性的了解,我们将它连在一起译成白话。(我)泰极仙翁是燕地人,标准的朱氏。明末甲申年到云梦山修行。(我的)事迹已详细记载在甲申年的历史,我辈是不敢再说了。(我)仙翁生来不讲自己的年龄,也没有谁再考证它了。有人说(我活了)144岁,最后,(我不得不)说:“对,是这样。”始终为明朝守着空门的人,(我仙翁)是高洁的。每日与琴棋书画为伴,不与清人为伍。始终对明朝灭亡,心怀愤恨,羞辱之情的老人仙翁立。

    这里崇祯把自己写成三种人:燕人、门人、老人。燕人是崇祯把自己当作一个被推翻的明朝皇帝来写。大致介绍了生平年龄,反映出崇祯在清朝担惊、害怕、谨小慎微、惴惴不安的生活状况。门人是写崇祯在清朝仍苦苦为明朝守着空门,不与清人为伍。宁可不写立碑时间,也不用清朝的年号,至死效忠明朝的高洁品质。老人是写崇祯144岁时对明朝灭亡仍深怀愤恨羞辱之情。

    碑阴碑文:

    “为善最乐”,行善是人生最快乐的事。对黄帝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老子发展为“天之道,得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在“不害”、“不争”的情况下,“为善最乐”,可以说这是崇祯对老子思想的进一步发挥。

    “不负三光不负人,不欺鬼神不欺贫。”在前文中我们已有解读,意思是,(我)没有辜负上天对我的信任,也没有辜负人民群众对我的期望;我没有欺骗过上天,也没有欺骗过广大的穷苦百姓。这里不再作多解释。

    “有人问我修行法,只在虚灵自然间”。“虚灵”就是使心灵虚寂。心无情无欲,呈虚寂状态。有人问我修行的方法是什么?我可以告诉他,没有别的诀窍,只要心中无情无欲,无为无造,自然而然就行了。显然这是一种大师的口气。

    碑阴是写崇祯在“复明”无望的情况下,深入反省自己。当觉得自己上对得起天,下对得起民时,就“心安理得”地修道。最终民为大师。

    如果说正面碑文写的是一个下台皇帝崇祯,那么;阴面碑文写的就是一个道人崇祯。作为皇帝崇祯是个失败者,作为道人崇祯是个胜利者。当崇祯晚上回忆往事时,面对世人,他仍觉得皇帝体面,所以他将皇帝一面作为碑的正面。特地将写道人的一面标出是碑阴。当他将道人生活与他的皇帝生活对比时,又觉得道人生活比皇帝生活更轻松自在。于是他又在碑阳圆首处写下“再不来了”四个字,道人崇祯否定了下台皇帝崇祯,使整个碑文形成了首尾照应。

    (二)、对艺术形式的解读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有什么样的内容就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形式来表现。扯淡碑是崇祯要把自己的姓名留给后人,又不敢直写姓名,于是他便从语言、造型等多个方面,调动一切手段,突显自己。所以,崇祯用的表现形式和方法有突出的特点:

    1.多用曲笔。崇祯在墓碑上不敢直写自己的真名实姓,也不敢写自己的事迹,还要让人们知道他的真名实姓,这个难度是极大的。他不得不采用曲笔。崇祯巧妙地用易卦中泰极一词作为自己的代号,首先让人们曲折地判断出墓主人是位下台的避难的皇帝,然后,充实内涵,缩小外延,最后定位到一个单独慨念—崇祯。另外,水木氏,四空门人清、抱病等,都运用了曲笔,使语言具有极大的隐蔽性,如谜语一般。所以人们都说其语言藏头露尾、扑朔迷离。

    2.以明朝灭亡为线索。由于明亡,崇祯逃离京城到云梦山修真,为明朝守空门,以至抱病终身。由于明亡,崇祯深入自我反省,当自认为问心无愧时,便安心修道,并且获得成功,成为仙人,自称“遽觉”。当崇祯以仙人的身份回首明朝灭亡时,就断然予否定,发出“再不来了”的感叹。抓住了这条线索,就抓住了打开碑文的钥匙。

    3.书写雕刻的复杂性。崇祯在墓碑上用了4种字体。“泰极仙翁脱骨处”和“扯淡”类似隶书,显得庄重肃穆。“翁燕人……老人立”,这64个字类似楷书,显得艰涩。碑阴碑文和“再不来了”是草书,显得洒脱自然。碑阴2字是标准的楷书,显得端庄俏丽。“翁燕人……老人立”,这64个字类似楷书,显得艰涩。碑阴碑文和“再不来了”是草书,显得洒脱自然。碑阴2安是标准的楷书,显得端庄俏丽。

    刻法有三种。隶字为阴文字底呈平面,楷书字底呈V字形。草书为空心字。

    不同的字体和不同的刻法,表现了不同的生活和不同的心情。

    4.布局格式的庄重性。崇祯自制墓碑中的字,个头有大有小,大小搭配和谐自然。碑文有长有短,长短各具章法。大小长短都以碑两面的中心为对称轴,极其对称,显得庄重大方。

    通过解读我们可以看到整个碑文都是崇祯心声的表达。它刻画了一个隐居在清朝的明朝皇帝的形象。我们更加确信,扯淡碑就是崇祯的墓碑。

    崇祯在清朝最少度过110年,其生活经费从哪里来呢?来自崇祯及其谋士对资金的巧妙安排。

    据河北省平山县志和天桂山当地传说,明朝末年,崇祯在义军纷起,李自成进逼北京的情况下,深感大势已去,便拨出巨资,敕令修建避难行宫。心腹太监林清德携旨出京,遍历北方名山大川,看中了“其地僻而幽,其山高而秀”,“易守难攻”的天桂山。行宫尚未动工,明朝便灭亡了。

    林清德与逃亡的崇祯取得秘密联系,崇祯及其随从认为,应该继续兴建行宫。原因是,当时反清复明运动声势浩大,崇祯希望卷土重来。修行宫终会有用。其次,从长远考虑,行宫可以成为崇祯未来生活经济来源基地。按照这一思路林清德大力开发天桂山。

    为了建设的合理合法,名正言顺,林清德出家入道,改建行宫为建青龙观道院。用青龙象征崇祯,以道院作掩护,行建行宫之实。开始建于清顺治5年(公元1648年)前。始由林清德主持,其后,由林清德数代弟子不断建修增补,经过40余年的努力,于康熙28年(公元1689年)大功告成。有大小12处建筑。各座殿堂既有道观之称,又有皇宫之名,如真武殿又名钦安殿。从而构成一座政教合一的奇特建筑群。同时,又造出崇祯是真武转生的舆论。又在真武殿下的云集台中,从奉崇祯肖像。

    在大兴士木的同时,林清德及其弟子,又大量购置庙产,先后共购置庙田4000余庙,伸展到距青龙观七、八十里的地方。前后山数座村庄的山民,俱为青龙观佃户。每年可收地租400余石。同时在通往北京的路上,还开办不少钱庄和店铺,每年收入也相当可观。青龙观不仅香火旺盛,而且还象一个地主兼资本家,把经济也搞得红红火火。以致使青龙观当年显赫一时,富甲一方。每年大量的经济收入,足够崇祯生活消费。

    这种说法的依据是什么呢?

    青龙观道院西二门的一幅楹联,道出了青龙观道院与祖师庙的关系。联曰:“他地特无地,元天别有天。”“他地”,其他地方,除了青龙观以外的其他地方,也有这样一块地方。“特无地”,只是那里没有土地,没有庙田。“元天”,元作头解。元天即头上这片天,天桂山青龙观头上这片蓝天。“别有天”别的地方也有这样一片蓝天。那么,这个“他地”,这个“别有天”在什么地方呢?无疑就在崇祯修真的地方,淇县云梦山和祖师庙。

    由此可以看出,天桂山青龙观和云梦山祖师庙,都是崇祯的避难行宫,只是规模大小不同,云梦山祖师庙是崇祯生活修真的场所。崇祯死于乾隆十九年或稍后。青龙观在顺治康熙年间大兴土木,乾隆年间守成,其后200年里长期失修而萧条破败。淇县祖师庙也是这样。可见青龙观祖师庙的兴衰与崇祯的生死有直接关系。

 

    为了使大家对崇祯与青龙观祖师庙的关系有清楚的了解,我们列表如下:

观.庙

创建时间 所供神像 资金来源 对外情况 守成时间 开始败落 庙产情况
土地 店铺
青龙观 清初 真武大帝 崇祯独资 对外开放 乾隆时期 乾隆之后 4000 多处
祖师庙 同上 同上 同上 不对外 同上 同上

    从这个表中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崇祯用原来拨给林清德修避难行宫的大量经费,用自己出逃时带出的金银,在淇县和平山县修避难行宫,并且把剩余的死钱变成活钱,购置大量土地,开办多处钱庄店铺,用经营所得,供崇祯开支。崇祯在清朝时的一切开支用不着云化缘,完全可以自给。

    根据扯淡碑文以及青龙观道院、祖师庙的有关情况,我们可以大致推测出崇祯在清朝百余年间的生活脉络。

    明亡之后,崇祯逃出北京,开始了流亡生活。但是他并不甘心明朝的灭亡,他认为明朝之所以灭亡,完全是大臣门的工作失误。在反清朝的浪潮中,崇祯在避难得宫修建云集台。希望反清复明的势力能如风起云涌,汇集在一起,形成强大的兵力优势。他在朝歌筑会真楼,希望反清复明势力的首领们,能来这里会见他,由他统一指挥,争取复明的胜利。可谓雄心勃勃。但是,崇祯吊死煤山的舆论已出,人们不知道崇祯还活着,而且就住在会真楼。这崇祯自己而言,他也要严守秘密,不敢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所以他这种愿望未能实现。随着清政权的逐渐巩固。崇祯复明的希望,也渐渐破灭了。

    在痛苦之余,崇祯深入反省自己,崇祯反省之后认为自己在巩固明朝政权方面,尽到了最大的努力,在安顿百姓生活方面也做到了力所能及。崇祯对自己在“沈机独断,刈除奸逆”,“不近声色,忧勤惕励,殚心治理。”这方面肯定的多,对其“举措失当”认识不足。所以崇祯认为自己“不负三光不负人,不欺鬼神不欺贫。”

    通过总结,崇祯对自己的作为感到满意。在复明无望的情况下,便安心修真。他在会真楼内题遽觉二字,这大概是崇祯的道号。遽,窘也。窘,困也。崇祯认为自己是一个被困的觉者。在这方面他对自己的评价是:“有人问我修行法,只在虚灵自然间”,他可以为道者之师。

    修道之余,“琴棋书画”,在云梦山清溪之畔,弹琴、下棋、写字、画画。从扯淡碑上的字来看,无论楷书、草书、隶书,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崇祯活到144岁时还能自制墓碑。144岁,这是一个可观的年龄,是崇祯的骄傲。崇祯是一代皇帝,在避难中又活到这个年龄,他不愿默默离去,又不敢直写起名。于是,便绞尽脑汁,自制墓碑。扯淡碑是崇祯皇帝最后的成功之作。

    这就是明亡之后,崇祯生活的大写真。

    总之,李自成攻克北京后,崇祯没有吊死煤山,而是逃到云梦山隐居下来,以修行作掩护,靠青龙观供经费,在清朝又生活了百余年。其间,其虽未能作出惊人之举,却在修道养身方面颇有收获。为留名于后人,临终前,崇祯自制墓碑,以昭后世。由于不敢直写真实姓名,只好借助曲笔。这就是笔者研究扯淡碑碑文,参考《明史》、祖师庙、青龙观的一些资料之后,所得出的结论。目的在于抛砖引玉,揭开扯淡碑之谜。由于本人才疏学浅,偏颇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有识之士、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注释:

  1.云梦山的梦,碑上为濛。为与标准地名统一,文中写梦。

  2.泰极仙翁的极与仙,碑上为繁体字極与仙。文中为与简化字统一作极与仙。

  3.琴棋书画的棋,碑上为,文中改为通用字作棋。

  4.王振淮、夏纬麟二同志曾为本文提供不少资料,在此一并感谢。

 

 

淇县热线 淇县科技文化局、淇县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       联系电话:0392-7226048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本栏目主持人: | 武佐
、巧琴   |   设计:老农  |  电话:0392-7226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