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县热线

纣都朝歌 卫都朝歌 淇史研究 史料汇编 历史文物 百家争鸣

horizontal rule

史记卷四 周本纪第四(节录)

司马迁著    李 零 注译

明年,伐犬戎。(1)明年,伐密须。(2)明年,败耆国。(3)殷之祖伊闻之,(4)惧,以告帝纣。(5)纣曰:“不有天命乎?是何能为!”(6)明年,伐邘。(7)明年,伐崇侯虎。而作丰邑,(8)自岐下而徙都丰。明年,西伯崩,(9)太子发立,是为武王。

  【注释】(1)“犬戎”,西北少数民族名。(2)“密须”,国名。亦称密,姞姓,在今甘肃灵台县西。《诗·大雅·皇矣》说“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徂共”,文王乃伐之。(3)“耆国”,国名。“耆”亦作“”(《殷本纪》作“饥”)或“黎”,即黎国,在今山西壶关县西南。详见《书·西伯戡黎》。“耆”,音qí。(4)“祖伊”,纣臣。王国维《高宗肜日说》怀疑祖伊是纣的“诸父兄弟”,称“祖”乃殷后裔宋人追记(见《观堂集林》卷一)。(5)“以告帝纣”,祖伊告殷纣见《书·西伯戡黎》。(6)“是何能为”,《西伯戡黎》记殷纣之言作:“呜呼!我生不有命在天?”无此句。(7)“邘”,国名。亦作“于”,在今河南沁阳县西北邘台镇,即鄂侯听居(见本书《殷本纪集解》)。 (8)“丰邑”,周文王所都之邑,在今陕西长安县沣河以西。《诗·大雅·文王有声》:“既伐于崇,作邑于丰。”(9)“西伯崩”,自西伯决虞、芮之讼至此七年事,《尚书大传》伐邘(作于)在二年,伐犬戎(作畎夷)在四年,败耆在五年,与此不同。

  西伯盖即位五十年。(1)其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2)诗人道西伯,盖受命之年称王而断虞芮之讼。(3)后十年而崩,(4)谥为文王。(5)改法度,制正朔矣。(6)追尊古公为太王,公季为王季:盖王瑞自太王兴。(7)

  【注释】(1)“五十年”,《书·无逸》:“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国五十年。”即此所本。(2)“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易》之卦象,以阴爻、阳爻三画组成八卦。以八卦相重组成六十四卦,叫重卦。前人关于重卦之人为谁有种种推测,文王重卦是其中的一种。(3)“盖受命之年称王而断虞芮之讼”,这是说文王称王是从他断虞芮之讼的那一年始。此纪上文的六个“明年”及下文的“九年”、“十一年”皆接此而数。今本《书·泰誓》亦用此说。(4)“后十年”,据上文的六个“明年”,“十”字应是“七”字之误(古文字“七”、“十”二字形近易混)。这是文王“受命七年”说。另外,古书还有文王“受命九年”说,见《逸周书·文传》和《汉书·律历志》引《三统历》。(5)“谥为文王”,“谥”,死后追你的名号。这是文王称王的另一说。《礼记·大传》说武王在牧野之战后立室设奠,率天下诸侯“追王大王亶父、王季历、文王昌”。按谥法起源,学术界有不同看法,据班簋,“谥”本作“益”,初义是增益的名号,不一定都是死后追称,其出现至少在西周中期。文王之“文”字是一种美称,有仁恩、慈爱之义。“谥”,音shì。 (6)“制正朔”,“正”谓岁首,即一年所始之月,如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秦正建亥。“朔”谓月初,即一月所始之日。古代王朝新立,往往要改定正朔,是谓“制正朔”。(7)“王瑞”,周称王之祥瑞。按以上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谓文王生前即已受命称王,前人多疑之(如应劭风俗通义·皇霸》、梁玉绳《史记志疑》、崔述《丰镐考信录》),近人或据楚、吴、越等国称王之例(据出土发现,西周时丰、等国亦称王)重新肯定此说;第二种说法谓文王和太王、王季都是武王克商后追称。《史记》两说并存。

  武王即位,(1)太公望为师,(2)周公旦为辅,(3)召公、毕公之徒左右王,(4)师修文王绪业。

  【注释】(1)“武王”,名发。“武”字有刚强勇武之义,也是一种美称。 (2) “太公望为师”,“太公望”即齐太公吕尚,吕氏,姜姓,亦称师尚父,从武王克商,有功,封于齐,是齐的开国君主,详见《齐太公世家》。古代的师有多种,师保之师称师,乐师称师,军队中师的长官也叫师,三者同源。太公望所任师官前人多以为是师保之帅,不一定对。(3)“周公旦为辅”,周公旦为文王弟四子,因食采于周(在周原即歧周畿内)而称周公周公旦于武王死后,曾一度摄政,平定武庚、三监之叛,伐灭商奄、蒲姑,被封于鲁。周公旦命长子伯禽就封,成为第一代鲁侯,其留于畿内供事王室之后代则继续称为周公。详见本书《鲁周公世家》。“辅”,同“傅”,也是师保之职。(4)“召公、毕公”,召公名奭(音shì),据说是文王庶子,亦称召康公,为周太保,成王时封于燕。召公奭命其长子就封,成为第一代燕侯,其留于畿内供事王室之后代则继续称为召公。详见本书《燕召公世家》。毕公名高,亦文王庶子,因封于毕(在今陕西咸阳市东)而称毕公,康王时为周作册。

  九年,武王上祭于毕。(1)东观兵,至于盟津。(2)为文王木主,(3)载以车,中军。(4)武王自称太子发,言奉文王以伐,不敢自专。乃告司马、司徒、司空、诸节:(5)“齐栗,(6)信哉!予无知,以先祖有德臣,小子受先功,(7)毕立赏罚,(8)以定其功。”遂兴师。师尚父号曰:(9)“总尔众庶,与尔舟楫,(10)后至者斩。”武王渡河,中流,白鱼跃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既渡,有火自上复于下,(11)至于王屋,(12)流为乌,(13)其色赤,其声魄云。(14)是时,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诸侯皆曰:“纣可伐矣。”武王曰:“女未知天命,(15)未可也。”乃还师归。(16)

  【注释】(1)“武王上祭于毕”,《尚书大传》作“太子发上祭于毕”,下句作“下至于孟津之上”,上、下相对而言,是以地理位置而论,此纪《集解》引马融说以毕为文王墓地。按毕又称毕郢或程,在今陕西咸阳市东。文王迁都于丰之前曾一度居此。《孟子·离娄下》:“文王生于歧周,卒于毕郢,西夷之人也。”《后汉书·苏竟传》以“毕”为毕星,主兵,此纪《索隐》同,非是。(2)“盟津”,即孟津,古黄河津渡,在今黄河孟津东北、孟县西南。 (3)“木主”,木制的祖先牌位。(4)“中军”,置于军中。按此即古人所谓师行载主,参看《礼记·曾子问》。(5)“司马”,宫名,掌军赋和军政。“司徒”,官名。掌户籍、授田和徒役。“司空”,官名。掌土木工程及各种制造业。“诸节”,官名。《集解》引马融说解为“诸受符节有司也”。(6)“齐栗”,亦作“斋栗”,敬慎恐惧。(7)“ 小子受先功”,《集解》徐广曰:“一云‘予小子受先公功’。”(8) “毕立”,《尚书大传》作“戮力”。(9)“师尚父”,即上文之太公望。“号”,号令。(10)“楫”,音jí,短桨。“舟楫”,指渡河之船。(11)“复”,复盖。(12)“王屋”,王所居。(13)“流为乌”,化为乌鸦。(14)“其声魄云”,日人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认为此“其声魄云”应与本书《封禅书》之“其声殷云”同例。按《封禅书》记陈宝,谓“其神或岁不至,或岁数来,来也常以夜,光辉若流星,从东南来集于祠城,则若雄鸡,其声殷云,野鸡夜雒”,所述乃特大火流星,”其声殷云”是形容陨落时的巨大声响。(15)“女”,同汝。(16)“乃还师归”,以上是据汉代流传的所谓今文《泰誓》。《尚书大传》引之。

  居二年,闻纣昏乱暴虐滋甚,杀王子比干(1)囚箕子。(2)太师疵、少师疆抱其乐器而儆周。(3)于是武王徧告诸侯曰:(4)“殷有重罪,不可以不毕伐。”(5)乃遵文王,遂率戎车三百乘,(6)虎贲三千人,(7)甲士四万五千人,(8)以东代纣。十一年十二月戊午,(9)师毕渡盟津,诸侯咸会,曰:“孳孳无怠!”(10)武王乃作《太誓》。(11)告于众庶:“今殷王纣乃用其妇人之言,(12)自绝于天,毁坏其三正,(13)离逷其王父母弟,(14)乃断弃其先祖之乐,乃为淫声,(15)用变乱正声,(16)怡说妇人。(17)故今予发维共行天罚。(18)勉哉夫子,(19)不可再,(20)不可三!”(21)

  【注释】(1)“王子比干”,或以为纣之诸父,或以为纣之庶兄。比干谏纣,纣剖比干观其心。详见本书《殷本纪》。(2)“箕子”,或以为纣之诸父,或以为纣之庶兄,封于箕(在今山西太谷县东北)。箕子见纣杀比干,佯狂为奴,纣囚之。详见本书《殷本纪》。(3)“太师疵、少师彊”,太师是乐宫之长,少师是太师之佐,“疵”,音Cī,《汉书·古今人表》作“庛”。按《书·微子》提到“父(太)师、少师”,前人多以为是箕子、比干,恐非,当即此二人。(4)“徧”,同“遍”。(5)“伐”,《集解》徐广曰:“一作‘灭’。”(6)“戎车”,兵车。“戎车三百乘”,《书·牧誓》序作“戎车三百辆”。《孟子·尽心下》作“革车三百两”,革车亦兵车。《逸周书·克殷》作“三百五十乘”。(7)“虎贲三千人”,《牧誓》序作“虎贲三百人”,是按战车一辆配备虎贲一人。《孟子·尽心下》及其他古书同《史记》,是按战车一辆配备虎贲十人。《逸周书·克殷》孔晁注认为战车三百五十辆应配备“士卒三(二)万六千三(二)百五十人,有虎贲三千五百人”。按虎贲为王之近卫,战时为劲旅,《周礼·夏官》有虎贲氏。《司马法》佚文记战车编组有三十人制和七十五人制两种,三十人制是由甲士十人、步卒二十人组成。若以甲士为虎贲,正与此合;七十五人制是以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组成,则是孔晁注所据。他是以七十五人为一车,乘以三百五十,共二万六千二百五十人(两“二”字均误作“三”,应据此纪《正义》改正),虎贲数不计在内。(8)“甲士”,着铠甲的战士,区别于徒卒。“甲士四万五千人”,各书无此说。此四万五千人,按三百乘计,每乘合一百五十人,是七十五人制的两倍。(9)“十一年十二月戊午”,《书·泰誓》序“十二月”作“一月”,这是因为改殷正为周正。(10)“孳孳”,同“孜孜”。“孳孳无怠”,勤勉不怠。(11)“《太誓》”,即《泰誓》。按司马迁所见《泰誓》乃汉景帝时民间所献、附伏生今文《尚书》二十八篇而传,今佚。古书所引与今本《泰誓》有明显不同。(12)“妇人”,指殷王的配偶。“妇人之言”,指妲己之言。本书《殷本纪》谓纣“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13)“三正”,《书·甘誓》:“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前人多以阴阳五行释五行,天、地、人三统释三正(或以夏、殷、周三正释三正)。按《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有“故天有三辰,地有五行”之语,《汉书·律历志》解三辰为日、月、斗,五行为辰星(水星)、荧惑(火星)、太白(金星)、岁星(木星)、填星(土星)五星。并以天、地、人三统合三辰,五行合五星。疑三正即三辰。故这里说“自绝于天,毁坏其三正”。近人或释三正为三公、三卿或“二三正”(二三大臣),参看刘起釪《释尚书甘誓的五行与三正》(《文史》第七辑)。(14) “离逷”,离开、疏远。“逷”,音tì,同“逖”。“王父母弟”,祖父母叫王父、王母,“王父母弟”是说出自同一祖父母的兄弟。(15)“淫声”,下流音乐。本书《殷本纪》:“于是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16)“正声”,典雅的音乐,对淫声而言。(17)“怡说”,取悦。(18)“发”,以名自称。“共”,同“恭”。(19)“夫子”,是对男子的称呼。 (20)“再”,第二次。(21)“三”,第三次。以上是据汉代流传的今文《泰誓》。

  二月甲子昧爽,(1)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2)乃誓。武王左杖黄钺,(3)右秉白旄,(4)以麾。(5)曰:“远矣西土之人!”(6)武王曰:“嗟!我有国冢君,(7)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8)千夫长、百夫长,(9)及庸、蜀、羌、髳、微、、彭、濮人,(10)称尔戈,(11)比尔干,(12)立尔矛,(13)予其誓。”王曰:“古人有言‘牝鸡无晨。(14)牝鸡之晨,惟家之索’。(15)今殷王纣维妇人言是用,(16)自弃其先祖肆祀不答,(17)昏弃其家国,(18)遗其王父母弟不用,乃维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19)是信是使,俾暴虐于百姓,以奸轨于商国。(20)今予发维共行天之罚。(21)今日之事,不过六步七步,(22)乃止齐焉,(23)夫子勉哉!不过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24)乃止齐焉,勉哉夫子!尚桓桓,(25)如虎如罴,(26)如豺如离,(27)于商郊,不御克儆,(28)以役西土,(29)勉哉夫子!尔所不勉,其于尔身有戮。”誓已,诸侯兵会者车四千乘,陈师牧野

  【注释】(1)“二月甲子昧爽”,《书·牧誓》作“时甲子昧爽”,无“二月”。“二”,《集解》徐广曰:“一作‘正’。”以为殷之正月,当周之二月。“甲子昧爽”,甲子日拂晓。(2)“朝”,天亮时,比昧爽约晚一个时辰。“牧野”,在今河南淇县西南,为纣都朝歌(在今河南淇县)之城郊。一说“牧野”即《尔雅·释地》所说“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的牧、野,是指远郊和远郊以外。(3)“杖”,拄。“黄钺”,黄色的铜钺。(4)“秉”,握。“白旄”,白色旄牛尾为饰的旗,用以指挥,(5)“麾”,音huī,指挥。(6)“远矣西土之人”,《牧誓》“远”作“逖”,义同。“西土之人”指殷王畿以西各国之人,即周人及下庸、蜀、羌、髳、微、、彭、濮等族之人。这句话是表示慰劳其辛苦。(7)“我有国冢君”,《牧誓》“有”作“友”,“国”作“邦”。按“有”与“友”通。“国”字是避汉高祖刘邦讳改字,本应作“邦”。“冢君”,大君。(8)“亚旅”,《诗·周颂·载芟》“侯亚侯旅”,《毛传》:“亚,仲叔也;旅,子弟也。”可能是掌管族众的军官。“师氏”,是训练王子弟并率之守卫、作战的武职。商周时期军队的最高一级编制是师,师氏应即师的长官。(9)“千夫长、百夫长”,千人之长,百人之长。《司马法》佚文(《左传》哀公十三年疏、《周礼·夏官·大司马》疏引)称之为“千人之帅”、“百人之帅”。根据甲骨卜辞,殷王“登人”常以百人、三百人、五百人、干人、三千人、五千人为计,百人、干人应是当时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 (10)“庸”,国名。春秋时期的庸国在今湖北竹山县东南。“蜀”,国名,在今四川成都市。“羌”,国名,在今甘肃南部和青海东部一带。“髳”,音máo,国名,或以为即春秋时期的茅戎,在今山西平陆县西南。“微”,国名。或以为在今陕西眉县。””,音lú,国名,或以为即春秋时期的卢国,在今湖北襄樊市西南。“彭”,国名,春秋时期的彭国在今湖北房县。“濮”,音pú,国名,春秋时期的濮国在楚之西南。以上八国均在殷之西土,为周的与国。参看顾颉刚《牧誓八国》(见《史林杂识》)。(11)“称”,举。“戈”,钩兵。(12)“比”,并排相互联接。“干”,盾。(13)“立”,拄立。“矛”,刺兵。(14) “牝鸡无晨”,母鸡不叫明。喻妇人不应掌权。(15)“索”,尽。“惟家之索”,败尽家财。(16)“今殷王纣维妇人言是用”,《牧誓》作“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按殷纣之名,古书或作“受”、“受德”。(17)“自弃其先祖肆祀不答”,《牧誓》作“昏弃厥肆祀弗答”,“昏弃”,读为“泯弃”(见王引之《经义述闻》),这里释为自弃。“其”,释“厥”字。“肆”,陈设。“答”,回报。(18)“昏弃其家国”,《牧誓》作“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这里多出“家国”二字,并自“遗”字以下另起一句。(19)“维”,《牧誓》作“惟”。“多罪逋逃”,指逃亡罪人。“逋”也是逃的意思。“是崇是长”,加以推崇、尊重。古代奴隶主贵族认为隐匿从别人那里逃亡出来的奴隶或罪人是极大的不义。这里武王用以指责纣。(20) “国”,《牧誓》作“邑”。“奸轨”,同“奸宄”。在外作乱叫“奸”,在内作乱叫“宄”。(21)“维共”,《牧誓》作“惟恭”。 (22) “不过六步七步”,《牧誓》“不过”作“不愆”。“愆”、“过”义同。古代作战最重阵法即队列,这里是讲队列行进。(23)“乃止齐焉”,每行进六、七步就要停一下,以保持整齐。(24)“不过于”,《牧誓》作“不愆于”。“伐”,击刺。(25)“桓桓”,勇武貌。(26)“如虎如罴”,《牧誓》作“如虎如貔,如熊如罴”,这里有省略。“罴”,音pí,俗呼人熊。(27)“如豺如离”,《说文》:“离,山神兽也。”字亦作“魑”、“”。《牧誓》无此句。(28)“不御克儆”,《牧誓》作“弗迓克奔”,“御”、“迓”义近。此句意思是不迎击前来投降者。(29)“以役西土”,以为我西土所使。

  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人距武王。(1)武王使师尚父与百夫致师,(2)以大卒驰帝纣师。(3)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人。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4)纣走,反入登于鹿台之上,(5)蒙衣其殊玉,(6)自燔于火而死。(7)武王待大白旗以麾诸侯,诸侯毕拜武王,武王乃揖诸侯,诸侯毕从。武王至商国,(8)商国百姓咸待于郊。于是武王使群臣告语商百姓曰:(9)“上天降休!”(10)商人皆再拜稽首,(11)武王亦答拜。(12)遂入,至纣死所。武王自射之,三发而后下车,以轻剑击之,(13)以黄钺斩纣头,(14)县大白之旗。已而至纣之劈妾二女,(15)二女皆经自杀。(16)武王又射三发,击以剑,斩以玄钺,(17)县其头小白之旗。(18)武王己乃出复军。(19)

  【注释】(1)“距”,通“拒”,抵御。(2)“师尚父”,即上文“太公望”。“百大”,百夫长。“致师”,挑战。(3)“大卒”,《逸周书·克殷》作“虎贲戎车”,《正义》云“大卒,谓戎车三百五十乘,士卒二万六千二百五十人,有虎贲三千人”,所据乃孔晁注。但孔晁注非释“大卒”,而是释“三百五十乘”,与此无关。按古代军队编制有卒一级,一般为一百人,但《管子·小匡》和《国语·齐语》所记管仲治军的卒是二百人。上文“四万五千人”,合每乘一百五十人,为七十五人制的两倍,或即此“大卒”。(4)“畔”,同“叛”。(5)“鹿台”,台观之名。亦称南单之台或廪台,在今河南淇县,据说其大三里,高千尺。纣把赋敛所得的钱积存其中。(6)“蒙衣其殊玉”,本书《殷本纪》作“衣其宝玉衣”。“殊玉”,价值非常之玉,即宝玉。《逸周书·世俘》云“商王纣取天智玉琰五,环身以自焚”。后世以玉衣敛葬叫玉匣,或与此种葬俗有关。(7)“燔”,音fán,焚烧。(8)“商国”,指朝歌。(9)“百姓”,商的族众。(10)“休”,善,福。(11)“拜”,拜手,跪而拱手,头俯至手,与心平。“稽首”,即拜而拱手下至于地,头亦下至于地。“再”,表示两次。(12)“答拜”,回拜。 (13)“轻剑”,《克殷》作“轻吕”,轻吕为剑名。(14)“黄”,形容金属的色泽。出土铜器铭文往往在各种金属名前冠以赤、黄、玄、白等字,这些字都是表示色泽。(15)“嬖妾二女”,一为妲己,一不详。(16)“经”,上吊。(17)“玄”,黑色。 (18)“小白之旗”,此据《逸周书·克殷》,同书《世俘》及他书或作“赤旗”。(19)“武王已乃出复军”,以上除“蒙衣其殊玉”句出《逸周书·世俘》,其他是据《逸周书·克殷》。

  其明日,除道,(1)修社及商纣宫。(2)及期,百夫荷罕旗以先驱。(3)武王弟叔振锋奉陈常车,(4)周公旦把大钺,毕公把小钺,(5)以夹武王。(6)散宜生、太颠、闳夭皆执剑以卫武王。既入,立于社南大卒之左,(7)左右毕从。(8)毛叔郑奉明水,(9)卫康叔封布兹,(10)召公爽赞采,(11)师尚父牵牲。(12)尹佚策祝曰:(13)“殷之末孙季纣,(14)殄废先王明德,(15)侮蔑神祇不祀,(16)昏暴商邑百姓,(17)其章显闻于天皇上帝。”(18)于是武王再拜稽首,曰:“膺更大命,(19)革殷,(20)受天明命。”武王又再拜稽首,乃出。(21)

  【注释】(1)“除道”,清除道路。(2)“社”,祭祀土地神之所。(3)“百夫荷罕旗以先驱”,《克殷》作“百夫荷素质之旗于王前”,孔晁注:“素质白旗,前为王道也。”“荷”,扛。“罕旗”,旗名,有九旒。(4)“武王弟叔振铎奉陈常车”,《克殷》作“叔振铎奏拜假,又陈常车”,“奏拜假”,即“奏假”,字亦作“鬷假”、“艐格”、“奏嘏”。“奏”是进献之义;“假”通“格”,训至,指求神至;“拜”应指拜手。这里的“奉”字可能是“奏”字之误,并遗“拜假”二字。“叔振铎”,据说是文王第六子,后封于曹。详见本书《管蔡世家》。“陈”,列。“常车”,仪仗车,车上插有画着日月图像的太常旗。(5)“毕公”,据《逸周书·克殷》及本书《鲁世家》,是“召公”之误。(6)“夹”,左右夹侍。(7)“大卒”,见上文注,这里当指其兵众。(8)“左右毕从”,这段话《克殷》原文作“即位于社,大卒之左,群臣毕从”。这里“右”上应补一“左”字,“左右”,用以释“群臣”。(9)“毛叔郑”,文王庶子,武王弟,封于毛(在周王畿内)。“明水”,古人以阳燧(取火的铜镜)取火于日叫“明火”,以阴镜(取水的铜镜,又名“方诸”)取水于月叫“明水”。参看《周礼·秋官·司烜氏》。 (10)“卫康叔封”,据说是文王第 九子,初封于康(在周王畿内),后封于卫,详见本书《管蔡世家》、《卫康叔世家》。“兹”,草席。(11)“赞”,佐助。“采”,彩色币帛。(12)“牲”,祭牲。(13)“尹佚”,即史佚,食采于尹,以尹为氏,与太公、周公召公被后人称为“四圣”(见《大戴礼·保傅》),是周初重臣之一。“策”,书于竹简。“祝”,祭告。(14)“末孙季纣”,《克殷》作“末孙受德”。(15)“殄”,音tiǎn,灭绝。“废”,废弃。(16)“侮蔑”,轻慢。“神祇”,天地之神。(17)“昏暴”,昏乱、残害。(18)“章”,读为“彰”,彰明。“天皇上帝”,古书及铜器铭文多作“皇天上帝”。”皇天”是至上的自然神,“上帝”是至上的人格神(族神)。(19)“膺更大命”,《逸周书·克殷》佚文(《文选·王元长曲水诗序》注引)作“膺受大命”。“膺受大命”亦见毛公鼎。这里的“更”字应是“受”字之误(战国文字中的“受”字与“更”字相似)。“大命”,指上天所授享有天下之命。(20)“革殷”,“革”,更革。代替殷享有天下。(21)“乃出”,以上是据《逸周书·克殷》。

  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1)武王为殷初定未集,(2)乃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3)已而命召公释箕子之囚。(4)命毕公释百姓之囚,(5)表商容之闾。(6)命南宫括散鹿台之财,(7)发巨桥之粟,(8)以振贫弱萌隶。(9)命南宫括、史佚展九鼎保玉。(10)命闳夭封比干之墓。(11)命宗祝享祠于军。(12)乃罢兵西归。行狩,记政事,作《武成》。(13)封诸侯,班赐宗彝,(14)作《分殷之器物》。(15)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16)黄帝之后于祝,(17)帝尧之后于蓟,(18)帝舜之后于陈,(19)大禹之后于杞。(20)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21)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22)曰鲁。封召公奭于燕。(23)封弟叔鲜于管,(24)弟叔度于蔡。(25)余各以次受封。

  【注释】(1)“禄父”,纣子武庚,字禄父。(2)“集”,通“辑”,和睦。 (3)“管叔鲜”,据说是文王第三子。“蔡叔度”,据说是文王第五子。详见本书《管蔡世家》。(4)“释”,《集解》徐广引别本作“原”。“原”,赦罪,与“释”义近。(5)“毕公”,《克殷》下有“卫叔”。(6)“表商容之闾”,今本《书·武成》作“式商容闾”,谓过其闾凭式(俯身于车上横木)而表示敬意。“表”,立标识以旌其贤。“商容”,殷贤人,曾为纣之乐官,欲感化纣而不能,去隐,及武王克殷,欲以为三公,固辞不受。详见今本《书·武成》、《礼记·乐记》、《韩诗外传》卷二、《帝王世纪》(《武成》疏引)等书。“闾”,里门。(7)“南宫括”.《汉书·古今人表》作“南宫适”,师古注以南宫适与大颠、闳夭、散宜生并称“文王四友”。《克殷》作“南宫忽”。“鹿台之财”,纣于鹿台所聚之钱。(8) “巨桥”,仓名。巨桥仓在今河北曲周县东北古衡漳水东岸,纣聚粟其中。(9)“振”,同“赈”,救济。“萌”,通“氓”(亦作“甿”),即所谓野人,是住在野(城郊以外)当中的身份较低的居民。“隶”,贱役。(10)“命南宫括、史佚展九鼎保玉”,《克殷》“南宫括”作“南宫百达”,“展”作“迁”,“保玉”作“三巫”。按“展”字应是“迁”的借字。“九鼎”,即古代著名的夏鼎,夏灭迁于商,商灭迁于周,是古代天下共主的一种象征。“三巫”,或以为地名,唐兰《关于夏鼎》(见《文史》第七辑)认为是“宝玉”二字之误(“保”字读为“宝”),但也有可能是“三玉”二字之误(指三种宝玉)。(11)“封比干之墓”,“封”,堆土为坟冢。据《正义》引《括地志》,比干墓在今河南汲县北十里。(12)“命宗祝享祠于军”,《克殷》作“乃命宗祝崇宾飨祷之于军”。“宗祝”,主祭之官,崇宾为其名,此略。“飨祷”,“飨”与“享”通,汉代称祷为祠。以上是据《逸周书·克殷》。(13)“《武成》”,《尚书》中的一篇,记武王伐商取得成功之事。(14)“班赐”,分赐。“宗彝”,祭祀祖先的青铜礼器。(15)“《分殷之器物》”,《书序》作“《分器》”,《尚书》中的一篇,记武王封诸侯,分赐殷人礼器之事。古代封诸侯分赐礼器叫“分器”。(16)“褒封”,嘉封。“神农”,传说人物,一说即炎帝。“焦”,国名。在今河南陕县西。(17)“黄帝”,传说人物,本书《五帝本纪》所记五帝之一。“祝”,国名。即铸,据铜器铭文为妊姓,在今山东宁阳县西北。(18)“蓟”,音jì,邑名,在今北京,以今北京城北蓟丘而得名。《吕氏春秋·慎大》“蓟”作“黎”。(19)“陈”,国名,妫姓,在今河南淮阳县。始封之君为帝舜之后陈胡公满。详见本书《陈杞世家》。(20)“大禹”,即禹,夏的祖先。详见本书《夏本纪》。“杞”,国名,拟姓,在今河南杞县。始封之君为夏禹之后东楼公。详见本书《陈杞世家》。按“黄帝”以下至此,见《礼记·乐记》、《吕氏春秋·慎大》。(21)“营丘”,邑名,在今山东淄博市东北,后称临淄。(22)“曲阜”,邑名,在今山东曲阜县。(23)“燕”,国名,在今北京,以燕山而得名。(24)“管”,国名,在今河南郑州市。(25)“蔡”,国名,在今河南上蔡县。

 

 返回上页 

淇县热线 淇县科技文化局、淇县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       联系电话:0392-7226048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本栏目主持人: | 武佐
、巧琴   |   设计:老农  |  电话:0392-7226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