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古代人物 近代人物 当代人物 人物传记 名人著作 人物评介 留言讨论  
     

任国周

任国周:我的前半生

 

1.   淇奥乳汁哺育少年英才

淇奥是《诗经》国风.卫风一章中的一首诗歌的标题,是写淇水东出太行而后奔流向南拐弯处的故事,奥通澳,水湾也。淇奥诗曰:瞻彼淇奥,绿竹猗猗。在古代,这里是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地方。

19386 7日(农历五月初十),我出生在河南省淇县高村乡罗鱼坡村的一个农民家庭,祖父母任温、陈氏,育有两子,长子任太安,次子任长安,我的父亲任长安、母亲关氏厚道老实、勤劳朴实。慈父母育有三女二男,在我上面有大姐梅妞,二姐新妞,三姐九妞,下面有一个弟弟。这是一个勤劳、厚道、善良、互爱的男耕女织的农民家庭,土改时划定为中农成分。她们长大后,大姐国华嫁大石岗崔国庆,生一女二男;二姐嫁山北村宋家,生二男;三姐国英嫁迁民村张雨灿,生三女四男。

1945年春,慈父母亲为了使自己的长子认几个字,不再像自己那样是文盲,他们亲省吃俭用送我进了本村私塾。老师是罗福庆,开读三字经、百家姓,一直读到论语(上论),我在这里学会了用毛笔写字。放学后就学干农活,帮父母亲劳动,拾柴、拾粪、割草、放牛等。

1947年春天,共产党解放了淇县高村乡,私塾停了。一开始局势不稳定,有一段拉锯战。先参加儿童团,在村头站岗放哨,送信,查路条。后在孙鱼坡的鱼坡小学读书。老师黄喜春,分语文、算术两门功课。语文读的是解放区的课本,算术开始学习加减乘除法。鱼坡小学是共产党办的,黄老师教育我们要热爱共产党。黄老师还教导我们要当学习模范和劳动模范。我小时候聪明好学,懂事早,心听父母之言和老师的教诲。解放之初,乡里常举办小学生的考试比赛,有时还有几个乡的联考,我常常榜上头名,是学习模范,当时在乡里已小有名气。私塾和鱼坡小学的同学有任友民、元喜、段清平、任国堂、任国柱、李福生、任国明、罗玉庆、黄培礼等。

19499月,慈父母让我走出鱼坡,更上一层楼,到距我家十多里地的迁民村,淇县第三完全小学读三年级(下)。一开始住在姨母家里,她有二儿(在全、在德)一女(小妞)都在三完小读书。姨母待我很好,比待她的亲生儿女还好。我在六年级时住校,吃大锅饭,睡大通铺,挑灯夜战,博览群书,准备考初中。在三完小读书三年,我品学兼优。19527月毕业时成绩第三名,担任过班长、少先队中队长、大队委。当年对我影响最大的老师有李茂堂、杨育恩、薄弘济等,给我印象深刻的同班同学有岳武佐、岳智佐、张雨均、王学忠、纪东生、郭锡银、窦济富、郑国有等。

在整个小学期间,我曾受过多次奖励,但具体奖项已记不清楚了,也没有保存下具体的证据。

19527月,慈父母又想让我走出淇县。在我随同崔老太(大姐夫崔国庆之母)到湖北汉口看望大姐一家之机,见见世面,看看能不能考考中学,考不上再速回淇县上中学。当时恰逢武汉市初中公开招生,也不需要户口。我手持淇县三完小毕业证(此毕业证原件现收藏在我手中),到武汉二男中报了名,参加武汉全市统考。二十天后,长江日报登了录取名单红榜,我竟然被武汉二男中录取了,且名列前茅(榜上排序第23名)。入学后我才知道,武汉二男中本是湖北省重点中学。这样,本是中州大地学子的我就留在武汉上中学了。我在20084月写的“七十大寿故乡行感怀”中有诗曰:

就此离故土,走上求学路。

口音日改变,乡音变普通。

淇奥乳汁甜,永存灵魂中。

慈母乳汁蜜,融化血液中。

 

2.   武汉二中立志求真致远

19529月,我进入武汉二男中上初中。当时实行男女分校。武汉二男中是一所名校,武汉学子向往的地方。当年考入初中部新生十四个班,实行二部制上课,两个班共用一个教室,分上下午上课,到初二年级就是一部制了。我在初一七班,学生都是当地的,只有我一个人操着浓浓的河南口音,班上学生年龄不齐,甚至有调干生,有一个调干生叫邢锡旺还是党员。那时候学生思想单纯,不排外,不欺生,也有个别同学常常口善地称我河南小老乡。初一上时选班委会和中队委都没有我的份儿。我暗下决心勤奋学习,尊敬老师,团结同学,以身作则。在初三上时,我当选了学习委员,又经同班同学兰宾鑑和叶子津介绍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我决心更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努力奋斗,把团的誓言永远记在心里。

19557月武汉二中初中毕业,报考本校高中。在全市统考中,我以武汉二中录取总分第三名考入本校高中部。高中六个班,我分在高一五班。这时我已会讲一口流利的汉口话。在高一上时就选上了团支委,班主席(班长),并且每次改选都连选连任,直到毕业。我在同学中有一定威信,同学们都十分信任我,有什么心里话就愿意和我谈。彭繁季同学看到我的家庭学习条件太差,主动请我每天晚上到他家里学习。当时他家住的就是独栋别墅。后来我才知道他的父亲彭一湖是毛泽东的同乡,原国民党的高官,当时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参事室主任。

在初中和高中,我都住在大姐家里,解放公园路马道口58号棚户区。在初中三年,崔国有(大姐夫之四弟)也在汉口铁中上初中,他在19557月初中毕业后保送入南昌第一航空工业学校。当时我们七口人居住在面积不足18平方米的木板屋。1958年以后,大姐夫崔国庆逐渐由工人干部提拔为科长、处长,居住条件才逐渐改善,当然那是后话。

在高中阶段,我的学习成绩好,始终保持班上第一、二名,并且我的文理科都学得好。语文熊映滨老师希望我考北大中文系,数学汪锦云老师希望我报考清华,我的大姐夫崔国庆指导我坚定地学理工,最终我选择了清华大学。

在中学六年,大姐夫崔国庆是我的良师益友。他文化不高,只读过两年私塾,汉口车站扳道工人,他思想要求进步,五二年入了党,五三年提了干,后来又提为科长、处长。他有长远眼光,心胸宽广,在不足18平米的木板房里能容纳下两个兄弟读初中。他品德高尚,生活艰苦朴素,当时女儿秀清和两儿新民、新成都上小学,大姐无工作,他用46元月工资支撑着7口人的衣食住行,仍是那么乐观豁达。

在初中和高中,我都享有人民助学金。初中时丙等,每月4元。高中时乙等,每月8元。从某种意义上讲,又是人民培育了我,这也是我发奋学习的动力之一,以优异的学习成绩报答人民的养育之恩。

在武汉二中六年,曾受到多次奖励,荣获三项荣誉证书,我现在仍珍藏着。

19561月校团总支评我为“学习刻苦踏实,成绩优异,能积极提高思想,努力锻炼身体,热心完成一切任务的好团员”。

195611月校团总支评我为“善于支配时间,学习一贯优异,工作一贯积极的好干部”。

19575月武汉二中评我为优秀学生。

19587月我作为荆楚大地上的学子,武汉二中保送我免试进入清华大学。

武汉二中“求真致远”的校训,是我中学六年立志奋斗的目标,她一直在鞭策着我不断求真,只有求真才能致远。

半个世纪过去了,至今仍有同班同学金云龙、孙朝悌、黄忠强、王永安、郑克隆、彭繁季、张渝侯、方志豪、宗元福、吴杕仁、祝国桢,张海门等保持着较密切的联系。

3.   清华大学铸成厚德载物

195891日,我到清华大学报到,分到动力机械系410专业,本科学制6年。入学时60人,分为两个小班(4104141042)。后来又整体调整到工程力学数学系,合成一个班,班号为力404,毕业时有46人。本系包括五个专业:流体力学、固体力学、计算数学、热物理和一般力学。我在热物理专业。在当时,这些专业都是保密的,它是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培养高科技人才的。

入学后的第一堂课是听马约翰教授讲“体育运动之重要性”。马老号召我们要锻炼身体,这样才能“有劲儿”;要全面发展,这样才能“长寿”,成为一个健康的学问家,为社会多做贡献。这些高瞻远嘱使我们大受启发,终生受益。蒋南翔校长号召我们学生又红又专,从大学起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

蒋南翔校长亲自给我们学生做报告,精辟地论述了什么是又红又专。专,就是要学好在校的每一门功课,包括理论和实践,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去为人民服务。红,就是两个拥护一个服从-拥护党、拥护社会主义,服从分配。

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最高学府的优美环境,以及云集的名家大师,使我的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六年弹指一挥间,我选择了又红又专的道路,196212月经王梓林、李荫荣同学(调干生)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六年间,先后任班级团支部宣传委员、组织委员、副支部书记、系学生会年级总干事、系分团委安全组组长。把一切献给党,实现祖国的四个现代化成了我的理想与追求。

清华培养的学生功底较扎实,后劲足,这是有公论的。我自己感受,这与清华别具一格的学风有密切关系。

清华的学风与当时附近的“八大学院”不同。清华主张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没有用更多的条条框框来限制学生。例如上晚自习,清华大学从不考勤,学生可以在教室、在图书馆,也可以在宿舍。清华教室都是灯火通明,图书馆座无虚席,在宿舍也少有嬉笑声。但等到宿舍熄灯的铃声响后,方听到楼道里快跑的脚步声。能形成这样一种自觉的学习氛围,是学校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做得好,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理解未来应承担的时代责任,以珍惜党和人民提供的如此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

清华学生不死读书,源于清华有高造诣的教师队伍。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讲授传热学的王补宣教授(中科院院士)和讲授燃烧学的周力行老师(留苏博士)。他们能深入浅出、启发性的导读,他们常常讲到如何读书的哲理时说,书会越读越薄。他们风趣而诚挚地讲解了这句话深刻的内涵,举一反三地说明,教会了我分析理解,融会贯通,勤于思考,善于归纳的学习方法。使我受益一辈子。

清华学生知识面较广,适应性强,无论在什么岗位上,承担多么复杂的任务,都能很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理出头绪,抓住“牛鼻子”,提出破解方案来。

清华学生爱好广泛,有多种社团活动培养学生在读书之余的多种爱好。正是清华文艺社的诗词讲座助长了我的诗兴,使我思想活跃,生活充满朝气。

清华朴实的校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清华学生很少奢求虚表浮华,而更多注重内在厚重。在我们这一代身上反映出的忠诚、勤奋、执着、奉献的精神风貌,正是清华校训所铸成。

大学六年,有三年正值国家经济困难时期,粮食定量供应,标准降至最低,男生月33斤,女生月30斤。有的同学吃不饱,得了浮肿病。同学们团结互助,共渡难关。我寒暑假回河南老家农村,农民生活也十分困难,缺吃少穿。父母亲省吃俭用,把从自己口粮中省下来的一些农产品让我带回学校分给同学们吃。

1958年我上清华大学,国海弟考上鹤壁市一中上高中。对我父母亲来说是好事又是难事。难就难在经济困难,没有钱支持学费。我在清华有每月14.5元的人民助学金,国海在鹤壁高中却都没有助学金,生活困难可想而知。父亲是公社饲养员,只有多劳动多挣工分,母亲年近六十岁,又是小脚,仍下公社农田劳动。当时乡村干部和农村许多人对我父母支持两个儿子上学,有许多赞扬声,但也有人对不叫两个儿子回乡参加公社劳动,投来不解的目光。1960年父亲当上了汤阴县劳模(当时淇县划归汤阴县),1220日的汤阴县报上还登了他的照片和光荣事迹。1961年国海弟高中毕业,主动放弃高考在鹤壁市参加工作,从小学老师干起,艰苦奋斗,不懈努力,后升任鹤壁市无线电四厂常务副厂长。弟国海和青梅生育有两个女儿,并精心培养大女儿燕燕河南大学本科毕业,二女儿彬彬郑州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她们全在郑州工作,事业有成,家庭幸福。

大学最后一年(大六)做毕业设计。当时教研室主任周力行老师,把我和沈寿福、刘荣亮、张志华分到一个小组,指定我为毕业设计小组长,傅维镳老师担任指导老师。毕业设计单位在沈阳国防科委六院606所,毕业设计题目是米格21飞机加力燃烧室燃油雾化粒度测试及理论研究(当时属保密课题)。学校对毕业设计要求非常严格,论文课题真刀真枪,理论分析、实验研究和数值计算都有明确要求。我们经过7个月(1963.11 – 1964.5)的团结奋斗,完成了试验件设计加工和雾化粒度测试。然后,傅老师给各人指定不同的论文题目,不同的俄文、英文文献资料目录,由各人独立完成。我的毕业论文在全班总评中获优秀成绩。

19647月的一个晚上,在北京工人体育场,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和彭真市长接见了我们64届毕业大学生,并发表了重要讲话。蒋南翔校长在清华大礼堂前的草坪上与我们应届毕业生照了合影。这样,我在清华大学毕业了。清华大学分配我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科学研究院-总字140部队(地址沈阳)。

我在1964年元旦写给傅老师的信是我清华六年的感受之一,有诗曰:

傅老师:

是党,给了我们革命的动力,

革命的力量。

是您,给了我们革命的武器。

知识的力量。

十八年校园生活,

是人民把我们精心培养;

出人才的最后加工,

是您辛勤地精车细纺。

我们愿在党的领导下,

红透专深,

我们愿在您的指导下,

奋发图强。

4.   中国航天奋斗四十六年,三个型号威震碧海蓝天

科研一线荣记三度功册,中央电视展现艺术人生

这四十六年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1)             1964.9 – 1973.7,在航天210所工作九年

1964.9 – 1965.8先在沈阳炮兵科学研究院(总字140部队)报到入伍,进行入伍教育,学习部队条令和优良传统。集训结束后先到炮院警卫连,后到福建前线炮三师下连当兵。19656月提前结束下连当兵,回到炮院总部具体分配到下属总字146部队(炮院六所)工作,参加640反导工程研制。

19658月,按中央文件实行部院合并,炮兵科学研究院与五机部合并,集体转业,91日脱下军装。总字146部队改制称五机部六所,并宣布带着科研任务同年九月集体搬迁三线甘肃省天水县二十里铺。后来又称国防科委1101所,兰字813部队。在1970年又集体搬迁到陕西省户县太平峪称作航天二院210所,这个所名一直延用到现在。总之,实质上是一个单位,只因上层体制的变来变去,才有多个名称。

在天水,我在第五研究室总体组,担任副组长。从事炮射式固体燃料冲压发动机的预先研究。这是一项全新的技术,航天专家钱学森倡导的项目。为了加强技术力量,他还把他的爱将-中科院力学所的一位副主任熊尚义副研究员调来天水担任五室主任。

天水大院地处大山沟,原来是马步芳部队的一座被服厂,石子路,土坯房,没有自来水,电也是临时的。生活条件之艰苦是可想而知的,更艰苦的是根本没有科研条件,把靠山的两排白墙灰瓦的土坯房,划成绝密科研区,没有科研设备,没有科研参考资料。地处大山沟,交通闭塞,搞尖端技术科研谈何容易。党号召我们白手起家艰苦创业。我在1965927日有诗曰:

好儿女志在四方,怀祖国奋战边疆。

为革命披荆斩棘,搞科研不挑战场。

奔天水心乐志昂,吃大苦无限荣光。

新天水亲手开创,十年后硕果满仓。

我具体负责贫氧固体燃料配方设计及性能计算,固体燃料冲压发动机内弹道性能计算,炮射式整体固体燃料冲压发动机外弹道性能计算。那时国门紧闭,世界上许多先进技术(不管软硬件)对中国都是封锁的,特别是航天军工技术。为此,往往不得不废寝忘食地查阅资料,走访国内各知名高校与院所的专家教授,不得不在北京、上海、西安等地长期出差。从冻结流到平衡流,从探索基本的计算方法到提出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从完成某一单技术状态的计算分析到实现整体炮射式固体燃料冲压发动机的内弹道性能及其外弹道的性能计算。一开始用手拉式计算尺计算,后来用手摇式计算机和电动计算机计算,最后到北京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大型自动计算机上反复计算与验证。历时两年多,最后形成多份专题技术报告,有力指导了贫氧固体燃料配方研制和炮射式整体固体燃料冲压发动机的总体方案设计。这项工作具有极大的开创性和创新性,受到领导的关注和广泛好评。

同时,在天水大院参加点火试验台的方案论证和初步设计,1968年在大院靠近山根处建成了小型点火试验台,并配合北航大型试验台,对固体燃料冲压发动机试验件进行了多次直连式试验和自由射流式的燃烧性能模拟试验。到1970年,炮射式整体固体燃料冲压发动机的预研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9718月,国防科工委发文中止固体燃料冲压发动机研制,科研人员航天部内调整。

19711月至12月,我在陕西省汉中洋县二院五七干校劳动一年。

1972年准备在航天部内调整工作单位,我在此间与尚英华、夏秀云、邱玉生合作,收集和翻译了多篇有关弹体底部燃烧及外燃推进技术方面的英文资料。

在天水,19673月初经同事张连馥介绍,我认识了天水市二中英语教师赵瑞湘。她是64年西北师大毕业分配天水工作,其父赵殿奎,兰州铁路局总工程师,母何嗣昭兰铁一小老师,妹赵瑞宁北京大学学生。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经单位政审批准,同年“十一”举办集体婚礼与赵瑞湘同志结婚。婚礼上揭秘了“才知淑女在身边”和“麦积山下喜相逢”两段佳话。婚后互敬互爱,孝敬双方父母,支持我给父母亲寄生活费,报答养育之恩。在人生长河中,共度时艰。生育一儿一女,严格教育,精心培养。儿子欣欣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女儿荣荣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他们都已成家。儿子力欣与儿媳孙昊(中国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生有一孙女玥。女儿力荣与女婿王哲(苏州大学毕业)生有一外孙女绎帆。他们均已到中年,已事业有成,仍在不同工作岗位上全力打拼,努力奋进。

1972年初,210所领导为了关心科技干部,防止在部内调整干部过程中出现新的两地分居,先将赵瑞湘同志调入所内,尔后和我同时在航天部内调整。19738月我和赵瑞湘同时接到航天部四院调令。赵瑞湘同志从此由教育战线转至航天科技战线上的科技情报资料工作。直至20011月退休。

赵瑞湘同志先后在航天四院四十五室和航天三院三十一所的科技信息研究岗位上奋斗27年。1979年晋升工程师,1995年晋升高级工程师。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完成部管《航天与导弹推进技术研究的新进展与发展趋势》研究课题,荣获航天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在1986年至1996年担任航天部第三专业信息网秘书(兼职)期间,一次荣获“航天部专业情报优秀网务工作者”,一次“在航天专业信息协会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特授予协会先进工作者”。1997年荣获三十一所“动力奖”。

1992年至2000年九年中,赵瑞湘同志连续9次担任俄语口语翻译,随航天部三院科技代表团出访俄罗斯,圆满完成任务;并且翻译俄文科技资料近百万字,为某项尖端技术引进做出了重要贡献,荣获XX10型号导弹武器系统研制奖三等。翻译出版了《环境物理学》(英文,与任国周合译,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和《铝及铝合金与其他金属的焊接》(俄文,与王义衡合译,中国宇航出版社出版)两本科学技术专著。

(2)             1973.8 – 1984.4 航天部四院四十五室工作十一年

19738月,按航天四院调令,我和赵瑞湘同时到北京航天四院四十五室报到工作。本研究室是按国防科委文件于1972年新组建成的。由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的一个研究室,内蒙四院四十一所的一个研究室和北京一院十一所的一个研究室,实现专业合并,将上述三个研究室人员全部集中到北京云岗,组建成立四院四十五室。凡内蒙四十一所和大连化物所的人员,保留原地户口属性。当三线建设(西安蓝田县山区)条件具备后,再直接集体搬迁三线。四十五室的科研任务是高能推进剂及固液双组元火箭发动机研制,型号背景是JL二号顶级发动机。我属航天部调整调入人员,户口暂落内蒙四院院直机关大院,分配在四十五室发动机设计试验大工程组,担任点火组组长,主要负责不同尺寸固液火箭发动机点火器设计试验、点火特性研究和试车台固液火箭发动机性能试验。

面对新单位、新任务,这时,我已35岁,人到中年。我想到我是清华学子,决心开创新局,干出科研新成果。我在197385日立言曰:

全室拧成一股绳,誓把固液干成功。

下定决心从头干,不枉清华走一程。

当时全室无论北京人、大连人、内蒙人,团结奋斗,展开对高能推进剂,对点火器设计、喷注器设计、装药设计、隔板设计和喷管设计,以及发动机总体设计技术攻关,对直径为120毫米、240毫米和500毫米的固液火箭发动机设计加工,总装测试。在一0一站5号台进行了近两百次地面点火燃烧试验,攻克了炮式起动、震荡燃烧、燃烧效率低、残药量多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非自燃固液火箭发动机燃烧稳定性的突破,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我在19795月晋升为工程师。

正当初步具备上型号研制的关键时刻,迎来了国民经济大调整,科研经费大量压缩。1981年航天部下文蓝田三线停建,四十五室全体人员落户北京,在北京部内调整分配工作。当时四十五室有近二百名京外集体户口,全体落户北京谈何容易。在国防科委主任张爱萍和航天部刘有光部长直接关心下,在国务院办公厅主任田纪云主持下,直到1983年才全体落户北京,历时二年有余。在此期间,全室科研人员积极开辟固液火箭新用途,配合航天部七0一所用特殊推进剂固液火箭发动机热射流模拟洲际弹道导弹的弹头载入大气层之粒子云,进行粒子云试验,设计改进弹头的热防护层。在民品开发方面,研制成功了彩晶灯,获航天部1983年度,民品展示会“一等奖”。

在此期间,我和赵瑞湘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合作翻译(英文版)出版了《环境物理学》一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我们又合作在中国宇航学会《航天》杂志(1983.N03,1983.N04,1984.N04,1985.N05)上连续发表航天科普论文六篇。

19844月,我和赵瑞湘同志同时被调整分配到航天三院三十一所工作。我分在五室,赵瑞湘同志在科技情报资料室。

(3)             1984.4 2010.4 在航天三院三十一所合计工作二十六年

三十一所五室是固体火箭发动机型号设计研究室。又一次面对新单位、新任务,这时,我已46岁,早过不惑之年,思绪万千。我想到了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决心艰苦奋斗,不懈努力,更上一层楼。我在19846月又一次立言曰:

漫漫坎坷人生路,四十不惑常提醒。

自强不息不气馁,厚德载物无怨声。

少说多干真心干,困难实干不为名。

决心干好十四年,技术职称上高工。

我此前在二一0所和四十五室都是从事预研工作,使我积累了思路开阔、理论扎实、方案较多,有计算分析能力和较高英语水平,设计加工等多方面的经验。对于型号研究蓄势待发,如鱼得水,倍感责任重大。我在五室工作十八年,先后参加过XX8XX8AXXX2XXX2KXX83XX12XX10等七个型号巡航导弹固体火箭助推器研制。先后担任工程组副组长,历任XX8AXXX2XX83助推器型号主管设计师。在这些型号助推器的研制中,坚持自主创新,着重解决了点火不正常、烧穿、爆炸、解体、掉弹等关键故障的技术难题。对技术未知的问题,用实践、再认识、再实践,不断试验探索求得技术进步,直至发动机研制成功。有时为帮助总体设计解决推阻矛盾、弹体超重等问题,主动承担设计风险,修改发动机设计,从而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增加设计难度和风险,确保总体方案优化,服从全局需要,受到总体部和军方赞扬。

我在XX8AXXX2XX83三个型号助推器研制中,配合总体部在海军试验基地完成了设计定型飞行试验。送三个型号导弹威震碧海蓝天,三型导弹设计定型成功,为增强我国海军战力,实现国防现代化做出了三大贡献。

完成XX8A型导弹设计定型,中国海军列装,“在完成国防科研生产为中心的各项任务中成绩显著,荣记个人三等功”。XX8A导弹助推器研制,荣获航天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完成XXX2型导弹设计定型,军贸出口创收外汇。XXX2导弹助推器研制,荣获航天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在1996年和2001年,我作为中国专家两度出国讲学,培训外国专家。

完成XX83型导弹设计定型,中国海军列装,“在XX83型号定型飞行试验中成绩显著,荣记个人二等功”。XX83型导弹助推器研制荣获国防科工委授予的国防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和奖章。

我在型号研制过程中,开创性地提出了两项边缘性预研课题,在航天部立题成功,并按时完成。经过专家会议鉴定两项成果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标准发动机与(-2)助推器燃速相关性研究课题》,荣获航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XX八号导弹助推器储存试验研究课题》荣获航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

198810月,从事国防科研事业二十五周年,为国防现代化做出了贡献。国防科工委颁给我“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章和证书。

1992年晋升为高级工程师。

1997年晋升为研究员。

19982月,三十一所党委授予我优秀党员荣誉证书。

19987月办理退休手续,又在研究员专业技术岗位上连续返聘工作十二年。

199911月,执行《9911》任务,中央军委首长亲临某海军基地,观看海军167舰和QH7战机联合实弹演习。三院设计团队承担技术保障任务,我是成员之一。《9911》任务圆满完成,三院设计团队的技术保障工作受到中央军委首长好评。

20021月,所人教处长王宏民称我既懂燃烧理论,又有型号设计经验,调我到二室,参加某型8号支承性课题固液冲压发动机型号预研。在总体组负责固液冲压发动机总体设计,提出了塞入式取代共用式方案;负责指导年轻人的发动机设计,举办设计讲课,旨在培养年轻人的设计能力;负责带有固体燃气发生器的液体冲压发动机全程性能试验和地地全程性能试验,对某型8号在2005年的国家立项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室主任凌文辉当面对我说,8号立项成功,任老师功不可没。

2005年又参加高空型高超声速冲压发动机的预先研究,在结构组参加总体结构设计,并指导年轻人结构设计,负责审核设计图样,在技术上把关。直至20104月,完成了整套演示发动机的图样审核。

在国防科研战线上,必须保守国家秘密,对祖国无限忠诚,对祖国无私奉献。科研成果内容是保密的,科研成绩一般不允许宣传报道。好在我在晚年遇上了百年不遇的2008年北京第29届奥运会。20061月,受北京奥组委的委托,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成立了以刘兴洲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为总设计师,薛利副总经理为总指挥的奥运火炬设计团队,为北京奥运会自主研发了新颖、独特、能够充分展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五千年文化底蕴的高科技含量的奥运系列祥云地面火炬、祥云珠峰火炬系统和鸟巢主火炬。我是奥运火炬设计团队中主要成员之一。分工负责珠峰火炬系统总体设计和珠峰火种灯主设计,参加航天科工集团鸟巢主火炬立题报告评审,并对这个以年轻人为主体的15人设计团队中的年轻人进行传帮带,在设计上把关。珠峰火炬系统包含有珠峰火炬、珠峰火种灯、引火器、高原火种灯和高原圣火台五大系列产品,以及地面火炬燃烧系统研制。

20061月起,历时两年多,经过多方论证,多方案创新设计和试验,新建了强风低压试验舱,改建了二号台高空模拟试验仓,对珠峰环境条件实现全模拟。特别又两次到西藏珠峰大本营实地测试,又到黑龙江漠河低温测试,在怀柔登山基地培训中国登山队珠峰传递火炬手,克服了珠峰地区大风、低温、低压、缺氧等一个又一个困难,终于研制成功,按时向北京奥组委交出了首批合格的祥云火炬产品,现存瑞士洛桑奥运博物馆。

2008324日起祥云地面火炬在五大洲激情传递,58日祥云珠峰火炬让奥运圣火第一次在世界之巅海拔8844.43米的珠穆朗玛峰上熊熊燃烧,兑现了中国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88日鸟巢主火炬顺利点燃,火焰形态壮观飘逸,将奥运会开幕式的热烈气氛推向最高潮。五千年的中国灿烂文明与现代航天高科技相结合的奥运系列火炬成为奥运史上的经典之作。在奥林匹克运动的史册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航天高科技为“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人文奥运”做出了重要贡献。

奥运火炬设计团队荣获国家先进集体荣誉奖。上级机关为我“在奥运火炬燃烧系统研制及技术保障工作中成绩显著,荣记个人一等功”,珠峰火炬系统科研成果荣获2008年北京市人民政府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我在祥云地面火炬燃烧系统设计中拥有一项实用新型国家专利,在祥云珠峰火种灯设计中拥有一项发明国家专利。

中国航天报和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奥运火炬设计团队进行了多次全方位报道。在中国航天报200859日第5版专题报导中,火炬项目副总设计师邵文清(二室副主任)感慨地对记者说:“整个火炬系统,珠峰火种灯是研制历程最为坎坷的一项,整个队伍中,任老师是功劳最大的一位!”。他还在200712月所庆50周年纪念文集中写道:“任国周研究员,火炬项目主要成员之一,珠峰火种灯主要设计人员。珠峰火炬项目重大贡献者。任老师工程经验丰富,工作积极认真,不辞辛苦,豁达开朗,乐于助人,对火炬研发团队的年轻同志起到了很好的传帮带作用。虽为返聘专家,工作上却能够积极主动的出谋划策,设计、跟产、试验,想到前头做到前头,在整个火炬项目攻关过程中给我的帮助最大,使我受益匪浅。在他的精心指导下,也使火炬团队其它未搞过型号工作的年轻同志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丰富了业务知识,积累了工程经验,对他们后面的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2008712日,我作为特邀嘉宾之一出席CCTV-3由朱军主持的《艺术人生.设计奥运》专题节目,向全国人民展现了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设计团队和航天人的风采。

200958日是珠峰火炬登顶一周年纪念日。火炬项目总设计师刘兴洲院士在办公室将其亲笔写成的长诗《珠峰火炬颂》赠给我,并深情地回忆说:“在火炬设计团队中如果没有你的参加,可能将会走更多的弯路,是否能按时完成任务,当时我心有疑虑。好在我们团结奋斗,克服了各种困难,按时圆满地完成了任务。航天科工集团领导和北京奥组委领导都非常满意。”

2009914日,我和北京科技大学洪华教授、郑教授做客网易广州第十一届亚运会官方网站的亚运会客厅。主持人晓艾主持我们《潮流》火炬设计团队与清华大学《进取》火炬设计团队在网上进行视频角逐,争取网民投票,至1010日网上投票截止,《潮流》火炬得票90089张(占70%),《进取》火炬得票36864(占30%),我们《潮流》火炬设计团队胜出。

20104 月,我72岁生日前,正式退休,离开工作岗位,合起来我在航天科技战线上连续奋斗四十六年。

5.   航天科技荣获六项成果,国家专利拥有两项授权

在航天科研一线上,我刻苦钻研,积极推进科技创新,有多项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我荣获六项部委市级科技进步奖,一项国家发明专利和一项实用新型专利,具体名称如下:

·       标准发动机与(-2)助推器燃速相关性

198912月,航空航天工业部授予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证书号(尚未制定编号)

·       XX8甲导弹(-2A)助推器研制

199212月,航空航天工业部授予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证书号92B3138

·       XXX2导弹(-6)助推器研制

199212月,航空航天工业部授予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证书号92B3134

·       XX八号导弹助推器贮存试验研究

199512月,航天工业总公司授予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证书号  95B2107

·       XX83型导弹(-6A)助推器研制

200112月,国防科工委授予国防科学技术奖三等和奖章,证书号 2001GFJ3173-1

·       北京2008奥运会珠峰火炬系统研制

2009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证书号 2008I-2-001-05

·       一种适用于高原火源携带装置

国家专利局批准国家发明专利号 ZL200710117979.0

·       一种可拆卸常闭阀门

国家专利局批准国家新型实用专利号 ZL200720140474.1

 

6.   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九篇

我在职期间,善于分析,勤于笔耕,在国家科技核心期刊《推进技术》、《战术导弹技术》、《上海航天》、《固体火箭技术》、《航天工艺》等上,发表科研之专业技术论文九篇,具体名称如下:

1.   固体火箭发动机燃速相关性研究

《推进技术》1989.No.3

2.   固体火箭发动机结构可靠性计算方法分析

《推进技术》1995.No.1

3.   固体火箭发动机性能贮存可靠性

《战术导弹技术》1995.No.3

4.   高燃速推进剂中苯乙烯残留量对发动机燃速的影响

《上海航天》1995.No.4

5.   固体火箭发动机装药寿命预示方法试验研究

《推进技术》1996.No.2

6.   多种复合材料缠绕模压喷管工艺技术

《航天工艺》1996.No.4

7.   非自燃推进剂固液火箭发动机点火特性试验研究

《固体火箭技术》1997.No.2

8.   XX八号助推器贮存期试验分析

《导弹贮存文集》航天工业总公司编1993.7.北京

9.   高能点火器燃气流烧穿组合导管造成两发导弹飞行试验失败

《故障启示录》航天工业总公司编 1994.3 北京

 

7.   主要著作

·       《环境物理学》任国周赵瑞湘译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88年版

·       《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二年诗词选集》任国周著内部出版  2011年版

·       《导弹贮存文集》作者之一航天工业总公司编内部出版  1993年版

·       《故障启示录》作者之一航天工业总公司编内部出版  1994年版

 

8.   我的前半生自述清鉴

2011121日,我写了下面的十二句话,概括了我的前半生,请教正之。

淇奥乳汁哺育少年英才,

武汉二中立志求真致远。

清华大学铸成厚德载物,

中国航天奋斗四十六年。

国防科研作出三大贡献,

三个型号威震碧海蓝天。

航天科技荣获六项成果,

科研一线荣记三度功册。

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八篇,

国家专利拥有两项授权。

北京奥运传递圣火珠峰,

中央电视展现艺术人生。

 

9.   我的后半生正在继续

20104月正式退休在家开始退休生活。清代诗人陈豪的香山句曰:

老自退闲非世弃

贫蒙强健是天憐

我现在第一要务是休闲,接送小孙女上下学。天天锻炼身体,天天练习书法,天天买菜做饭。天天看点电视,天天听听京剧豫剧。偶尔会会老同学老朋友老乡亲,也偶尔受原单位领导之邀再干点公益的事,例如201111月中国空军在北京昌平的北京空军博物馆新建成的胜利之光长明火炬(如莫斯科红场上的那样),就是邀请我担任总设计师,对设计方案评审,技术上把关。

面对前半生之过去,我有感悟曰:

黄金非宝书为宝,万世皆空德不空

面对后半生之未来,我有感悟曰:

为社会而生来,为社会而归去,乃自然规律也。

 

任国周 于2012年4月

 

 

 

 

 

 

     
 

《淇县名人》是《淇县之窗---淇县热线》网站栏目之一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栏目主持人:王之珩    站长:老农(信箱qxzhd@126.com)  QQ:1036847795  网站电话:0392-7226249 

豫ICP备05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