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都朝歌

  鹿台遗址 鹿台寺 鹿台阁
  商都朝歌 作者:燕昭安  
  sd200


分类目录

一、名家散论

二、商都朝歌

三、帝辛评论

四、牧野之战

五、殷商文化

 



鹿台遗址 鹿台寺 鹿台阁

燕昭安

 

鹿 台 遗 址

  牧野之战后,商纣王跑到鹿台殉国。

  朝歌城西20里有鹿台遗址。对此处鹿台遗址,历史文献记载得比较多,也比较早。有大量古文献记载,有碑刻文物佐证。

  公元630年左右唐代《括地志》记:“鹿台在卫州卫县西三十二里”。秦汉至隋,淇县这一带为朝歌郡、朝歌县,唐代到宋金,废除了朝歌县,在今卫贤镇这个地方设了卫县,因此《括地志》中记鹿台在卫县西32里。

  宋代《太平寰宇记》五十六卷有:鹿台在县西二十里,帝王世纪云:纣造,饰以美玉七年乃成。大三里,高千仞,余址宛然在,城内即纣投火处。

  在灵山街道四井村,现保存有刻于明“景泰二年(1451)”的《三皇五圣庙碑》,其中记云:

    河南卫辉府淇县北关厢社善家李普升,因在禄台乡四井居住……

   此碑虽将“鹿台乡”错刻成了“禄台乡”,但不影响其史料价值,记载了鹿台乡的范围。据县志记载,隋唐时期在原朝歌以西设立“鹿台乡”,四井村位于鹿台寺北2.5公里,说明明朝前期这一带仍然属于鹿台乡。

   明代·嘉靖《淇县志》云:

    鹿台,在县西十五里许,今为鹿台寺。商纣积财之处,武王散鹿

台之财即指此。

   明《卫辉府志·淇县》记:

    鹿台:在县西五十里南阳社,即商纣积财处,《周书》‘武王散鹿台

之财’是也。……今为鹿台寺。

   南阳社(今南阳村)位于鹿台寺东南8公里。元明时期,朝歌城先后成为淇州、淇县县城,明朝中期以后,鹿台这一带归属南阳社。

   明代“淇县八景”中列有“鹿台朝云”。

   清顺治十七年(1660)《河南通志》第二十卷有:

    鹿台:在淇县南阳社,《周书》散鹿台之财即此。

    ·顺治《淇县志》有:

    按《史记》厚赋税以实鹿台,七年而成,其大三里,高千尺,今

遗址尚存

   清代·乾隆《淇县志》记载:

            鹿台,在(淇)县西十五里,南阳社地方,即殷纣集财处

        …纣为鹿台七年而成,其大三里,高千尺,遗址尚存

    此处遗址东北紧挨着的小山村叫“破庄”,据称是因帝辛兵败国破而得名。

   这些史料和碑刻,都记述了今朝歌城西金牛岭内的鹿台遗址,是当年帝辛兵败殉国的地方。

   也有的文献对鹿台的记载稍有出入,比如公元500年左右北魏地理书《水经注·淇水》在写朝歌城时,就提到“鹿台”:“淇水又东出山……经朝歌县北……今城内有殷鹿台,纣昔自投于火处也”,认为鹿台在朝歌城内。类似的还有清嘉庆《浚县志》载:“鹿台,在朝歌城,今淇县也。

   明嘉靖、明万历、清康熙《浚县志》都记:“鹿台,在故卫县西二里”,这里又把鹿台的位置错记在卫贤西。卫贤西过去淇河倒是有一处古代遗址,那是大屯、贯子村之间的“郊台”,本地人称台寺,传说中纣王祭天的地方。后来,嘉庆《浚县志》对这个错误记载做出了更正,“卷二十二·杂稽·辩讹”中有《鹿台辩》,称:“鹿台,在朝歌城内,当入淇县古迹,载入浚县者,误也。

 

鹿 台 寺

   鹿台遗址建立寺院(鹿台寺),成为佛家圣地,则是从南朝梁武帝时期(公元502年左右)开始的,距今已经1500余年。

    淇县城西金牛岭内的鹿台寺现珍藏有《浚州卫县鹿台乡碑记》拓片,该碑十分珍贵,高176公分,宽62公分,刊刻于金皇统四年(1144年),距今已有近千年。因年代长久,石碑已不知所踪,所幸民间藏有石碑的拓片。拓片中有些字迹已辨认不清,笔者反复辨校,整理出碑文如下:

   夫义之将废,君子出焉;道之将废,圣人生焉。肇自伏羲至于殷末,历代相成(承),贤愚汩没,盖出乎天之历数。岂可谓沛然而能之哉。当以殷纣之际,善根□灭,子弑其父,臣杀子□,上下相凌,诸恶并进。故我如来应劫化现,始于西方,后传东土,五教三乘之□□彰天下,渐使黎民颇归佛性,周之始也。至于大梁,武帝之时,□□圣法广悟,禅门建寺宇于六合,闻严科于三界,法论常转,万化沾思,罗汉□僧同时出现,或居山林草莽,或处京邑州畿,建寺修宫,兟(shen)兟普处于是。祖师和尚选定国山而住持也,其间有鹿台一所,不记历年。至于大唐天宝七年十二月初一日,帝为太子降生,□修诸寺,于是乃居,敕赐名额,号曰鹿台之寺。东至青龙山,南至黑石山,西至□崖岭,北至天柱山。四围云岫万垒,峰峦□石,奇□珍水祥烟,千景万状莫能所言。殿阁廊庑壮耸周□,时皆爱也。何期唐末,山衰道微,佛法讪毁,□汰僧徒,名寺稽□十中绝九。幸有祖师智升和尚,愍湮沉于□教,藉□□之法门,率侣陈词闻于卫郡,□状中□朝省,至今犹得而存焉,乃太平兴国二年三月十八日之实事也。又至巨宋宣和乙己之际,兵□四兴,纷□河朔,寇盗据守山泽之间,莫详其数,此寺稍有毁坏,仅数年矣。至于大金天会十二年岁次甲寅,龙虎安处,勇士息肩,黎庶平宁,善风重振,有本寺主僧童辛,恐以浸润损坏,复用于祟,命余成句刊石于是,所纪岁月示之后人也。

  皇统四年五月十二日  住持沙门 童辛 立石    僧 童兴

                            受业师 惠贵  惠源  惠信

       浚州卫县鹿台乡碑记   书 释惠超    刊石  张□

   通过这块石碑,我们知道了鹿台遗址和鹿台寺创建的来龙去脉,以及历代修造情况。碑中把从西方传入东土的佛家思想,也与对商纣王的褒贬臧否联系起来。说商纣王“上下相凌,诸恶并进”,天下大乱,所以需要引来佛主如来,“渐使黎民颇归佛性”,并且认为那是从周朝开始的。

   碑文对鹿台遗址周边环境做了详细的描写,东至青龙山,南至黑石山,西至苍崖岭,北至天柱山;云岫万垒,珍水祥烟,殿阁廊庑,千景万状。

   石碑还记载了这一带曾有过“定国山”的地名。定国山这个名字后世不知为何并没有沿袭下来,却在“鹿台乡碑记”中留下了珍贵的记载。商纣王在牧野之战兵败后,蹬鹿台自焚,周朝遂得建立,想必“定国山”的名字,与周朝立国改朝换代有关。由于宋金以后,鹿台寺一带长期被土匪占领,明清时期修订县志的时候,对这一带记述非常粗略,定国山及周边几个山峰的名字没有沿袭下来,而在“鹿台乡碑记”中,留下了珍贵的记载。

   根据此碑记载,鹿台遗址修建寺庙始于梁武帝时期(公元502年);唐天宝七年(748)十二月初一,为了庆贺太子降生,皇上曾特地赐给鹿台寺刻有“鹿台之寺”的匾额。有了皇帝的赐匾,鹿台寺名声大噪,佛事鼎盛。碑文记载了当时鹿台寺的四至,以及当时盛况。

   唐朝后期,佛教遭受扼制。中国古代政教史上有名的三武一宗灭佛(又称之四厄,佛教界称“法难”)事件,其中“二厄”:唐武宗会昌禁佛、后周世宗大举限佛,都发生在此时。鹿台寺也未能幸免。碑文记载:“何期唐末,山衰道微,佛法讪毁,当时有名的佛寺“十中绝九”,多数都被捣毁。而鹿台寺住持智升和尚到处奔走,据理力争,带领僧侣们情愿,先是到卫郡,最后直接把请愿书呈献到朝廷,终于在宋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十八日,获准保留鹿台寺。

   北宋末年的宣和乙巳年(1125),鹿台寺在战火中遭到严重破坏;金天会十二年(1134)又开始重修,皇统四年(1144)五月十二日鹿台寺重建落成。

   鹿台寺现在仍存有一块清雍正十年(1732)的石碑,石碑上记有:

    淇治正西三十里有寺名曰鹿台,乃古刹胜境也,创建于皇统四年,历

明至清,其间重修……       雍正十年正月二十四日谷旦立

   雍正碑将金皇统四年作为鹿台寺创建之年,与金皇统四年的《浚州卫县鹿台乡碑记》正好上下衔接。可见金天会十二年开始的那次修建前,鹿台寺毁坏的程度比较严重,使得修建难度较大,堪比重建。此次修建历经11年,于金皇统四年完成。

   雍正十年重建后,鹿台寺虽几经修缮,但是基本保持了原有规模。其后,寺庙逐渐毁弃,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仅存残墙断壁和寺院石头台阶、大殿石头基础。本世纪初,当地村民在原址上再次重新修建。然而,虽然寺院大门仍然悬挂“鹿台寺”牌匾,但是,村民分不清“儒、道、释”,在其大殿正中间,却塑立了周文王的雕像。

   鹿台寺内塑周文王像,让人五味杂陈。不少人摇头:这不是因应了郭沫若的一句诗“殷人鹊巢周鸠居(《观圆形殉葬坑》)”吗?为什么商纣王的鹿台让周文王占领,佛家的圣地让儒家进驻?然而,细想起来,当初商纣王被逼上鹿台自焚,周族打下江山,建立起绵延八百年的周朝,把鹿台一带的高山取名“定国山”。从这个角度看来,此处塑周文王像,不也算是名正言顺的吗?

   历史冷酷无情,帝辛商纣王始创的商朝国库,武王伐纣时被烧成废墟;从南朝大梁时期开始,被佛家“占领”1500年;没想到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又被周朝杀了个回马枪,再次“进驻”了鹿台寺。

 

鹿 台 阁

   淇滨区南部淇河北岸,也有一处重要的古遗址,此遗址文化层堆积厚达3米,2013年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这处古遗址是由六个面积不等的台地组成,因此老百姓称作“六(陆)台”,近代有人将此地也称作“鹿台”。

   此遗址究竟何时开始称“鹿台”,古文献没有记载。

   清嘉庆《浚县志》“卷一·图”中“宫堂图”中,鹰犬城(古城)淇河对岸刘寨、申寨附近,并没有“鹿台遗址”,其位置标的是“龙王庙”。

   1990年新修《浚县志》开始载有“鹿台遗址”:“遗址在县城西24公里刘寨与申寨间,西、南濒淇河,面积100余亩。因年深日久,遗址被分割成六块台地,从东向西排列有序。

   那么,淇河北岸这处原有100多亩台地的遗址究竟如何定位呢?遗址东三公里,就是今钜桥镇。钜桥是商纣王的大粮仓,但是目前尚未发现钜桥粮仓遗址。明万历《浚县志》、清顺治《淇县志》都记载了钜桥“殷纣积粟地”,但对这个大粮仓的具体位置均语焉不详。那么,淇河北岸100多亩大台地,会不会就是商代钜桥粮仓的所在地呢?这有待于后人进一步研究考证。

   于是,现存以“鹿台”冠名的遗址就有了两处,一处在淇县城西金牛岭,一处在淇河的北岸。

   2016年,投资数亿元的鹿台阁在淇河北岸落成。鹿台阁建的雄伟高大,气势不凡,它以古鹿台与《封神演义》故事为文化渊源,承载了厚重的殷商历史,成为古老的鹤壁一处新的地标性建筑。鹿台阁与美丽的淇河美景相映衬,与同时修建的古朴典雅的“朝歌里”人文小镇比邻,成为老百姓游览观光、休闲度假的胜地。

   如今,两处与“鹿台”相关的遗址,一处供奉了周文王,一处修建了鹿台阁;一处交回了三千年前的周朝,一处融入到现代化的都市……

 


 
       

《淇县之窗---淇县热线》网站转载            站长:郑厚德             版权为淇县政协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nbsp;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站长:老农(信箱qxzhd@126.com)  QQ:1036847795   网站电话:0392-7226249     栏目主持人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