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都朝歌

  殷墟非殷都考
  商都朝歌 作者:秦文生  
  sd200


分类目录

一、名家散论

二、商都朝歌

三、帝辛评论

四、牧野之战

五、殷商文化

 



殷墟非殷都考

秦文生 

    认为安阳殷墟是商代盘庚至纣之灭,经历二百七十三年的王都所在地,这是一种流行的看法,甚至有人说“这种认识已成定论,无人非议”。①然而笔者通过查阅古文献和考古发掘资料,尤其是把郑州商城和最近发现的偃师商城与安阳殷墟的发掘资料作了认真比较,初步认为:盘庚未迁殷墟,殷墟不是殷都。“疑义相与析”,现不揣冒昧和浅陋,草成拙文,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盘庚未迁殷墟

   盘庚是否迁都于安阳殷墟,殷墟究竟是从哪一代建都到哪一代废弃?陈梦家先生在其所著的《殷墟卜辞综述》一书里列举了古书中四种不同的说法:

   1、《史记·殷本纪·集解》云:“《竹书纪年》曰自盘庚迁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五年更不徙都。”(此据泥川本《史记》,陈逢衡《竹书纪年集证》49:14作二百七十三年)

   2、《史记·周本纪·正义》云:“《帝王世纪》云帝乙复济河北,徙朝歌,其子纣仍都焉。”

   3、《史记·殷本纪》云:“帝庚丁崩,子帝武乙立,殷复去亳,徙河北。”

   4、《三代世表》云:“帝庚丁,血辛弟,殷徙河北。”陈梦家先生说:“(2)—(4)三说实为一种说法,即认为盘庚都于河南之亳,至晚殷之世(庚丁或武乙或帝乙)复徙都河北之朝歌。”

   可以看出,比较早的史书主张盘庚迁都于殷的主要是《古本竹书纪年》,而《史记》《帝王世纪》《三代世表》的作者都“认为盘庚都于河南之亳。”《尚书·书序》云:“盘庚五迁将治亳。”可《盘庚》篇又说“盘庚迁于殷。”

   正是如此,盘庚迁都于何地的争论一直未决。直到近代在殷墟发现甲骨文之后,王国维《说殷》一文认为安阳小屯“即盘庚以来之旧都”,肯定了《竹书纪年》之说,得到多数学者的赞同,盘庚迁都于殷墟始成公论。

   实际上,这种说法有不少可疑之处,而偃师商城的发现,使我觉得更有必要对这个问题重新加以讨论和考。

   我认为盘庚未迁殷墟。首先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自1899年发现甲骨文至今,殷墟共出土了带字甲骨约十五万片②。

   据甲骨学家研究,“殷墟甲骨卜辞所包含的年代是从武丁直到帝辛。”说具体点,“安阳出土的甲骨卜辞,其时代为商王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和帝辛前期。”④安阳殷墟根本不见武丁前王的卜辞,说明盘庚未迁殷墟。

   其次,从殷墟发掘的建筑遗存和青铜器来看。邹衡先生在《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一书中说,“看来,殷人在殷墟大兴土木,大概是从第二 期开始的”,武丁以前的“版筑房基,尚无法确定”。“殷墟的青铜工业的初步发展阶段是在第二期”,“在武丁以前,活动的范围小……到武丁时代,活动的范围已开始扩大,并且出现了大规模的建筑物,青铜工业已有了很大发展……”这里所说的第二期,指的是殷墟文化第二期,约相当于甲骨第一、二期,即武丁、祖庚、祖甲时代。由于武丁以前的房基无法确定,也可见盘庚未迁殷墟。

   第三,从殷墟所发现的陵墓来说,现已探明这里带有四条墓道的大墓共八座,还有M1567是一座未修建成的墓(又称假大墓)。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的同志认为:“西北岗的大墓并不一定全都是属于王的,可能只有八座带四条墓道的大墓,其形制和规模才够得上王陵。”@他们并根据大墓墓中随葬器物形制判断,这里没有殷墟文化第一期的王墓,相当于第二期的大墓有三座(MIO01、M155、M1400),相当于第三期的大墓有四座(M1002、M1004、M-217、M1500),相当于第四期的大墓一座(M1003)。他们还认为M1003当是帝乙的墓,M1567则是帝辛的墓。帝辛的墓尚未修成,即亡国身死。⑥从武丁到帝辛为九个王,这里的西区八墓加上东区的M1400正好是九座大墓,我想这决不是偶然的巧合。殷墟没有盘庚和小辛、小乙的陵墓,更足见盘庚未迁殷墟。

   那么,盘庚把都城迁到哪里去了呢?偃师商城的发现,恰恰印证了《史记》《帝王世纪》《水经注》《括地志》所言,盘庚把都城迁到了“河南之亳”。《史记·殷本纪》载:“帝盘庚之时,殷已都河北,盘庚渡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治亳,行汤之政。”《帝王世纪》云:“至盘庚徙河北,又徙偃师。”《水经·谷水注》曰渠水又东逗毫殷南,昔盘庚所迁,改商曰殷,此始也。”《括地志》说:“河南偃师为西亳,帝喾及汤所盘庚亦徙都之。”清梁玉绳《史记志疑》“盘庚渡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条的按语说得更明确:“盘庚都西亳,”“盘庚迁偃师,”“偃师为西亳,即盘庚所徙者。”“竹书谓盘庚迁北蒙,非也。”考古发掘资料证实这些记载是比较可靠的。

   1983年春,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故城工作队在河南偃师发现了一座属于商代早期的城址。此后,河南工作二队经过一年多的钻探和发掘,已基本弄清了城的范围、形制、规模和布局,发掘者依据遗迹的地层关系和出土遗物,并结合古文献,认为这座城址就是商汤所都的西亳。”⑦目前己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承认。

   他们在发掘中还发现:“在与二里岗上层相当于的某段时间里,城墙 曾作过修补,该城废弃的年代,约相当于二里岗上层晚期或更迟一些的时期。”⑧是谁对城墙修补的呢?彭金章和晓田同志指出:“我们认为盘庚把都城迁到了河南偃师。新近发现的偃师商城曾于二里岗上层时期进行修补,而恰恰就在这个时期盘庚‘复居成汤之故居……治亳,行汤之政’,故推测,偃师古城的第二次修筑很大可能是盘庚时期所为。这样,地下发掘的资料与文献记载相符。该城‘废弃的年代,约相当于二里岗上层晚期或更迟一些时期’,细查商代前期后段的诸王,除盘庚外,还有小辛、小乙两王,故推测偃师古城可能再次废弃于小乙以后。”⑨我认为这种说法颇有见地。

   从安阳殷墟和偃师商城的发掘资料不难看出,盘庚迁都于殷墟的可能性是不大的,盘庚迁都于河南之亳的证据相理由是比较充分的。如果说盘庚迁“殷”也是对的话,那只能如《史记·集解》引郑玄所说“治于亳之殷地,商家自此徙,而改号曰殷亳。”盘庚徙亳之殷地后改国号商曰殷,这个“殷”在河南偃师,而不是安阳殷墟。

    二、殷墟不是殷都

    盘庚未迁都于殷墟,那么殷墟是否就是丁山先生所考证,并为某些同志所赞同的“武丁始都之”的殷都呢?这不是与殷墟发现和发掘的大量实物资料正相符合吗?表面看来确应如此,但仔细分析,殷墟作为都城的条件和根据不足。也就是说殷墟不是殷都,只能是商代晚期的陵墓区和祭祀场所。

    第一,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从1928年起,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了,“可是迄今为止,还没有找到有关城墙的任何迹象。”@城是一种特殊防御设施,其主要标志是城墙。《释名》曰:“城,盛也。盛受国都也。”目前考古新发现的三座商代城址(郑州商城、湖北黄陂盘龙城、偃师商城)都是商代早期的国(或方国)都所在。商代前期的国都都建有规模宏大、结构紧严的宽厚城垣,可是作为商代晚期二百多年的王都连城墙的任何迹象都没有,这就不能不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疑问,正如邹衡先生所说:“作为晚商时期的王都,没有防御设施是不可想像的。”在阶级社会的早期,建都而不建造壁垒森严的防御设施,能够维持二百多年的统治吗?有的同志认为,在小屯村西约200米处发现的一条晚商壕沟(已探查了750米长的一段,沟宽7—21米,深5—10米),“据推测,这就是商代王宫周围用人工挖成的防御设施。”我认为这条壕沟不是防御设施而是排水设施。因为,“1972年在白家坟发现了三段陶质水管道……这些排水管道是夯土建筑基址的排水设施。”陶质水管道和这条壕沟有一定联系,那是互相配合作为排水之用的。

    第二,殷墟没有街道、宫城和大型宫殿,不具指王都的性质。偃师商城早于安阳殷墟,考古发掘仅进行了一年多,就已探明“城内有若干条纵横交错的大道,南部有三座小城。宫城居中,平面为方形,四周围有2米厚的宫墙,每边一民200余米,宫城中部是一座长、宽数十米的宫殿基址,前面有平坦的大道直通城南,四周有若干座较小的建筑基址拱卫着中部的大型宫殿,组成一个庞大的宫殿建筑群。”郑州商城因地面上的建筑太多,城内布局难以搞清,但在城内东北部发现了六万平方米的夯土分布面,“大型房基和夯土台基不仅规模大,修建也很讲究。”更有甚者,“商代早期偏居江左小小一个方国的首领,居然也盖起了规模宏伟的盘龙城宫殿(Fl)……这里宫殿建筑的总面积约在六千平方米左右。”可是,安阳殷墟发掘多年,既没有发现街道,更没有宫城,甚至连一处象样的宫殿建筑基址也没有。

    我们以所谓商代后期王都的中心地区小屯而论,“在小屯及其附近多次进行的、规模不等的发掘工作中,先后清理了不少建筑基址。这些建筑基址基本上分为两种:一种是夯土构筑的地面建筑,另一种则是半地穴式建筑。

    一般地说,前者的规模较大,而数星以半地穴式房基发现较多。”小屯附近发现的建筑基址中很有特色的一种是夯土台基,但近些年来却未发现规模较大的夯土台基。”殷墟晚商的宫殿区,从其分布的总面积来看,也还不到五万平方米……已发掘的56座建筑基址,分别属于甲、乙、丙3组,甲、丙两组基址的排列比较能看出一些规律,乙组房基,因为各种遗迹的相互叠压,打破关系甚为复杂,有的比较难看出规律……这些墓址,其形状也是各种各样,大体说来,有长方形、近正方形、凸形、凹形、条形和圆墩形等。”拿面积最大的乙八基址来说,“南北长约85、东西宽约14.5米,即相当于盘龙城的两倍还多。”但是,“在乙七的正南,即乙八的西南,发现了一大批排葬坑,即所谓‘落成墓’……晚商的帝王们屡次在这里杀人祭祀,也就说明乙七、乙八基址不是普通的房基,而应该是用于祭祀的宗庙遗址。”由此可见,所谓宫殿区没有一处确实的大型宫殿建筑,也就是说这里是没有宫殿的“宫殿区”。作为晚商时期的都城,没有街道,没有宫城,没有宫殿,与早商时期的都城——偃师商城和郑州商城相比,安阳殷墟确实显得不够规格。丰富的出土遗物,弥补不了建筑遗迹的贫乏。

    第三,都城和陵墓区应该有一定的距离而不应在一起。

    从常识和考古发掘所知,历代的陵墓群与都城之间都有适当一段距离,我想商代晚期也不应例外。可是在安阳殷墟,陵墓群和都城中心区充其量只有一(洹)水之隔,甚至在都城的中心部位——小屯村附近也分布着不少墓葬,极为有名的“妇好墓”就埋在紧靠小屯村的西北地。如果说殷墟的范围估计约24平方公里的话⑧,那么,就是说陵墓群是建在都城里面的。把大批墓葬埋在都城内部,甚至直接埋在宫殿区,试想这是可能的吗?我的看法是:如果说殷墟是殷都的话,那么,殷王陵就不该在这里,殷王陵既然在这里,那么殷墟就不是殷都。既然没有城墙,没有宫殿,没有宫城,没有街道,更没有城门,硬要说成是二百多年的都城,实在是不能令人信服的。大量考古发掘资料证明,安阳殷墟只能是商代后期(武丁至帝辛)的王陵区和祭祀场所。西北岗、武官村、小营一带为陵墓区和祭祀场所,并无歧议,若说小屯一带也是祭祀场所,可能会有争议,但我认为的确是这样的。这正如有的同志所说:“按殷代祀祖,各有专庙。武丁时代又有大宗庙、小宗庙,被祭祀的先公先王,自己的直系先王、旁系先王都被祀于宗庙内,这些都是地上建筑。”小屯及其附近发掘清理出的那种规模较大的夯土构筑的地面建筑,很可能就是这些宗庙或者享堂一类的建筑。上面提到的乙七、乙八基 址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妇好墓”上的建筑又是一例。妇好墓“墓口的上面还有房基一座,平面为长方形。南北残长5.5、东西宽5米。房基面经过夯打,厚25—40厘米。房基面上排列有比较规整的柱洞,柱洞的底部有卵石作为柱础。在柱洞的外侧还有成行的挑檐柱的柱穴。这座房基的大小和墓口的大小接近,恰又座落在墓口之上,因而推断是妇好墓的地上建筑,即为祭祀墓主人而建造的享堂。”另外从甲骨文来看,陈梦家先生认为卜辞中的东室、中室、南室、血室或盟室、大室、小室、司室、室、南宜、公宫、皿宫等关于建筑方面的名称,“以上诸室,除小室外都是祭祀所在的宗室……卜辞的南宣则为祭祀之所。卜辞于公宫、皿宫行衣,祀,则此二宫是祭祀之所……”不难看出,安阳殷墟的所谓宫殿建筑基址不是都城中处理政事的宫殿而是用于祭祀的享堂或宗庙性建筑遗存。小屯附近也当是祭祀场所。至于那些地穴式旁基,我认为可能是铸铜和制骨等手工业生产者或一般平民所居住的建筑基址。因为在“有些房基的上面或附近还发现与铸铜制骨等手工业有关的遗物。”这里所发现的铸铜和手工业作坊,极可能是专门为殷王祭祀服务的。“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是商代国家的头等大事,商代后期诸王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在距国都不远的地方建造了一个规模的陵墓区和祭祀祖先的场所,并不断地杀人祭祀,这是完全可能的,这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安阳殷墟。

    殷墟不是殷都,殷都应在什么地方呢?我认为殷都应与殷王陵有一定距离但也不会相距太远。寻找殷都城址应该到殷墟外围去找,只局限于殷墟范围内找城是没有希望的。前不久,笔者参观了淇县朝歌城。该城破坏严重,但在现存的城垣中找到商代城墙的残迹可以说是不成问题的。据《左传》载:定公四年,“括以康诰而封于殷墟,”杜预注云:“殷墟,朝歌也。”《汉书·地理志》“而河内哎墟史属于晋。”颜师古注云:“殷墟,汲郡朝歌也。”《水经·淇水注》曰:“朝歌城……本沬邑也……殷王武丁始为殷都也。”《史记·周本纪·正义》引《括地志》云:“纣都朝歌……本沬邑,殷王武丁始都之。”淇县朝歌城与安阳殷墟相距仅一百余里,殷末帝辛曾都于此,是否“殷王武丁始都之,我看不是没有可能的。只是这里的考古钻探和科学发掘工作尚未进行,整个还不清楚,所以暂时不能得出结论。不过应该肯定,殷都距殷墟决不会太远。探讨殷都,应当把淇县朝歌城作为重点之一。

    综上所述,我的结论是:盘庚未迁都于安阳殷墟,而是迁到“河南之亳,”即今偃师商城。安阳殷墟是商王武丁至帝辛时期的陵墓区和祭祀场所,不是殷代晚期二百七十三年的都城。武丁至帝辛时期的都城一定还在安阳周围,有可能是在淇县朝歌。

 

:

①钟志:《商亳考》,《中州今古》1983年3期。

②胡厚宣:《建国以来甲骨文研究·序》,王宇信:《建国以来甲骨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③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

④翦伯赞、郑天挺等:《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第一册附录十一《甲骨》,中华书局,1962年版。

⑤⑥杨锡彰:《商代的墓地制度》,《考古》1983年第10期。

⑧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魏故城工作队:《偃师商城的初步勘探和发掘》,《考古》1984年6期。

⑨彭金章、晓田:《试论偃师商城》,《全国商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⑨丁山:《商周史料考证》,(2)同⑨。

⑨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商周组:《商周考古》,文物出版社1979年。

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发掘队:《1958—1959年殷墟发掘简报》,《考古》1961年2期。

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

⑨赵芝荃、徐股魁:《河南偃师商城西亳说》,《全国商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

⑨田涛:《殷都北蒙初探》,《全国商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⑨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科学出版社1956年版。 

 

(原载《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1期)

 


 
       

《淇县之窗---淇县热线》网站转载            站长:郑厚德             版权为淇县政协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站长:老农(信箱qxzhd@126.com)  QQ:1036847795   网站电话:0392-7226249     栏目主持人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