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都朝歌

  殷 墟 朝 歌
  商都朝歌 作者:燕昭安  
  sd200


分类目录

一、名家散论

二、商都朝歌

三、帝辛评论

四、牧野之战

五、殷商文化

 



 墟  朝  歌  

燕昭安

 

    朝歌这个地方上古时候叫“沬邑”,商纣王把它改名“朝歌”。其实,这块地方还有一个名称,这个名称叫了将近三千年,但近几十年反倒不为大多数人所知道了,这个名称就是---“殷墟”

   提起“殷墟”,大家都知道安阳。安阳是中国的“八大古都”之一,是商代中期和晚期重要的都城,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商朝的第十九个君王盘庚把商都迁到北蒙,其后,北蒙作了商朝古都近二百年。北蒙,就在现在的安阳一带。1899年震惊世界的甲骨文发现后,安阳成为先秦史学者关注的焦点。殷墟现在已经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但是,在安阳被称为殷墟之前,最先被称作“殷墟”的地方,是朝歌。

   最早把朝歌称作“殷墟”的,是春秋末年,《左传》里把朝歌称作“殷墟”。《左传·定公四年》春三月记:聃季授土,陶叔授民,命以《康诰》,而封于殷虚。皆启以商政,疆以周索。”意思是周公的弟弟聘季送给康叔土地,陶叔送给他百姓,颁布《康浩》,把康叔封在殷朝的故都。康叔是卫国的第一位君主,都城在朝歌,这在历史上没有任何争议。《左传》说康叔“封于殷墟”,这里的“殷墟”,当然无疑问是指的朝歌。所以,《左传》是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提到殷墟的史书。它说的殷墟,就是指朝歌。

   西汉司马迁也提到商墟朝歌,还进一步点出了殷墟朝歌的位置。他在《史记·卫康叔世家》中写道:“周公旦以成王命兴师伐殷,杀武庚禄父、管叔,放蔡叔,以武庚殷余民封康叔为卫君,居河、淇间故商墟。

   从司马迁的话中我们知道,周公当年把康叔封为“卫君”,让他来管理哪里的百姓呢?----“殷余民”,管理原来殷地的遗民;在哪个地方呢?----“故商墟”,已经变为废墟的原来商朝的都城;这个“故商墟”在什么地方呢?----“河、淇间”,黄河和淇河那个地方。先秦时期的黄河从荥阳就开始流向东北,过现在浚县大伾山东面向北流过,河淇间故商墟”显然就是古代朝歌这一带。

   东汉大儒宋忠在解读《史记》时,更是进一步说:“康叔从康徙封卫,卫即殷墟定昌之地”。而这里说的“定昌”,就是指的朝歌,现在朝歌城内还有“定昌街”。

   再次提起“殷墟”的,是东汉大史学家班固。《汉书》卷二十八,记载春秋卫国到了卫懿公时,被北狄攻占朝歌城,卫国不得不把都城从朝歌迁往楚丘,于是,“而河内殷墟,更属于晋。”东汉时有“河内郡”,管辖黄河北这一带地方,郡治就在现在的沁阳,所以“河内殷墟更属于晋”意思就是卫国从朝歌迁走后,朝歌这一带变成属于晋的地方了。班固又一次明确地把朝歌称为“殷墟”。

   再往后看,代初年有个大史学家叫颜师古,他也明确地说:“殷墟,汲郡朝歌县是也。”

   还有,唐代大型地理志书《括地志》第四卷写道:“朝歌故城,在卫州东北七十三里,卫县西二十三里,谓之殷墟。”

   唐朝《通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它里面第一百七十八卷写:“卫:汉朝歌县,古殷朝歌城,在今县西,纣都。有鹿台,谓之殷墟上宫台……”

   宋代的《元和郡县志》,清顺治的《淇县志》、清乾隆《淇县志》,清朝《卫辉府志》,直至民国四年出版的《辞源》,解释“殷墟”,都是“即朝歌也”。

   明清时期,朝歌城外还有一座“殷墟桥”,明清《卫辉府志》、《淇县志》都有:“殷墟桥:在城北三里,知县李尚实建。”

   安阳是殷朝中后期很长一段时间的都城,但古代史书中把安阳称作“殷墟”却比较少见,我们目前见到的有一处:《史记·项羽本纪》中有“章邯使人见项羽,欲约。……项羽乃与期洹水南殷虚上”。这说明在秦汉时候,安阳也称殷墟。但是康叔封殷墟朝歌的年代,是公元前1043年左右,项羽约章邯殷墟北蒙(安阳),是在公元前205年左右,所以文献中称朝歌殷墟比称安阳殷墟,早了将近800年。

   由此看见,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以前,几乎所有历史典籍里,“殷墟”就是“朝歌”,“朝歌”就是“殷墟”,很少例外。

          


 
       

《淇县之窗---淇县热线》网站转载            站长:郑厚德             版权为淇县政协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站长:老农(信箱qxzhd@126.com)  QQ:1036847795   网站电话:0392-7226249     栏目主持人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