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都朝歌

  商朝最后一位帝王:帝辛
  商都朝歌 作者:燕昭安  
  sd200


分类目录

一、名家散论

二、商都朝歌

三、帝辛评论

四、牧野之战

五、殷商文化

 



商朝最后一位帝王:帝辛

燕昭安

托梁换柱、倒拽九牛的商纣王

   淇水之滨曾涌现出众多的中国历史名人,“淇水名人谱”群星闪耀,但是最耀眼的那颗星,肯定非商纣王莫属。商纣王在位五十二年,他的一生大开大合。那么,他究竟是怎样一个帝王呢?他在晚商的历史舞台上,究竟有哪些作为呢?

商纣王是帝辛的儿子,名子受、受德,号帝辛。商纣王这个称呼,是周人对帝辛的侮辱、蔑视性的称呼。按《说文解字》援引谥法的解释:“残忍捐义曰纣”。“纣”,用一句现代话来说,就是凶恶残暴不讲仁义的坏蛋。古代时兴封谥号,帝王后,由朝廷的礼官依据他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给他一个带有评判性质称号,叫做谥号。比如”,文公,文王,“道德博闻曰文;慈惠爱民曰文”;又比如“”,惠公,惠侯,等等,“柔质受谏曰惠;施勤无私曰惠这两个谥号都带有比较明显的褒义。

    帝辛是商朝最后一位帝王,他是被周朝灭掉的,所以商纣王这个谥号是周人给封的,带有明显的诬辱、丑化的意思。纣”字的含义有一个说法,吊在马屁股后面接马粪的布兜叫“纣”。

   所以我们应该称他“帝辛”,不应该用“纣王”来称呼他。但是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了商纣王这个称呼,大家都知道商纣王,要是讲“帝辛”,还真的有些人不知道说的是谁。所以我们有时候仍然称“商纣王”。严格的讲,商纣王是不尊敬的、轻蔑的叫法。 

   与其它地方不同,在淇县民间,流传了很多商纣王的故事,而大多数的故事都是褒扬商纣王的。朝歌是商纣王的老家,这里老百姓对商纣王的评价自古都和别的地方不一样,就连这一带的民间俗语、歇后语,都是对商纣王充满崇敬的。比如商纣王的江山---铁铜一般”,“喝淇河的水,不能骂纣王无道”等等。

   事实上,正如郭沫若先生的观点,商纣王并不是像《封神榜》说的那样一无是处,他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对中华民族的进步发展,做出过了不起的贡献。

   商纣王从小智商极高,聪明伶俐,口才也好,长得身材魁梧,力大无比,少见的大力士,有胆略有魄力。他的父亲帝乙非常喜欢这个儿子。《史记·殷本纪》说商纣王“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 。《荀子·非相篇》说帝辛“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超劲,百人之敌也。

   传说子受(商纣王)年轻时候,有一天帝乙与许多大臣在一起议事,突然有一根支撑房屋的柱子断裂,咯咯吱吱,眼看着要掉下来,整个大厦晃动着,马上要倒塌的样子。屋子里面的人都惊恐万状,没了办法。这个时候,只见子受一个箭步冲上去,高举双手将屋顶支撑住,让卫士快去找来新的木柱子换上。在场的大臣们,纷纷竖起大拇指,称赞子受力气大,果断勇敢。

   还有一次,子受在一个宴会上看奴隶们操着牛尾巴跳舞,一时兴起,他走下堂来拨开奴隶,把九条牛的尾巴并在一起攥在手中,大吼一声,竟然把九头牛拉得向后连连倒退。在场众官员看得个个目瞪口呆。  

 

商朝与周族几代人的交集

   东南方向的夷人和西方的周人,是商朝几代帝王的心腹之患。商朝的政策是:灭夷、稳周。对东夷,多次派大军武力征伐;对西方周人,胡萝卜加大棒。商纣王帝辛的爷爷文丁的时候,为了解除周人的威胁,就曾经对周采取怀柔政策。

   周人当时的王侯季历,也就是周文王姬昌的父亲、周武王姬发的爷爷。季历看着商朝这边没动静,就去打山西长治地区的余吾戎,把余吾戎打的归顺到了周。季历很会来事儿,他兼并了余吾戎,赶紧向商王文丁报捷,把俘虏和战利品献给商朝。商朝的文丁喜欢战马,季历专门把战获的战马挑选好的,亲自送过来献给文丁。季历说:贵国是大邑商,我们只是个小邦周,理应效劳商王您;您尽管放心,西方哪个小国有事,我小邦周立马替您去平了它,效犬马之劳。文丁挺高兴,就嘉奖季历,封季历为“牧师”,牧师有地方伯长的意思,实际上是给了季历征伐周边小国的权力。

   周族的季历对商朝很谦恭,哄着商朝,使文丁放松了警惕,把周当做自己人看待了。其实周族打余吾戎,是从西边向东进攻,是往商朝的方向打。文丁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没有看清周人向东扩张的野心,被周的几句奉承话所欺骗,被周送过来的宝马、美女给迷惑了,不但没有感到威胁,反而希望周人帮他来安定边陲。

   于是,周季历得寸进尺,又攻打始呼戎,始呼戎被打败,也归顺了周。过了几年,季历再次打败了翳徒戎。这个时候,商朝的文丁看看季历越来越厉害,快打到自己家门口了,一下子醒悟过来,感觉不是好事,趁季历来商朝献贡,突然下令抓起来季历,把季历杀了。 

   到了帝乙(商纣王的父亲}的时候,商朝只顾应对东南夷人的叛乱,连续进行了三次伐东夷战争,对西部周人,只好继续安抚。帝乙把自己漂亮的妹妹嫁给周文王,换来几十年表面上的安定。

 

统一中州肇此人

    商纣王初继位时踌躇满志,有着远大理想和抱负,时常用先公先王的赫赫功业、名臣贤相的诰言警语来激励自己,决心重振大商雄风,再创繁华盛世。商纣王即位以后,很快就稳定了国内局势,他重视农桑,鼓励商贸,兴修水利,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的实力迅速增强。

   在外部,帝辛商纣王依然面对东夷和西边的周这两个方向的威胁。帝辛采取的方针是:稳住西方的周,征讨东南的夷,首先把主要精力对准了东南的夷人。

   帝辛八年,纣王帝辛亲自带领军队去打东夷。九月的甲子日,帝辛在淇河之滨设祭祀台占卜,占卜得到的结果是:征夷方的时机已到,纣王决心御驾亲征,彻底制服夷人。

   沬邑的九月,太行山上柿叶染丹,满山红叶,淇河岸边的竹林茂密,摇曳多姿。这个时候的帝辛,身着戎装,英姿飒爽,在文武大臣的陪伴下,举行了告庙典礼,祭祀祖先。帝辛告诉祖先,我大商要继承先祖的遗愿,去讨伐东夷,祈求先帝的保佑;然后在大校场上举行誓师大会,杀牲祭旗,鸣炮启驾。只见旌旗蔽天,枪戟耀日。商纣王坐在四匹马拉的战车上,在车辚马萧声中,东征大军越过汤汤南流的淇水,跨过滚滚北流的黄河,一路奔东南而去。

   商纣王这个时候英姿勃发,豪气冲天!军队军容整齐,气势雄壮,装备精良,东夷根本没办法比。商军的箭头是铜铸的,一个是锋利,第二是射程远,比东夷的竹子削尖了做弓箭,有着明显的优势。更厉害的是商纣王军队的象阵,大象,相当于现在步兵的坦克部队。士兵骑着一排排大象压过来,那是个什么阵势!所向披靡。所以,王师所到之处,夷方闻风丧胆,仓皇远遁。两个月不到,东征全面告捷,大获全胜。

   第二年的正月,商纣王班师回朝。古书说他带回俘虏“亿兆夷人”,亿兆就是上百万。把这么多俘虏带回中原,然后从中原地区迁移了殷民十五人到东南去,与林方、人方等地方的人进行同化。客观上,商纣王的这些举措对东南地区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此郭沫若有一首诗《观圆形殉葬坑》说:

        但缘东夷已克服,   殷人南下集江湖。

        南方因之渐开化,   国焉有宋荆与舒。

        亘历西周四百载,   南北并进殊其途。

        然而文化本同源,   同伦同轨复同书。

   郭沫若认为商纣王是最早统一神州的历史功臣。商纣王攻克了东夷,大批的殷民南下,到江淮一带去,带去了先进的文化和技术,使得那里开始脱离了原始的状态,慢慢地开化起来。

 

帝辛把沬邑改名朝歌

   站在中华民族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商纣王帝辛的这一次东征意义重大。它促成了中华民族第一次大统一、大融合。从帝辛开始奠定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思想。它把商朝势力扩展到江淮以南,把商朝的国土扩大到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沿海。帝辛对东南夷的用兵,保证了商朝东南二十年的平安无事。稳定了东方,商纣王的大商王朝迎来了空前的发展阶段。

   东征胜利,全国一片欢腾,朝野山呼万岁。商纣王帝辛在朝歌的西坛设祭,告慰祖先,嘉奖功臣。帝辛下了一道通令,决定把都城沬邑的地名改一下,改得响亮一些的,改成“朝歌”,取其“喜迎朝阳,高唱凯歌,吉祥如意,兴旺发达”的意思。从此,沬邑改成了朝歌。

   帝辛讨伐东夷取得了空前胜利,商朝士气大振。帝辛腾出手来,就准备要解决周的问题。

   他招周文王来朝歌。周文王的夫人太姒是帝乙的妹妹,也就是说周文王是帝辛商纣王的姑父,帝辛不好把周文王给杀掉,对他姑父下不了手。他只能把周文王给关进羑里城,软禁了起来。羑里城在现在的河南汤阴,在淇河北面三十多公里。然后,帝辛把周文王的大儿子伯邑考也招到身边,让他负责给自己驾车,当自己的司机,把周王父子两人都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中。不久,帝辛又干脆杀死了伯邑考。

   帝辛在商朝大展身手,实现了国富民强的政治抱负;讨伐东夷,拓展了东南的疆土;囚禁了周文王,杀掉了周文王的大儿子伯邑考,这样就解除了东西两个方向的威胁。就此,困扰大商几代人的几大难题,在帝辛手上迎刃而解,不足十年扭转了局势。

 

《封神演义》描写的商纣王不可信 

   后世的人们给帝辛商纣王扣上一顶“暴君”的帽子,实际上,这顶帽子并不合适。帝辛对待周文王是过于残暴呢,还是有点儿仁慈了呢?看来是有些仁慈了。帝辛在处于绝对优势完全可以控制局面的时候,他把自己的敌人,把大商几代人的宿敌周文王软禁起来,仅仅是限制了周文王的自由,天天好吃好喝供养起来,让周文王在羑里城研究学问,让他著书立说,推演《周易》。

   而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是怎么对待帝辛的呢?牧野之战兵败,帝辛跑到鹿台,举火自焚,死了以后周武王还要对着帝辛已经烧焦了的尸体,连射三箭,然后再把头砍下来,趁托着白色的旗帜,挂在树上示众!

   残暴是所有专制统治者的通病。周武王宣传商纣王残暴,那是为了诋毁商纣王的形象。我们可以设想,假如当初帝辛要是不放过周文王,杀了他,而不是仅仅把他软禁在羑里城,中国的历史也许就会改写。

   商纣王的一些残酷暴虐的故事,都是明朝许仲琳的小说《封神演义》虚构的情节。在《封神演义》里面,周文王的儿子伯邑考是这样死的:帝辛的爱妃苏妲己,看见伯邑考长相俊美,是个大帅哥,还弹得一手好琴,就想尽办法亲近伯邑考。但是,伯邑考拒绝了苏妲己。苏妲己又羞又恼,就去纣王那里诬告伯邑考调戏自己,同时又说伯邑考的琴声中暗藏杀机,是在用琴声咒骂帝辛无德。 于是帝辛暴怒,伯邑考就被杀害了。

    商纣王的一生波澜壮阔,大开大合,同时也毁誉参半,对他的评价纷纷嚷嚷几千年,到现在仍然没有定论。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小说《封神演义》中的商纣王,与真实的帝辛,有着相当大的差距。

   比如说《封神演义》写了商纣王杀死伯邑考,还不算拉到,又割去了四肢,万刃剁尸,并且把伯邑考的肉剁成肉酱,做成肉饼。更令人发指的是,苏妲己把这个人肉馅饼,拿过去让伯邑考的父亲周文王吃。

   《封神演义》设置这个情节,是说殷纣王想以此来验证周文王,周文王不是在羑里城里完全失去了政治抱负了吗?不是一心只想着演绎易经吗?他是要试一试周文王,看他能不能推算出自己儿子的人肉馅饼。结果,周文王果然从易经卦象推算出来儿子已经被杀,但是,他不露声色,第二天早上接到早餐,装作浑然不知,吃下了儿子的人肉馅饼,这样骗过了纣王。让纣王认为,什么周易八卦,浪得虚名而已。因此纣王就认为周文王姬昌已经成为废人,没有什么价值了,就放周文王回国了。

 

商朝重兵在东夷,周武王趁虚而入

   周文王骗过了帝辛,终于得以回到自己阔别的家乡。他回去以后,韬光养晦,暗地里积极进行灭商的准备。他勤于政事,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礼贤下士,广罗人才,拜姜尚姜子牙为军师,逐渐扩充兵力,操练兵马,向西北、西南用兵,建立了巩固的后方。然后又沿渭水东进,攻占了崇,崇这个地方可是商朝在渭水中游的重要据点。周逐渐扫除了东进道路上的一个个障碍,占据了关中富庶的地方。这样用了将近十年的时间,逐渐完成了对商都朝歌的钳形包围,形成了咄咄逼人的攻势。

   历史的结果是周武王打败了商纣王。胜者王败者寇。亡国之君遭受千古骂名是正常的。

   然而,分析商纣王失败的原因,确实有一定的客观原因,对东夷用兵造成朝歌内部空虚,是一个很大的因素。

   商纣王晚年的时候,东夷再生动荡,商纣王不得不再次举重兵讨伐东夷。这次向东南用重兵是商纣王轻敌及对周族的误判,犯下的一个战略性错误。对东南的骚乱,商纣王豪不容忍。但对真正的威胁,对西方的他那个刚刚即位的表弟周武王,他确实没有清醒的认识。《墨子·七患》说纣无得武之备故杀”,批评纣王对周武王失去了戒备,狂妄自大,麻痹大意,所以被杀了。

    《左传·昭公十一年》说纣克东夷,而殒其身”,认为纣王征伐东夷导致自身的灭亡。郭沫若诗《观圆形殉葬坑》中也写道:前途倒戈乃众俘武王克殷实侥幸”,认为商纣王的精锐部队都在东夷打仗,国都朝歌兵力空虚,在这种情况下,给周武王留下一个好时机,使周人突然袭击。认为周武王的胜利存在侥幸的因素。周人乘虚而入,打了商纣王一个措手不及,无兵抵抗,派到前线的是“众俘”,是从东夷俘虏回来的奴隶,仓促应战,哪能不败?

   当然,虽然有客观上的原因,内部因素还是主因。在内部商纣王没有解决好上层贵族中间的矛盾,内部很乱。商纣王在位52年(有的说30年),多年的文治武功,功高盖世,商纣王晚年有些飘飘然了,“四风”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越来越严重,和人民群众严重脱离,刚愎自用,高高在上,不接地气。别人把他当成神,他自己也把自己当成了神,这是起根本作用的内部原因。

   奢靡腐败,刚愎自用,几千年来对他的这个评价,对他的形象宣传虽然有的太夸张、太过分了,把他妖魔化了,但是,在这个问题上,肯定是存在的,肯定也是他最终失败的主要原因。关于内部他自身的原因,我们就不多说了,因为他这方面的负面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不用多说了,而不是说商纣王的内部政策没有问题。

 


 
       

《淇县之窗---淇县热线》网站转载            站长:郑厚德             版权为淇县政协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站长:老农(信箱qxzhd@126.com)  QQ:1036847795   网站电话:0392-7226249     栏目主持人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