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都朝歌

  牧野之战:商周之间最后的大决战
  商都朝歌 作者:燕昭安  
  sd200


分类目录

一、名家散论

二、商都朝歌

三、帝辛评论

四、牧野之战

五、殷商文化

 



          牧野之战:商周之间最后的大决战
                  
燕昭安

 
    公元前十一世纪中叶,在淇水下游东南一带,发生了一场大规模的、异常惨烈的世纪大战——牧野之战。通过这次决战,商周两个王朝实现了历史更迭。牧野之战,经过了长时期精心准备,是中国历史上的典型战例,是思想宣传和战前动员发挥了巨大作用的著名战例。
    牧野之战,是以地名来说的,在“牧野”这个地方打响的战争。
牧野在哪儿呢?就在朝歌城南,在淇水下游的东南三十公里,新乡到卫辉这一带。现在新乡市有牧野区。西汉《尔雅》讲:“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意思是说,在城的周围叫郊区,那里是人们耕种的地方;郊的外围叫牧,是放牧的地方;牧的外围叫野,是野兽出没的地方。《说文解字》和《史记正义》里说,牧野在“朝歌南七十里地”,“周武王与纣战于牧野”。“卫州,即牧野之地,东北距朝歌七十三里。”还有的学者研究认为,牧,就是沬,朝歌原来曾叫沬,牧野即沬野。
    中国古代发生的战争很多,为什么牧野之战那么著名呢?因为牧野之战是商和周之间的一场决战,牧野之战的结果是改朝换代,通过牧野之战实现了商周两朝的时代更替,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牧野之战还是一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先发制人的著名战例。
    在人类历史上,战争始终与人们相伴随。有人研究过,古今中外发生大小战争数万起。最近的一百年间,世界没有消停过,一直在打仗。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世界没有战争的日子有多长时间呢,仅仅只有26天。中国历史上从炎黄之战到上世纪末,共发生战争3762次(台湾黄逢时《中华民族历劫战争录》)。牧野之战,就是其中一次影响深远的战争。


    战争的发生都有它社会、经济、民族等种种原因。牧野之战为什么发生,从大处讲,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个因素,是殷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政治腐朽。从商汤开始,商朝经历600多年,传位至第30位商王帝辛(商纣王)的时候,已经是危机四伏。纣王晚年,商王朝内外矛盾越来越突出,步入了全面危机的深渊。内因还是主要的。商朝内部矛盾激化,是发生牧野之战的首要因素。
    第二个因素,是周部落的崛起。商周之间早有宿怨,一直是面和心不合。姬昌也就是周文王被纣王囚禁在羑里城时,韬光养晦,装作没有政治野心的样子,一心研究学问,钻研易经。商纣王对周文王放松了警惕,还“赐之弓矢斧钺,使西伯得征伐”,给了周文王讨伐小方国的权利。
周文王用毕生的努力,进行伐纣灭商准备,但他终其一生,也未实现心中夙愿。他的儿子周武王姬发,继承父志,东征击败纣王,终结了绵延六百年的大商王朝。决战前夕,周、商之间的力量对比,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

     半途而返的孟津观兵

    周本是商朝的附属国。原本周的实力与商朝没办法相比,周弱商强,为什么周敢于跑这么远来打商,而且还打胜了呢?
    其实到了公元前1056年左右,周朝的势力范围已经很大了,三分天下有其二了,《史记》记载:“天下三分,其二归周”。?本来是西伯侯的姬昌开始在内部称王,即周文王。公元前1055年,姬昌出兵伐犬戎。第二年又讨伐西北的密须国,解除了伐商的后顾之忧。然后,又出兵向东进攻,先拿下黎,即现在山西省长治市西南,再攻伐崇、邘,就是今天的河南省沁阳市,离商都朝歌只有不到三百里。这样一个个扫除了攻伐商朝道路上的障碍。这个时候,周文王羽翼渐丰,不再把商朝看在眼里,基本完成了讨伐商朝的战略部署。这是牧野之战之所以发生的第二个因素。
    牧野之战发生的第三个因素:商朝对东南作战,造成都城兵力空虚。这是造成商纣王牧野兵败的直接原因,
    当西方的周文王积极蓄势,对商朝虎视眈眈的时候,商纣王的精锐兵力正在东南与夷族打仗。周武王趁着朝歌都城兵力空虚,趁机打响了牧野之战。所以,郭沫若讲:“百克东夷身致殒(《访安阳殷墟》)”,认为商纣王用兵东南,才导致了牧野之战的失败,国亡身殒。
 
    周文王死后,周武王姬发继位,他为父亲服丧三年一结束,就迫不及待地举行了历史上有名的“孟津观兵”。“观兵”就是检阅军队。周武王在部队前头扛着一块大木牌,木牌上写着周文王的名字。其实这个时侯周军的统帅是周武王,周文王已经去世三年了,但他为什么还抬着周文王的牌子呢?他是表示继承父亲的遗志,意思是军队的统帅仍然还是周文王,给讨伐商朝一个合法的理由。
    大军过了函谷关,在黄河南岸的孟津,周武王会合其他一些方国部落的同盟军,举行了声势浩大的阅兵式。
    但是,商纣王的威慑力很大,武王和姜尚仍然不敢轻举妄动,觉得时机还不够成熟,在军队渡过黄河后又下令全军返回。这一回只是虚晃了一下,没有敢真的往前开就回去了。怎么向大家解释呢?周武王说:“诸位不知天命”,说商朝的国运还没有到头,告诉大家说不能操之过急。第一次伐商就这么草草收场了。
又过了两年,公元前1047年底,商纣王的精锐部队远在东南江淮一带征战,商都朝歌只留了一些由俘虏改编的军队,内部空虚。周武王觉得时机已经到了,于是统率兵车300乘,虎贲bēn3000,甲士4万5,浩浩荡荡,直捣朝歌,爆发了著名的牧野之战。

    战争需要找出充分的理由

    牧野之战的过程分成三个阶段:战前动员阶段、交战阶段、善后阶段。先说牧野之战的第一个阶段:战前动员阶段。
    牧野之战的宣传发动做的非常充分,非常成功。周武王是个了不起的演说家、宣传家,是个思想政治工作的高手。
    周武王伐纣,能不能打胜,他心里是没有底的。问题要出就会出在队伍的精神上。因为商朝帝王历来被当作上帝的代表,是代表上天来行使权利的。周族一直自称是小邦周,是商朝的附庸,每年要给商朝进贡上礼;现在要打商纣王,要取而代之,周军内部对战争的正义性是有怀疑的。你整天奉承人家,给人家送礼上贡,这会儿起兵去打人家,是不是“以下犯上,以臣弑君”呢?所以越是到了跟前,周军将士们越是觉得心虚,周武王本人心里也很不踏实。
    周武王就想办法给自己打气,壮胆。于是他亲自动员,宣传发动,又是巡视,又是演讲,又是誓师,就是要找出尽可能多尽可能充分的战争理由,来证明战争的正义性。
早在两年前“孟津观兵”的时候,周武王就就给大家讲故事,《史记·周本纪》上记载了一个“白鱼赤乌”的故事:
 
    武王渡河,中流,白鱼跃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既渡,有火
自上复于下,至于王屋,流为乌,其色赤,其声魄云。(《史记·周
本纪》)。
    周武王过黄河的时候,船行到河中间,突然有一条白色的鱼跳到了武王的船上。渡过黄河之后,又有一团火从天而降,落到武王住的房子上,不停地转动,最后变成一只红色的鸟,红鸟鸣叫,声音响彻云霄。周武王说“白鱼赤鸟”是上天给的好预兆,周要取代商朝了。为什么呢?商朝素来以白色为贵,白色代表着商朝的王权;白鱼跳到舟船里,“舟”就是“周”,舟船的舟和周族的周同音,这不是预示商朝的天下要归周了吗。而周人是以红色为贵,天空出现火红的瑞鸟,预示着周王国要一鸣惊人。
    这一次,周军再次渡过黄河的时候,又出情况了:有一个士兵的盾牌突然折断了,折成三截子;同时天下起小雨,淅淅沥沥下了三天还不停歇。“武王伐纣,到于邢丘,楯折为三,天雨三日不休。(韩愈《韩诗外传》)”
    当时正值冬季,一般情况很少下雨的。于是,周武王害怕了,他赶紧让人把姜太公叫过来,说:“咱们来讨伐商朝,盾牌折断,不该下雨的时候下雨,是不是不合天意呀?”可见一有风吹草动,周武王就会心惊肉跳。
    姜太公当时就给周武王打气。姜太公对周武王说:“不会有什么事。盾牌折成三截,我们可以把军队分成三路人马;天下三天小雨,是上天支持我们,看我们一路辛苦,上天为我军洗征尘呢。”这样,周武王心里才略微踏实了些。
    按说,盾牌折断,冬天下连阴雨,都不是好的兆头。古代人相信天命,非常在意天气、自然出现的一些现象。但是周武王怎么还敢继续打响牧野之战呢?说明他也并不是完全按照所谓的“天象”来行事的。周武王第一次“孟津观兵”的时候,出现了“白鱼赤乌”,完全是好的征兆啊,但他却命令退回去了,没有继续往前行动。这一次,盾牌折断,下连阴雨,都不是太好的征兆,但是最终他还是继续前进,打响了牧野之战。可见,这个仗打不打,什么时候打,最根本的还是要看大的局势,还是要靠双方力量和具体情况的评估。

    振聋发聩的誓师演讲

    武王伐纣能够取得胜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战前动员工作充分而有效。牧野交战前的七天时间内,周武王就发表了四次阵前动员的演讲。为战争的正义性找足依据,鼓动起将士们的战斗激情。这些思想宣传,统一了队伍的纪律和原则,为牧野之战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这四次演讲名为《泰誓》上、《泰誓》中、《泰誓》下,《牧誓》,都被收入《尚书》中。
    周武王的四次演讲都是在什么时候进行的呢?四次演讲又都说了哪些内容呢?
第一次,是周军到达孟津口的时候。这次演讲的主要内容有三条:第一,列举一些商纣王的罪过,暴虐,好色,奢侈;第二,他讲这次讨伐是奉了上天的使命,是有充分的理由的;第三,强调了团结一致、同心同德的重要性。他说:“同力,度德;同德,度义。受有臣亿万,惟亿万心;予有臣三千,惟一心。”他说子受(商纣王)虽然有亿万臣民,但他们是亿万条心;我们人少,但我们是一条心。“同心同德”这个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
    军队渡过了黄河,到达黄河的北岸,周武王巡视军队,第二次进行演讲动员。这第二次演讲,首先还是宣传商纣王的滔天罪行,然后他激励将士们要勇敢地完成光荣使命。他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意思是说,假如我们讨伐商纣王的事情是错误的,责任由我一人承担。如果有错,上天怪罪,我来担这个责任。这说明,大家对攻打商朝会不会冒犯天神还是心存疑虑。看来,要害是必须师出有名,解决战争的正义性问题。
    公元前1046年正月初四凌晨,天刚蒙蒙亮,周武王检阅大军,登上高台喊话。这是第三次战前动员。《尚书·泰誓下》中说:“时厥jué明,王乃大巡六师,明誓众士。”讲话的中心,仍然是列举商纣王的罪过。这次把商纣王的罪过说得更具体了,比如敲骨验髓、摘比干心等等事例,都讲了。这次演讲中,还宣布了赏罚规定,讲明凡杀敌有功的要给予重赏,打仗不努力的要给予严厉的惩罚。
    二月初五凌晨,大地上笼罩着薄雾和冰霜,周武王带领周军天还没有亮就到达牧野,举行庄严的誓师大会,周武王再次发表慷慨激昂的誓师讲话。这次演讲的内容,就是《尚书》中的“牧誓”。
    这是临战前最后的誓师演讲。这次演讲,更加慷慨激昂,振聋发聩。周武王讲:将士们,举起你们的戈,拿稳你们的盾,挺直你们的矛,让我们在这里誓师,一起奔赴决死的战场吧!演讲中间,讲了战斗的方针、策略,具体到摆什么样的阵势,怎么样对待俘虏,等等。
    最后,周武王说:“努力吧,将士们!希望你们威武雄壮,如虎如豹、如熊如罴,前进吧,杀向商都朝歌的郊外。奋力杀敌吧,将士们!你们如果不拼命,你们就会被杀戮!”
    生死攸关的大决战即将开始,这个时候的人心里容易波动,惴惴不安,既躁动,又激动。周武王的一番喊话,把将士的情绪调整到了群情激奋的状态。
至此,周武王耗费了大量精力的牧野之战的战前宣传动员阶段终于收官。
浪漫如画的血腥战场

    经过了反复的思想动员,周武王的部队士气高涨,战争打响。牧野之战进入第二个阶段:交战阶段。
    古书中描写牧野之战这场商周之间的殊死较量,写得是不太一致的。有的史料描写得非常惨烈,《尚书·武成》中讲:“血流漂杵”,整个牧野大地,尸横遍野,士兵的血能流成河,能把木头做的武器漂起来,淇河的水都成了红色的。淇河和卫河交叉那个地方有个小河口,小河口村原来的名字就叫“血村”。可见牧野之战打得非常激烈,非常残酷。
    但是,也有的史料却说由于商军纷纷倒戈,没有怎么开打就结束战斗,可谓兵不血刃。比如孟子就不相信这个仗打得那么残酷。他说这里面有破绽,孟子说既然“仁人无敌于天下”,那么以极仁义的周军去讨伐极不仁义的商军,又说“血流漂杵”,这不是自相矛盾吗?究竟相信哪一种说法呢?
    有的书在记述牧野之战时,把牧野之战描写得很轻松,没有怎么剧烈的战斗,商军就崩溃败下阵来。《逸周书·克殷》只用了十五个字来描写战斗的过程:
 
    王既誓,以虎贲、戎车驰商师,商师大崩。
    武王进行过誓师以后,命令将士和装甲战车冲向商朝的军队,于是商军立即就溃不成军了。
    再看《诗经》里面对怎么描写牧野之战。《诗经·大雅·大明》中,对牧野之战的描  写,甚至写得浪漫如画,就像这不是一场残酷的战争,而是一场游戏,一次郊外的打猎,充满浪漫色彩和诗情画意。你看:
    牧野洋洋,
    檀车煌煌,
    驷騵彭彭。
    维师尚父,
    时维鹰扬,
    凉彼武王,
    肆伐大商。
    牧野洋洋,牧野这个地方真宽敞广阔啊,你看那用檀木做的兵车明晃晃亮堂堂,拉着战车的红色大马个个膘肥体壮,马蹄嘭嘭敲响,翻起的尘土像一朵朵白色的花朵。你看那军师总指挥姜子牙,尚父指的姜子牙,他驾着指挥车横冲竖闯,一会儿在东,一会儿在西,一会冲到低洼处,一会儿冲上高高的土岗,真像一只自由地展开翅膀飞翔的雄鹰。而周武王呢,站立在战车上,不断地高喊着誓言,激励着鼓舞着将士。
 
    这里描写的牧野之战,确实不像是在打仗,简直就像一场嘉年华狂欢!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描写呢?
 
    第一,周人是胜利者,这里面是融汇了胜利者的情绪和感情;第二,最主要的就是,如果把牧野之战描写得太残酷了太血腥了,不符合周武王仁义之师的性质,太残酷了有损周武王形象。所以有的记载说牧野之战两军刚一交锋,商军就“前徒倒戈”,商朝的军队马上就投降了,“兵不血刃”,没流一滴血。周朝的这些宣传,还是要证明他来打商纣王的正义性。你商朝轻易而举就完败了,这说明你已经完全被上天抛弃了,你气数已尽,你罪当如此。


    大战以后办了四件事
    周武王攻进朝歌城,商纣王跑到鹿台,披上他最好的王袍,带上最好的珠宝,点了一把火,自焚殉国。所以毛泽东主席说:“纣王自杀了,他不投降。(《毛泽东同吴芝圃等人的谈话》)”
    牧野之战结束以后,要有大量的收尾工作,战争进入第三阶段“善后阶段”。
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周武王进了朝歌城,立马办了四件事情:“释箕子之囚,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闾。封纣子武庚禄父,以续殷祀”。第一,把被商纣王囚禁起来的箕子等人从监牢里释放出来;第二,给比干修墓封土;第三,给商朝的老臣商容的宅院挂匾;第四,把商纣王的儿子武庚禄父封为“殷侯”,让他来继续祀奉殷朝子姓的香火。
    《尚书·武成》里面记载,除了以上几项,还有:“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大赉于四海。(《尚书·武成》)”打开鹿台的财库和钜桥的粮仓,在大赉店这个地方给奴隶们散发。
    现在来看牧野之战,周武王对“战前动员”和“善后阶段”的用心,甚至超过战争本身。反复细致的战前动员,是为了一个“气”字,提升自己人的底气,鼓舞周族军队的士气和勇气;善后阶段,则是围绕一个“心”字,收买商朝旧臣的人心,稳定商朝京畿之地的民心。
    沧桑巨变,遗址犹存。牧野之战,终结了商朝六百多年的王朝,开创了周朝八百年的统治,深刻地影响了历史进程。

 


 
       

《淇县之窗---淇县热线》网站转载            站长:郑厚德             版权为淇县政协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站长:老农(信箱qxzhd@126.com)  QQ:1036847795   网站电话:0392-7226249     栏目主持人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